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曾點化過富察皇后一段話:
「 貴為六宮之首的皇后幻化成形該是什麼樣子?或許便如蓮花臺上的觀音,心懷天下,意存慈悲,不妄聽,不妄言,不行惡事,不打誑語,萬事瞭然於心,憑智慧處之。」
由此看來,皇帝作為一國之君,他心中的皇后標準首先應該是後宮三千佳麗的行為楷模,更是用智慧與仁慈統領眾生的精神領袖。
誠然,皇帝的理想很美,而現實卻滿目瘡痍。
真實的富察皇后非但沒有心存天下的慈悲,更無萬事瞭然於心憑智慧處之的淡然氣度,反而是陰狠毒辣,殺人於無形的女魔頭。
恰是這樣一個人,卻身居後宮之首,與嘉貴妃、慧貴妃等沆瀣一氣,在後宮掀起了一次次血雨腥風。
中國古人講,仁義禮智,非為外鑠,我固有之。
但凡一個三觀端正的人,對富察皇后之類的品行,都會鄙視唾棄。
偽善面具下的富察氏,為人所不恥,但可別忘了,她有皇權加身。
從古而今,人們對權力的膜拜和渴望從沒停止過。毋庸置疑,她身後的權杖依然是眾人眼中值得追隨的那道光。
慧貴妃高晞月就皇后最大的死忠粉,她視皇后為助她謀求富貴榮華的最終倚靠。
於是,她明知很多事人神共憤,天理不容,也會觸碰到皇上的底線,卻仍然唯皇后馬首是瞻,協助皇后用最隱秘的手段大開殺戒。
玖應答和儀妃的孩子還沒出生,就已經胎死腹中。幾個毒婦藉此嫁禍如懿並幾次三番欲置她於死地。
然而,認賊作父時間久了, 終是會遭到報應的。
以阿箬家人生死相要挾,進而逼迫她為眾人頂罪受死後,慧貴妃就得了驚懼之症。她一直在喊阿箬回來了,來找她報仇了。
她彌留之際,侍女星旋得了疥瘡去世了,只剩茉心一人服侍。夜晚來臨之時,寒鴉一直在叫,肅殺之氣令人心驚,這個往昔被人前呼後擁的主兒,此刻已病入膏肓。
嫻妃如懿為她揭開了十幾年不孕之謎。此刻她才晃然大悟,她從未曾料到那個令她忠心耿耿追隨多年的皇后竟然從她一入宮就已經對她開始了算計。
但,一切都太遲了。
正像如懿所說,活了半輩子,算計別人卻沒想到始終活在別人的算計裡。
來見希月最後一面的皇上為她想好了諡號,是個賢字。
乾隆告訴她說,用這一個賢字,作為你下輩子的期許吧。希望你來生能做個賢良的人。
可憐慧貴妃一生,聰明伶俐,貌美如花,卻落得個英年早逝驚懼而死。
善惡無門,唯人自召。
善惡之報,符合千百年來人人民大眾的認知,它甚至已經成為普世的行事哲學,我們始終是相信因果的。
故事講到這裡,或許能從慧貴妃身上分析出幾點值得我們深思的東西,也不枉大家勞心勞神看劇一回。
一、 心當如鏡,培養自己明辨是非,釐清善惡的能力。
所託非人於個人發展而言,一定是場災難,尤其是一個三觀扭曲,品行不端的人。
每個人或許都有自己的精神偶象,偶象的一言一行對於追隨者會產生巨大的影響。畢竟,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如果是優質偶像,那一定是三觀、品性俱佳,所到之處,正能量滿滿,它對我們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最怕遇到偽善之人,迫於利益驅使,陰奉陽違,明暗兩副面孔最是可憎。一旦將此類人視為追隨者,或早或晚註定是場災難。
墨菲定律告訴我們,「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
而要明是非,懂善惡,就需要我們擦亮眼睛,端正三觀,知止不殆。
所有的人生智慧,都來源於學習和領悟,這是一條金玉良言。
二、一念菩提,萬般自在。面對巨大的誘惑,不為惡永遠是底線。
在純白而綿軟的雪地上溘然長逝的慧妃,帶著一顆即使悔過也無法洗淨的骯髒靈魂永遠地去了。
面對即將來臨的死亡,她只剩一聲嘆息,這一生,仿佛痴夢一場。
那些不肯離開的靈魂,無時無刻不在折磨著她,深重的罪惡感如影隨形,令她的心靈一刻不得安寧。
在處心積慮爭權奪位的日子裡,她滿眼都是皇后,是皇權,是家族的榮華富貴,她儼然已經忘記了慈悲對於人生的重大意義。
一念菩提,萬般自在。而佛祖慈悲的光再也照耀不到她幽暗的靈魂,她用一世的惡給自己修築了永世的牢。
尼採說,當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
我還是喜歡那句: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回報以歌。
祈願所有人,一生活在光明裡,用慈悲感受菩提的喜悅,用智慧成就一世的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