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印象中,和尚都是以光頭的形象出現,而這一現象被很多電視劇解讀為頭髮是煩惱來源,所以剃去了三千髮絲,也既代表剪去了三千煩惱絲。
可同樣是在外修行的道士,不但留有頭髮,還將頭髮高高盤在頭頂,難道是道士不怕煩惱嗎?其實不是,道士之所以不剃掉頭髮,與中國古人的一個說法有著莫大關係。
中國人講究孝道,在儒家學說中還有《孝經》一書,並且在古代社會,如果父母去世,還要為之守孝三年,謂之丁憂,就連當官的也不例外。
而道教作為中國本土宗教,對於傳統文化更是遵循有加。而在儒家經典《孝經·開宗明義》中,則說道「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所以在古代社會中,剃髮易服是對父母的極大不孝。
同時在道教的經典《天皇至道太清玉冊》中也這樣寫道:「不異服,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所服者黃帝之衣冠,是以有黃冠之稱也,不毀形,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得其道者,白日上升,飛騰就天,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道教對於易服、剃髮等行為都是不孝。並且認為保留頭髮,如果將來修行有得,飛天而去,頭髮就是父母顯於世間的最好證明。
並且,在道教教義中,也有「道法自然」的說法。如果因為刻意為了修行而剃掉頭,這就違背了道教的基本教義——道法自然。因為道教認為,天地間萬物的運行都有自己的定律,不應該橫加幹涉,頭髮的生長是人體生命的一部分,也是自然的規律。
而這一點與佛教所不同,佛教認為頭髮的存在,會使自己分心,所謂「心靜則佛土淨」,而剛入門的佛教徒很難入定,稍微有一點影響則前功盡棄,所以索性將頭髮剃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