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炮嘶吼,拔山扛鼎!我國系列火箭炮型號之多是當今世界非常少見的,尤其是大口徑遠程火箭炮以超遠射程和精準火力覆蓋獨領風騷,如今我國已經發展出了射程超過400公裡、堪比近程戰術飛彈的火箭炮,為何我們沒有大規模裝備呢?本文將從歷史和現實來全面了解近幾十年我國火箭炮發展的真實水平。
神鷹-400火箭炮
火箭炮誕生於二戰時期的蘇聯,研製初期由於該武器嚴格保密並不被外界所熟知,直到第一次投入實戰其強大的火力打擊著實讓各國震撼到了。1941年德國率軍攻佔了蘇聯戰略重鎮奧爾沙,當德軍在火車站正加緊為前線補給物資時,一陣響徹天際的嘶吼聲讓德軍徹底懵了,7門炮齊開火,不到10秒鐘從天而降的密集炮彈將火車站內的物資及士兵幹掉了一大半,這給倖存下來的德軍造成了精神上的巨大震撼,但是並不知道蘇聯使用的是何種武器,因此有人稱它為「鬼炮」。直到後來德軍在莫斯科會戰期間繳獲了一門火箭炮發射器,蘇聯這款大殺器才由此被慢慢揭開了神秘面紗,這就是火箭炮的原始雛形「喀秋莎」。
「喀秋莎」火箭炮
「喀秋莎」火箭炮的正式名稱為BM-13型火箭炮,這是一種利用軌道發射火箭彈的裝備,發射裝置包括滑軌床、炮架、迴轉盤、瞄準器、發射器等組成,一門炮安裝有8條滑軌,每條滑軌上下各有一枚132毫米火箭彈,總共有16發,最大有效射程達8.5公裡,一次齊射16枚僅用時不到10秒鐘,這種射速在當時來講是任何火炮都達不到的,但是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精度差,單發打擊命中率很低,只能用作大面積火力覆蓋、火力壓制、摧毀堅固工事等,為蘇聯軍隊立下了汗馬功勞。值得一提的是整個系統由卡車託運,因此在完成攻擊後可迅速撤離發射陣地,機動性非常強。
「喀秋莎」火箭炮
7門「喀秋莎」火箭炮首次實戰打擊奧爾沙火車站只是一個開始,接下來的戰役讓德軍徹底領悟了火箭炮的神威。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蘇聯共投入了1400多門「喀秋莎」,其「喪心病狂」般的火力為全殲30萬德軍立下赫赫戰功。在白俄羅斯戰役中蘇聯拉出2300多門「喀秋莎」,柏林戰役中蘇聯拉出3200多門「喀秋莎」,均立下了扛鼎之功,打得德軍聞風喪膽,形容其強大的火力如同「鋼鐵在融化、土地在燃燒」。
「喀秋莎」火箭炮
由於「喀秋莎」火箭炮出色的戰場表現,二戰結束後很多國家都紛紛投入到研製火箭炮的熱潮中,這時候誰的射程遠、精度高、數量多,誰就優勢明顯,我國由於缺少重型火力壓制武器,在歷次戰役中都吃了不少虧,因此我國也對這款大殺器表現了極大的興趣,引進少量「喀秋莎」後,於1948年在河北組建了火箭炮研究室,經過兩年艱苦攻關終於誕生了我國第一款火箭炮,這就是A3式6管102毫米野戰火箭炮,最大射程達到了5公裡,這讓我國炮兵整體實力提升了一大截。
早期裝備的火箭炮
炮兵在戰場上的作用非常明顯,可以說對於戰爭的勝負起到決定性作用,在朝鮮戰場上炮兵再一次用實力證明了一切,我志願軍炮兵裝備了從蘇聯獲得的「喀秋莎」火箭炮和仿製的A3式6管102毫米野戰火箭炮,1951年9月1日誌願軍火箭炮進行了「首秀」,24門火箭炮齊開火,384枚炮彈瞬間傾瀉到了美軍陣地,一輪打擊過後囂張的美軍損失慘重,隨後步兵發起衝鋒,將敵方兩個營徹底打垮,一舉佔領了陣地。在之後的上甘嶺戰役中,火箭炮的一次大規模齊射敵軍被徹底打懵了,甚至有美軍在報告中指出:志願軍使用了核武器。
「喀秋莎」火箭炮
韓戰結束後我國火箭炮的研製工作取得了跨越式發展,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被稱為「遊擊利器」的63式107毫米火箭炮,被稱為火箭炮中的AK-47,具有重量小、便於攜帶的優點,適用於山地、叢林、戈壁等地區作戰,成為了被山寨最多的中國火箭炮,雖然其最大的缺點是精度差、火力覆蓋面較小,但是發射極其簡單,甚至不需要發射架,兩根導線加上一節乾電池就能解決。
63式107毫米火箭炮
火箭炮發展較早的蘇聯,和63式火箭炮同時期的122毫米BM-21「冰雹」火箭炮射程達到了20公裡,射速和威力都不是63式火箭炮能夠比擬的,為了能夠獲得一款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大威力火箭炮,在吸收了「冰雹」火箭炮威力大、射速高的優勢後,我國發展出了一款精度更高的81式122毫米火箭炮,並且開始大規模裝備炮兵部隊。
