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4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舉辦的「2021年《經濟藍皮書》發布暨中國經濟形勢報告會」在北京舉行。
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局長馬援主持了本次會議並指出,30年來,《經濟藍皮書》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重要智庫成果和品牌,始終以我國經濟領域重大問題為研究導向,持續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態勢進行系統深入的分析。《經濟藍皮書》發布會活動連續8年入選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重大成果專場發布會,2021《經濟藍皮書》的發布會是中國社會科學院2021年重大成果發布的第一場,也是中國社學科學院在經濟領域發揮思想庫、智囊團作用的重要代表。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世界經濟遭遇歷史性衰退,中國率先在全球範圍內取得了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雙勝利。藍皮書分析指出,2021年全球經濟有望迎來普遍的恢復性增長,但疫情影響廣泛深遠,外部環境依然複雜多變。做好2021年的經濟工作,要緊扣「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著力推動改革創新,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質增效,更加注重可持續性;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更加注重前瞻性、精準性和時效性;堅持就業優先政策,做到穩存量、擴增量和提質量有機結合。
01
主旨發言
蔡昉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學部委員
看宏觀經濟不僅看GDP恢復,更重要的是看就業。今年2月份到10月份,失業率從上升到下降經歷了一個倒V字型曲線,意味著中國經濟V字型復甦基本成型。
總量背後還要看結構,很多情況沒有包括到目前的城鎮調查失業率裡面,突出表現為經濟復甦不平衡。總的不平衡有幾點:一是第三產業的復甦滯後;二是服務業中的很多服務消費需求彈性比較大;三是服務業是非貿易品。
這些因素決定了目前服務業、第三產業的復甦是相對滯後的。從三季度的累計增長情況和CPI的結構變化情況看,居民收入恢復和消費恢復還沒有到位。
需求側的恢復相對於供給側也有滯後的表現。要解決供給側和需求側的平衡問題、相互促進問題,就回到了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既是長期的發展戰略,也是疫後復甦的一個指導方針。需求因素中的出口、投資、消費之間的平衡和相互促進要綜合考慮到。
王利民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社長,研究員
《經濟藍皮書》是我院重要的智庫產品,也是皮書系列的開山之作,至今已連續出版了30年。其研究成果是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領域首屈一指的預測分析,也是決策部門、相關學者、廣大讀者和新聞界長期關注的焦點,並已經成為世界關注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窗口。多年來,《經濟藍皮書》一直得到了中國社會科學院領導的大力支持,中國社會科學院作為皮書最核心的研創單位和領導單位,長期關心支持以藍皮書為代表的皮書項目的發展,在學術資源的整合、出版選題的開發以及出版的諸多方面都給予了我們大力支持。2019年,為進一步整合研究力量,加強對宏觀經濟的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還專門組建了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並具體負責經濟藍皮書的研創協調工作。謝伏瞻院長親自掛帥主編,這對於今後《經濟藍皮書》的高質量發布提供了有力支持和更多保障。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明年又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處於兩個時間的交匯點。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致使世界經濟遭遇了歷史性衰退。中國率先在全球範圍內取得了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雙勝利。基於這樣的背景,2021年的《經濟藍皮書》堅持問題導向,敏銳捕捉到當下經濟形勢變化以及苗頭性問題,對紛繁複雜的經濟形勢和全球互動進行了全方位深度分析,並對2021年的情況進行了預測。相信,本報告的出版能為國家應對全局性、長期性、戰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問題、突發事件提供重大決策支持。
