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城市學院校長羅衛東:立鴻鵠志,讀經典書;練真本事,做明白人

2021-01-10 中國青年報

立鴻鵠志,讀經典書

練真本事,做明白人

——在2020級本科新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羅衛東

(2020年9月15日)

親愛的2020級同學們,各位老師,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下午好!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今天在美麗的京杭大運河畔,浙大城市學院迎來了轉公辦學後的第一批本科新生。

看著同學們陽光燦爛、意氣風發的臉龐,我有一種特別的親切之感,你們的到來,讓城院更加活力四射、迸發生機。首先,請允許我代表學校熱烈歡迎你們的到來!在這個十分重要的時刻,我要向辛勤養育你們的父母、培養你們的良師、陪伴你們成長的益友表示由衷的感謝!

我相信,2020年是深深銘刻在你們生命中的一年。在最應該坐在課桌前緊張複習的時候,卻因為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無法回學校,只能蝸居在家中通過一根網線、一部手機或電腦與老師、同學交流,度過一段特殊的迎考複習日子,參加一場特殊的高考。在某種意義上,你們都是戰士,與疫情、與突如其來的變故抗爭的戰士;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上,你們頑強堅守、勇敢作戰,奪取了勝利。今天終於走到了這裡,站在了人生新的起點上。

2020年是改變人類歷史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和肆虐,影響著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理念,改變著整個世界的經濟版圖和發展格局,讓百年未有之變局變得更加撲朔迷離。2020年也是中國歷史上具有偉大意義的一年。當疫情還在其它國家和地區蔓延的時候,我們中華民族付出巨大努力,經過艱苦卓絕、驚心動魄的抗疫大戰,取得戰略性成果,成為疫情發生以來第一個恢復增長的主要經濟體。這場抗疫戰爭的勝利,充分彰顯了我們國家的體制優勢、科技力量、民族精神。回望歷史長河,從180年前的鴉片戰爭到120年前的八國聯軍入侵,從100年前的共產黨宣言中文版出版到75年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再到70年前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看到的是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百折不撓為自己前途而奮鬥的崛起之路,看到的是千千萬萬個普通人災難苦厄面前挺身而出、慷慨前行、捨生取義的身影。

2020,對於我們浙大城市學院來說,是一個裡程碑。在銳意創新、快速發展,以民辦獨立學院的模式成功辦學20年之後,今年1月,教育部正式批准浙江大學城市學院轉設為杭州市政府舉辦的公辦本科高校,並更名為「浙大城市學院」。今年6月,在杭州市和浙江大學的共同加持下開啟了爭創全國百強大學的新徵程。

同學們,你們作為學校轉公後的第一批學生,是浙大城院的「黃埔一期」,即將踏入新的人生之旅,與學校攜手奮進。

此時此刻,作為一個比你們早入學42年的本科學長,作為一名在大學講臺上工作了38年的老師,作為浙大城市學院的首任校長,我想提幾點希望。

一是立鴻鵠志,涵育家國情懷。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你們從小都被父母問長大了想幹什麼。在父母的督促下,你們從小就為考上好的中學、大學而努力;今天你們進入了大學,又該為什麼目標而努力呢?我要再一次請求你們回想一下學校圖書館報到大廳正面牆上國立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的兩個問題:「諸位在校,有兩個問題需問一問,第一,來浙大做什麼,第二,將來畢業後要做什麼樣的人?」

如果在入大學之前,你把為誰讀書的事想得很簡單,為爸爸媽媽,為爺爺奶奶,為外婆外公,為自己?那麼今天起,我要求你們好好想一想,「為誰讀書?」這個問題。如果只是為了自己將來畢業後有一份不錯的工作和薪水,那是不必非讀大學不可的,這也不是公辦大學的人才培養目的。

