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經濟形勢如何?聽專家學者深入解讀!

2020-12-26 澎湃新聞

2020年12月14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舉辦的「2021年《經濟藍皮書》發布暨中國經濟形勢報告會」在北京舉行。

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局長馬援主持了本次會議並指出,30年來,《經濟藍皮書》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重要智庫成果和品牌,始終以我國經濟領域重大問題為研究導向,持續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態勢進行系統深入的分析。《經濟藍皮書》發布會活動連續8年入選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重大成果專場發布會,2021《經濟藍皮書》的發布會是中國社會科學院2021年重大成果發布的第一場,也是中國社學科學院在經濟領域發揮思想庫、智囊團作用的重要代表。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世界經濟遭遇歷史性衰退,中國率先在全球範圍內取得了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雙勝利。藍皮書分析指出,2021年全球經濟有望迎來普遍的恢復性增長,但疫情影響廣泛深遠,外部環境依然複雜多變。做好2021年的經濟工作,要緊扣「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著力推動改革創新,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質增效,更加注重可持續性;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更加注重前瞻性、精準性和時效性;堅持就業優先政策,做到穩存量、擴增量和提質量有機結合。

01

主旨發言

蔡昉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學部委員

看宏觀經濟不僅看GDP恢復,更重要的是看就業。今年2月份到10月份,失業率從上升到下降經歷了一個倒V字型曲線,意味著中國經濟V字型復甦基本成型。

總量背後還要看結構,很多情況沒有包括到目前的城鎮調查失業率裡面,突出表現為經濟復甦不平衡。總的不平衡有幾點:一是第三產業的復甦滯後;二是服務業中的很多服務消費需求彈性比較大;三是服務業是非貿易品。

這些因素決定了目前服務業、第三產業的復甦是相對滯後的。從三季度的累計增長情況和CPI的結構變化情況看,居民收入恢復和消費恢復還沒有到位。

需求側的恢復相對於供給側也有滯後的表現。要解決供給側和需求側的平衡問題、相互促進問題,就回到了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既是長期的發展戰略,也是疫後復甦的一個指導方針。需求因素中的出口、投資、消費之間的平衡和相互促進要綜合考慮到。

王利民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社長,研究員

《經濟藍皮書》是我院重要的智庫產品,也是皮書系列的開山之作,至今已連續出版了30年。其研究成果是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領域首屈一指的預測分析,也是決策部門、相關學者、廣大讀者和新聞界長期關注的焦點,並已經成為世界關注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窗口。多年來,《經濟藍皮書》一直得到了中國社會科學院領導的大力支持,中國社會科學院作為皮書最核心的研創單位和領導單位,長期關心支持以藍皮書為代表的皮書項目的發展,在學術資源的整合、出版選題的開發以及出版的諸多方面都給予了我們大力支持。2019年,為進一步整合研究力量,加強對宏觀經濟的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還專門組建了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並具體負責經濟藍皮書的研創協調工作。謝伏瞻院長親自掛帥主編,這對於今後《經濟藍皮書》的高質量發布提供了有力支持和更多保障。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明年又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處於兩個時間的交匯點。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致使世界經濟遭遇了歷史性衰退。中國率先在全球範圍內取得了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雙勝利。基於這樣的背景,2021年的《經濟藍皮書》堅持問題導向,敏銳捕捉到當下經濟形勢變化以及苗頭性問題,對紛繁複雜的經濟形勢和全球互動進行了全方位深度分析,並對2021年的情況進行了預測。相信,本報告的出版能為國家應對全局性、長期性、戰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問題、突發事件提供重大決策支持。

02

主題報告

李雪松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研究員

No.1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和外部環境仍存在諸多不確定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和外部環境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雖然全球經濟有望在2021年出現反彈,但是疫情大流行的負面影響廣泛深遠,疊加世界經濟政治格局中原有多重調整性因素,外部環境將呈現多方面風險並存的形勢。

No.2

我國經濟運行逐步恢復常態

2020年我國實現了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成為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我國經濟初步恢復常態表現在六個方面:

