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數千年演化的中國漢民族服裝,為何會在民國時期有了巨變?

2020-12-21 騰訊網

經過數千年演化的中國漢民族服裝,為何會在民國時期有了巨變?

服飾文化最能彰顯一個民族的文化色彩,文化作為一種無形、無色、無味的抽象概念。雖然從表面看上去會給人一種空洞、晦澀之感,但如果將其付諸於書籍、建築,習俗、服飾、語言等文化載體之後,就會發現它不僅有形、有色而且還十分有味道。

筆者認為最能體現出文化色彩的標誌物,除了文字中所表達的喜怒哀樂色彩之外。其實,大家用肉眼可以看到的畫卷以及建築物上的顏色,都是一個民族文化色彩最直觀的表現。而從古至今穿在身上五顏六色的衣服,也是不容忽視的服飾文化色彩。

服飾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發展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從原始人用樹葉與獸皮製作「衣服」開始,再到華夏「人文初祖」黃帝發明「上衣下裳」。

就已經初步奠定了古代漢民族的服裝形制,歷經大約五千年的發展與演化之後,在民國時期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民國時期時代特色與服飾文化變更

相對於其他歷史比較久遠的朝代來說,由於民國距離現代社會時間比較近,所以大多數人對這個歷史上曾經存在過的政權都較為熟悉。這個曾經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為信條的政權,雖然最後不得不沒入波濤洶湧的歷史洪流。

但是在其發展建設中的「黃金十年」, 也給後人留下了很多值得傳承和祭奠的文化理念。如果從表面上去分析民國社會發展趨勢與特徵,可以發現最能表現其社會變革的就是服飾文化。由於這個歷史階段相對來說比較特殊,所以民國時期的服飾文化也尤為獨特。

如果從歷史背景角度出發去看民國服飾文化,其實就像中國近代政治一樣錯綜複雜。由於民國的社會構成主要以清朝遺民,接受過新式教育或有留學經歷的群體為主,所以呈現出了多元化發展的歷史特色。

筆者認為如果從根源上來講民國時期的服飾文化,其實也同樣顯現出了亦中亦西,滿漢合流、華洋雜處等特點。

在這種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之下,形成了色彩斑斕、中西合璧的服飾景觀。這其實也是中國數千年以來,從未有過的服飾文化大變革。

1.民國服飾文化特點

民國由於正處於社會大變革時期,所以從上至下都表現出了極為明顯的多變性。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都充滿了不確定性,傳統與革新以及中國與西方觀念相互碰撞融合。在這種前提下服飾文化所體現出來的革新與融合最為明顯。

筆者認為在多種文化的衝擊之下,民國時期的服飾文化開始向多元化發展。從原來的中式傳統服飾逐漸,向西式摩登與中西合璧方向發展。

這其實也是民國服飾多樣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這種多元化服飾理念的影響之下,民國時期的服飾也呈現出了多姿多彩的特色。

2.民國官方服裝形制

民國政府在成立當年就曾頒布過一系列服裝形制條例,其中對官員、軍人、警察、外交官,以及男女禮服等方面都做了詳細規定。從民國政治人物的服飾形式來看,基本上都以西式禮服樣式為主,無論男女還都確立了大禮服與小禮服制度。

所謂「大禮服」其實就是指西式禮服,這種禮服的顏色多以黑色為主。長度以剛蓋過膝蓋為宜前為對襟後下端開衩,腳上穿黑色過踝靴子頭戴高頂禮帽。從具體規定來看還有白天與夜晚之分,晚上穿的禮物被稱為「晚禮服」。

「晚禮服」的樣式完全借鑑歐式燕尾服,禮服內穿白色拉花襯衫領口處還需系領結,從外觀看上去其實與西方國家男式服裝相差無幾。從這一點來看其實就是確立了西裝在社會禮儀中的地位,亦或是將這種西式服飾文化由上至下進行推廣。