讀書必先立志,而立志必須從根本上認識我們作為人的使命。

德國古典哲學家,柏林大學的創始人費希特是這樣來闡述人的使命的。

「每個人都有這樣一種義務:不僅要一般地希望有益於社會,而且要憑自己的良知把自己的全部努力都傾注於社會的最終目標,那就是使人類日益高尚起來,使人類日益擺脫自然界的強制,日益獨立和主動,這樣,就終於通過這種新的不平等產生一種新的平等,即所有個體獲得一種均等的文化發展。」

「如果我們看一看自己,而且把自己看作這個巨大的、親密的結合中的一員,我們就會興致勃勃。我們之中每一個人都能對自己說:我的生活沒有虛度,不是漫無目的;我是那偉大鏈條中的一個必要環節,這個鏈條從第一個人的發展開始,到達對他的現實存在的充分意識,以至最後進入永恆狀態;所有歷來偉大、英明和高尚的人們,那些在世界史記述中我看到其名字的人類恩人,那許許多多留下了功績而沒有留下名字的人們,他們都為我工作過,我享受著他們的勞動成果,我在他們居住過的大地上,踏著他們傳播天福的足跡,邁步向前——當我們對自己這樣說時,就會提高對我們的尊嚴和我們的力量的感受。只要我願意,我就能擔負起他們曾經給自己提出的崇高任務,使我們的同類兄弟變得日益聰明,日益幸福;我能在他們不得不中斷的地方繼續進行建設;我能使他們沒來得及完成的那座輝煌壯麗的廟堂庶幾臻於完善。」

永恆的生命意識來自社會的歷史性的合作。「因為我領受了我的使命,這使命比你們更加持久;它是永恆的,我和它一樣,也是永恆的」。

我們的大學要培養的正是有使命感的「人」,是中國傳統時代那種有「士」魂的人,就是克己奉公、為國盡忠的人。《四書》裡有一句話,「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範仲淹在《嶽陽樓記》這一名篇中膾炙人口的那句話,便是這種使命感和精神氣質的生動表達。竺可楨校長說過:「大學教育的目標,決不僅是造就多少專家如工程師醫生之類,而尤在乎養成公忠堅毅,能擔當大任,主持風會,轉移國運的領導人才」。

中國高等教育雖然進入了大眾化時代,能進入本科高校,特別是公辦本科高校學習,享受國家和全體納稅人創造的良好的教育條件,仍然是同齡人中的少數,尤其是能夠在浙大系的大學讀書的更是少之又少。你們也要擔當更多的社會責任。我們那些生活處境遠不如你們的同胞,需要你們好好讀書,我們正在從巨大挑戰中頑強走向復興的民族和祖國需要你們好好讀書,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需要你們好好讀書!

二是讀經典書,厚植生命底蘊。你們絕大多數已經18歲,按照一般的標準,都已經成人了,但這只是身體意義上的,而不是精神意義上的。你們要成為精神上的成年人,就需要大學這個平臺。大學與其說是培養你謀生技能的場所,不如說是讓你學習比知識、技能更深層次的「為人」問題。對於大多數同學來說,大學四年是最後一個能有時間系統學習的人生階段,千萬不能虛度。要利用這段人生中難得的寶貴的大塊時間,讀硬書、修硬課,接受錘鍊,挑戰思維能力的極限。

在這裡,我特別要提議,不管你們學習什麼專業,都能有意識地靜下心來讀些歷史、哲學、文學的經典著作。義大利著名作家卡爾維諾說過,一部經典著作是「一本從不會耗盡它要向讀者說的一切東西的書」「一本每次重讀都好像初讀那樣帶來發現的書」「一本即使我們初讀也好像是在重溫我們以前讀過的東西的書」,它在人類歷史長河裡啟迪思想、淨化心靈、構建文明、推動進步,貫通著我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經典著作原創性強、思想密度高,雖然有些難讀,一旦看懂了、吸收了,就會不斷提高你的思維水平、思想格局、精神境界;成為讓你終身受益,且別人無法剝奪的財產;它讓你的人生之路越走越寬、越走越高。

