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服飾文化

2021-02-08 李青萍藝術研究會

隨著西方政治、經濟和文化影響的不斷擴大,中國近代的傳統服飾面臨著巨大的衝擊。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廢除了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民國成立以後,清朝的服飾制度大部分被革除,傳統服飾至此發生了整體上的變化,中西合璧的服飾或純西式的服飾逐漸進入到中國人的生活中,「中山裝」和「旗袍」成為這一時期的經典服裝。






民國早期的女子流行穿著上衣下裙,上衣有衫、襖、背心;款式有對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斜襟等;領、袖、襟、擺等處多鑲滾花邊,或加刺繡紋飾;衣擺有方有圓,寬瘦長短的變化也較多。上衣下裙的女裝後來一直流行,但裙式不斷簡化。



一部分留學生及文藝界、知識界的女士則喜歡穿著連衣裙,連衣裙的特點是上衣和下裙相連,收腰或束腰帶,能夠顯示腰身的纖細;連衣裙多為直開襟;袖子也有長袖、短袖、泡泡袖、喇叭袖等變化。領有方領、圓領、水兵領等;下裙有斜裙、喇叭裙、節裙等,款式變化非常豐富。



而最具民國特色的女裝當屬旗袍,旗袍本是滿族女子喜愛的服裝,民國早期漢族女子也開始穿著,最終成為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中國女性的主要服裝。旗袍的流行,原因有二:一是簡潔;二是具有東方神韻。旗袍加上高跟皮鞋的襯託,最能體現出東方女性的優雅俊美。

20年代初的旗袍,袖口逐漸縮小,滾邊也不如從前那樣寬闊。至20年代末,因受歐美服裝影響,旗袍的款式也有了明顯改變,如縮短長度、收緊腰身等等。

30年代,旗袍款式的變化主要集中在領、袖及長度等方面。先是流行高領,漸而又流行低領,甚至流行起沒有領子的旗袍。袖子的變化也是如此,時而流行長的,長過手腕;時而流行短的,短至露肘。至於旗袍的長度,更有許多變化,在一個時期內,曾經流行長的,走起路來無不衣邊掃地以後,又流行短的,但通常都在膝蓋以上。


由於戰爭的影響, 40年代旗袍的款式趨向於取消袖子、縮短長度和減低領高,並省去了許多繁瑣的裝飾,使其更加輕便、適體。



女子的髮式,隨著流行而不斷變化。曾經時尚的髮髻有螺髻、朝天髻、空心髻、盤辮髻、墮馬髻、舞鳳髻、蝴蝶髻等等。年輕女子除了梳髻以外,有的還留一縷頭髮於額上,俗稱「前劉海兒」。前劉海兒的式樣一般都蓋在眉間,也有遮住兩眼的,還有將發剪成圓角,梳成垂絲形的;或者將額發分成兩綹,並修剪成尖角,形如燕尾,時稱「燕尾式」。到了民國初年,更風行一種極短的劉海兒發,遠遠看去若有若無,名叫「滿天星」。女子剪髮以後,一般多用緞帶束髮,也有用珠翠寶石做成各種發箍套在發上的。大約是20世紀30年代的時候,燙髮流傳到中國。當時大城市的女子,髮飾大都模仿西式,有的還把頭髮染成紅、黃、棕、褐等各種不同顏色,以此為時髦。



20世紀20年代,長袍馬褂或西服,中山裝等,都是這一時期男子的流行服飾。開始的時候傳統的痕跡還比較重,後來受西方服飾文化的影響,男子也開始穿著西裝,但並不排斥原來的服飾,長衫、馬褂與西裝革履並行不悖。

中山裝是由孫中山先生創導並率先穿著的,故稱中山裝。它綜合了西式服裝和中式服裝的特點,曾被賦予了革命及立國的含義,以衣服的結構寓意「禮、義、廉、恥」,「以文制國」,「五權分立」和「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等等。封閉的衣領顯示了「三省吾身」、嚴謹治身的理念。中山裝穿起來收腰挺胸,舒適自然。中山裝夏用白色,其它季節用黑色;外觀輪廓端正,線條分明,有莊重的美感。



男士禮帽分冬夏兩種款式,冬天用黑色毛呢,夏天用白色絲葛。它的形狀大多是圓頂,下面有寬闊的帽簷。穿著中式、西式服裝都可以戴禮帽,這是當時男子最莊重的服飾。至於其它便帽,樣式也比較豐富,一般都以各人的身份、地位及職業而定,沒有統一的制度。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內容,請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或發送給朋友。

