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的中式傳統服飾文化

2021-01-08 健美愛家鄉

1911年10月10日,伴隨著武昌起義的一聲槍響,推翻了數千年的封建王朝,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政權。截然不同的政治體制,決定了截然不同的服裝體制,同時也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掃除了政治障礙。首先,民國的服制不再沿襲傳統的「官服」,就像封建制度從此被了斷一樣,傳統官服也至此退出歷史舞臺(隨張勳復闢而戴上假辮子的滿清遺老遺少除外)。其界限分明仿佛一道分水嶺。傳統官服的基本造型是中裝,而民國制服的造型基礎除了中裝之外,還加上了西裝或中西合璧的元素。所謂「各國的長處,樣樣取來效法」已經在《服制草案》中開宗明義,儘管政府文件仍然是用宣紙與小楷工筆來寫,但服制的內容已經驟變。其次,民國服制也廢除了「昭名分,辨等威」的舊式觀念,不再以服裝來顯示具體的官階大小,只是保留了「官員」與「隨從」之分,而同時擴展了軍、警、行政、外交、港務與航空等職業區分。在種種舶來品紛至沓來的同時,以改良旗袍為代表的中西合璧的新式摩登也是精彩紛呈,共同裝扮出十裡洋場的紅男綠女。也就是說,民國時期的服裝在總體上可以分為中式傳統、西式摩登與中西合璧三條線索。

民國政府實現了「驅除韃虜」的政治目標,但在「滿廷已覆」的同時卻繼承了不少他們的服飾。在1929年南京政府頒布的服制條例中,「褂」與「袍」都是合法的男子禮服。既然如此,長袍馬褂的裝束在民國男子中便十分常見。事實上這樣的裝束又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大約在20世紀20年代前後,著長袍、馬褂,戴六合帽(或稱瓜皮帽)、穿雙梁或單梁鞋;第二,大約在20世紀30年代前後,著長袍或長衫,但與之搭配的一切換成了西式寬簷帽、西褲與西式皮鞋。前者中式的元素多,後者西式的元素多。這一點倒正是「西風東漸」的歷史進程的寫照。長袍依然是民國時期我國男子的主要裝束之一。長袍有單、夾與棉之分,可以分別對應不同的冷暖季節,可以適應當時社會一般的日常生活與禮儀需要,同時也可以滿足商、官與文人墨客各色人等的需要。這個時間段的文化密碼是女人的衣袖——倒大袖——一個20年代女裝的標誌性細節。

男子均著長衫,大襟、右衽、連袖、立領,亦有戴六合帽者。女子的著裝恰好反映了當時女裝的三種主要類型。第一是上衣下裙類,雖還是大襟右衽,但已不施繡紋,且下裙也不是馬面裙,因此可以歸結於「文明新裝」的類型。第二是上衣下褲類,這與上衣下裙類似,只是下裝的裙改成了褲。第三是旗袍,這是屬於滿漢交融類型的旗袍,大襟右衽,連袖直身,甚至也設置了一個屬於那個時代標識的倒大袖。一位叫做費正清的美國人在20世紀之初來到北京租了一個四合院住下,在進行廣泛社會調查的基礎上,得出了這樣的結論:當時的中國有兩個中國,一個是城市的中國,一個是鄉村的中國。當時城市與鄉村在服裝上的巨大差別為費正清的觀點繼續提供著佐證。城市因為大量「舶來品」的進入而洋派了,鄉村則依然維持著傳統。「倒大袖」的意思是衣服的袖口比袖窿大。事實上在中國古代服裝史上,很長一段時間或很多衣服的衣袖都是袖口比袖窿大的。所謂「張袂成蔭」,意思就是衣袖大得仿佛能形成綠樹成蔭般的效果。而僅僅袖窿大是很難形成這種效果的,所以袖口也得很大,甚至大得用衣袖來裝東西,比如《金瓶梅詞話》中「西門慶從袖口取出一條白綾汗巾,裡頭包著一個小盒」之類。進入中國近代史,種種「舶來品」紛至沓來。

以稱身合體作為重要設計基準的西式服裝,其衣袖當然是袖窿要比袖口大的。於是近代「西風東漸」潮流中的人們便認為袖窿比袖口大是一種正常的狀態。偏偏在20世紀20年代又流行起來袖口比袖窿大的衣袖。這樣的衣袖與已經遠離我們的古人相似,卻與當下的洋人相異,於是我們只能有些茫然的稱之為「倒大袖」。倒大袖常見於大襟襖,也見於旗袍,是20年代女裝時尚的重要外觀標誌。同樣是「上襖下裙」的傳統基本形制,但已經注入了一些民國的時代氣息。衣長減短,同時發展為十分優美的圓擺,而且在衣擺這條漫長的圓弧線之內,又分若干段小圓弧,將女性的柔美交代得淋漓盡致。袖口擴大為「倒大袖」。裙子上的馬面已經消除,然而裙擺也由若干段小圓弧構成,顯然是為了上下呼應。