從清朝時期的長袍、馬褂、布靴,到民國時期的西式禮服著裝,其實完全表達出了當時社會,其實已經自上而下地接受了西式服裝與服飾習慣。

雖然從外表上來看更加整潔並且有氣度,但是這種完全西化的服裝,卻喪失了中式服飾的傳統韻味。

3.民國特色服飾「中山裝」

(1)民國特色服飾「中山裝」的起源

「中山裝」顧名思義就是由「國父」孫中山,借鑑歐美服飾元素結合日式學生服裝,設計出來的一種具有中式特色的民國服飾。這種形制的服裝從外表上來看,既有歐美西裝的設計元素同時也融入了亞洲服飾特點。

「中山裝」是一種立翻領有袋蓋的四貼袋服裝。這種形制的服裝設計出來之後,在1929年4月被國民政府規定為法定製服。

這其實也是大家在以民國為主題的影視劇中,經常能看到很多民國官員身著「中山裝」形象的根本原因。

這種凝聚了中華傳統與西方理念的服飾,從誕生之日起就註定了其濃鬱的時代特色。作為民國男性的標誌性服裝可謂深入了社會的各個層面,上至民國政府要員下至普通百姓,幾乎都對這種寓意極為深刻的「中山裝」情有獨鍾。

但是隨著時間流逝「中山裝」早已淡出了大眾視野,尤其是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之後,更是被廣大民眾當做老古董收入了儲物櫃。

這種在民國時曾風靡一時的「中山裝」,也終於隨著民國徹底沒入了歷史的塵埃之中。

(2)「中山裝」的重要涵義

「中山裝」作時代大變革時期的民國政府統一著裝,不僅可以體現出東方服飾文化,與歐美國家服飾理念的積極融合與創新,同時也可以彰顯出中西方文化的大融合。這種民國時期的「國服」其實就是民國服飾文化的重要體現。

「中山裝」上身左右各有兩個帶蓋子和扣子的口袋,這種服裝形制其實與日式學生服頗為類似,這其實與孫中山曾多次旅日息息相關。

但是「中山裝」的領子由立領改為翻領,其實就是參考了滿清官府中的翻領設計,而這種領子會讓上衣看起來更加挺闊。

「中山裝」下身直接套用了西式長褲設計,筆直褲線的褲線不僅可以讓褲子看起來更加具有立體感,而且也可以在一定角度上拉伸著裝者的身高。這種服裝設計理念不僅非常符合中國人的審美觀,而且也會給人一種莊嚴肅穆的歷史厚重感。

這款極具中式服飾文化特色的服裝,在紐扣設計上其實也煞費苦心。「中山裝」的設計者將其紐扣數量由七個改成五個,這樣不僅可以更加方便桌穿用,而且也可以讓身著「中山裝」的人看起來更有威儀感。

如果從「中山裝」的設計內涵角度去分析,可以得知五個扣代表「五權分立」;而四個兜代表「禮、義、廉、恥」;袖口上的三枚紐扣則寓意「三民主義」。雖然當初孫中山在設計這款服裝時的想法不得而知,但是這種牽強附會的涵義也確實令人感動。

4.民國女性禮服「旗袍」

民國是一個非常傳奇的歷史階段,不僅出現了很多才華與智慧並重的紳士,同時也孕育出了令世人羨豔的「名媛」。她們是溫婉與動人的人間精靈,當身著旗袍款款走來之時,總能給人一種超然外物的自然美感。

旗袍誕生於上個世紀二十年代,並於1929年被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筆者認為旗袍作為一種中西合璧的女性服飾,不是是國之精粹同時也充分展現出了東方女性之美。大家可以試想一下身著旗袍手執紙傘,步態輕盈溫婉可人的美人款款而來時的情景。

旗袍作為中式服裝中最能體現女性美的服飾文化,既繼承了傳統中式服飾的神韻與美感,同時也融入了西方服飾設計中的曲線美。這種剪裁貼身如行雲流水一般的服飾,不僅最大程度上彰顯出了東方女性的身材之美,同時也體現出了中西合璧服飾文化特徵。