西漢大思想家劉向言簡意賅地說:「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

法國的思想家蒙田說,「不是我造就了書,而是書造就了我」,讀什麼樣的書,就成為什麼樣的人。

錢寧說:「我們主要是通過書本才有幸與高貴的靈魂交往……。在那些最優秀的書中,偉人對我們侃侃而談,把他們最寶貴的思想奉獻給我們,把他們的靈魂傾注在我們的靈魂之中。」

文學家艾略特說:「書是文靜而又始終不渝的朋友;他們是最職明、最好相處的顧問,又是最誨人不倦的老師」。

詩人狄金森說:「沒有哪一艘航船像一本書/能把我們帶到遙遠的陸地;沒有哪一匹駿馬比得上/一頁奔騰的詩句」。

讓我們以書為馬,馳騁人生的疆場。

三是練真本事,鑄造能力硬核。在這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裡,新職業、新業態、顛覆性技術競相湧現,未來世界的不確定性急劇增加。「君子求諸己」,面對外部世界日新月異的變化,唯有訴之於內,不斷拓展自身的能力邊界,培養自己一專多能、複合型的跨學科視野與能力,形成強大的可持續的終身學習能力,才能以「不變」應「萬變」。這種可以持續終身的硬核能力不是光靠上上課、考考試就能學會的,而是要在掌握靜態知識的基礎上,領會動態知識,知行合一,在創新能力訓練、社會實踐活動、專業應用場景運用中,形成一種具有廣譜適應性的硬核能力。「事輟者無功,耕怠者無獲」,希望大家在大學裡能時刻保持「本領恐慌」的危機感、知識不足的「飢餓感」,在課堂裡學,在社會實踐中,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學,向老師學,向同學學,向社會學,上下求索,洗經伐髓,苦練真本事,為未來服務國家社會、創造美好幸福生活奠定基礎。

四是做明白人,駕馭生命之舟。我們每一個人都會面臨無知之幕,如果我們不能努力學習、深入思考,不增加我們的判斷力,就會既看不清當下,更看不清未來;看不清社會,也看不清自己。我們要努力成為一個明白人,這一點非常不容易,但是非常必要。子曰:「朝聞道夕死可也」,「知者,智也」,「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學而不知,這三重境界,我希望大家至少能夠達到第二重。我們要做到,知政治、知社會、知他人、知自己。做政治上的明白人、事業上的明白人、生活上的明白人,在一生中不犯顛覆性的錯誤、不做緣木求魚、南轅北轍的蠢事,「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讓生命之舟在你的掌控中平順地駛抵終點。

同學們,作為浙大城市學院的首屆學生,你們肩上擔負著非同一般的責任、承載著特殊的期望,希望你們為未來將進入城院學習的學弟學妹樹立典範、做出榜樣。你們表現得怎麼樣,城院的未來就會怎麼樣!

立鴻鵠志、讀經典書、練真本領、做明白人,這幾點,學校要求大家做到,也相信通過你們自己的努力和師長的助力一定能夠做到。

最後預祝各位同學在浙大城市學院的四年過得充實、快樂、健康!

祝大家心想事成!

謝謝!

