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蘇德戰場的特點是:氣候嚴寒、道路狀況糟糕,裝甲部隊往往缺乏鐵路、公路機動能力,很多蘇軍坦克都因為一點機械問題被拋棄,如果這種不可靠的裝備在戰鬥中出了問題,對裝甲部隊而言是非常致命的,不管是行軍、露營還是作戰,對裝備可靠性的要求都非常之高,從這一點來看,毫無疑問謝爾曼更適合東線。
(車身太高、履帶太窄確實是缺點,但遠沒有咱們想像的那樣嚴重)
根據蘇軍的使用經驗,M4謝爾曼最大的優勢就是可靠性,尤其是它的懸掛系統、機槍和主炮和幾乎不怎麼需要維護的發動機都非常可靠,幾乎不會出現問題。再加上它出色的高速機動能力和全重不過30多噸的身材,在東線戰場遊刃有餘,非常適合擴大戰果的追擊行動。
需要指出的是,謝爾曼坦克可靠耐用也不是一開始就有的,至少蘇聯接收的謝爾曼M4A2在一開始並不可靠,比如發動機上的噴油器和電機元件不能正常工作,散熱器和輪子上的軸承也有問題,甚至很多部件上帶鎖,讓蘇軍很是尷尬。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蘇軍的M4A2直到1943年夏季才投入使用,但不管怎麼說,謝爾曼都是二戰期間可靠性最高、出勤率最高的坦克,沒有之一。
可能有人會說,謝爾曼坦克的裝甲質量不咋地,這個誰都不會否認,蘇軍使用的謝爾曼M4A2坦克曾被反坦克槍擊毀,德軍攻擊機使用的20毫米機炮也能輕鬆擊穿它的頂部裝甲。說到這裡有必要普及一下,JU-87斯圖卡轟炸機起初並不依靠機炮擊毀目標,它的機炮直到最後一款改進型Ju87D-5問世才強化到20mm,而專用於反坦克作戰的Ju87G型(大炮鳥)也只是吊裝2門37mm機炮,這種炮都不一定能有效擊毀T-34坦克,後來的專用反坦克攻擊機HS-129,把機炮一路從30mm擴大到75mm(千米開外的穿甲能力達到130mm),可見當時蘇軍主力坦克T-34或者KV、IS系列坦克的裝甲有多強,相比之下謝爾曼顯得很脆皮。
(謝爾曼上的機槍較多也是個優勢,至少蘇軍對此高度讚賞)
謝爾曼的前裝甲厚63.5mm,還帶有一定的傾斜角度,之所以被蘇軍吐槽裝甲能力弱,一是因為它的前裝甲傾角沒有T-34那麼恐怖的傾角,只有47°傾斜角度,相比T-34坦克60度傾斜角的45mm前裝甲,給人的安全感不是很足。但T-34的前裝甲防禦能力只相當於70~80mm的垂直裝甲,而謝爾曼前裝甲能達到90mm的防禦效果,整體來看還是謝爾曼佔上風;
另一個原因是,美國交付給蘇軍的謝爾曼M4A1存在粗製濫造的問題(上文已經提到它們一開始並不可靠),它的裝甲鋼質量不如T-34,雖然數據上很美,實際表現卻很感人,不過這些都是可以解決的。而且,謝爾曼的前裝甲是整體的,不但防禦效果更佳,還能在前部加裝各種掛件,起到附加裝甲的作用,而由於T-34的駕駛艙門需要向前開啟,因此不具備謝爾曼的這種優勢。
再退一步講,謝爾曼車頂上有4個艙門,地盤上還有1個艙門,足夠5個成員同時上下車,而T-34渾身上下最多有4個艙門,也就是說一旦起火就意味著有一個人不能及時逃脫,如果你是坦克手你會喜歡哪一款坦克呢?
(各有各的艙門有利於提高生還率)
謝爾曼的主炮雖然一開始表現不佳,但換裝52倍徑76mm口徑的火炮之後,再配上M62型被帽穿甲彈在千米開外可有效擊穿106mm垂直鋼板,這能力比T-34-85的主炮強一點,對付德軍坦克也更有信心。這還不算完,謝爾曼M4A3E8使用了54.5倍徑76mm主炮,能與虎式、豹式坦克一決雌雄,如果使用昂貴的穿甲彈能在千米開外擊毀虎式坦克,英國的螢火蟲使用17磅炮還能做得更好。
但是,謝爾曼的履帶太窄是個大問題。很多人都沒有注意到,T-34在德軍陣營被稱為「雪地之王」,這是對它強悍機動能力的有力證明,在幾乎沒有公路的蘇德戰場,坦克的通過性是至關重要的性能指標,因為不管你的坦克有多優秀,無法越過叢林、沼澤和麥田開往前線都是徒勞的。舉個例子,蘇軍裝備的SU-76自走炮在巴格拉季昂行動中大放異彩,原因不是它有多能打,而是它不到20噸的體重可在叢林沼澤中穿行,能隨時出現在任何戰線上,在蘇軍穿插迂迴包圍德軍的戰鬥中表現搶眼,甚至一度蓋過了T-34和黑豹。
T-34的上述優點來源於它較寬的履帶和較輕的車身,謝爾曼坦克的履帶就是太窄了。在冬季進行的阿登之戰中,謝爾曼的機動、通過性能確實表現不足,其實盟軍推進到低地國家時,謝爾曼的通過性問題就暴露了出來,別說可怕的泥濘了,它甚至連籬笆牆都無法有效通過。蘇軍的解決辦法是換裝鋼製履帶,有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不好說,但筆者覺得,如果當時美國肯真心幫助蘇聯,加寬謝爾曼坦克的履帶是個非常簡單的工作,也就是說這不能當作謝爾曼不適合在東線使用的證據。
而且,謝爾曼M4A2使用的是柴油機,蘇軍拿到這些坦克後並沒有因為燃料問題發愁,但確實像有些自媒體說的那樣,美制柴油機的輸出馬力不足,甚至還不如T-34的動力,這限制了謝爾曼坦克的機動性能。不過筆者仍然認為這不算致命缺陷,因為動力包是可以更換的,謝爾曼的動力艙要比T-34大一點,蘇聯人換上自己的發動機就可以了,它之所以堅持生產、改進自己的T-34是不想在裝甲武器上受制於人,並不是謝爾曼魅力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