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電極上生成的微小氣泡是加速化學過程的關鍵

2020-12-13 科技報告與資訊

科廷大學主導的一項研究表明,電極上形成氣泡可能是有益的,主動添加的氣泡或油滴,能夠加速從汙水中去除碳氫化合物等汙染物和生產氯的過程。而之前一直認為氣泡的產生對化學過程是起阻礙作用的

Simone Ciampi博士解釋說,許多工業過程都是電化學過程,這意味著創造最終產品的所需化學反應是由電流的流動協助的,例如在氧化鋁的提純中,以及用於生產遊泳池氯的技術。在使用過程中,這些電極上形成小的氣體氣泡,堵塞了部分表面。這些氣泡阻止新鮮溶液到達電極,因此,一般認為這些氣泡阻止了電極的正常工作,氣泡的出現是一件壞事。然而,我們的研究表明,情況並非如此。

利用螢光顯微鏡、電化學和多尺度建模,研究小組發現,粘在電極表面的氣泡附近,在通常認為不可能發生這種反應的條件下,會發生有價值的化學反應。研究人員首次發現電極氣泡的周圍表面會積聚氫氧陰離子,濃度非常大,並且這種帶負電荷的離子群與符號相反的離子不平衡,這是很意外的。通常溶液中帶電的化學物種一般都是平衡的,所以這一發現讓研究人員看到了更多關於氣泡的化學反應性。