蘇州民間收藏家李品德先生所藏傳世裘襖。立領、大襟、右衽、一字扣、倒大袖。內裡襯灰鼠。沿衣領、領襟與袖口處貼機繡花邊,同時在前後衣身均滿繡花卉。繡法為典型的「蘇繡」,以平套、打籽、齊針為主要針法,做成類似於國畫的渲染效果,又以搶針來繡葉子,做成層層疊疊的形式感。衣袖處亦滿繡花卉,針法同衣身,構圖則是沿襲了清代以來的「喜相逢」——即紋樣在衣袖的前後身處相遇相連。20世紀20年代的上衣形制。立領、短擺,倒大袖。比較獨特的地方在於其門襟,既非對襟又非大襟,而是好像在這兩者中間又開闢了第三條道路——姑且稱之為偏襟。依然用水綠織錦緞製作,依然用一字扣,所有的邊緣由機織花邊鑲滾裝飾。民國時期的典型女子夏衣,為江南大學民間服飾傳習館所藏。立領、大襟、右衽、連袖、直身。月白雙縐製作,元色刺繡,十分素淨。具有典型的「蘇意」,小巧、精緻、含蓄,以小見大。前襟位置的刺繡花卉採用「中心式」適合紋樣構圖,兩袖採用「喜相逢」式。門襟的連接固定已用掀紐取代了一字扣,更顯簡潔素雅。

