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清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琅琅書聲,掀開了一場特別的讀書會序幕。
12月19日,「都來讀書」全民閱讀計劃攜手浙江大學,走進貴州湄潭浙大小學。5位來自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的教授,與當地25名小學生同堂共讀人文經典,抖音號@浙江大學 全程直播記錄。
「唐宋詩詞中的月光世界」「《論語》故事」「南宋詞人辛棄疾」「王陽明在貴州的故事」「詩人帶著照相機」教授們精心挑選的五個主題,在讀書會上被相繼分享。據介紹,這場「都來讀書」舉辦的線下讀書會,旨在通過大學教授與小學生的交流互動,讓孩子們在閱讀中體會傳統文化的魅力。
本次讀書會,也是一場「前緣再續」。80年前,為了盡力保存戰時學術力量,「浙大西遷」到貴州遵義、湄潭。80年後,浙大教授再次回到湄潭舉辦小學生讀書會,以學術的初心,啟蒙新一代。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孫敏強在分享月詩
「如同音樂無國界一樣,詩心,也不分老幼。讀一些詩詞,如共對清風明月,我們和孩子們的心是相通的。」浙大人文學院教授孫敏強,帶著「唐宋詩詞中的月光世界」,開啟了讀書會的分享。他在黑板上寫下「原鄉」二字,以小學生們熟習的《靜夜思》入手,講述著月亮與故鄉。
「這些詩大家都會背,它們已經屬於我們了,但又不屬於我們,需要我們用一生去體會。」孫敏強的話音剛落,五年級的小學生們回應道,「現在沒有完全懂,是因為我們沒有背井離鄉的經歷。」讀書會上,大家延展品讀賀知章的「少小離家老大回」,韋莊的「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進一步體會詩作中的情感。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池昌海介紹孔子
同為浙大人文學院教授的池昌海,為學生們帶來「《論語》哲理故事」。他摘取《論語》中孔子和學生之間的故事,讓小學生們更直接理解其中的學習理念:子路、冉有、公西華問孔子同樣的問題,得到不同的「因材施教」的回答;「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是孔子看重的因時施教。「孔夫子這個可愛的老爺爺,也有我們現代的平等、民主意識,對弟子寬嚴有別。」池昌海講述道。
隨著讀書分享的不斷深入,大學教授和小學生們談起了彼此的夢想。10-11歲的孩子們,夢想裡有畫家、演員、數論家、理論物理學家……「之所以講辛棄疾的故事,是因為我的夢想。我從小在部隊營房裡長大,有從軍的夢。」浙大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教授衛軍英講述著辛棄疾的軍旅故事,和孩子一起回溯著千百年前的家國情懷。教了30多年書,這是衛軍英第一次面對小學生講述,他認為中國文化深植於我們內心,無論是對於大學教授,還是小學生,通過中國古典詩詞分享,都是一種很好的文化溝通方式。
浙大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教授衛軍英、胡志毅
讀書會舉辦在貴州湄潭,浙大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教授胡志毅想要讓孩子們了解故鄉「此地」的歷史,他特意選擇了分享「王陽明在貴州的故事」。同為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的教授江弱水,則從「詩人帶著照相機」的角度切入,為孩子們講述經典詩詞中,作者用語言、絕句、詞牌把眼前景致像拍照一樣聚焦記錄。
休息間隙,孩子們圍著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教授江弱水求籤名
讀書會上,教授們還帶來了自己的書作,給小學生們閱讀留念。孩子們翻開嶄新的扉頁,一到休息間隙,便紛紛圍到老師身邊求籤名和合影。「我要把今天的讀書會分享給我的好朋友,老師們仿佛把我帶到了唐宋詩詞描繪的情境中,我以後也想成為一名詩人,把身邊的人、發生在身邊的故事,都寫下來。」10歲的周雨涵說。
據了解,「都來讀書」計劃由抖音、今日頭條、番茄小說、西瓜視頻聯合8所211高校、30家文化機構共同發起,助力大眾讀好書、好讀書。計劃吸引了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歷史學家閻崇年等60多位作家、學者、文化文藝名人加入並擔任「領讀人」,以抖音短視頻、直播或微頭條、頭條號文章的形式,發布讀書建議、讀書感悟,與閱讀者廣泛交流、幫助閱讀者深入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