一是主要經濟指標持續恢復,產品和行業增長面擴大。

二是保護市場主體取得預期成效,產業鏈供應鏈基本穩定。

三是脫貧攻堅整體進展較好,全面脫貧目標已圓滿完成。

四是穩就業保民生舉措成效明顯,城鎮新增就業達到預期水平。

五是新舊動能轉換加快,經濟增長新動能顯著增強。

六是改革開放步伐明顯加快,發展活力持續提升。

No.3

做好2021年經濟工作的政策建議

做好2021年的經濟工作,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既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也要注重需求側改革,多用改革的辦法擴大消費需求,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高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

一是要鞏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推動經濟持續復甦。

二要科學精準實施宏觀政策,努力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三是要從供需兩側發力,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強化科技戰略支撐,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確保「十四五」規劃良好開局。

No.4

2021年經濟工作重點任務

有六個重點工作任務:

一是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二是大力促進科技創新,持續推動產業升級。

三是推動重大改革舉措落實落地,激發市場活力。

四是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五是促進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六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

No.5

2021年中國經濟的預測

目前我國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但從全球範圍來看,疫情形勢並沒有得到緩解,疫情的未來發展仍然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控制疫情全球大流行最根本的措施是儘早研究出安全可靠的有效疫苗,現在發達經濟體已經開始接種疫苗,但是接種疫苗會不會有這麼多的人群願意接種,什麼時候能把疫情控制下來還是不確定的。所以,疫情在不同國家仍然會起起落落,世界可能在一段時間內仍然存在疫情局部熱點地區。

展望2021年,受今年經濟增長基數較低的影響,同時考慮到宏觀調控的跨周期設計與調節以及國內外的不確定性,預計2021年中國經濟增長7.8%左右。當然現在對明年的預測差別很大,有的認為在10%以上,需要說明的是,我們對2021年的預測,可能因為2021年,特別是上半年,疫情發展態勢的超預期變化而存在調整的風險,所以這個預測只是一個參考。

03

專題發言

孫學工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No.1

當前經濟復甦特點

當前我國經濟復甦已走在世界前列,從三季度增長速度看,基本上恢復到了八成水平。四季度預測應該是到九成左右。這也說明,我國採取的以保市場主體、協調產業鏈上下遊、復工復產這樣一個策略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第一,結構性的復甦特徵顯著,工業的復甦已經是百分之百,7月份和上一年已經持平,8、9、10三個月工業增加值增速已經高於上年同期。服務業的復甦,三季度是到上半年的六成左右,明顯比工業的百分之百滯後。所以,結構性不僅是在工業和服務業之間,工業和服務業內部結構性特徵也是非常明顯的。

第二,政策驅動特徵比較顯著。如政府主導的基礎設施投資增速也已經比上年同期速度高。民間投資現在還是負增長,明顯比較低。

第三,短期性因素作用比較突出,主要表現在出口上。因為今年的出口表現遠遠好於預期,除了防疫物資的出口之外,和主要經濟體在復甦時間差,防疫成果時間差方面有領先優勢。

第四,風險性因素在逐步積累。儘管復甦在加速,但是風險因素是在積累,宏觀槓桿率上升了27個百分點。近期債券違約,包括一些大企業出現了債務風險,出現破產重組的企業數量風險是增多的,風險也在逐步積累。

No.2

特別關注的方面

第一,要做好疫苗注射工作。只有大規模接種疫苗之後,才能真正回到常態化的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狀態中,所以明年全世界的競爭可能都是疫苗的競爭,誰率先完成疫苗的接種,誰就有可能率先恢復經濟的常態。

第二,宏觀政策。明年的政策要向正常化的方向轉變,這是肯定的,一定要把握好節奏,分梯度、分批次退出支持政策,而不是一次性過於急的轉向。另外,政策還是要保持相當的靈活性,以應對新出現的問題和風險。

第三,防風險。明年的政策中對風險的防範權重要大大提高。從微觀領域開始,加強微觀主體防風險的能力。

第四,要更加注重短期目標、短期政策和長期目標、長期政策的結合。

張平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由於全球疫情的衝擊,導致政策全開,主權信用與最後交易商再次混合,幾乎模糊了所有的政府、財政與金融的界限,帶來內生金融的不穩定性。經濟增長現在看似很美,但是內生的通縮和利率上行,對經濟本身的負債壓力很大,而國際上增加了新的金融不確定性,也讓給明年帶來很大壓力。