相關焦點

  • 民國服飾文化
  • 【服飾知識】——民國服飾
    ③配褲為西褲,前後分片組成,腰圍有褶襉,有側袋和後袋,褲腳帶折邊。④中山裝兼有西裝的特點,同時也適應國情,充分表現出當時國人新的時代精神。  (3)學生裝,最初形制簡潔,立領,左胸前綴一袋。  (4)長袍、馬褂,依舊是民國時期法定的禮服。①馬褂崇尚狹窄,對襟窄袖,長至腹部,前襟五粒扣。②長衫多用藍色,大襟右衽,長至踝上兩寸,袖長與馬褂齊。
  • 經過數千年演化的中國漢民族服裝,為何會在民國時期有了巨變?
    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都充滿了不確定性,傳統與革新以及中國與西方觀念相互碰撞融合。在這種前提下服飾文化所體現出來的革新與融合最為明顯。 筆者認為在多種文化的衝擊之下,民國時期的服飾文化開始向多元化發展。從原來的中式傳統服飾逐漸,向西式摩登與中西合璧方向發展。
  • 經過數千年演化的中國漢民族服裝,為何會在民國時期有了巨變
    這其實也是中國數千年以來,從未有過的服飾文化大變革。1.民國服飾文化特點民國由於正處於社會大變革時期,所以從上至下都表現出了極為明顯的多變性。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都充滿了不確定性,傳統與革新以及中國與西方觀念相互碰撞融合。在這種前提下服飾文化所體現出來的革新與融合最為明顯。
  • 壓箱底的傳統服飾穿上身 再現民國風
    圖為志願者著裝展示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王耀成文圖    現代人,穿著民國時期壓箱底的傳統服飾再現民國風,還真不錯。    平輿縣摯都民俗文化博物館收藏有千餘件清代、民國時期的壓箱底傳統服飾,因缺少展廳,塵封多年。為喜迎「國慶」,博物館請來了志願者,著裝首次向觀眾展示。這些傳統服飾包括古代綢緞、蠟染、純棉等材質,款式各異,均為手工製作。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元、明時期藏族服飾的基本特徵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至於元、明時期藏族服飾的基本特徵,雖未見文獻中有具體描述,然就清代圖像中反映及現代藏裝式樣推究,吐蕃王朝時期及稍後的藏區分裂時期所見藏區服式的左衽特徵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服飾與人體之美
    仍舊和中國傳統服飾美學觀念形成對照的是,西方人仿佛是「最懂得欣賞人體美的人,他們絲毫也沒有自卑感,並且勇氣十足地宣布,人為萬物之主。他們從不為他們的身體感到羞恥」。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形成了不同的服飾美學觀念,不同的服飾時尚。加之滿清極為封閉的治國政策,使中西方的服飾文化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難以相互交流,取長補短。
  • 「爭奇鬥妍」的民國服飾
    那麼具體到服飾方面,自上而下有什麼變化呢?民國初年受清朝和西方文化的雙重影響,出現了以廢除傳統服飾為中心內容的服飾改革。男子服出現了從長袍馬褂向中山裝和西裝逐步過渡的趨向,女子服飾變得日益豐富多彩,出現了普及旗袍的趨向。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現代服飾文化,現代服飾的產生與演變現階段
    關於現代服飾,它更多地是以西方服飾文化為主的形制,雖然頗感遺憾,但它的形成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從中國傳統服飾演變為現代服飾經過了幾個特定的歷史時期。現代服飾首先要追溯到封建社會最後一個政權清朝時期來看,中國傳統漢服文化在清軍人關建立清政府後就受到過強烈衝擊,從那時開始傳統漢服形制遭到破壞
  • 民國時期人們都穿什麼?
    民國時期的服裝是中華民族服裝歷史上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標誌著封建帝國服裝制度的終結,新的共和政府服裝文化的建立。其文化形態充分表現出不同的特徵類型。早期創建新的服裝文化的艱難,以及後來服裝文化的豐富多彩,構成整個民國服裝發展的完整鏈條。
  • 民國服飾,傳統西洋並存「龐雜至不可名狀」
    辮子剪去了,封建服製取消了,多種服飾文化一時間紛然雜出。「西裝、東裝、漢裝、滿裝,應有盡有,龐雜至不可名狀。」而傳統著裝習慣仍然具有一定的慣性力量,長袍馬褂還是民國初年北京街頭最常見的服飾。中國的近代化是被迫逐漸向世界開放的結果。西方事物如潮水般湧入,從洋槍、洋炮,直到洋菸、洋火和洋蔥。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古典服飾結構總結
    雖然「十"型平面結構和整體裁剪方式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中表現出不同的特點,但它的主體結構系統沒有根本改變,凝結著中華民族豐富的傳統文化和思想內涵。中國的服裝文化建立在結構細節上,民國時期袍服的底襟、貼邊處有很多的拼接,有的甚至用別的面料作為貼邊,說明面料的利用率非常高,裁衣時非常節儉。
  • 民國時期女裝的變遷
    民國時期女裝的變遷其實就是中國女裝由中式向西式轉化的過程。由於受西方女性衣著的影響,服裝不再只是平面剪裁的上衣下裙或寬大的袍服,服裝上的裝飾也由繁複變得簡潔。民國時期的女子襖裙為女子提供了一種別樣的美感,清新古韻、令人沉迷。儘管民國服飾已經退出歷史舞臺,但剎那芳華,餘韻流長。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中國古典服裝
    這種平面「十」字形結構以其原始樸素的面貌走過中國漫漫五千年歷史,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它看似簡單,但深人研究會發現其中隱藏著許多技藝秘密,凝結著古人的細密心思和卓越智慧。但是歷來對中國傳統服裝的研究多停留在形制、款式、圖樣等表面文化特徵上,涉及到技術層面的,也多是對包括服飾在內的紡織品的研究,如織造技術,刺繡技術等,而從來沒有人從裁剪、結構的角度對它們進行比較詳細的研究。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藝術的歷史流變,大禮服及常禮服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其實,在中國服飾藝術由「古典時期」向「現代時期」過渡過程中,有一個極其重要的人物很值得一提溥儀的這番舉動,表面看是個人行為,但實際上對於形象揭示兩種服飾時期的重大更迭,還是很能說明問題的。
  • 海派時尚服飾展上海揭幕 民國旗袍驚豔亮相(組圖)
    近現代實物中,主辦方主要選擇了中式服裝,已在突出當時崇尚西化的上海社會背景下,中式服裝的海派創新傳承,在選擇展品時,主辦方還特別強調對於海派風格的體現,海派服飾時尚的其他要素,則通過圖像和文字加以顯現。  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館長、東華大學卞向陽教授表示,在中國近代以來的衣著時尚中,海派服飾最具有顯著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哈薩克族的傳統服飾
    服飾用牲畜的皮毛製成,為了便於騎馬放牧,服飾一般都比較寬大結實、經久耐磨,衣袖長過手指。哈薩克族的傳統服飾,不但與生產生活方式有關,同地理環境及自然氣候相關,而且同他們獨特的審美觀念、價值觀念相關,這些因素綜合地構成了哈薩克民族特有的文化傳統的一部分,哈薩克族的服飾,實際上充當了這一文化傳統的一種最外在、最直接的表徵。
  • 馬褂長衫為什麼是民國男神們的標配?如此穿搭知性與儒雅一覽無餘
    可以說生活在民國期間的老百姓,深切體會到了社會生活與文化觀念的變化。在這一系列變化之中比衝擊力最強的就是服飾文化變革,從「上衣下裳」的傳統服飾形制,直接過渡到了充滿創新與現代元素的服飾理念。僅在短短的幾十年滄桑巨變中,就結束了傳統服飾歷時千年的「衣冠制度」。
  • 追索民國,西潮與新潮,傳統與摩登
    而這種歷史人文的衍變與摩登文化腔調為空間設計的創意原點:多種文化交融的氛圍、低調致奢的貴族氣息、幾何形的建築元素,具有年代感的配色……無一不體現出民國時期的萬種風情。風潮貝聿銘先生說:「中國建築師的當務之急,就是探索一種建築形式,它既是我們有限的物力之所能及的,同時又是尊重自己文化的。」這種努力,從民國時期就已經開始了。
  • 歷史之碎:民國女性旗袍服飾
    民國時期,服裝的西式剪裁方式傳入中國後,人們大膽地運用服裝的造型來展現自身天然的形體美。隨著洋布、洋酒、西餐等西方生活方式的湧入,傳統的裝束已經不再符合當時女性的新口味。旗袍既是一件衣服,又是一種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東方美學概念的產物,是地道中國的符號。服裝界認為旗袍是中國女性的第二層皮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