如果您希望獲得更多關於李青萍的故事,敬請關注公眾帳號:李青萍藝術研究會。點擊右上角按鈕查看公眾帳號即可關注。


相關焦點

  • 「爭奇鬥妍」的民國服飾
    那麼具體到服飾方面,自上而下有什麼變化呢?民國初年受清朝和西方文化的雙重影響,出現了以廢除傳統服飾為中心內容的服飾改革。男子服出現了從長袍馬褂向中山裝和西裝逐步過渡的趨向,女子服飾變得日益豐富多彩,出現了普及旗袍的趨向。
  • 民國時期的中式傳統服飾文化
    首先,民國的服制不再沿襲傳統的「官服」,就像封建制度從此被了斷一樣,傳統官服也至此退出歷史舞臺(隨張勳復闢而戴上假辮子的滿清遺老遺少除外)。其界限分明仿佛一道分水嶺。傳統官服的基本造型是中裝,而民國制服的造型基礎除了中裝之外,還加上了西裝或中西合璧的元素。所謂「各國的長處,樣樣取來效法」已經在《服制草案》中開宗明義,儘管政府文件仍然是用宣紙與小楷工筆來寫,但服制的內容已經驟變。
  • 【服飾知識】——民國服飾
  • 歷史之碎:民國女性旗袍服飾
    民國的服裝文化發展到了一個新高度。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當屬「旗袍」了。張愛玲曾說:「對於不會說話的人,衣服是一種語音,隨身帶著的是袖珍戲劇。」而旗袍就是民國女性的語言,時而溫婉、時而性感、時而革新、時而古典。
  • 民國服飾,傳統西洋並存「龐雜至不可名狀」
    辮子剪去了,封建服製取消了,多種服飾文化一時間紛然雜出。「西裝、東裝、漢裝、滿裝,應有盡有,龐雜至不可名狀。」而傳統著裝習慣仍然具有一定的慣性力量,長袍馬褂還是民國初年北京街頭最常見的服飾。中國的近代化是被迫逐漸向世界開放的結果。西方事物如潮水般湧入,從洋槍、洋炮,直到洋菸、洋火和洋蔥。
  • 壓箱底的傳統服飾穿上身 再現民國風
    圖為志願者著裝展示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王耀成文圖    現代人,穿著民國時期壓箱底的傳統服飾再現民國風,還真不錯。    平輿縣摯都民俗文化博物館收藏有千餘件清代、民國時期的壓箱底傳統服飾,因缺少展廳,塵封多年。為喜迎「國慶」,博物館請來了志願者,著裝首次向觀眾展示。這些傳統服飾包括古代綢緞、蠟染、純棉等材質,款式各異,均為手工製作。
  • 中國有特色的街道之一,當地人穿著民國服飾,過著民國生活!
    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國家,自古以來就有很多朝代,中國有這樣的城市,有一條街叫「民族街」,好像可以進入這裡,看看民國的生活,裡面的男女老少都穿著民國的服飾,你知道這個地方在哪裡嗎?這條民國街是中國重慶渝北區的兩江國際影城,是一條以「民國史,巴渝特色」為主題的街道,在這裡可以體驗民國時期重慶人的生活,還有舊朝天門碼頭、民國前政府、督郵街廣場、解放碑前身等建築,只還原了當時民國的景象,一進入國泰劇院,劇院不僅具有民國特色的裝飾風格,而且以舊電影為重點,讓遊客深刻感受民國風格,當他們走進酒吧時,他們可以從宴會、服務員的服裝和裡面的裝飾風格中最大限度地感受到民國的習俗。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服飾與人體之美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在人類生活的眾多實用產品中,服飾與人體的實際距離恐怕要算最近的了。仍舊和中國傳統服飾美學觀念形成對照的是,西方人仿佛是「最懂得欣賞人體美的人,他們絲毫也沒有自卑感,並且勇氣十足地宣布,人為萬物之主。他們從不為他們的身體感到羞恥」。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形成了不同的服飾美學觀念,不同的服飾時尚。加之滿清極為封閉的治國政策,使中西方的服飾文化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難以相互交流,取長補短。
  • 看年代探案劇《旗袍美探》,談民國女子服飾之美
    我國習慣上把民國成立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一段時期稱為民國時期。因為中華民國1912年(即辛亥革命的次年)元旦正式宣布成立,採用國號紀年法,該年稱民國元年。在史學界,「民國初期」一般指民國成立的最初十年左右。
  • 民國服飾合輯,這麼穿,才最時尚!
    服飾反映一個時代或某個人的精神風貌和內心世界,是最鮮明直接的社會風情畫和人物素描。中國古代的服裝有很多值得讚美的地方,但古板單一、等級觀念強、莊重有餘、自由不足。 自辛亥革命後,服飾的形制為之一變,出現了百花齊放的自由局面。
  • 趨洋與求新,保守與融合:細說民國初期衣著服飾的特徵與流變!
    民國時期金黃香菸一、民國建立初,隨著崇洋風氣的發展,城市民眾的日用物品逐漸西化民國年間,變化最大的城市生活是服飾風尚,其主要特徵是趨洋求新,但崇洋風氣也有所變化。民初模仿西俗的風氣很濃,20年代以後崇洋熱慢慢降溫,中西融合的服飾逐漸走向時代舞臺。
