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2月4日電 (陳婧)新冠肺炎疫情這一重大外部衝擊對世界經濟金融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後疫情時代的國際經濟金融形勢如何?
日前,在中國國際金融學會年會上,中國銀行董事長、中國國際金融學會會長劉連舸指出,「雙循環」是中國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是應對外部複雜形勢的戰略舉措,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中國金融業要繼續圍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調整,更好地助力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和高水平對外開放。以創新為引領,打造科技金融服務新模式;疏通內循環的堵點,實現經濟協調發展;加快綠色金融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持開放發展,健全跨境金融服務體系;加大對普惠金融支持力度,實現包容性增長。
在主旨演講環節,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認為,2021年金融波動將持續存在,新的衝突蘊含在疫情之下經濟復甦不確定性及企業破產的結構性變化中。
紐約大學教授、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麥可·斯賓塞認為,後疫情時代,新冠疫苗和美國大選塵埃落定都將對世界經濟復甦產生積極作用。
對於美國大選,斯賓塞評論道,現在還不清楚是否會有一個分裂的政府,我們知道民主黨贏得了眾議院,雖然多出的席位比往屆減少了。但我們不知道參議院的構成,如果參議院被民主黨控制,就會推出大規模財政計劃,來應對病毒的衝擊,後續還會推出其他計劃。如果民主黨沒有控制參議院,我們依然會看到第二輪的財政刺激或緩衝措施,但是兩黨共同推出的措施力度會比民主黨控制下的參議院能通過的刺激措施力度弱,兩種情境會有很大不同。
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傑弗裡·薩克斯表示,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國家會出現大規模的投資,這種投資的增長會持續一代人的時間,這是世界所需要的投資。
談及全球債務的新特徵,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表示,2007、2008年以來,面對金融危機和經濟持續下行趨勢,美國、歐洲、日本等發達經濟體不願坐以待斃,充分利用其儲備貨幣發行國的特權,施行「超常規」寬鬆的財政貨幣政策,全球流動性因此而長期泛濫,自然引致利率水平長期下行,全球陷入超低利率和負利率陷進。
「新冠疫情發生後,全球債務更是一瀉千裡。如何處理巨額債務是後疫情時代最重要的任務。」李揚說。
此外,李揚認為,面對不確定性的經濟環境,中國的問題是最少的,解決問題的手段是最多的,政策空間是最大的。
渣打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傑拉德·裡昂斯肯定了中國選擇在現階段實行「雙循環」戰略的正確性,從確保市場機制發揮重要作用、基礎設施建設、關注兼容性等六個方面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