中國從出口導向的國際大循環轉向雙循環,實際上是以出口導向的國際大循環是一組宏觀資源分配激勵的產物,要改變中國的資源配置流程才能轉變中國經濟的循環過程的轉變。

付廣軍

國家稅務總局稅科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No.1

2016年以來的減稅情況

從2016開始減稅以來,「十三五」期間預計減稅超過7.5萬億,接近7.6萬億,其中減稅超過4.5萬億,降費3萬億,其中社保是2.7萬億。

分年看,2016年減稅大概9348億,2017年7655億,2018年9952億,2019年大概是2.3萬億,2020年預計超過2.5萬億,這是分年看。

從主要稅種來看,2018年我們進行了個人所得稅改革,減稅6852.8億,惠及了2.88億人,人均減稅2380元。小微企業減稅,2016~2019年減稅4067億。

No.2

2020年1~9月份減稅情況

我國先後出臺了多項稅費優惠政策,有力支持了疫情防控和社會經濟發展,全國新增減稅累計超過2萬億,達到20924億,其中今年出臺的抗擊疫情和經濟發展稅收優惠政策,新增減稅降費13659億元,去年年終出臺的政策,今年翹尾新增減稅7265億元,合計20924億元。減稅降費紅利不僅實打實減輕了企業稅收負擔,而且有力支持了我國經濟的快速恢復,實現了經濟前三季度的由負轉正,稅收功不可沒。今年預計全年減稅大概超過2.5萬億元,接近2.6萬億元。

No.3

未來減稅,減還是不減,政策如何保持

關於對減稅降費一直存在兩個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沒有減稅空間,稅收收入大幅下降,財政收入特別是地方財政收入吃緊,地方財政支出比較困難;另一種觀點認為明年應該繼續保持減稅降費的勢頭。2016年以來,我國減了增值稅、個人所得稅,但企業所得稅從原來的33%下降到25%,近幾年卻沒有下調。下一步,我們是否考慮增值稅繼續下調,企業所得稅應該如何適度下調,下調多少,需根據疫情發展情況和經濟發展情況來定。

高凌雲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

No.1

2020年我國對外貿易的基本情況

一季度我們的進出口貿易下降幅度相對比較大,從二季度以後,有很多分析說我們走出了V型反轉,三季度一直到10月份、11月份,從對外貿易的角度來看,我們走出了V型反轉,還實現了加速「跳升」。

出口方面,我們總結為出口增長態勢進一步鞏固。進口方面情況略有不同,判斷恢復了上升趨勢。在疫情期間,一季度進口下降也是比較明顯的,到了二季度、三季度出現變動。

No.2

2020年我國對外貿易特點

除了規模增長以外,我國對外貿易還有質的提升。主要是四個方面:一是進出口商品結構的持續優化。二是我們國際市場的布局更加多元。三是新業態日益活躍,並不全是基於疫情,原來是線下轉移線上。四是國際市場份額穩步提升。

No.3

2021年的展望

在定性的方面,有利的方面:一是目前海外疫情還沒有見頂。二是國內疫情防控常態化的時候,仍然有機會藉助自身產業鏈、供應鏈對其他的貿易活動進行替代。三是隨著我國國內經濟的快速恢復和增長,我們對大宗商品的需求還是比較大的。四是中美貿易協定還會按照計劃執行。五是一個政策效應,前期的「六穩」「六保」政策效應會逐漸顯現。

當然我們也有很多不利因素,我們重要的貿易夥伴歐盟近期疫情出現了反彈,前期大規模防疫物資的出口,後期退出的可能性比較大。

我們提前預測,在今年年底我們佔全球貿易份額大概是13%,還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間。我們要追求質的提升,千萬不要放棄我們在規模上的追求。如何實現規模上的追求,包括質的提升,比較重要的當然是貿易的創新發展。