《辭海》中關於旗袍的記載:「旗袍,原為清朝滿族婦女所穿用的一種服裝,兩邊不開衩,袖長八寸至一尺,衣服的邊緣繡有彩綠。辛亥革命以後為漢族婦女所接受,並改良為:直領,右斜襟開口,緊腰身,衣長至膝下,兩邊開衩,袖口收小」。

從《辭海》中的介紹可以得知,旗袍其實是從滿族婦女「旗袍」改良而來。但清代「旗袍」兩邊不開衩並且比較寬大,這與民國時期的「旗袍」又有很大差別。,居然從外觀上來看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是民國「旗袍」卻更具有開放性的特色。

關於旗袍概念的界定雖然歷來爭議頗多,但是這種外型與清代「旗女之袍」頗為類似的服裝。不僅衝破了封建禮教對女性的身體與人格的限制,同時也能充分體現出身體曲線美。尤其是修身剪裁以及單側或雙側開叉設計,更是讓禁錮了幾千年的美腿重見天日。

一襲旗袍染就一身芳華,兩袖月光訴說絕世風雅。民國時的名媛仿佛與旗袍是天生絕配,當出身名貴、才貌雙全的名媛身著或淡雅,或豔麗的旗袍行走在民國大街上時,她們就是一道永不磨滅的靚麗風景。

筆者認為民國時期誕生的女性服飾「旗袍」,其實就是傳統中式服飾文化與西式服裝理念,完美結合之後應運而生的一種具有現代感的女性服裝。

這種服裝既可以體現出女性的雍容華貴之美,同時也可以彰顯出溫文爾雅的大家閨秀之感。

結 語

民國是一個僅存續三十八年的重要歷史階段,在這個紛繁複雜、變化無常的大時代中,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社會中的各個層面,其實都出現了較為明顯的變革。但由於有一種「剪不斷,理還亂」的時代特徵,所以只能夠截取其中一個顯著特徵,去分析其歷史變革中的突出特點與內涵。

民國時期新舊思想碰撞與融合的焦點,其實可以體現在很多方面。但由於當時社會中最顯而易見的就是日常服飾文化領域,所以筆者從民國服飾文化領域著手,為廣大讀者分析了民國時期的社會變革特徵。