因此表面氣泡實際上可以加速電化學反應,小分子在聚合物中連接形成大的分子網絡,比如在相機薄膜或顯示設備中,如血糖監測的葡萄糖傳感器。

論文標題為《The corona of a surface bubble promotes electrochemical reactions》。

相關焦點

  • 研究人員發現在水中產生納米氣泡的新方法
    都柏林大學(UCD)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新的節能方法,該方法可以在水中產生和釋放大量亞穩的納米級氣泡,超過自然溶解度水平。這一發現有可能影響許多行業,包括:廢水處理,儲氣,食品,生物製藥和釀造行業。微米大小的氣泡是直徑小於50微米(μm)的微小氣泡,微米(μm)等於一米的百萬分之一,它們具有許多工業應用,包括廢水處理。然而,由於內部氣體的快速溶解,微米級氣泡的尺寸減小,並最終在水下消失,這限制了它們的應用潛力。納米氣泡也是微小的氣泡,但是在納米級。
  • 新發現!科學家利用微小氣泡進行研究 發現新冠會導致肺部血管明顯...
    這一發現純屬偶然。 研究人員最初評估了機械通氣的精神狀態改變的COVID-19患者的腦血流量,以尋找與中風相關的異常情況。 他們使用機器人經顱都卜勒(TCD), NovaSignal公司的Lucid機器人系統,來進行「氣泡研究」,這是一種無痛無創的超聲波技術。
  • 覆蓋有石墨烯的賤金屬電極兼具防腐蝕和催化作用機制的闡明
    但是本次研究發現,具有3~5個碳厚度的石墨烯膜在保護賤金屬不受大量質子腐蝕的同時,會使適量的質子穿過石墨烯膜,從而在賤金屬表面發生催化反應。另外,利用這種質子透過現象的水電解用氫氣生成賤金屬電極雖然性能上比鉑電極稍差,但是製作成本僅為鉑電極的百分之一,並且已驗證,該賤金屬電極可以在不產生腐蝕的情況下可運行250小時以上。
  • 厚電極鋰離子電池的容量衰退機理研究
    `通過提高活性材料的負載量來製備厚電極,是其中一種提升鋰離子電池體積/比能量密度的實用方式。然而,厚電極的使用會出現電化學性能的嚴重惡化,如容量保持率低,功率性能差。於此,三星團隊研究了負載量高達28mg/cm2的LiNi0.6Co0.2Mn0.2O2正極材料在循環過程中的衰減行為。結果表明對於厚電極而言,電荷轉移限制逐漸受鋰離子擴散的控制,而不是電子電導率。
  • 最新研究:微小的應變納米氣泡帶來巨大的量子跳躍
    哥倫比亞大學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和蒙大拿大學的研究人員今天報告說,他們發現在二硒化鎢(WSe2)的二維材料中施加足夠的應變,會產生可以產生單光子發射器的局部狀態。利用過去三年研究團隊所開發的先進的光學顯微鏡技術,該團隊首次能夠對這些狀態進行直接成像,揭示出即使在室溫下它們也是高度可調製的,並且可以作為密閉的半導體發光碎片的量子點。如圖所示雷射照明的納米光學探針的示意圖,該探針研究了二維半導體二硒化鎢(WSe2;綠色和黃色的球)的應變納米氣泡。單層WSe2位於氮化硼層上(藍色和灰色球)。
  • 鎢鉬時事|你不知道的事:光學玻璃成品質量與鉬電極相關?
    鉬金屬用途廣泛,包括電爐加熱元件,噴塗金屬,固體火箭發動機裙部,隔熱罩,鋅精煉泵,開關電極和用於金屬加工的工具。此外,鉬也被高度推薦用作在玻璃熔煉爐中熔化玻璃的高性能電極。
  • 今日科技話題:高性能電極材料、冰刻研究、新型納米武器、北極航道...
    這一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碳》(Carbon)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程科學學院熱科學和能源工程系朱錫鋒教授研究團隊提出「廢棄生物質製備高性能超級電容器電極材料」的新方法,採用農林廢棄物熱解獲得的重質生物油和廚餘垃圾中的小龍蝦殼,通過簡單的合成即可製備高性能超級電容器的電極材料。
  • 織物複合電極在柔性電化學儲能器件中的機遇與挑戰
    與這類傳統電極相比,將電極材料塗覆在織物基底製備織物複合電極可以極大程度上提高電化學儲能器件的柔性與電化學性能。究其原因,織物兼具良好的柔韌性、輕重量、大比表面積、材料和結構多樣性、廉價等特性。作者從電極結構、製備方法、機械性能、以及電化學性能等方面將織物複合電極與傳統電極進行比較,同時概述了織物基電化學儲能器件的結構及其在柔性、可穿戴電子系統中的集成方法。最後,作者闡明了織物複合電極當前面臨的技術挑戰,並指明了織物基電化學儲能器件未來研究與發展方向。
  • 科學家發現,水滴在冷凝時可以轉化為過氧化氫
    無論是在浴缸裡還是在海洋裡,水是一種相對無害的物質,幾乎沒有化學活性。但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在微小水滴的尺度下,水可以變得驚人地具有活性。在只有百萬分之一米寬的微小水滴中,存在的一部分水分子可以轉化為一種化學物質——過氧化,過氧化氫是一種通常用作消毒劑和漂白劑的刺激性化學物質。現在,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研究小組表明,當微滴從空氣中凝結到寒冷的表面上時,同樣的轉變也會發生。
  • 微納米氣泡在水處理中的應用及其發生裝置研究
    1.4 界面ζ電位高微納米氣泡的表面電荷產生的電勢差常用ζ電位表示,ζ電位是影響氣泡表面吸附性能的重要因素,其值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微納米氣泡界面的吸附性能。Ushikubo等[6]研究發現,氧氣微納米氣泡的ζ電位一般在-45~-34 mV,而空氣微納米氣泡的ζ電位則為-20~-17 mV。