原標題:《2021年經濟形勢如何?聽專家學者深入解讀!》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什麼時候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看點
    按照慣例,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於12月中旬召開,分析當前經濟形勢,部署明年經濟工作。  2021年不僅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也是兩個百年目標交匯與轉換之年。因此,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不僅會聚焦當下的熱點經濟問題,更將致力於推動長遠的歷史性變革。
  • 2021年中國經濟怎麼看怎麼幹?專家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會議總結了2020年經濟工作,分析當前經濟形勢,部署2021年經濟工作。會議確定,明年要抓好八大重點任務。12月19日,在由中新社主辦的「國是論壇:中央經濟工作會解讀——2021年中國經濟怎麼看怎麼幹?」在北京舉行。
  • 經濟形勢怎麼看,經濟工作怎麼幹?這個會,為2021年經濟工作定了調
    2020年收官,中國經濟交出怎樣的答卷?2021年將啟,經濟形勢怎麼看,經濟工作怎麼幹?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11日召開會議,分析研究2021年經濟工作。這為明年經濟工作把脈定調,為確保「十四五」開好局「劃重點」。
  • 國是論壇解讀:2021年中國經濟怎麼看怎麼幹?
    中國網12月19日訊 由中新社主辦的「國是論壇:中央經濟工作會解讀——2021年中國經濟怎麼看怎麼幹?」於19日在北京舉行。與會專家學者認為,隨著疫情得到控制,明年中國經濟從內部看不確定性很小,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擴大內需等將成為中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維護經濟安全的重點。
  •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最新解讀:2021年經濟怎麼看怎麼幹?
    回放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最新解讀:2021年經濟怎麼看怎麼幹?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定下明年經濟工作任務。
  • 2021年中國經濟怎麼看、怎麼幹?專家詳解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會議在總結今年經濟工作、分析當前經濟形勢的基礎上,為2021年經濟工作指明了方向並作出部署。 2021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也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我國經濟發展備註矚目。 如何讀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有哪些亮點?
  • 埃信華邁對2021年經濟形勢做出十大預測
    據全球領先信息服務公司埃信華邁(IHS Markit)近日發布的一份報告稱,快速有效的疫苗接種將刺激新一輪的旅遊和消費增長,世界經濟將在2021年後期強力復甦。埃信華邁對2021年經濟形勢做出十大預測:一是新冠肺炎疫情短期內難以徹底消滅,但有效的治療和疫苗將於2021年中期令廣大民眾受益,經濟復甦時間將縮短。
  • 「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國際形勢與中國外交」研討會舉行
    圍繞「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國際形勢與中國外交」的主題,與會專家就疫情大背景下的大國外交、國際秩序、全球治理、中美關係等當前國際熱點話題進行深入探討,旨在通過學術交流,及時總結經驗,研判國際環境的變化趨勢以及新形勢下中國外交的目標與任務。
  • 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放眼2021年房地產
    作為一名資深的政經觀察家,也作為一名親歷過多次黨內、全國性重要會議的媒體人,今天來跟大家聊聊解讀這些重要會議的正確方式。當然,我們的主業是解讀、觀察房地產業,文末少不了胡謅幾句房地產的來年形勢,以及大家最為關心的,到底什麼時候適合買房?
  • 如何深化對中國公共政策的理解?專家學者各抒己見
    來自清華大學、武漢大學、廈門大學等30餘所高校的專家學者,圍繞「如何深化對中國公共政策的理解」進行研討和深入交流。《中國行政管理》雜誌社解亞紅主編認為,本次工作坊的主題契合時代熱點,有助於構建科學的公共政策學科體系。
  • 2021年是臺灣最後機會?臺學者:大陸進入啟動統一前期階段
    撰文:泉泉  民進黨當局在2016年上任,隨後,兩岸關係越來越緊張。進入2020年之後,臺海局勢出現「波動」,主要是民進黨當局多次惡意詆毀大陸。針對不思悔改的「臺獨」分子,大陸方面已多次發出警告。  由於民進黨當局等「臺獨」分子的囂張態度,所以兩岸形勢已經到達「重要的時刻」。在這如此關鍵的時刻,「臺灣競爭力論壇」正式召開。期間,臺灣學者趙春山表示兩岸若想成功和解的話,那麼今年或許是最後的機會。