筆者認為民國時期的服飾文化變革,其實主要體現在中式傳統、西式摩登,以及中西合璧等三個主要變革與改良之中。

服飾作為一個民族最突出的文化特徵,一旦出現變革或徹底顛覆的現象之後,就說明已經進入了一個嶄新時代。

【參考文獻】

郭豐秋《身體視角下民國女性服飾變革探析》

陳玉《民國時期女性服飾的歷史變遷》

王雪《民國時期服飾簡論》

徐逸《議民國時期服飾變革的意義》

相關焦點

  • 經過數千年演化的中國漢民族服裝,為何會在民國時期有了巨變
    經過數千年演化的中國漢民族服裝,為何會在民國時期有了巨變?服飾文化最能彰顯一個民族的文化色彩,文化作為一種無形、無色、無味的抽象概念。雖然從表面看上去會給人一種空洞、晦澀之感,但如果將其付諸於書籍、建築,習俗、服飾、語言等文化載體之後,就會發現它不僅有形、有色而且還十分有味道。
  • 如何認知民國時期的社會生活變遷?
    該書分勞動生活、衣著與服飾、飲食生活、建築與住房、交通與出行、婚姻習俗、喪葬禮俗、節日節慶、娛樂休閒、宗教生活、社會交往、疾病防治與公共衛生等12章,前面撰有導論。作為一本專業領域的斷代史著作,作者撰寫的初衷是呈現民國時期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從中總結出基本特徵。
  • 民國時期名媛揮金如土,她們為何如此奢侈?從「南唐北陸」說起
    民國時期名媛揮金如土,她們為何如此奢侈?從「南唐北陸」說起民國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歷史階段,它既有除舊革新、再造輝煌的勇氣與決心,同時也有其揮之不去的弊端與陋習。在這種特殊社會以及文化背景影響之下,生活在民國社會中林林總總的各色人等,都被印刻上了獨具歷史特色的烙印。
  • 【繪畫素材】中國風、民國時期的服裝參考和小細節!
    【繪畫素材】中國風、民國時期的服裝參考和小細節!
  • 民國時期女裝的變遷
    民國時期女裝的變遷其實就是中國女裝由中式向西式轉化的過程。由於受西方女性衣著的影響,服裝不再只是平面剪裁的上衣下裙或寬大的袍服,服裝上的裝飾也由繁複變得簡潔。民國時期的女子襖裙為女子提供了一種別樣的美感,清新古韻、令人沉迷。儘管民國服飾已經退出歷史舞臺,但剎那芳華,餘韻流長。
  • 原來旗袍才是中國女性典雅之美的代表,不愧是民國時期的國服
    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製作工藝成為國務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2014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第22屆APEC會議上,中國政府選擇旗袍作為與會各國領導人夫人的服裝。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 ,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 ,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它表現出了女性的溫柔、優雅、賢淑、美麗等氣質,旗袍連接著過去和未來,連接著生活和藝術,是一種典雅而高貴的美。張愛玲曾說過:「再狠心的女人提起去年那件織錦緞旗袍時,眼神總歸是溫柔的。」
  • 1949-1980年那些帶有鮮明時代特色的流行服裝變遷
    1949年新中國建立前,中國主流服裝駁雜,帶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政治色彩。一、具有民主自主自立的漢民族服裝「中山裝」。1929年國民黨統一國家後,大力推行中山裝,中山裝隨之流行。1936年2月,蔣介石推行政令,政府官員、教育人員和學生必須穿著「中山裝」。共產黨的主要領導除軍裝外,基本正常服裝也是「中山裝」。
  • 淺談民國時期的旗袍
    民國時期的旗袍和其它服裝一樣不是從天而降的,它有自己一個演變的過程,我們今天主要談談民國時期的旗袍。民國初期中國在各個方面都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響,服飾也不例外。特別是天津,上海,廣東,香港這些對外交往比較多的城市,但是人們對西方文化的接受是漸進的。
  • 民國時期人們都穿什麼?
    民國時期的服裝是中華民族服裝歷史上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標誌著封建帝國服裝制度的終結,新的共和政府服裝文化的建立。其文化形態充分表現出不同的特徵類型。早期創建新的服裝文化的艱難,以及後來服裝文化的豐富多彩,構成整個民國服裝發展的完整鏈條。
  • 為何民國時期,中國的武器來源紛繁複雜
