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經濟學院、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聯合主辦的CMF宏觀經濟熱點問題研討會於線上舉行。論壇通過線上直播,同時在線觀看人數超過100萬。本期論壇由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經濟研究所聯席所長、中國宏觀經濟論壇聯席主席楊瑞龍主持,聚焦「內循環視角下的節約型經濟發展模式」,知名經濟學家金碚、張燕生、毛振華、李迅雷、邢自強等人聯合解析。摩根史坦利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邢自強在發言中表示,疫情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從疫情以來到現在,越來越多人習慣用遠程數位化的形式開會。這本身也是符合節約型社會和雙循環經濟的內在要求:不少會議其實都可以線上形式取代,省掉了出差、集聚等等帶來的碳排放和其他資源浪費,但卻能給大家提供了及時諮詢和交流的虛擬舞臺。這在疫情以來得到了加速。數字經濟不僅體現在商務和學術場合,在生活中也在體現。
他說,疫情後老百姓出去旅行,尤其是坐飛機高鐵旅行,顯然比往年人數少了很多,譬如今年十一黃金周期間,旅行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將近三成,但是線上的文化娛樂、社交則更為流行,這個背後反映了大家心態和行為模式的一些變化,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意外的收穫是,今年全球的空氣品質特別好,藍天白雲,四季分明,這也反映了疫情後的數字經濟發展更上層樓,人與自然的關係反而可能更加和諧。
與此同時,中國消費向服務業轉型。疫情以來最重要的變化之一,就是過去白領滿世界跑,在境外消費購買消費品的熱情驚人,現如今隨著世界地緣政治格局的變化,中西方之間的心態也有變化,所以這種中產階級嚮往去海外高端消費的傾向,日趨理性。尤其是中國提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題,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理念,對中國內需有很大促進。拉動與此同時,中國自身的服務消費企業也比較爭氣,美妝、時尚、文娛,國內自身產業鏈結合自身的優勢和研發的提升,從新式的網絡營銷,從網紅經濟到社交軟體,越來越通過創新和創意提升了本土企業的形象和吸引力。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老百姓每年兩萬多億人民幣的境外消費,可能會逐步地轉向到國內高品質的文化、服務、娛樂類、深度體驗類的消費上。當海外當前為疫情再次反彈後,到底是該封城還是開放,刺激政策要不要再來一輪而糾結之時,中國已經出現了服務消費轉型的新格局,這是很重要的趨勢。中國人均GDP達到了1萬美元左右,而十四五結束的2025年,有望達到1.4萬美元以上,這個過程中,實物消費佔總體消費比例會繼續下降,而服務類消費乘風而上。這也對於發展節約型經濟產生推動,譬如過去快速消費品如衣服,可能沒穿多久,過季就不穿了,每年全國有許多廢棄衣服處理,也造成了浪費。但現在越來越講究供應鏈的智能化,根據消費者的品位實時訂單匯總,連接給產業鏈上優秀的生產者,就省掉了以前先生產、再營銷、消庫存的周期中的低效性。這種智能製造,也是下階段中國供應鏈轉型、實現國內大循環的關鍵,助力節約型經濟。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肖歡歡實習生洪豆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肖歡歡實習生洪豆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肖歡歡實習生洪豆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蔡凌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