  • 海派時尚服飾展上海揭幕 民國旗袍驚豔亮相(組圖)
    海派時尚服飾展上海揭幕 民國旗袍驚豔亮相(組圖)     4月22日,「上海摩登展覽旨在展示在上海城市發展的背景下海派時尚的歷史變遷,讓大眾了解和記憶自己的著裝是怎麼演變成現在的模樣,也為未來中國及上海服飾時尚的發展提供一個可資參照的線索。  記者在現場看到,其中兩件有logo的旗袍,堪稱海派時尚的代表,頗為奪人眼球。一件為橘色無袖印花旗袍,出自老上海著名的「老九和綢緞局」其logo上英文為「LaouKiu Woo & Co」,可見西方文化的融合。
  • 清朝服飾,旗袍文化,款式多變
    婦女也是滿族服飾、漢族服飾都在穿,整體服飾風格以長袍為主。到清後期很多滿族人也效仿漢族的穿著,史書有「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的記載。而在貴族中的漢人也效仿滿族的衣著風格,各種各樣的服飾,如裙子、圍巾、大衣、雲肩、腰帶等。在服裝概論這門課程裡,有對旗袍的描述。元寶領,領高蓋住下臉龐,袍上繡有各色花紋,領子、衣袖、衣襟都有寬闊的滾邊,繁瑣的製造工藝。
  • 清朝服飾,旗袍文化,款式各異
    婦女也是滿族服飾、漢族服飾都在穿,整體服飾風格以長袍為主。到清後期很多滿族人也效仿漢族的穿著,史書有「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的記載。而在貴族中的漢人也效仿滿族的衣著風格,各種各樣的服飾,如裙子、圍巾、大衣、雲肩、腰帶等。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古典服飾結構總結
    中國的服裝文化建立在絲綢面料的基礎之上,絲綢是中國傳統服裝的主流面料。因此,形成了完全不同於歐洲「羊毛文明」的「絲綢文明」文化特質。絲綢面料多爽滑、輕薄、柔軟,對它的最好利用就是發揮它柔軟、順滑、並不利於服裝「解構」的自然特性,依附人體而現成衣的文化狀態。不去破壞它就是對它天性的最好利用。
  • 中國服飾百年:民國易服 "拿來"洋裝
    尚處於激烈的政治角力和武裝爭鬥中的民國初期,民國政府即毫不遲疑地頒發了一系列法令,其中除了極為重要的政令《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修正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等,還包括一批有關服飾禮儀的法令。民國元年(1912年),遷到北京不久的民國臨時政府和參議院頒發了第一個正式的服飾法令,即《服制》(民國元年十月初三)。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現代服飾文化,現代服飾的產生與演變現階段
    關於現代服飾,它更多地是以西方服飾文化為主的形制,雖然頗感遺憾,但它的形成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從中國傳統服飾演變為現代服飾經過了幾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在與滿族服飾的融合下漸漸改變著原本的禮儀文化。當然,滿族服飾仍然還是歸為傳統中國服飾的,因為其服飾禮儀形式、整體結構規律等都具有中國傳統文化內涵。
  • 1940年民國北京女性夏季服飾舊影
    民國雖然是個繁紛複雜的年代,但也是個推陳出新的時代。這個時代不僅大部分時間裡軍閥混戰,而且泱泱華夏大地還遭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
  • 卞向陽將上海服飾分為三階段,從《玲瓏》雜誌,看民國女性的審美
    《玲瓏》作為20世紀30年代在民國廣為流行的一本女性圖畫周刊,刊載了:中西方女性的服飾與身體圖像,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民國女性對當時的服飾現象所發表的評論,為美學研究中的服飾審美領域補充了更加細緻的研究文獻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服飾的變化
    本文乃作者寒寒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服飾的變化,相對來說,頭飾較穩定,上下裝變化較快。這可能與省時、省料及製作時間長短有關。到了民國以後,年輕的都剃光頭,包頭巾,只有老年人留頂發。衣服也改為大襟式,為方便勞動,貴州東部穿對襟短衣,有的不上小領。富裕之家者也穿大襟長衫,外套「大袖衣」。青年多穿對襟布扣短衣。現在榕江、從江兩縣月亮山區的苗族,由於交通不便,少與外界往來,服飾、頭綰椎髻,仍保持19世紀的模式,最直觀的就是頭周長發剃去,只留一束頂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