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2020年,在疫情的影響下,全球經濟出現了下滑,非剛需的奢侈品行業更是備受打擊,但在其中,一匹黑馬異軍突起,不僅銷量和營業額全面提高,各大品牌還爭相推出產品線,奪取市場的一席之地。這個行業就是——「人造鑽石」。針對這個特殊的現象,高康公司對人造鑽石行業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這句廣告語出自全球最大鑽石供應商戴比爾斯(De Beers),自此之後,一顆由地球最不稀缺的碳元素構成的小石頭,成為普世認同的愛情象徵。明知鑽石是一場營銷騙局,萬千男生在求婚時,還是會奉上一枚鑽戒,承擔著與價值完全不符的價格,捂著錢包流淚。
不過,人造鑽石正在試圖打破這個神話。現在的人造鑽石在成分結構上已經與天然鑽石沒有差異,品級甚至更勝一籌,但價格卻便宜很多,不到同重量同等級天然鑽石價格的五分之一。那麼人造鑽石是怎麼來的呢?其實人造鑽石也並非新技術,只是過去幾十年超過90%的人造鑽石都用在了工業領域。1955 年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就採用靜壓熔煤法成功合成了小顆粒鑽石,人造鑽石擁有金剛石的高硬度等物理特性,於是在電信、雷射光學、半導體、航空航天等工業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人造鑽石多年以來都沒有大舉進入珠寶領域,根本原因還是技術不成熟。工業用途的人造鑽石只需要在硬度、熱導率等物理屬性上達標即可,而珠寶首飾卻對色澤、純度等外觀因素有更多要求。過去的人造鑽石工藝沒辦法完全去除氮等雜質,因此氮就會進入鑽石結構中取代碳,呈現出深淺不一的黃色,基本不能用於珠寶製作。
不過上述問題現在基本都被解決,目前人造鑽石的技術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高壓高溫法 (HPHT),一種是化學氣相沉積法((CVD)。隨著合成工藝不斷改進,現在已經可以造出超過 30 克拉的無色鑽石。這種人造鑽石的物理屬性和化學成分的天然鑽石完全相同,甚至雜質更少純度更高,如果沒有特殊儀器的輔助,專業的珠寶鑑定師也無法單憑肉眼分辨出來。用一個形象的例子來比喻:天然和人工(鑽石)的區別就好比河流裡的冰跟冰箱裡的冰的區別。市場曾經普遍擔憂,人造鑽石畢竟不是天然形成的,人造兩個字會讓鑽石的價值直線下跌。但去年7月國際珠寶指南中對鑽石定義裡,刪除「天然」這個詞,並且不再推薦使用 「合成」一詞來形容人造鑽石。這意味著人造鑽石地位正在提高,而且和天然鑽石的區別也被進一步削弱。目前中國是全球人造鑽石產量最高的國家,2017 年中國人造金剛石產量已佔世界總產量的90%以上,已經連續15年位居第一。
雖然人造鑽石市場方興未艾,但遠未成氣候。但天然鑽石供應商已經坐不住了,曾一度宣稱「永遠不會銷售人造鑽石」的戴比爾斯在去年9月推出人造鑽石,800 美元/克拉的價格不僅不到天然鑽石的五分之一,而且還比市場上其他人造鑽石要求低不少。儘管在國內,由於市場剛剛開始發展,消費者還沒有被充分教育等原因,人造鑽石的銷售渠道還未完全打開,獨立品牌也機會還未形成,但在國外人造鑽石已經走在了時尚領域的前沿。好萊塢影星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投資的人造鑽石公司Diamond Foundry 、戴比爾斯子公司 Element Six等著名品牌和投資人都開始涉足人造鑽石行業。而國內由於銷售渠道的限制,只能通過淘寶商店零售、深圳水貝市場批發等少量方式進行銷售推廣,在廣告、品牌營銷等方面的宣傳幾乎沒有,是限制人造鑽石市場最重要的原因。
摩根史坦利報告指出,雖然目前人造鑽石市場規模只有1.5億美元,市場份額僅為1%,但預計到 2020 年,由於其相對低廉的價格,超高的性價比,預計銷量可以達到10億美元,佔到5%左右的份額。目前市場上人造鑽石主打的賣點除了價格,更多是在強調道德和環保。這些營銷策略針對的是天然鑽石。在非洲一些國家,軍閥會為了爭奪鑽石礦發起內戰,並奴役當地人民去開採鑽石,再用銷售所得購買軍火繼續投入到戰爭中。同時,開採鑽石的過程中會產生嚴重的空氣汙染和破壞地表,而在實驗室合成的鑽石則要環保得多。美林銀行分析師指出,千禧一代不喜歡被告知應該為婚姻選擇什麼產品,而且更重視性價比、注重環保和道德生產。而2020年新冠疫情的襲來,全球經濟深受其害,消費水平也大幅度滑坡,從經濟學中的「口紅效應」來分析,鑽石首飾的平價替代品想必將大放異彩。在這種人類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下,人造鑽石的春天已經近在眼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