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記者 焦國斌
「現在,不僅道路不堵了,街道亂擺亂放的現象也消失了……」11月30日,走進巴東縣官渡口鎮五裡堆社區,社區居民對「尖刀班」和社區幹部的好評隨處可聞。
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格局,五裡堆社區治理「尖刀班」以黨建為引領,健全組織體系,全力推進網格工作室建設,以「有呼必應、有諾必果」為目標,縮短基層治理「最後一公裡」,激活社區治理「神經末梢」,最大限度將服務觸角延伸到群眾身邊。
「小社區」激活大黨建
五裡堆社區地處長江之濱、神農溪畔,209國道橫貫其間,巴東長江大橋將其與信陵鎮西瀼坡社區「握手相牽」。社區轄10個居民小組,常住人口4927戶16228人,是官渡口鎮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巴東縣長江以北的交通樞紐,被稱為「江北橋頭堡」「巴東城市陽臺」。
多元化結構的城市社區,網格員是開展社區工作的有力抓手。今年5月1日,由縣委宣傳部牽頭,縣公安局、縣文化和旅遊局、縣市場監督管理局、縣興源供水公司各選派一名黨員幹部指導社區治理工作,與五裡堆社區居支「兩委」8人組建五裡堆社區治理「尖刀班」,成立社區「大黨委」。
根據五裡堆社區實際,「大黨委」將社區劃分為7個網格,招聘7名網格員,以片區(網格)為單位建立3個黨支部,依託小區樓棟成立23個黨小組。社區治理「尖刀班」先後召開兩次「大黨委」聯席會,確定20多項重點任務,把網格工作室建設放在重要位置。
9月24日,五裡堆社區召開「大黨委」第二次聯席會議,縣直12個報到單位和官渡口鎮12個報到單位參加並認領社區7個網格員服務站建設責任清單。會後,各單位根據實際,分別出錢出房,歷時1個多月,就高標準建起了7個網格工作室。
工作室搭建「連心橋」
37歲的張梅昌是五裡堆社區第二網格員。11月12日,張梅昌搬進「新家」。「以前,我們集中在社區大辦公室辦公,居民找我們辦事距離遠,交流也不方便。現在,我們有了單獨的辦公場所,和社區居民的心也更近了。」談及社區網格工作室,張梅昌十分高興。
張梅昌搬進網格工作室後,來辦事的居民就多了起來。「現在有什麼事情,走幾步就可以向他們反映,他們也能迅速幫忙解決。真的方便!」社區居民戴堂秀點讚道。
戴堂秀向張梅昌反映街面部分商鋪亂放雜物、影響行人通行和社區環境衛生問題後,張梅昌迅速召集各方當事人商量解決辦法。不到1個小時,問題就迎刃而解。
11月18日,神農大道居民吳祖剛向社區網格工作室反映,洪水衝進他家房屋,客廳內汙水橫流。張梅昌立即聯繫社區幹部,協調相關部門予以解決。「不管大事小事,只要社區居民找到我們,就要竭盡全力去解決,當好居民的『貼心管家』。」張梅昌說。
「小網格」發揮「大功效」
如今,有了網格工作室的五裡堆社區,網格化服務管理進一步向專業管理和深度服務升級,有效推動了「需求在網格發現、信息在網格收集、隱患在網格排查、服務在網格開展、問題在網格解決」,讓網格這一最小治理單元在「民呼我應」中發揮最大功效。
今年以來,社區治理「尖刀班」與網格員一道,完成社區出租房屋登記;開展文明勸導工作,每星期開展兩次「治堵」工作,改變了車輛亂停亂靠的狀況;組建專班對超市、農貿市場、賓館、酒店等經營業主及從業人員宣傳疫情防控知識;開展消防隱患大排查,募捐資金慰問退伍老兵;化解矛盾20多起,群眾滿意度大幅度提升。
目前,「尖刀班」正大力整治人居環境,改善交通擁堵,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嚴格考勤制度,加強自身隊伍建設,通過「雲上巴東」新時代實踐信息平臺,線上招募志願者參加環境整治、政策宣講等服務活動,推動實現社會管理「全覆蓋」、服務群眾「零距離」、社會治安「無縫隙」、居民訴求「全響應」。
「我們還將整合包保社區治理駐區單位黨組織和報到黨員資源,發揮網格員和『兩長四員』作用,以開展各種形式的活動為載體,增強『大黨委』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努力探索社區治理工作新路子。」五裡堆社區「大黨委」書記遊永林說。
【來源:恩施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