02
主題報告
李雪松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研究員
No.1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和外部環境仍存在諸多不確定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和外部環境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雖然全球經濟有望在2021年出現反彈,但是疫情大流行的負面影響廣泛深遠,疊加世界經濟政治格局中原有多重調整性因素,外部環境將呈現多方面風險並存的形勢。
No.2
我國經濟運行逐步恢復常態
2020年我國實現了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成為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我國經濟初步恢復常態表現在六個方面:
一是主要經濟指標持續恢復,產品和行業增長面擴大。
二是保護市場主體取得預期成效,產業鏈供應鏈基本穩定。
三是脫貧攻堅整體進展較好,全面脫貧目標已圓滿完成。
四是穩就業保民生舉措成效明顯,城鎮新增就業達到預期水平。
五是新舊動能轉換加快,經濟增長新動能顯著增強。
六是改革開放步伐明顯加快,發展活力持續提升。
No.3
做好2021年經濟工作的政策建議
做好2021年的經濟工作,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既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也要注重需求側改革,多用改革的辦法擴大消費需求,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高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
一是要鞏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推動經濟持續復甦。
二要科學精準實施宏觀政策,努力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三是要從供需兩側發力,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強化科技戰略支撐,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確保「十四五」規劃良好開局。
No.4
2021年經濟工作重點任務
有六個重點工作任務:
一是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二是大力促進科技創新,持續推動產業升級。
三是推動重大改革舉措落實落地,激發市場活力。
四是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五是促進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六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
No.5
2021年中國經濟的預測
目前我國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但從全球範圍來看,疫情形勢並沒有得到緩解,疫情的未來發展仍然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控制疫情全球大流行最根本的措施是儘早研究出安全可靠的有效疫苗,現在發達經濟體已經開始接種疫苗,但是接種疫苗會不會有這麼多的人群願意接種,什麼時候能把疫情控制下來還是不確定的。所以,疫情在不同國家仍然會起起落落,世界可能在一段時間內仍然存在疫情局部熱點地區。
展望2021年,受今年經濟增長基數較低的影響,同時考慮到宏觀調控的跨周期設計與調節以及國內外的不確定性,預計2021年中國經濟增長7.8%左右。當然現在對明年的預測差別很大,有的認為在10%以上,需要說明的是,我們對2021年的預測,可能因為2021年,特別是上半年,疫情發展態勢的超預期變化而存在調整的風險,所以這個預測只是一個參考。
03
專題發言
孫學工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No.1
當前經濟復甦特點
當前我國經濟復甦已走在世界前列,從三季度增長速度看,基本上恢復到了八成水平。四季度預測應該是到九成左右。這也說明,我國採取的以保市場主體、協調產業鏈上下遊、復工復產這樣一個策略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第一,結構性的復甦特徵顯著,工業的復甦已經是百分之百,7月份和上一年已經持平,8、9、10三個月工業增加值增速已經高於上年同期。服務業的復甦,三季度是到上半年的六成左右,明顯比工業的百分之百滯後。所以,結構性不僅是在工業和服務業之間,工業和服務業內部結構性特徵也是非常明顯的。
第二,政策驅動特徵比較顯著。如政府主導的基礎設施投資增速也已經比上年同期速度高。民間投資現在還是負增長,明顯比較低。
