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訶德》的歷史背景,開創了一個時代,同時也斷送了一種文學

2020-12-12 讀古通今

西方的文學歷史看似離我們有些遙遠,但殊不知它們早就融入到了我們的生活之中,就比如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作品,之所以會對它們有了解,無不是因為其本身的價值所在。歐洲古典文學暫且不提,單看現代文學的開端,理應是在中世紀結束之後出現的。而那最初的一部現代文學作品也是有說法的,它就是《堂吉訶德》,一部有點讓人想不到它有「第一部現代文學作品」稱號的小說。

看過《堂吉訶德》的人指定不在少數,書中講述了一個荒誕離奇的故事。一個落魄的老貴族在看騎士小說上癮後,開始了持槍立馬、行俠仗義的騎士生活,而在它生活的那個年代中,騎士早就已經消失了。因此發生了一系列荒誕離奇的故事,並讓人感覺有些搞笑和尷尬。書中情節固然精彩,但除了開創現代文學的先河之外,它其實還總結了一種文學,不是別的,就是和它相對應的「西班牙騎士類小說」。今天小編就來講一講《堂吉訶德》的故事,以及騎士文學的末路。

中世紀之後的西班牙

提起西班牙,大家的印象估計只停留在鬥牛上,而就算鬥個牛也經常會被抨擊,因為西班牙在近現代時期的一系列舉措和遭遇,它的存在感確實很低。但放眼16世紀左右的時候,西班牙就如同打了雞血一樣,可謂當時歐洲的主角。在西班牙崛起之前,歐洲處於中世紀時期,在這一段時間裡,除了女巫和黑暗魔法帶來的心裡陰影外,還有最為致命的黑死病,可謂慘不忍睹。文藝復興算是中世紀結束的標誌,歐洲也逐漸甦醒了過來,在這期間西班牙已經開始按捺不住了。

公元8世紀的時候,西班牙因為內亂,導致了被摩爾人(阿拉伯人)佔領。而後就是漫長的西班牙光復運動,在這一期間,它像歐洲其它國家一樣,誕生了騎士階層。騎士並不等同於貴族,但要想成為一名貴族的前提,就必須是一名騎士。在騎士們的不斷徵戰下,西班牙先後擺脫了摩爾人和葡萄牙的控制,但這個時候,火器已經開始普及,文藝復興也已經開始,以貴族為主的騎士階級逐漸被資本家所取代。到了堂吉訶德所處的時代,騎士早已經滅絕了,而它的貴族身份也已經是搖搖欲墜。

16世紀初期,因為新大陸的發現和航海技術的成熟,西班牙將目光朝向了全世界,進而誕生了幾個我們熟悉的名詞,如「西班牙徵服者」、「珍寶艦隊」、「無敵艦隊」等等。單從字面上來看,就已經證明了西班牙當時的強盛。後來在與英國及法國的戰鬥中西班牙失利,並一步步走向了衰落,《堂吉訶德》的作者塞萬提斯就生活在這個時期。

塞萬提斯與唐吉可德的誕生

《堂吉訶德》的作者是「塞萬提斯·薩維德拉」,他有著「小說家」、「詩人」、「劇作家」的稱號,看起來像一個單純的文人。但事實恰恰相反,塞萬提斯可不是一個單純的文人,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甚至本人就像一個小說中的人物。而他在文學方面的成就也是巨大的,以至於西班牙語也有「塞萬提斯語」一稱。年輕的時候塞萬提斯一家移居到馬德裡,從那個時候開始他就喜歡上了戲劇,並經常創作一些短篇詩集,但關於他的學歷並沒有一個明確的記載。

1569年的時候,塞萬提斯逃亡義大利,至於原因是他參與了一場決鬥,並重傷了對面的那位,待風頭過了之後,才重返西班牙。而後他加入當時腓力二世麾下的基督海軍,並參與了勒班陀戰役,在這場戰役中,塞萬提斯的左手被火槍打斷,至此成為了一個獨臂的人。公元1575年的時候,塞萬提斯所在的艦船遭到了北非海盜的襲擊,他本人也成為了俘虜被運到了阿爾及爾。他成為俘虜的期間裡曾經幾度試圖逃跑,但均以失敗而告終。閒暇之餘他開始寫起了小說,而這本小說就是《堂吉訶德》。

