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禪守靜,讓沸騰的心靜下來,靜能生慧,心海如鏡,一切才會平淡。
「入靜」是禪定的結果,靜是根基,動是枝葉,世事紛擾是風。風吹動了枝葉,就若人心不平之時,而此時恰是向內審視的機會…
世人的動靜,是內靜外動。道家就是提倡外動其體內靜其心,看看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都是用活動四肢沉靜心情,來達到修心養性、練達人生的目的。
禪的動靜,是外靜內動,「禪定」外靜似佛,內心裡涅槃鳳凰,浴火重生,重生的不是形,而是心——那種永遠不會消失的精神力量。
禪師修行的至高境界:雲翔萬古長空,花開一朝風月!
這種詩一樣虛無縹緲的說法,莫若直接說心若止水,波瀾不驚,修心養性到物我兩忘的禪境。
宋朝時蘇東坡與佛印禪師交好,時常一起談禪論道,藉以淨化心靈感悟人生。
日久天長,蘇子自以為修為到了至高禪境。
一日偶得,「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一詩,甚覺得意,便遣童子過江送與佛印看。本來以為佛印必給予較高評價,而童子帶回的佛印書,只寫倆字:放屁
心高氣傲的蘇大才子怎受得了如此輕蔑和侮辱,於是過江親自找佛印問罪。
佛印站在金山寺門口一臉訕笑迎接他, 蘇東坡便上前質問:禪師為何羞辱我,還顧自灑笑?禪師依然笑看蘇東坡。蘇東坡越是生氣,佛印就越是笑而不語。良久方道:「你不是說八風吹不動嗎?怎麼一「屁」就過江了呢?」
蘇子聽言,立刻頓悟,更是羞得無地自容,巴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雙手合十一揖,扭頭回府,憑几而思:不是自己覺得已經心若止水了嗎?怎麼經不起禪師一試呢?真是夜郎自大,自取其辱啊!
心如止水,是禪心至高的境界,就是要告誡人們,寒寺古燈,矢志不移,在榮譽、快樂面前,能夠低調淡然,在詆毀、失落、坎坷面前都要寵辱不驚、心若枯井!
禪境無境,修為無際,關鍵是我們心中的那對法眼,能否洞穿人神之界!
現代社會人文環境,有多少是慈心佛面,有多少是羈絆陷阱,多少風雲,多少冰霜,我們能否平心靜氣,從容面對,泰然處之?
六祖慧能說:「汝若返照自己面目,密卻在汝邊」——你若有悟性,身邊的人物事物,何時不是禪?
禪宗六世而不傳。
禪,乃不言的智慧,「世間人本自有之,只是由於心迷了,不能自悟」,「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其實,於無聲處滋生的感念,如佛光普照, 引導芸芸眾生集體開悟,繼承了禪衣和化緣的缽……
因於此,千百年來,中華傳統文化儒釋道三者,禪居其一!
禪,是聖水,灌溉生發了菩提之樹!
禪,是哲思,給了我們智慧和啟迪!
養生要求我們善養浩然之氣,養心則要求我們給釋迦摩尼老佛,在心底留下靜靜一隅,你說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