第三,短期性因素作用比較突出,主要表現在出口上。因為今年的出口表現遠遠好於預期,除了防疫物資的出口之外,和主要經濟體在復甦時間差,防疫成果時間差方面有領先優勢。
第四,風險性因素在逐步積累。儘管復甦在加速,但是風險因素是在積累,宏觀槓桿率上升了27個百分點。近期債券違約,包括一些大企業出現了債務風險,出現破產重組的企業數量風險是增多的,風險也在逐步積累。
No.2
特別關注的方面
第一,要做好疫苗注射工作。只有大規模接種疫苗之後,才能真正回到常態化的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狀態中,所以明年全世界的競爭可能都是疫苗的競爭,誰率先完成疫苗的接種,誰就有可能率先恢復經濟的常態。
第二,宏觀政策。明年的政策要向正常化的方向轉變,這是肯定的,一定要把握好節奏,分梯度、分批次退出支持政策,而不是一次性過於急的轉向。另外,政策還是要保持相當的靈活性,以應對新出現的問題和風險。
第三,防風險。明年的政策中對風險的防範權重要大大提高。從微觀領域開始,加強微觀主體防風險的能力。
第四,要更加注重短期目標、短期政策和長期目標、長期政策的結合。
張平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由於全球疫情的衝擊,導致政策全開,主權信用與最後交易商再次混合,幾乎模糊了所有的政府、財政與金融的界限,帶來內生金融的不穩定性。經濟增長現在看似很美,但是內生的通縮和利率上行,對經濟本身的負債壓力很大,而國際上增加了新的金融不確定性,也讓給明年帶來很大壓力。
中國從出口導向的國際大循環轉向雙循環,實際上是以出口導向的國際大循環是一組宏觀資源分配激勵的產物,要改變中國的資源配置流程才能轉變中國經濟的循環過程的轉變。
付廣軍
國家稅務總局稅科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No.1
2016年以來的減稅情況
從2016開始減稅以來,「十三五」期間預計減稅超過7.5萬億,接近7.6萬億,其中減稅超過4.5萬億,降費3萬億,其中社保是2.7萬億。
分年看,2016年減稅大概9348億,2017年7655億,2018年9952億,2019年大概是2.3萬億,2020年預計超過2.5萬億,這是分年看。
從主要稅種來看,2018年我們進行了個人所得稅改革,減稅6852.8億,惠及了2.88億人,人均減稅2380元。小微企業減稅,2016~2019年減稅4067億。
No.2
2020年1~9月份減稅情況
我國先後出臺了多項稅費優惠政策,有力支持了疫情防控和社會經濟發展,全國新增減稅累計超過2萬億,達到20924億,其中今年出臺的抗擊疫情和經濟發展稅收優惠政策,新增減稅降費13659億元,去年年終出臺的政策,今年翹尾新增減稅7265億元,合計20924億元。減稅降費紅利不僅實打實減輕了企業稅收負擔,而且有力支持了我國經濟的快速恢復,實現了經濟前三季度的由負轉正,稅收功不可沒。今年預計全年減稅大概超過2.5萬億元,接近2.6萬億元。
No.3
未來減稅,減還是不減,政策如何保持
關於對減稅降費一直存在兩個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沒有減稅空間,稅收收入大幅下降,財政收入特別是地方財政收入吃緊,地方財政支出比較困難;另一種觀點認為明年應該繼續保持減稅降費的勢頭。2016年以來,我國減了增值稅、個人所得稅,但企業所得稅從原來的33%下降到25%,近幾年卻沒有下調。下一步,我們是否考慮增值稅繼續下調,企業所得稅應該如何適度下調,下調多少,需根據疫情發展情況和經濟發展情況來定。
高凌雲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
No.1
2020年我國對外貿易的基本情況
一季度我們的進出口貿易下降幅度相對比較大,從二季度以後,有很多分析說我們走出了V型反轉,三季度一直到10月份、11月份,從對外貿易的角度來看,我們走出了V型反轉,還實現了加速「跳升」。
出口方面,我們總結為出口增長態勢進一步鞏固。進口方面情況略有不同,判斷恢復了上升趨勢。在疫情期間,一季度進口下降也是比較明顯的,到了二季度、三季度出現變動。
No.2
2020年我國對外貿易特點
除了規模增長以外,我國對外貿易還有質的提升。主要是四個方面:一是進出口商品結構的持續優化。二是我們國際市場的布局更加多元。三是新業態日益活躍,並不全是基於疫情,原來是線下轉移線上。四是國際市場份額穩步提升。
No.3
2021年的展望
在定性的方面,有利的方面:一是目前海外疫情還沒有見頂。二是國內疫情防控常態化的時候,仍然有機會藉助自身產業鏈、供應鏈對其他的貿易活動進行替代。三是隨著我國國內經濟的快速恢復和增長,我們對大宗商品的需求還是比較大的。四是中美貿易協定還會按照計劃執行。五是一個政策效應,前期的「六穩」「六保」政策效應會逐漸顯現。
當然我們也有很多不利因素,我們重要的貿易夥伴歐盟近期疫情出現了反彈,前期大規模防疫物資的出口,後期退出的可能性比較大。
我們提前預測,在今年年底我們佔全球貿易份額大概是13%,還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間。我們要追求質的提升,千萬不要放棄我們在規模上的追求。如何實現規模上的追求,包括質的提升,比較重要的當然是貿易的創新發展。
原標題:《2021年經濟形勢如何?聽專家學者深入解讀!》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