來源:浙大城市學院官網

相關焦點

  • 浙大城市學院婦女聯合會成立
    12月4日,浙大城市學院召開婦女聯合會成立暨第一次婦女代表大會。大會選舉產生了學校婦女聯合會第一屆執委會委員17人,其中包括1位主席、3位副主席。杭州市婦女聯合會黨組書記、主席阮英,浙大城市學院領導班子成員洪慶華、羅衛東、包迪鴻、葉素、韋巍、張德平、應方彩出席成立大會,正式代表、特邀代表共160餘位師生參加大會。阮主席代表市婦聯向大會的召開表示祝賀,向全校女教職工、女大學生們致以誠摯問候。
  • 浙大城市學院校長羅衛東:我的本科歲月
    羅衛東,浙大城市學院校長、浙江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長、浙江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導一1978年10月14日,一個秋高氣爽、大雁南飛的日子,我在父親的陪同下,經過陸路水路,輾轉兩天,到達了杭城。兩天前的那個凌晨,村裡鄉親們舉著火把送我出發的場景還歷歷在目,興奮而激動的心情也沒有完全平復。
  • 15歲考上杭州大學,從深山裡走出的大學校長,總結出讀書3字經
    寫書者、做書者、賣書者、讀書者,我們將視角投向浙江省閱讀全產業鏈和生態鏈上有智有趣有性情有傳奇的人們。他們在這喧囂與浮躁的欲望都市裡,潛心做著安靜沉吟的「低頭一族」。我們試圖透過他們的故事,探尋他們不為人知的秘密,體味他們充實的內心,提醒自己放慢腳步,留一點時間閱讀和思考,感受閱讀之美,感受書香浙江。
  • 山兔 | 鴻鵠志
    「在這個時代你要去哪裡,實現你自己」,伴隨著耳光的壓軸歌曲《鴻鵠志》,在天津livehouse自來燥的律動中,我度過了2020的跨年。
  • 立鴻浩之志 做菁菁學子
    喜迎華誕,群賢畢至、冠蓋雲集,會與帝都海澱之未名湖畔,真乃一盛事耳。學子能躬逢其盛,身當其中,殊為榮光。 是日,京師大學堂高朋滿座,祭酒林氏者致辭,諄諄教誨,聽者動容,然則林氏竟有「要勵志,立鴻浩(鵠)志」之語,滿座詫異。又有勉勵學子,「莘莘學子」讀作「菁菁學子」之誤。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舉凡初中小兒,耳熟能詳,焉能鴻鵠變鴻浩耶? 以學界泰山北鬥之尊,治學如此輕慢,學術蒙羞。
  • 北大校長讀錯鴻鵠,清華迎新寫錯熱烈,名校教授不識耄耋,翻車?
    是不是有時候看到一些字很面熟就是不知道怎麼讀,或者一個很熟悉的字冷不丁就是想不起來怎麼寫?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提筆忘字,對常人來說,這是很正常的事,也是經常會發生的事,忘了也就忘了,查查字典,百度一下就行了,並沒有什麼大問題,但是如果是一個名人,在公眾場所出現這種問題,那就有點尷尬了,甚至會對自己的職業生涯產生很大的影響。
  • 繼北大讀錯「鴻鵠」後,清華迎新會又寫錯字,網友:還配稱名校?
    兩年前,北大建校120周年,校長林建華在典禮上致辭,在致辭語當中,他將「鴻鵠(hú)之志」讀成了「鴻浩(hào)之志」,一時間引發了極大的熱議,對沒讀過書的人來說,讀錯字很常見,然而作為北大校長,輿論聲也被推向了制高點。「鴻鵠」在歷史上使用率較為廣泛,《說文解字·鳥部》中云:鴻鵠也。
  • 杭師大和浙大城市學院合併?
    舉個例子吧,此前網傳的「合肥學院合併巢湖學院更名為合肥大學」,實際上,這種合併辦學從根本上就是不可能完成的,因為巢湖學院直屬於安徽省人民政府,由安徽省教育廳負責直接管理,而合肥學院是直屬於合肥市人民政府的高校,其建設發展由合肥市直接管理,兩者根本不隸屬於同一個機關,合併的前提條件都不具備,又怎麼會合併呢?
  • 《武林「星」說》潘雲鶴:從孩兒巷走出的浙大校長
    《武林「星」說》潘雲鶴:從孩兒巷走出的浙大校長 2020-03-31 16: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都來讀書」走進貴州湄潭,浙大教授與小學生共讀詩詞哲學
