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兵者,詭道也。出其不意的兵法,才是真正可以戰勝對手辦法。按照常理出牌,往往無法取勝。
現在給你總結下來的各種兵書,其實都不能夠在日後的戰場上,毫無變化地運用,為什麼?因為你讀過的書,人家也讀過,說不定比你還要精通。
為此從古至今,真正在戰場上出奇制勝的人,往往都是不按照常理出牌的人。往往這樣的人,才能夠取得真正的勝利。
所以說,你覺得有跡可循的成功者,他們用兵的方法,往往都是刻意宣傳出來的。並不是說他們都有所謂的章法,我認為只有不按章法做事,才可能取得成功。
一、孫臏,不按常理出牌的典型。
孫臏傳說是孫武的後人,那他對《孫子兵法》自然是如數家珍。《孫子兵法》那是兵家必讀類教材,大家都很熟悉,那麼孫臏想要靠這本書取得勝利,按道理並不容易。
可是孫臏是個人才啊,書裡怎麼寫,他的確就是怎麼做的,但是他不斷地在做,對手還不斷地上當,你說這操作牛不牛。
圍魏救趙,這是孫臏最出名的戰例,也正是兩次圍魏救趙的戰術安排,使得孫臏兩次獲得大勝,最終戰勝了對手龐涓。
當時魏國在攻打趙國,趙國派人去找齊國幫忙。齊王就讓孫臏作為軍師,隨軍出徵。孫臏沒有直接去趙國救援,而是帶著大軍攻打魏國國都大梁。
龐涓作為魏國大將,一看大梁被齊國大軍攻打,他自然要回來救援。這麼一來趙國邯鄲的危機就這麼化解了(事實上魏軍已經打下了邯鄲,而齊國也不是真心為了救邯鄲)。可是孫臏在這基礎之上更進一步,在龐涓回程中的桂陵設下埋伏,痛擊龐涓的人馬,龐涓被生擒。
第一次吃了虧,龐涓應該不可能再上同一個當了。龐涓被放回來以後,依舊擔任魏國大將,這回他出兵攻打韓國。
韓國又跑來齊國求援,這次孫臏如出一轍,依舊帶兵攻打大梁。龐涓一看,這不是之前的招數嗎?於是龐涓壓根就看不起孫臏,自認為不可能再上當了。
但是孫臏這回用了減灶的辦法誘惑龐涓,他們一路撤退,一路減灶,並且丟盔棄甲,給龐涓造成了一種錯覺,認為齊國軍隊撤退的時候毫無章法。
這使得龐涓立刻帶著輕騎兵連夜追趕,結果孫臏故技重施,在馬陵伏擊了魏軍,殺掉了龐涓。同樣的招數,不同的用法,這就是不按照套路出牌的典型。
二、霍去病,我就知道衝,因為我夠猛。
漢武帝時期,最著名的將領,那就是衛青和霍去病。衛青老成持重,打仗是有章法的,所以時間長了以後,其實匈奴人能夠摸清楚衛青的套路,選擇合適的時機逃竄。
可是霍去病這個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傢伙,打仗可就完全沒有章法了。他純粹是靠感覺和勇猛在戰場上取勝。
比如說第一次帶兵對付匈奴的時候,衛青的大軍不敢輕舉妄動,而霍去病卻帶著800騎兵繞到了匈奴後面,突擊匈奴人馬,最終取得了巨大的勝利。
你說他有什麼套路吧,還真的無跡可尋。要麼只能說一個字,那就是快。可是快這種事情,誰都知道重要,但不是誰都能做到。
這就是霍去病牛掰的地方,套路已經告訴你們了,但是你們就是只能瞻仰,不能模仿。所以我認為這種所謂的套路,也是不按照套路出牌。
霍去病短暫的一生,創造了很多奇蹟一般的戰績,全都是用了出奇制勝的辦法。行雲流水這四個字,他絕對配得上。
三、戰神白起,我打仗,從來都是因地制宜。
白起絕對可以算得上戰爭界大佬級別的人物,這哥們帶著秦國的軍隊,至少消滅了一百萬大軍。把戰國時期的其他各路諸侯,都挨個兒揍了一遍。
但是你非要說白起這位戰神,有什麼特別的戰法,對不起,還真的找不出來。因為白起每次作戰,所使用的策略都是不一樣的。
1、長平之戰。最著名的莫過於長平之戰,白起並沒有好辦法對付趙國,所以就這麼耗了3年時間。等到趙括成為趙國主將以後,向秦國發動了進攻。
這個時候白起也被替換成為了秦國的主將,他帶著大軍先佯裝撤退,將趙國誘惑到了包圍圈,隨後派遣騎兵將趙軍攔腰切斷,從而分化趙軍的兵力,再消滅趙軍就容易多了。
2、伊闕之戰韓魏聯軍扼住崤函關口,阻止秦軍東出的時候,白起偷摸著帶著大軍繞到了人家後面,把人家留在後方的軍隊給消滅了,繼而包圍了對方的人馬,取得了巨大勝利。
3、鄢之戰。白起在攻打楚國鄢城的時候,楚國派遣主力大軍前來抵抗,所以一時間打不下來。這哥們想了個餿主意,他居然在鄢城上遊高築堤壩,結果決堤淹城,最終一舉拿下鄢城,繼而滅了數十萬楚國軍民。
不管是哪一場戰爭,白起所使用的辦法,都有所變化。因此對手根本就摸不著白起的套路,那麼也就無法戰勝白起了。
總結:不按套路出牌,在哪個戰場上都能取勝。
在古代軍事戰場上,不按照套路出牌,可以讓對手摸不著你的水平。這麼一來,你想要對付對手,可就容易多了。畢竟你在暗處,而對手很可能就在明處。
這一理論在現代任何一個行業,其實都是行得通的。做生意的人,如果一味地死板,那麼生意肯定做不大,隔一段時間就有新花樣,這生意才有搞頭。競爭對手也只有乾瞪眼的份。
好的老師,完全可以不按照教材講課,他的學生考試分數還是不會低,為什麼?因為人家已經超越了教材的指導範疇,有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和心得。其他行業也都能參考這一點,達到出奇制勝的效果。
參考資料:《史記》、《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