最終在家人和朋友的幫助之下,塞萬提斯被贖了出來,但五百金幣的價錢也讓他變得負債纍纍。好在他也算是多才多藝,重回西班牙後又在腓力二世手下幹起了官吏,這一期間也是他創作的高峰期。除了《堂吉訶德》之外,他還著有《訓誡小說集》等著名作品,在西班牙文學中一樣享有非常高的地位。當然,塞萬提斯跌宕起伏的人生到這可沒有結束,甚至有一種剛剛開始的感覺,因為事情過於繁瑣,這裡就不多提了。

另類的騎士小說《堂吉訶德》

要給《堂吉訶德》歸類的話它必然屬於騎士類小說,這是在塞萬提斯生活時期盛行的一種小說,主要講述的就是曾經騎士階層的種種傳奇事跡。要是認為塞萬提斯是看騎士小說看上癮了才寫了《堂吉訶德》,那就是大錯特錯了。塞萬提斯所創作的騎士小說,將曾經的騎士文化抽象化,戲劇化。看起來沒有什麼,但就是因為《堂吉訶德》的興盛,曾經盛行西班牙的騎士小說徹底被消失,而《堂吉訶德》也有著最後一本騎士小說的稱號,就像書中的內容一樣。

至於塞萬提斯為什麼要這樣做?原因為兩點。一是騎士小說因為過度盛行,導致出現了庸俗化的傾向,喜歡看騎士小說的人不在少數,不乏有人借著書中風氣幹一些殺人越貨的事,堂吉訶德就是在映射這些人,並達到警告世人的目的。第二點就是跟文藝復興有密切關係了,騎士階層說白了就是歐洲封建階層的代表,塞萬提斯的做法無不是在借堂吉訶德這個人批判曾經的糟粕。從結果來看,他無疑是成功的。

結語

就像書中寫的那樣,一個年老的貴族穿上了一身古董,然後幹出來了一番不符合時代的事情。在小說的結尾處,堂吉訶德也是清醒了過來,以自身遭遇來警告世人,要遠離曾經的糟粕,避免和自己一個下場。

參考文獻《The knight in the mirror》、《Edith Grossman about Don Quixote as tragedy and comedy》

