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獨立包裝的休閒零食打開市場,量小且方便攜帶,深得白領和青少年的喜愛,各種法式小麵包一躍成為消費者的寵兒。但是,這些打著法式稱號的麵包,真的原汁原味嗎?
要知道,法國長期以來,一直影響著全世界的烹飪技術。但它的法律規定,麵包中只能含有不同數量的麵粉、水、酵母和鹽。也正是其嚴苛的配料控制,才讓法式麵包成為一種特色。
換言之,我們現在吃的,都不是正宗的法式麵包。真正的法式麵包長而細,有厚厚的金色外殼,擠壓時會發出噼啪聲。麵包內部有彈性,分布著大小不同的空腔。儘管成分很簡單,但麵包卻略帶甜味和堅果味,以及黃油的香氣。
不可否認的是,中國市場並非所有法式小麵包的食品安全都過關。撇開傳統烘焙店不說,電商平臺就是把雙刃劍。在產品大量湧入市場的同時,對質量把控的難度必然升高。
剛才已經說了,法國麵包之所以聞名於世,是因為其嚴苛的法律。再往源頭追蹤,這與麵包的發展史,又有密不可分的影響。
18世紀,由於穀物運輸、儲存不當,以及惡劣天氣的影響,小麥降低了產量,法國出現麵包嚴重短缺的現象,作為主食卻賣到了窮人和農民階層難以承受的價格。
富人們有很多純白麵粉製作的精美麵包,底層人卻吃著由碾磨不良的麩皮製成的劣質品,大規模飢餓最終引發了革命。動亂平息後,制憲議會規定麵包師只能製作一種麵包—— 「平等的麵包」( 由¾小麥和¼黑麥麵粉製成,包括麩皮。)
直到19世紀拿破崙掌權後,發布法令,為法國的麵包制定標準,明確了成分和烘焙方法。
到了20世紀,法國又通過了一項律法,禁止麵包師在凌晨四點前開工。
因此為了趕在天亮前做好,賣給上班的人,麵包師把寬扁型麵包改成長而薄的新形狀。
19世紀中期,麵包師使用deck在製作Baguette
後來,各國政府還加入了拿破崙法令,規定對麵團進行揉捏和通氣的方法,並指定了正宗法國長棍麵包的形狀和尺寸標準。今天的法式麵包,有著嚴格的選擇配料的指導方針保證質量。
直到1993 年的法國麵包法(也稱為麵包法令)中規定,長棍麵包必須重250-300克,長55-65釐米。麵包只能含有麵粉,鹽,酵母和水,不允許使用防腐劑。
此外,每年的3月21日,還被定為國際法棍日。對於法國來說,麵包不僅僅是食品,更是一份責任。
有人說,較高的麵筋含量使法國麵包比美國麵包更好,但重要的其實是每種成分的質量。麵包發酵的時間越長,其味道就越好,產生耐嚼的細微差別。
麵包是法國飲食儀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們幾乎每天都要吃,新鮮度也是按小時計算。
不過相比過去,尤其是年輕人,吃到剛出爐麵包的機會,已經大大減少。因為在法國,食品在大型超市的銷量幾乎佔了總銷量的一半以上,超市逐漸取代了小型麵包店。機械化生產的普及,讓手工製作的麵包幾乎絕跡。
這就導致其逐漸失去了傳統色彩,麵包是一種藝術形式和機構,人們更願意購買當地製作的新鮮麵包。20世紀初,法國人平均每天要吃超過三個麵包,20世紀70年代時則減少為一個法式長棍麵包,到了今天,法國人平均每天只吃半個麵包。
當然,這與飲食習慣發生變化也有關係。青少年不吃早餐,成年人則因為太忙或工作太晚,無法前往麵包店。
除此之外,世界各地的美食湧入法國,法棍已不再是年輕一代的唯一選擇。
巴黎的國際美食很出名,亞洲美食相較於其他國家卻顯得平庸。大約14%的法國移民來自亞洲,主要是中國和越南佔據主導地位,但唐人街的餐館卻不受法國人歡迎,甚至遭到華人詬病。
家鄉的味道不夠家鄉,不夠正宗,部分問題源於亞洲的產品少而貴,餐館老闆很難找到非常合適的蔬菜。
其次,法國提倡融合代替多元文化,為了適合法國人,減少辛辣及鹹重的口味,亞洲菜系改變了根深蒂固的烹飪方法。
其實相較於熱菜,糕點在國外的發揮空間更大。中式糕點走出國門,一定要打出我們的特色,對於喜好甜食的法國人來說,未嘗不是更好融入的品類。
只是經過幾代融合,本就鳳毛麟角的亞洲餅店已經丟失了傳統色彩,商家需要返璞歸真,重新認識中式糕餅,可以選擇與國內商家合作的方式,向老師傅取經。
同時,我國糕餅行業也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法國麵包法帶來了長遠持久的影響,嚴苛要求質量,才是國際聲譽的保障,以及對消費者負責任的做法。
另外,不同於法國,我國糕餅行業機械化並不高,多數商家仍採取連鎖經營的模式,現做現賣。儘管目前的經營模式,利潤不如機械化生產,但從口感上來說,商家對產品的把控度更高。
國情不同,我們很難做到像西方一樣當主食來吃,麵包不是剛需食物。但隨著下一代人的成長,很多人已經習慣早餐吃麵包了,因此只有從創新和品質入手,才能吸引消費者。
文字由中食榜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