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第二屆全國文明家庭名單公布。深圳市辛鈞輝、張瑩瑩家庭獲評第二屆全國文明家庭。31歲的張瑩瑩是深圳雨燕殘疾人關愛事業發展中心主任。小時候的小兒麻痺症讓張瑩瑩的下肢幾乎喪失了行動能力,從小到大,她都只能坐在輪椅上。但樂觀的她並沒有向命運屈服。大學畢業後,她通過自己創業,成立了專門的殘障者就業創業孵化基地,幾年下來,她一共幫助了近3000名殘障人士成功就業。
如今,張瑩瑩的雨燕殘疾人關愛事業發展中心在深圳頗有名氣,經常有肢殘人士前來求助如何找到工作,儼然成了殘友們的貼心「娘家」。儘管坐在輪椅上,但張瑩瑩是一個愛笑的女孩。和她聊天,你能感受到她臉上的那份樂觀和陽光。「儘管我坐在輪椅上,但我沒覺得命運對我多麼不公平,我也可以和正常人一樣生活。」
輪椅上的她大學畢業後回報社會
小時候的小兒麻痺症讓張瑩瑩的下肢幾乎喪失了行動能力。在張瑩瑩的記憶裡,她童年都是在地上爬行。那對她來說是一段難忘的回憶。但幸運的是,家人和周圍的人都給了她足夠的關愛,她沒感到自己的「特殊」。張瑩瑩是一個要強的女孩,為了保持肢體的力量,她每天還要進行一定強度的肢體訓練,有時,一些自己能做的事情,她都儘量不麻煩別人。
張瑩瑩特別喜歡南方溫暖的氣候,所以大學也選擇在廣東就讀。「應該說,從小到大,我都受到很多人的幫助。尤其是在上學期間,我是在我們班上男生的背上長大的,從住的地方到教室,都有我們班的男生每天專門背我。下雨的時候,大家更是會小心翼翼地保護我。當時我一下飛機,就有很多志願者過來幫我,當時我拄著個拐棍,還拖著個行李箱,一路都有志願者護送我上下公交。」
張瑩瑩說,因為自己得到了這麼多的幫助,所以,特別感恩這個社會,從那時起,她就下定決心,要做一些事情回報社會,讓這個社會變得更溫暖。作為殘疾人,她深知殘疾人生活的不易,懷著回報社會的初心,她決定大學畢業後也要從事助殘工作。2012年至2016年,她先後去過甘肅、四川、雲南、湖南、等20多個城市,開展殘障人士就業指導培訓。儘管遇到過一些挫折,但這些項目讓她在幫助殘障人士就業方面收穫了豐富的經驗。
在深圳,張瑩瑩感受到了這座城市的包容。她說,過馬路時,如果自己有困難,不用自己開口,就有人會過來幫自己,也不會有人用異樣的眼光打量自己。2015年,他還通過申請入駐了深圳的殘障者保障房。這更是讓她感受到深圳對於殘疾人的關愛。這也讓她堅定信心,要讓更多和她一樣因為肢殘面臨就業難題的群體能夠得到幫助,和正常人一樣工作、生活。
傾力助殘殘友就業也能「高大上」
2016年,張瑩瑩與三位殘障朋友創辦了深圳市雨燕殘疾人關愛事業發展中心,為殘友們提供專業培訓、心理輔導、就業輔導等服務,並創辦科技助殘就業企業。員工90%以上是殘障人士和殘障兒童家屬。不過,創業是艱辛的,殘障人士創業就更加艱辛。當時,張瑩瑩租寫字樓作為辦公場地,因為沒有收入來源,有時候一個助殘項目的單次投入就需要數萬元,張瑩瑩只能自掏腰包貼補,幾乎月月入不敷出。
好在深圳有關部門及時向她伸出援手。2018年,張瑩瑩與深圳龍華區殘聯籌劃創建了龍華區殘障者就業創業孵化基地項目——「龍華IC愛創空間」,這個孵化基地專門針對殘障人士進行就業、創業培訓。
以盲人為例,過去,盲人做的最多的工作就是盲人按摩。「我和很多盲人交流過,多數盲人很不自信,他們不敢、也不願意走出去,和更多人交流,因為擔心別人看他們時異樣的眼光。」因為從事盲人按摩的多,很多盲人在讓別人介紹工作時,也選擇了盲人按摩這個行業,但張瑩瑩決定打破這個規律,他想讓盲人們看到,盲人不止可以做盲人按摩。
他們為盲人提供了盲人呼叫中心、化妝師、講師、程式設計師、話務員等10餘種崗位。網際網路AI智能企業帶動不同殘障崗位,很多殘疾人在這裡實現了再就業。
在她的幫助下,有近3000名重度殘障者實現居家就業,並有了穩定的收入。目前孵化基地已經孵化殘障人士創業企業和社會組織13家,真正實現殘障者創業帶動就業。
張瑩瑩說,網際網路給了很多殘障人士提供了全新的就業途徑,只要肯學習,在網上輕輕點擊滑鼠,通過網際網路渠道,哪怕在家中足不出戶,同樣可以實現就業,並可以獲得不錯發的收入。她的思路是「網際網路+就業」,以需求為導向,用科技的手段解決殘障者就業,使殘障者群體有尊嚴的融入社會。