  • 中國2020及2021年經濟房價預測 形勢好不好?
    本文來源:股城網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給影視、銷售等各個行業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相比於往年,今年經濟形勢較為嚴峻。不少人好奇,今年和明年,經濟和房價形勢將會怎麼樣?究竟好不好?對於未來的經濟走勢,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主任韓保江預測,今年全年中國經濟能夠實現3%左右的正增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中國今年經濟增長率或為1.0%,2021年經濟增長或為9.0%。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是全球所有國家中少數能保持經濟正增長的國家。
  • 全國政協舉行2019年第四季度宏觀經濟形勢分析座談會
    原標題:全國政協舉行2019年第四季度 宏觀經濟形勢分析座談會   本報訊(記者 包松婭)全國政協2019年第四季度宏觀經濟形勢分析座談會1月17日上午在京舉行。全國政協副主席辜勝阻出席會議並講話,全國政協副主席高雲龍出席會議。
  • 陳昌盛:2021宏觀經濟形勢與政策展望
    二是整個經濟的韌性,特別是在場的企業為代表體現了頑強的韌性,總的來說就是化危為機,逆勢而上。2020年12月19日-20日,2021中國鋼鐵市場展望暨「我的鋼鐵」年會於上海跨國採購會展中心隆重召開。19日主題大會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部長陳昌盛發表了題為《2021宏觀經濟形勢與政策展望》的主題演講。
  • 廣東高等教育未來五年如何發展?專家學者這樣說
    廣東省高等教育學會會長魏中林教授、常務副會長湯貞敏研究員和副會長盧曉中教授、馬宏偉教授、曾志嶸教授、廖益教授、黃大乾研究員,中國教育學會副秘書長高書國研究員,以及來自廣東醫科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範大學等高校和其它相關單位的領導、專家、代表,圍繞「『十四五』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前瞻」進行了深入的研討交流。
  • 後疫情時代國際經濟金融形勢如何?
    後疫情時代國際經濟金融形勢如何?後疫情時代的國際經濟金融形勢如何?  日前,在中國國際金融學會年會上,中國銀行董事長、中國國際金融學會會長劉連舸指出,「雙循環」是中國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是應對外部複雜形勢的戰略舉措,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中國金融業要繼續圍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調整,更好地助力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和高水平對外開放。
  • 經濟回歸潛在水平,政策轉向跨周期調節——2021年度宏觀經濟形勢與...
    一、2021年宏觀經濟形勢展望(一)經濟從「過高」增速逐步回到正常運行軌道2021年作為「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我國疫情之後「宏圖再展」的新起點。2021年消費和製造業投資將成為需求側的主要推動力,中國將繼續擔當全球經濟恢復的「發動機」。預計2021年經濟增長在8.5-9.5%左右。
  • 中央開的這個會,為2021年經濟工作定了調
    新華社北京12月11日電 題:中央開的這個會,為2021年經濟工作定了調  新華社記者 陳煒偉、劉紅霞、吳雨  2020年收官,中國經濟交出怎樣的答卷?2021年將啟,經濟形勢怎麼看,經濟工作怎麼幹?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11日召開會議,分析研究2021年經濟工作。
  • 法國2021年經濟形勢嚴峻 將調動230億歐元支助企業和家庭
    (法新社)海外網12月12日電法國經濟部長布魯諾·勒梅爾11日宣布,政府在2021年仍將調動230億歐元來支持受疫情危機影響的企業和家庭,面對新冠疫情的持續,經濟部不得不延長一些緊急援助,這需要增撥80億歐元。
  • IMF等專家碰撞:如何調整,保證2021年世界經濟增長8%
    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所、IMF駐華機構、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德國宏觀經濟和商業周期研究所、諾亞控股公司、普華永道公司,在上海發展研究基金會和德國艾伯特基金會上海代表處的召集下,和駐上海的新開發銀行及京滬研究機構相會。因為第二波疫情,美國學者在華盛頓的深夜發言,歐洲學者在柏林的早晨分享,線上線下時空交錯的相見帶來的愉悅,貫穿在各方信息及坦誠的異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