相關焦點

  • 堂吉訶德的影響-考研筆記60
    文藝復興時期的考點比較多,《堂吉訶德》就是其中一個考點。參考答案一: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為西班牙文學帶來了世界性的聲譽,是西班牙文藝復興文學的最高成就,在整個歐洲文藝復興中佔有突出的地位。小說描寫了窮鄉紳堂吉訶德閱讀騎士小說而入迷,帶著僕人桑丘·潘沙行俠仗義的故事。
  • 一分鐘讀完《堂吉訶德》
    堂吉訶德是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的作品。要想讀懂這個作品,得先了解一下西班牙的歷史背景。西班牙原來被阿拉伯人統治著,經過光復戰爭才趕走了阿拉伯人。後來又靠著龐大的騎士隊伍,稱霸了整個歐洲。讓西班牙進入了黃金世紀。所以,大家對騎士都特別的崇拜,同時也出現了很多騎士小說。騎士小說當時的風靡程度,不亞於霸道總裁小說在當今中國的風靡程度。
  • 《堂吉訶德》:它越是令人發笑,則越使人感到難過
    《堂吉訶德》:生前寂寞身後名陳眾議認為,在分析小說《堂吉訶德》之前,首先應該梳理先前的文學譜系。在近千年的中世紀裡,西方忘卻了古希臘羅馬時期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甚至逐漸失去文字,回到了口傳時代。同時,阿拉伯世界在與中國的交流中,將源自中國的造紙術和印刷術廣泛傳播,開啟了百年翻譯運動。
  • 領讀經典-外國文學 | [西班牙]塞萬提斯:《堂吉訶德》
    領讀經典-外國文學 | [西班牙]塞萬提斯:《堂吉訶德》 2020-02-27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堂吉訶德》:用喜劇方式體現悲劇精神
    「歷史上出版次數最多的作品」《堂吉訶德》:用喜劇方式體現悲劇精神陳眾議塞萬提斯和莎士比亞一樣,是西方文藝復興運動鼎盛時期的標誌性人物。然而,在很長時間裡,塞萬提斯被定格為一個通俗作家,甚至是一個不入流的通俗作家,同時代的人瞧不起他,說他寫的東西不倫不類,說沒有比《堂吉訶德》更可笑的作品。
  • 文藝復興時期文學
    義大利近代著名文藝評論家桑克提斯把它與《神曲》相提並論,稱之為「人曲」,並認為但丁結束了一個時代,薄伽丘開創了一個時代。 堂吉訶德和桑丘 潘沙的形象 堂吉訶德的形象:堂吉訶德是一個患「遊俠狂想症」的人文主義者形象,這就使這個形象具有了喜劇與悲劇的雙重因素(原因)。 1.堂吉訶德身上具有許多喜劇人物的因素。
  • 《我,堂吉訶德》海澱金秋演出季火爆上演 獲觀眾點讚
    「堂吉訶德是一個令人傷感的故事,它越是令人發笑,則越使人感到難過」。11月12日,由七幕人生劇團帶來的音樂劇《我,堂吉訶德》在海澱劇場上演。在北京市海澱區2017年第六屆中關村金秋演出季中,該劇自演出以來幾乎場場座無虛席,贏得外界的一致好評。
  • 堂吉訶德:一個生活在虛妄幻想之中的人註定了他的悲劇人生
    讀完作品使人發笑,但那是一種令人流淚的笑犯了時代錯誤的堂吉訶德要在現實生活中恢復過了時的騎士精神,因而使得他成了一個誇張的滑稽的喜劇性的角色,但是他卻是一個有著崇高精神境界的「瘋子」。堂吉訶德像2、他立志打抱不平,由於打法錯誤,結果和初衷相去甚遠堂吉訶德對社會強烈不滿,詛咒他的時代是「多災多難的時代」,是"可惡的時代」,他立志去打抱不平
  • 解讀經典:《堂吉訶德》可笑荒唐的背後,是令人心酸的悲劇
    導語:瑞典諾貝爾文學院曾經在世界範圍內,舉辦過一次優秀文學作品民意測驗,結果17世紀初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被推選為最優秀的文學作品。長期以來,由於翻譯,傳播和接受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很多讀者都把這部小說視為是一個可笑、荒唐的騎士故事。
  • 《堂吉訶德在北美》:最後的騎士精神
    一個中國知識分子的一點夢想    《堂吉訶德在北美》成書於數年前,當時雪漠在北美進行了長達一個多月的考察,本書正是他在密集的行程中深度思考中西文化而寫作的觀察筆記。    談及書名的由來,雪漠表示,《堂吉訶德在北美》最初的想法是想把中華文明向世界傳播。雪漠說:「我去北美帶著這樣一種期待,希望能夠把中華文明中和平、包容、和而不同的智慧介紹給世界。
  • 《堂吉訶德》的思想意義——考研筆記24
    他以深刻的內容、典型的人物和辛辣的諷刺,抨擊和嘲笑了腐朽荒唐的騎士制度和流行的騎士小說,生動地表現出騎士的長矛和甲冑已進了歷史陳列館,逆時代車輪而行必將碰得頭破血流。事實上,小說問世後,騎士小說在西班牙就銷聲匿跡了。小說為後人提供了十六世紀末到十七世紀初西班牙社會的政治、經濟、道德生活地廣闊圖畫,揭露了封建貴族的驕奢淫逸,反映了在封建統治下人民的苦難。小說在典型人物塑造上有很多值得借鑑的東西。
  • 堂吉訶德究竟是一個偉大的人物還是可笑的人物?
