疼痛是人類的第五大生命體徵,也是癌症患者最常見和難以忍受的症狀之一。
初診癌症患者的疼痛發生率約為25%,而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發生率可達60%-80%,在我國每天約有幾百萬人癌症患者遭受疼痛的折磨。
嚴重影響了他們的生活質量,控制疼痛對他們而言顯得尤為重要。
下面就請湖南航天醫院和大家說一下新冠病毒這個特殊時期,居家的癌症疼痛患者更應注意的 「五大誤區」。
誤區一:特殊時期,發生疼痛忍忍就好
癌症患者身體發生疼痛了,一定不能忍,應及時就醫。
因為如果疼痛長期得不到有效緩解,往往會使其自身感到極度不適,容易出現焦慮、抑鬱,影響其睡眠、食慾,免疫力及生活質量顯著降低。
事實上,疼痛大都可以通過及時口服藥物得到很好的控制,而且藥物所需的劑量也較低。
誤區二:使用非「嗎啡」類藥更安全
對於需要長期服用止痛藥物的慢性癌症疼痛患者,使用阿片類藥(如嗎啡、羥考酮等)更為安全有效。
非阿片類藥(如對乙醯氨基酚、布洛芬、雙氯芬酸鈉、塞來昔布等)的不良反應容易被忽視,並且其作用也有「封頂效應」,不能長期、大量服用。
對於中、重度的癌症疼痛患者,阿片類止痛藥具有無可取代的地位。
誤區三:等再疼了再去吃下一劑藥
癌症疼痛患者一定不能吃了這頓藥不疼了,就等著再疼了才去吃下一次的,正確的應該是「按時給藥」。
人們通常服用止痛藥的習慣是什麼時候有疼痛的感覺,,就什麼時候用藥的「按需給藥」。
但癌症疼痛治療的基本原則要求患者必須按規定的時間間隔規律時服藥,「按時給藥」有助於維持穩定、有效的血藥濃度,使疼痛得到持續緩解。
誤區四:痛的厲害了,就多吃點
當患者疼痛加劇時,是不能擅自增加藥品劑量的,應及時與醫生溝通,合理調整用藥。
中到重度的疼痛患者如果使用阿片類藥物治療疼痛,醫生會根據患者病情,使用足夠劑量藥物,儘可能使疼痛得到緩解。
這樣合理使用阿片類鎮痛藥物是比較安全的,然而隨意增加用量,用藥不當時就會出現藥物過量和中毒。
一些輕度疼痛患者使用非甾體抗炎藥(如布洛芬、塞來昔布等)來控制疼痛,但非甾體抗炎藥存在「封頂效應」。
即當用藥劑量達到一定水平以上時,再增加用藥劑量是不能增強其止痛效果,而藥物毒性反應將明顯增加。
誤區五:個人感覺良好,可以停藥了
因病情變化,阿片類藥物如需減少或停用,應該在醫生指導下採用逐漸減量法。
藥師提醒:對於已經在服用阿片類藥物的患者,其常見的不良反應應引起注意,阿片類藥物主要的不良反應為便秘、噁心、嶇吐、嗜睡、頭暈等。
但除了便秘之外,其他不良反應大多是暫時性的或可以耐受的。
在初用阿片類藥物的數天內,可考慮同時給予甲氧氯普胺(胃復安)等止吐藥預防噁心、嶇吐。
便秘症狀通常會持續發生於阿片類藥物止痛治療全過程,多數患者需要使用緩瀉劑來防治便秘。
(編輯Rainbow。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湖南航天醫院 楊君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