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向政策」潰敗臺灣經濟出路何在?(圖源:臺媒)
近日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地區5月對主要市場出口呈「兩極化」表現,對大陸(含香港)出口額為121.2億美元,同比增長10.3%,為歷年同月新高,佔總出口比重高達44.9%。累計前五個月出口佔比達41.5%,締造近十年最高數字。反觀臺當局自2016年大力推動的所謂「新南向政策」,5月出口表現卻呈近四年半來最大衰退,臺灣對東協國家市場出口大減17.9%,出口額僅38.2億美元。前五個月佔出口比重15.9%,更創近十年新低。而據臺當局財政事務主管部門8日公布的數據顯示,臺灣5月出口270億美元,同比減少2%,連續3個月負成長;進口222.8億美元,同比減少3.5%。大陸(含香港)仍是臺灣最大出口市場和最大順差來源地。
在當前全球經濟受疫情影響普遍低迷的情況下,臺灣出口「三連黑」,這對於臺灣這樣一個典型的出口導向型經濟體而言,出口連續受挫,臺灣經濟遭遇「寒潮」也就不足為奇了。問題是,蔡英文煞費苦心地推了四年的「新南向政策」以對抗兩岸經濟交流,到頭來大陸仍是臺灣出口的最大順差來源地,大陸市場始終是臺資的首選之地,這對於臺當局來講無異於啪啪打臉。
臺灣的所謂「新南向政策」,是2016年蔡英文自競選以來提出並大力宣導、積極推進的經濟戰略。蔡英文在2016年競選臺灣地區領導人期間,就提出了「新南向政策」。之後透過民進黨中常會決議,將之確定為蔡當局的重要政策。同年6月15日,設立「新南向政策辦公室」,作為直屬蔡的幕僚單位;8月16日蔡當局召開「對外經貿戰略會談」,並公布《「新南向政策」政策綱領》;9月5日公布《新南向政策推動計劃》,正式啟動「新南向政策」。蔡英文之所以如此有計劃、有部署、有步驟地推進「新南向政策」,正是基於政治上的考量。一方面,蔡英文上臺伊始便明確拒絕承認「九二共識」及「一個中國」核心意涵,而民進黨的「臺獨」路線必然會導致兩岸之間原有的經濟往來與合作中斷,這一點蔡英文心知肚明。因此,蔡英文妄圖透過出臺並實施「新南向政策」,以開發東協國家市場來取代因拒不認同「九二共識」而失去的大陸市場,從而為臺灣經濟找到新的出口,為臺灣經濟困局解套;另一方面,蔡英文企圖以「新南向政策」為切入點,以經濟發展戰略為表,行「脫中、去中」的「臺獨」路線之實。「新南向」政策以經濟援助為手段,面向東協國家市場,企圖建立不依賴大陸市場的所謂臺灣「新經濟模式」。而這種「新經濟模式」明顯是要與此前馬英九時期熱絡的兩岸經濟交流合作模式相區隔、相對立,以此達到在經濟上「去中國化」,進而實現在政治上的「去中國化」的目的。以蔡英文的算盤,如果「新南向政策」獲得成功,那麼就可在經濟上擺脫對大陸的依賴,在政治上更可突破「九二共識」對其的束縛,從而有利於民進黨推進「臺獨」,爭取實現長期執政。
臺灣地區經濟以出口導向為主,其經濟發展模式主要依賴於減稅、融資補貼、土地優惠、勞工成本低等手段。而近年來,東協國家市場經濟環境不穩定,經濟政策多變等都對臺資南下起到了制約作用,同時兩岸關係複雜嚴峻,也對臺當局推動「新南向政策」構成制約因素。
一是新南向國家多、各國國情複雜、政策複雜多變,新南向各個國家各地區政治、經濟、社會、宗教、文化差異性較大,投資、貿易、稅收、環保、勞工等法律政策不同,臺商要想真正吃透當地的政策法規並融入當地社會難度較大。同時,臺商還面臨著語言、文化溝通問題與人才不足、勞工短缺等多方面的困難。另外,一些國家行政效能低下,項目審批程序繁瑣,制度不完善、不健全,臺商在一些東協國家的投資利益難以獲得保障。
二是近年來隨著中國大陸經濟不斷發展,大陸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尤其在亞洲地區,中國大陸的經濟、政治影響力不斷提升,東南亞國家對大陸的經濟依賴度不斷提高,目前大陸是很多東協國家第一、第二大經貿夥伴,相對而言,臺灣對新南向國家的經濟吸引力就會下降很多。
三是經過多年的發展,兩岸之間的經貿關係十分密切,特別是兩岸經濟的融合發展,已經形成深度合作的局面,兩岸經濟已經形成了較為穩固的產業鏈,相互之間存在著結構性依賴。今年以來,雖然受疫情影響,但兩岸經濟合作仍然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大陸長期作為臺灣第一大出口市場與第一大貿易夥伴的地位不可動搖。
四是兩岸關係始終是臺灣推動對外政策不可迴避的重要因素。臺當局推動「新南向政策」目標國與臺灣均無正式邦交,這些國家在與臺灣交往時,必然會慎重考量中國大陸的態度和立場。蔡英文當局已執政四年,拒不認同「九二共識」和一中原則,近來在「臺獨」道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急,兩岸關係日益嚴峻複雜,大陸必然會限縮臺灣的所謂「國際空間」,臺當局推動「新南向政策」自然也會受到兩岸因素的制約。
因此,蔡英文當局處心積慮地以意識形態掛帥、違反經濟規律,用政治思維來「指導」經濟行為,推動「新南向政策」,妄圖從經濟上割裂臺灣與大陸的聯繫,從而實現政治上的兩岸分離,實際上是根本行不通的,註定難逃失敗的結局。
對於當下經濟持續低迷的臺灣而言,大陸始終是臺灣最大、最佳的經濟合作夥伴。經過多年的發展,兩岸經濟依存度高,合作基礎深厚,大陸市場十分廣闊,而且隨著大陸經濟改革不斷深化,經濟擺脫疫情影響,復甦步伐不斷加快,大陸不斷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持續推進西部大開發、實施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推動5G行動網路建設等都為廣大臺商臺企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更為可貴的是,兩岸關係雖然嚴峻複雜,但大陸始終沒有減少對臺商、臺企的幫扶力度,從「31條」、「26條」到新近出臺的「11條」,體現出大陸持續深化兩岸經貿交流合作的決心與善意。大陸對臺政策的連續、穩定,就是廣大臺商最大的政策利好。
臺灣經濟要想走出困局,臺當局就必須要摒棄「政治決定經濟」的僵化思維,正視臺灣經濟無法自絕於大陸之外的客觀現實,及早緩和兩岸關係,重回「九二共識」和兩岸一中的正確軌道。如此,兩岸經濟交流合作必然會打開新的大門,臺灣經濟融入大陸經濟發展的快車道,必能實現大發展、快發展,臺灣經濟困局自然迎刃而解。(文清 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