122毫米BM-21「冰雹」火箭炮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火箭炮技術一直不溫不火,直到蘇聯解體後,原本軍工體系健全的蘇聯被分解為多個國家,分散於各加盟國的產業也被各自壟斷起來,加上由於解體後經濟一塌糊塗,根本拿不出太多錢來發展先進火箭炮,美國也無心發展火箭炮技術,火力支援任務基本都交給武裝直升機和攻擊機來完成,這給了中國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絕佳機會,在引進俄羅斯300毫米龍捲風火箭炮後,中國火箭炮技術由此開始真正騰飛了。
俄羅斯300毫米龍捲風火箭炮
在吸收了龍捲風各項優點後,結合我國多年積累的火箭炮技術,PHL03式300毫米多管遠程火箭炮便由此誕生了,該型火箭炮具有射程遠、精度高、信息化等優勢,12根發射管分上、中、下三層排布,火箭彈最大射程達到了150公裡,作戰時僅需3分鐘就能達到發射狀態,在得到目標信息後,一切準備工作可自動完成,所有炮彈齊射時間為38秒,完成打擊任務可在一分鐘內撤離發射位置, 採用眾多新技術的03式火箭炮在射程、精度、威力等方面完全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但是在裝彈反應時間上與美軍模塊化設計的M270火箭炮無法相提並論。
PHL03式300毫米多管遠程火箭炮
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到的,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閱兵式上首次亮相的PHL16型火箭炮就很好的解決了裝彈時間長的難題,採用自動化裝彈系統,只需10分鐘即可完成裝彈。該型火箭炮採用制導火箭彈,據研製總師湯祁忠介紹說,經過10年艱苦攻關、成功攻克了120多項技術難題,最大射程達到了300公裡,採用制導火箭彈以後,打擊精度基本達到了戰術飛彈的水平,也彌補了我國炮兵300公裡的火力打擊空白,海岸發射完全能夠實現跨海精確打擊,值得一提的是該套武器系統的設計理念為後臺專業型、操作「傻瓜」型,普通人15分鐘即可學會發射流程,可以說這就是我國火箭炮的最高水平。
PHL16型火箭炮
眾所周知,火箭炮如同普通火炮一樣,口徑越大意味著射程就越遠,如果想要提高火箭炮射程最簡單的就是增加發動機燃料,彈體過長的話會對火箭彈飛行性能產生不利影響,此前我國裝備的300毫米火箭炮射程最大為200公裡,在不增加口徑和彈長的前提下提高射程,這本身就很難實現。我國科研人員想到的解決辦法就是借鑑運載火箭技術,即增加火箭彈級數,也就是將原本為只有一級的火箭彈變成兩級,當一級燃料消耗完後就會自動脫離彈體,然後二級發動機點火,繼續完成打擊任務。我國科研人員經過多次試驗,該技術已經相當成熟,並且在一次測試任務中,採用兩級技術、安裝4片鴨式控制翼的火箭彈飛行了300公裡後成功擊中圓形靶區,距離靶心僅有幾米遠,這點誤差對於大威力火箭彈來說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遠程火箭炮
射程300公裡並不是終極目標,我國精密機械進出口公司和四川航天工業公司聯合研發的衛士-2D(WS-2D)、航天科工集團的神鷹-400(SY-400)火箭炮系統最大射程達到了400公裡,口徑也達到了400毫米,與其他火箭炮不同的是,神鷹400採用垂直發射方式,與彈道飛彈極為相似,這兩型火箭炮系統均只用於出口,那麼如此遠距離的火箭炮我國為什麼不裝備呢?
衛士-2D火箭炮
其實根據《飛彈技術控制公約》規定,不允許出口射程超過300公裡、有效載荷大於500公斤的飛彈,而火箭炮則並不受此公約限制,很多國家都是因為技術和資金所限,根本無力研發自己的彈道飛彈,因此進口超遠程火箭炮是用來充當近程戰術飛彈來使用,另一方面我國基本形成了近中遠射程以火炮、火箭炮、戰術飛彈為核心的打擊體系,超過300公裡射程與戰術飛彈打擊範圍重合,這個距離的目標可由大量裝備的近程彈道飛彈來完成。
東風11彈道飛彈
我國目前裝備有多款主力火箭炮,包括PHL-03式300毫米遠程火箭炮、PHL-11式模塊化122毫米火箭炮、PHL-16式最新型火箭炮等等,在技術不斷迭代更新的當下,相信我國未來會出現更多讓人意想不到的新型火箭炮系統。
新型模塊化火箭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