    在民國時代,中國的軍隊裝備確實非常繁雜,即使是國民政府的中央軍,裝備也是五花八門,究其原因則是多方面的。首先來說,軍隊裝備繁雜是有著歷史原因。自晚清時期,清政府向西方購買武器武裝清軍時,就因為缺乏規劃,加上清政府和各地督撫在買武器時常常被西方軍火掮客左右,所買的武器就五花八門,差不多所有西方國家的武器都有購買。像左宗棠西徵時,所部共裝備的洋槍不過2萬多枝,但是卻有七八種型號之多。
  • 距離印度本土數千公裡的安達曼群島,為何會被印度「撿漏」成功
    距離自己近的島嶼不歸自己,而遠離本土1000多公裡的群島卻是自己的領土,這難免會讓我們覺得疑惑。畢竟安達曼-尼科巴群島和緬甸最近的距離只有40公裡左右,和印度尼西亞最近距離160公裡,離泰國也只有500公裡。群島到這這些國家這麼近,為何還會是數千公裡之外印度的領土呢?
  • 醉美民國服裝!
    ②30年代旗袍進入全盛時期,發展成窄袖、收腰、無袖等款式。領的高低變化、袖子長短、衣長不時變化。③40年代起,旗袍式樣趨於無袖,縮短衣長,減低領高,更加輕便、適體。旗袍成為這時期中國女性最典型的服式。④改良後的旗袍改變了傳統女裝的胸、肩、臀完全是呈平直狀態的造型,變得更加合體,體現出女性的曲線之美。
  • 聊一聊從遠古時期到現代的服飾變化
    我國的形成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了,在演變的過程中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文化,而服飾中文化便是日常生活中比較普遍一種。歷史考古學家們在北京周店口山頂洞人的文化遺存中發現了骨針,說明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我們的祖先就會用針縫製衣物了。
  • 為何成為民國時期的公務員「制服」?
    中國歷史上每一代王朝更替,必然會產生服飾的變化,而清朝尤為突出。 清順治元年(1644年),滿清朝要求「凡投誠官吏軍民,皆著發,衣冠悉遵本朝制度。」
  • 民國時期的「太太」,有幾個意思?
    因此在民國時期,太太成為普遍的稱謂,在民國小說當中經常出現。「太太」一詞之所以會流行,有很多原因,「太太」一詞本就有丈夫對配偶的尊敬,後來逐漸成為社交場所對自己妻子的稱謂。隨著民國時期,對女性社交活動的開放,同時也是對原有社會秩序的鬆動。但是在新舊文化交替過程中,特別是城鄉文化巨大差異中,難免會出現割裂的現象。
  • 馬褂長衫為什麼是民國男神們的標配?如此穿搭知性與儒雅一覽無餘
    1912年—1949年民國存續期間,社會的各個方面都參與到了這場變化之中。政治體制、文化形式、思想意識、服飾理念等,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翻天覆地的革新。而這場轟轟烈烈的革新活動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伴隨著戰爭、革命、政治、社會體制的巨變。
  • 民國時期的中式傳統服飾文化
    1911年10月10日,伴隨著武昌起義的一聲槍響,推翻了數千年的封建王朝,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政權。截然不同的政治體制,決定了截然不同的服裝體制,同時也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掃除了政治障礙。其次,民國服制也廢除了「昭名分,辨等威」的舊式觀念,不再以服裝來顯示具體的官階大小,只是保留了「官員」與「隨從」之分,而同時擴展了軍、警、行政、外交、港務與航空等職業區分。在種種舶來品紛至沓來的同時,以改良旗袍為代表的中西合璧的新式摩登也是精彩紛呈,共同裝扮出十裡洋場的紅男綠女。也就是說,民國時期的服裝在總體上可以分為中式傳統、西式摩登與中西合璧三條線索。
  • 服裝與政治:國家權力與民國中山裝的流行
    民國時期,一種既區別於中國傳統服裝又區別於西服的新式服裝——中山裝開始流行,並成為代表中國形象的國服。中山裝因由孫中山設計並率先穿著而得名,它具有象徵著革命的寓意,並隨著國民黨統一中國、推廣孫中山崇拜運動而成為正統服裝,進而成為公務員制服,由此影響到全國各地。
  • 民國時期的「陸小曼」究竟有多美,這樣的民國風婚紗照你愛了嗎?
    ▲本篇文章將帶您探索:「陸小曼」造型是什麼,優點為何陸小曼造型為什麼被稱為民國風婚紗照>如何打造民國風婚紗「陸小曼」造型(一)陸小曼造型是什麼大多數情況下當我們提到民國才女陸小曼之時,腦海當中只會浮現一個詞語,那便是白月光,誠然,在民國所有才女當中,張愛玲玫瑰一般嬌豔的氣質有多麼強盛,那麼陸小曼白月光般的韻味便有多麼濃鬱
  • 那些年範冰冰的民國裝造型,服裝精緻,妝容也絕美。
    那些年範冰冰的民國裝造型,服裝很精緻,妝容也絕美,真的是民國裝造型第一美女了。範冰冰的美,相信大家都是與目共睹的,而換上民國裝造型的範冰冰更是美的讓人無法形容,換上精緻的民國時期服裝,畫上精緻的妝容,範冰冰就像一個精緻的搪瓷娃娃,美的傾國傾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