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說到,有一些豬籠草不再專門捕食螞蟻等昆蟲,而把矛頭對準了哺乳動物,費盡心思地將捕蟲籠改造成了色香形俱佳的生態馬桶。
前文連結:為了「食屎」,它們專門給甲方爸爸造了一個「坐便器」~
這些豬籠草不僅為樹鼩(qú)的平安如廁創造了優美舒適的環境,更是開創性地將邊吃邊拉的「特色服務」運用到了生態廁所製造之中,讓樹鼩(qú)拉得愉快,吃得開心。
已知有三種豬籠草因生活所迫,不約而同地幹起了廁所改造的活。但畢竟這個廁所是本身的籠子改造,演化就是有滔天之力,也不能無風起浪。所以,豬籠草的廁所改造起來還是有諸多限制的,只能使用原有材料改裝。
這就像舊房改造,理念再先進,因為基礎就是那樣,一些疏漏自然不可避免。改造而成的馬桶雖然符合樹鼩的鼠身動力學,讓豬籠草能安心地收集起它們的糞便,但是它更像個農村地區的旱廁,沒有自動衝水的功能。
因為衝不了廁所,樹鼩排便的時候,直接就在豬籠草的籠身之上掛壁了。雖然設計成馬桶的豬籠草籠身已經改造得更加傾斜(與旱廁的通便道一樣),但是便便要下去,還是需要滑動力超過重力才行。
所以,剛排下來的有些粘稠的新鮮糞便很可能就掛壁了,加上沒有雨水衝刷的話,便便還會在籠子上掛壁一段時間,才會被衝進籠底的消化液之中。
這些掛壁的糞便讓其他生物看到了可乘之機,包括我們今天的主角,一種特殊的苔蘚。
這種苔蘚在一次對婆羅洲的野外科考中,好巧不巧地,被發現剛好長在勞氏豬籠草與大葉豬籠草有粑粑的籠子裡,生長良好,葉型緊湊,綠意盎然,居然還能長出繁殖體。
這證明了它不是碰巧長過來的,不是如它們的同類一樣隨風散布,偶然飄到了這裡,而是它就喜歡這樣的環境。
經過鑑定,這確實是種十分特殊的苔蘚(學名:Tayloria octoblepharum Splachnaceae)。它屬於壺蘚科(Splachnaceae),與大多數走小清新風格的苔蘚不同,它們偏愛生長在屎或者腐爛的屍體上,被稱作dung moss(糞蘚)。
我們對長在糞便上的苔蘚也不必太過驚訝,平心而論,這是一個獨特的好環境,野外新鮮的糞便也符合苔蘚的生境。
糞便中,富含未消化完全的營養和水份,更重要的是,這裡是一個相對安全的微環境,除了一些食糞的昆蟲會過來造訪外,大多數糞便都能安安全全自然分解。這樣一個養分充足又無人光顧的地方,對於糞蘚來說,簡直是天堂了。
這些苔蘚是如何發現豬籠草的籠子裡藏著這樣一個好地方?樹鼩能夠聞著味找到廁所,但苔蘚看不見聞不著,它是如何找到樹鼩小小的一坨屎呢?
這一切依靠的就是同樣喜歡糞便的一類昆蟲-蠅類。苔蘚依靠孢子繁殖,是蠅類將這類苔蘚的孢子散布過來的。這一類食糞的蠅類為什麼會光顧苔蘚?
因為,這一類苔蘚不僅生長在糞便上,而且它的孢子體還能裝的像糞便一樣,從而吸引蠅類過來,讓食糞的蠅類以為是食物。蠅類過來添食的時候,會把孕育著下一代的孢子帶走,這樣孢子就得到了一個定向傳播的機會。
當蠅類從這株苔蘚上離開後,它會去繼續尋找下一個食物,這樣苔蘚的孢子就能搭上蠅類的便車,定向傳播到適宜的生境,從一坨屎傳到另一坨屎,開始新一輪的生活。
蠅類造訪壺蘚科植物
圖源:參考文獻
當然,這些蠅類是食糞的專家,要騙過它們也不那麼容易:苔蘚散開的孢子們在顏色上表現為與食草動物糞便類似的屎綠色,孢子下面還有一個壺狀的平臺供蠅類歇腳,這也是壺蘚科名字的由來。
蠅類更依靠氣味尋找食物,因此這種苔蘚在氣味上一點也不含糊。它含有糞便特有的揮發性物質,如吲哚對苯酚,能創造出屎獨有的屎臭味。
壺蘚科植物孢子的一些典型氣味,含有糞便中典型的E含硫化合物,F吲哚,G對苯酚也就是說,這種苔蘚從屎到屎的散布閉環完全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創造出來的,它長在豬籠草有糞便的籠子裡絕非偶然。蠅類、豬籠草、苔蘚這三者因為粑粑聯繫到一起,密不可分,實在可以說是緣「糞」,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
生態系統的運作往往就是如此,牽一髮而動全身,豬籠草為了食糞引來了樹鼩,樹鼩的糞便又引來了食糞的蠅類,蠅類帶來了它身上的苔蘚孢子,苔蘚自然而然就在糞便上安家了。因此,生態系統的運作也帶來了生物多樣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SULEIMAN¹, M. O. N. I. C. A., and ANDI MARYANI A. MUSTAPENG. "The discovery of a dung-loving moss Tayloria octoblepharum (Splachnaceae) on 『toilet pitchers』 in Borneo." Malayan Nature Journal 71.1 (2019): 17-20.
2. Greenwood, Melinda, et al. "A unique resource mutualism between the giant Bornean pitcher plant, Nepenthes rajah, and members of a small mammal community." PLoS One 6.6 (2011): e21114.
3. Chin, Lijin, Jonathan A. Moran, and Charles Clarke. "Trap geometry in three giant montane pitcher plant species from Borneo is a function of tree shrew body size." New Phytologist 186.2 (2010): 461-470.
4. Marino, Paul, Robert Raguso, and Bernard Goffinet. "The ecology and evolution of fly dispersed dung mosses (Family Splachnaceae): Manipulating insect behaviour through odour and visual cues." Symbiosis 47.2 (2009): 61-76.
5. Glime J M. Adaptive strategies: spore dispersal vectors[J]. Bryophyte ecology, 2017, 1: 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