  • 化學所在穀氨酸合成酶的生物電化學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然而,神經體系的化學環境的多樣和多變性,使得活體分析化學的研究變得異常艱難。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國科學院的支持下,中科院化學研究所活體分析化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毛蘭群課題組研究人員長期從事該領域的基礎與應用研究,利用電化學原理,發展了一系列針對重要神經小分子的高選擇、高靈敏、時空分辨的電化學分析原理和方法(Acc. Chem. Res. 2012, 45, 533-543; Chem.
  • 美國UT Austin餘桂華教授AM:室溫全液態金屬電池界面化學研究
    作者通過物理氣相沉積對集流體改進,系統研究了不同的界面層對液態金屬的作用,發現當沉積50 nm厚度的金可以實現極小的接觸角,並通過DFT模擬計算了液態金屬在不同界面的靜電勢圖解釋了納米級的金塗層對液態金屬的吸附作用,從而促進了液態金屬電池電荷的傳輸。
  • 循環、溫度和電極間隙對方形鋰離子電池的安全性影響研究
    然而,有關電極間隙、循環、電解質降解或析鋰是如何影響方形電池安全性的研究很少。在本文中作者對在0℃、23℃和45℃循環的方形電池開展了系統研究。採用ARC技術評估了電極間隙對電池安全性的影響。研究表明對於新鮮電池,其內部電極間隙均一。循環後電極間產生了明顯間隙,並且這種間隙與局部析鋰和電解質降解緊密關聯,特別是對於45℃循環的電池。
  • 鋰離子電池SEI膜化學、機械和熱失效機理
    負極在嵌鋰的過程中電極電位持續降低,直到接近金屬鋰的平衡電位,然而目前電解液中常用的溶劑在這一電位下並不穩定,因此會在負極得電子,發生還原分解反應,這一過程會在石墨負極的表面產生固體的分解產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SEI膜,從而阻止電解液在負極的進一步反應。但是SEI膜並非絕對穩定,在電池循環的過程中因為化學、機械和熱的作用還會發生分解反應,引起電池的失效。
  • 大氣氣溶膠液態水中二次有機氣溶膠生成機制研究進展
    近年來的研究發現液相過程生成SOA在大氣中普遍存在,將環境大氣雲霧水和氣溶膠液態水中反應生成的液相SOA(aqueous SOA, aqSOA)加入大氣模型中,可明顯改善對SOA的模擬效果。在我國,隨著大氣汙染防治對硫排放的控制,顆粒物及其中硫酸鹽的質量濃度得以有效降低,硝酸鹽的吸溼性較硫酸鹽更強,使得氣溶膠液態水的含量呈現出增加的趨勢。
  • 2021初中化學知識點之常見分解反應化學方程式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初中化學知識點之常見分解反應化學方程式,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分解反應:   1、水在直流電的作用下分解:2H2O2H2↑+O2↑   現象:(1)電極上有氣泡產生。H2:O2=2:1   正極產生的氣體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
  • 「厚密」矽-碳電極新策略
    5 mg cm–3,基礎研究)、低電極負載量(<1 mg cm–2,基礎研究)、低矽含量(<15 wt%,實際應用)的條件下取得,導致電池器件的體積能量密度從基礎研究到產業發展兩方面均無顯著提高。碳材料被廣泛用於緩衝矽負極的體積膨脹並提高其電子導電率[3]。但是,針對高體積比容量、高膨脹矽負極材料的碳結構設計面臨兩個主要的挑戰。
  • 從電極製備過程開始分析-NMC811缺陷和裂痕的的源頭
    因此,為了進一步提升電動汽車的續航裡程及電池組的循環壽命,需要深入了解電極材料的晶體結構,探清初級/次級顆粒出現裂痕的原因,從根本上改善電池的充放電性能及循環壽命。【成果簡介】電極材料晶體學、材料宏觀結構及材料電化學性能三者間的關係錯綜複雜,跨越由微觀到宏觀多個尺度。
  • NB化學創新課堂|第12期:化學反應與電能
    過程與方法通過探究原電池的構成條件,了解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3. 情感、態度、價值觀(1)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鍥而不捨的探究精神;(2)通過進行虛擬實驗,提高學生的信息化素養和水平。在火力發電的過程中,首先通過燃燒燃料,將燃料的化學能轉化為熱能;然後用熱能加熱水,熱能轉變為水蒸氣的機械能;最後用水蒸氣帶動發電機,機械能最終轉化為電能。大家覺得,化學能經歷了這麼多步驟才轉化為電能,這樣發電的效率怎麼樣?
  • 持續不斷的愛是不存在的,愛是一個個不連續的微小瞬間.| KY研究:持續相愛的秘密
    在這個過程中,她偶然發現在我們感受到「愛」這種情感的時候,我們會有一些神經和荷爾蒙的變化,而這些變化是短暫的。                  華盛頓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John Gottman和妻子在長達40年的時間裡,致力於研究長期親密關係。 他們發現,很多情侶在一開始都非常相愛,甚至人生中大的困難也沒有讓他們的愛減少,可到了一切都順風順水的時候,卻覺得兩個人的關係無法維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