張瑩瑩團隊還開展了殘障人士英語班,幫助殘障人士提升英語水平,走進外企高薪崗位。2年下來,一共培養50位殘障人士,其中有10位殘障人士在外企工作。
幫助3000位殘障人士實現就業多次受到總書記接見
「幫助殘疾人就業,關鍵是要打破他們的『心理魔咒』,首要的是讓他們獲得就業的信心。」張瑩瑩說,有時,為了說服一名殘疾人勇於出來工作,她要花上很多天,為了讓這名殘疾人具備就業能力,又要花上幾個月。但一旦一名殘障人士成功就業,不僅他個人的生活質量得到提高,整個家庭也會變得陽光起來。每次看到這樣的案例,張瑩瑩都鼓勵自己,哪怕自己苦點、累點,也是值得的。
這些年下來,她和團隊積極為障礙人士提供心理諮詢,促進殘障人士主動融入社會,開展春筍計劃(殘障者職場能力提升、就業指導、創業服務)、殘障者心裡輔導、殘障者志願法律諮詢等10大計劃行動,服務人次受益3萬餘人次。
身殘志堅的張瑩瑩也在深圳工作期間收穫了自己的愛情。張瑩瑩的丈夫辛鈞輝出生在江西一個農村家庭,2歲時面部燒傷,留下了疤痕。他憑藉著自己的努力,考上了昆明理工大學法律專業,畢業後做起了律師,同時積極為殘障群體、遭受工傷的工人們提供法律援助,7年時間累積服務殘障者法律服務1萬餘次。張瑩瑩與丈夫辛鈞輝在一次助殘活動中認識,因為對公益事業的投入和共同的話題,兩人逐漸走到了一期。如今,他倆組建起了幸福家庭,有了兩個孩子,生活幸福美滿,夫妻倆相互扶持,一起投身公益事業。11月20日,辛鈞輝、張瑩瑩家庭獲評第二屆全國文明家庭。
2018年10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到深圳北站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視察時,張瑩瑩見到了總書記,並向他介紹了自己所在的機構幫助殘障人士就業的模式。總書記聽了張瑩瑩的介紹後,連說三個「好」。2019年5月,張瑩瑩榮獲「全國自強模範」,再次受習近平總書記接見。今年4月,張瑩瑩還獲得了第二十二屆「廣東青年五四獎章」。
希望3年幫助1萬名殘友進行就業培訓
深圳雨燕殘疾人關愛事業發展中心康復訓練治療師胡鍵濤說,張瑩瑩身上有一股韌勁,認準了目標就會去努力。並且,她特別願意為殘疾人著想。張瑩瑩經常跟殘友們說,幫助別人是一件快樂的事,但首要的是,殘友們要能邁出第一步——走出家門。「殘障人士很多都缺乏自信,和周圍的人溝通、交流都存在一定的障礙,更不用說出來工作,要跨出這第一步,難度極大。」為此,張瑩瑩通常要苦口婆心地做工作。
張瑩瑩經常拿一名年輕女孩小麗(化名)的故事作為「正面教材」來鼓舞其他殘友。小麗是一名重度致殘人士,她的的父親聽力殘疾、奶奶肢體殘疾,自己因車禍致殘,需要帶靠尿袋生活。這樣的經歷給小麗帶來很大的心理陰影,她常年不出門,把自己關在家裡,很少與人說話,臉上也很少露出笑容。
張瑩瑩決定幫助小麗走出陰影,她主動走進小麗,和她一起走出家門,參加社區活動,在很多活動中,小麗發現,很多肢殘人士不僅可以照顧好自己,還能就業,甚至還能參加公益活動,幫助到別人。在張瑩瑩的鼓勵下,小麗在「雨燕」接受了半年的就業培訓,就找到了一份物業公司的工作。這個曾經貧困的家庭也有了收入來源,小麗也走出了過去的心理陰影,變得自信、陽光起來。「一個家庭的命運就這樣改變了,沒有比這更讓人開心的事情了。」
「我也是一名黨員,能幫助到周圍的殘障朋友,我也感到很高興。我希望把這份正能量不止是帶給我們的殘障朋友,更是帶給我們社會中的每一個人。」張瑩瑩說,自己的助殘之路不會停止,她希望幫助越來越多殘友實現有尊嚴地就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為此,她還有一個3年規劃,希望3年能有1萬人實現在崗就業培訓,80%的人員能實現就業。「我們也希望探索出一條更適合殘障小夥伴們就業的道路。」她說。
文、圖、視頻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肖歡歡實習生洪豆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蔡凌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