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的服裝是中華民族服裝歷史上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標誌著封建帝國服裝制度的終結,新的共和政府服裝文化的建立。其文化形態充分表現出不同的特徵類型。早期創建新的服裝文化的艱難,以及後來服裝文化的豐富多彩,構成整個民國服裝發展的完整鏈條。
到了封建社會末期,服裝已跟不上時代發展,有識之士非常清楚地看到了這一點。改變傳統服裝制式,已經刻不容緩,與放足、斷髮一樣重要,這是革除陋習,使服裝便於工作,便於生活。民國服裝變化除了社會原因之外,還由於國內外生產布料技術的大幅提高。這些中外生產的衣料,大大地豐富了衣服的顏色和款式。
總體而言,民國時期的服裝變化有明顯的社會痕跡,是在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加以演進的。在舊的服制被更替,新的服制尚未成熟之際,新舊服飾交替出現。
一開始,西式服裝以其方便實用、合體的優點得到年輕知識階層和上層人士的青睞,並漸漸在一般民眾中流行開來。但對西服的缺點,當時有人描述得淋漓盡致,諸如領帶卡脖子、硬領不舒服、手套不方便,等等,均為中國人所不習慣,價格也比較昂貴。出現這樣的感覺,也是因為西裝逐漸成為人們的日常服飾,故而有了強烈的對比。
這時候,怎樣使西服平民化、大眾化,尊重中國人的穿著習俗,是推進服裝改革的關鍵。提倡國貨加速了西洋服飾中國化的進程,中山裝就是中西合璧的產物,而且融人日本文化的元素。
旗袍的出現,既反映了中國人的服裝傳統,又嵌入了現代工業社會的文明。旗袍是女性在民國時期最重要的服飾,至今依然流行。這是中國的旗裝與外國的縫紉方法及審美理念相結合的新式服裝。
從民國時期開始,服裝的功能區分逐漸清晰,制服已經成為某個職業的標誌。警察有警察的制服,軍隊有軍隊的服裝,老闆穿的是長衫,夥計則穿短衫都有一定的服裝規定。
民國是現代服裝的發軔時期,奠定了中國 20 世紀以來服裝文化的發展方向。在正確的倡導與有識之士孜孜不倦的追求中,民國服裝不斷進步,到了 20 世紀三四十年代,多樣化的服裝文化更是形成了前所未有的高潮。此外,民國時期所形成的服裝禮俗對以後的習俗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