    12月19日,「都來讀書」全民閱讀計劃攜手浙江大學,走進貴州湄潭浙大小學。5位來自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的教授,與當地25名小學生同堂共讀人文經典,抖音號@浙江大學 全程直播記錄。「唐宋詩詞中的月光世界」「《論語》故事」「南宋詞人辛棄疾」「王陽明在貴州的故事」「詩人帶著照相機」教授們精心挑選的五個主題,在讀書會上被相繼分享。
  • 浙大城市學院和杭州師範大學合併?官方回應:已交教育局參考研究
    另外,浙江大學也明確表示會支持浙大城市學院建設,浙大城市學院有著很大的發展潛力;浙大城市學院第三,杭州師範大學文理學科見長,而浙大城市學院工科實力不俗。兩所高校可以優勢互補、整合資源。浙大城市學院和杭州師範大學浙大城市學院的前身是浙江大學城市學院,學校成立於上世紀末,成立之初由杭州市和浙江大學合作辦學。儘管相對年輕,但是浙大城市學院發展迅速。從獲得學士學位授予權,到獲批浙江省博士後流動站。
  • 今天浙大城市學院多了7位名字亮閃閃的新老師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詹程開通訊員蔣越峰昨天(11月25日),杭州江幹區「我心向黨」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勞模工匠精神宣講系列活動之「我心向黨·勞模工匠進城院」啟動儀式在浙大城市學院舉行。儀式上,浙大城市學院黨委書記洪慶華和杭州市總工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王越劍為李建華、韓晨洪、朱學軍、酈強、王來生、邱曙光、李劍等7位勞模頒發「浙大城市學院勞育導師」聘書。杭州市總工會黨組成員、副主席陸舞鵠和浙大城市學院黨委副書記包迪鴻向萬事利集團有限公司、西子聯合控股有限公司、杭州巨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代表授牌「浙大城市學院勞育實踐基地」。
  • 官方回應「杭師大和浙大城市學院合併」建議:已轉交杭州研究
    對於「杭州師範大學和浙大城市學院是否可以考慮合併」的網友建議,12月24日,「浙江留言辦理」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上回復稱,意見建議已收悉,我們已轉交杭州市教育局參考研究。在提議者看來,杭州師範大學、浙大城市學院目前學科門類都較為齊全,同時,杭師大基礎學科以及師範藝術學科見長,浙大城院在應用類學科以及計算機、土木等工科有不錯的水平。同時兩校都有醫學類專業,和浙大之間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杭師大和城市學院有太多相似與互補之處。
  • 浙大城市學院和杭師大要合併?浙江或將多一所綜合性大學
    高校合併一詞自從新千年的合併潮之後,就一直存在,斷斷續續,雖沒有當年的全國範圍內的轟轟烈烈,但是也是不斷傳出學校合併的新聞,而近日一些網友提議杭師大和浙大城市學院合併的建議,目前已經上報杭州教育局,正在參考研究。
  • 讀張慶輝君聞清華大學宣布建成世界一流大學賦詩二首
    黌宮豈做黃宮讀,流火何為日火加。今世上庠寰宇秀,與臺論道勿言差。注釋[1]鵠作浩吟—— 2018年5月4日,北京大學校長林建華在建校120周年紀念大會上致辭,將「鴻鵠志」念成「鴻浩志」。[2]侉當瓜念—— 2005年5月11日,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給臺灣親民黨主席宋楚瑜贈送一幅小篆書法作品,內容為黃遵憲《贈梁任父同年》。顧校長將「侉(kuǎ)離分裂力誰任」的「侉」讀成「瓜」字,因為「侉」字篆體有一半象「瓜」。
  • 浙大城市學院一首改編的歌曲,把英語老師們唱哭了!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通訊員 黃詩睿 李冠琳 記者 陳素萍「Let the Ding talk platform make you reachable, We will glow in the dark brightening ZUCC……」這首《Dream it possible》的歌詞和原唱有些不同,它是由浙大城市學院外語分院大學英語教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