    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寫出了《堂吉訶德》這樣一部作品,是發表於文藝復興時期反映現實主義的文學巨著。小說描繪了男主角堂吉訶德懷著扶助正義的理想,遊走天下,行俠仗義,每天幻想著自己就是一位騎士,可是最終還是回歸現實,在家鄉死去的故事。
  • 塞萬提斯《堂吉訶德》中的人物形象及反映現實的意義。
    塞萬提斯,西班牙文藝復興時期的小說家、劇作家、詩人,他被譽為西班牙文學世界裡最偉大的作家。評論家們稱他的小說《堂吉訶德》是文學史上的第一部現代小說,同時也是世界文學的瑰寶之一。《堂吉訶德》的突出成就是塑造了堂吉訶德這個獨一無二的性格複雜而矛盾的人物形象。
  • 堂吉訶德的長矛刺向何方?
    「他的盾牌掩護的是一個舊世界,他的長矛刺向的是一個新世界……」紀錄片《大國崛起》的第一集在講述了西班牙帝國的興衰後,以馬德裡西班牙廣場上的堂吉訶德雕像作結尾。這座廣場可能是中國遊客最常光顧的景點之一,廣場中央的塞萬提斯、堂吉訶德與桑丘頻頻接受攝影鏡頭的仰視注目,堂吉訶德的莊重表情與擺拍遊客的燦爛笑臉形成了鮮明對比。
  • 從塞萬提斯到堂吉訶德:小說是怎麼發明出來的?
    按:1606年《堂吉訶德》出版,是歷史上一件偉大而影響深遠的文學事件。當時的塞萬提斯是一位曾經參加過戰爭、已經瘸腿、頭髮灰白、牙齒快掉光的老兵,他的《堂吉訶德》寫的是一個落魄貴族的故事:因為讀了太多有關騎士精神的書,他的頭腦已經有些不清醒了,他幻想自己是一名遊俠騎士,於是踏上了一段讓人啼笑皆非的冒險旅程……《堂吉訶德》完整呈現了真實與虛構的寫作方式,極大地影響了後世的文學與思想的奠基者,影響了他們寫故事與論證的方式,甚至影響了後世認知自我與認知別人的方式。
  • 《我,堂吉訶德》上海二輪開演 騎士滿譽歸來
    2016年炎炎夏日,《我,堂吉訶德》中文版將於6月23日-8月28日重回上海,與更多觀眾一起致敬光榮與夢想,摘取遙不可及的星。  一個偉大的故事 一曲理想主義的頌歌  享譽全球的百老匯音樂劇《我,堂吉訶德》(Man of La Mancha) 取材於西班牙文豪塞萬提斯的傳世巨著《堂吉訶德》,但又將原作中的劇情做了延伸和展開,採用「戲中戲」的形式,巧妙地將堂吉訶德的冒險經歷與塞萬提斯的思想歷程相結合。
  • 關於堂吉訶德的思考
    《唐·吉訶德》(又譯作《堂吉訶德》《堂·吉訶德》等)是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於1605年和1615年分兩部分出版的長篇反騎士小說。故事發生時,騎士早已絕跡一個多世紀,但主角阿隆索·吉哈諾(唐·吉訶德原名)卻因為沉迷於騎士小說,時常幻想自己是個中世紀騎士,進而自封為「唐·吉訶德·德·拉曼恰」(德·拉曼恰地區的守護者),拉著鄰居桑丘·潘沙做自己的僕人,「行俠仗義」、遊走天下,作出了種種與時代相悖、令人匪夷所思的行徑,結果四處碰壁。但最終從夢幻中甦醒過來。回到家鄉後死去。
  • 堂吉訶德真的可笑嗎?讓人發笑的是其行為,讓人敬佩的是其品質
    而這部作品的名字就是《堂吉訶德》,分為上下兩部。本來上部故事就已經講完了,下部的出現是一個意外。塞萬提斯為什麼要寫《堂吉訶德》?這一種小說泛濫,讓塞萬提斯非常不滿,於是就塑造了「堂吉訶德」這樣一個受到當時那些荒誕不經的騎士小說影響下的普通人這一個形象,用以說明「騎士小說」對人精神世界的荼毒。也就是說,塞萬提斯用他創作的「騎士小說」來終結了「騎士小說」這一種文學作品,被稱為給「騎士文學」敲響了喪鐘。
  • 《堂吉訶德》二十多種譯本,告訴你那個譯本最好
    一本來自文藝復興時期西班牙的文學巨著、一位騎著瘦馬、穿著破爛盔甲的西班牙紳士,漂洋過海來到中國已近一個世紀。它就是《堂吉訶德》。幾代翻譯者在這一鴻篇巨製上耗費了大量心力,董燕生是其中的一個。從1922年林紓翻譯的《魔俠傳》算起,截止到1997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塞萬提斯全集》時的統計,《堂吉訶德》的中文譯本有十九種之多。董燕生說,就他的了解,2000年之後該書中譯至少有二十種。在西班牙語界,董燕生是一個熟悉的名字。全國高等院校西班牙語專業普遍採用的教材就是董教授編寫的《西班牙語》和《現代西班牙語》(合編)。
  • 堂吉訶德與阿Q形象比較
    但不管怎樣,它總算是一種心靈的慰藉,我們謂之「精神勝利法」。在世界各國文學史上總不乏其人,在此,我以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中的主人公堂吉訶德和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中的主人公阿Q這兩個典型的精神勝利法的代表者作如下的比較:名字的由來:堂吉訶德堂吉訶德的真正名字在小說中有所提及,原名應為「哈羅那」,另一處叫「吉哈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