淹沒德國的鋼鐵洪流,秉承極簡主義設計理念的T-34坦克

2020-12-17 歷史中郎將

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不但讓世人領教了裝甲師、閃電戰的威力,也讓大家見識了坦克這一新型陸戰裝備的厲害。在1940年東方的蘇德戰場上,曾有一款外觀粗糙、其貌不揚的中坦,以優異的性能成功打破德國裝甲師的不敗神話,挽回了蘇維埃兵敗如山倒的局面,它就是二戰坦克的標杆T-34。那麼這款坦克到底有哪些過人之處,能讓它與德國的三號、四號、虎式、豹式相抗衡?今天,我們就來聊聊T-34坦克是怎樣煉成的!

拖拉機廠誕生的二戰最強中坦T-34

作為叱吒戰場的重裝車輛,坦克的出身本應是高貴的,只有擁有一流製造工藝與汽車工業技術的廠商才能生產出精良的坦克。戴姆勒·奔馳、保時捷、MAN等大廠給了德系坦克強大的品牌加成,相比之下的T-34則只能用草根一族來形容,其出產廠商馬雷舍夫工廠創立於1895年,旗下唯一拳頭產品就是共產主義牌履帶拖拉機。

T-34早期原型車A-32

1936年的西班牙內戰,讓蘇聯人看到了其BT快速坦克防禦力的不足,因此軍方急需一款新型坦克,以應對未來戰爭的需要。1937年11月,馬雷舍夫工廠臨危受命,率領著由拖拉機設計師組成的研發團隊,於1938年至1939年間先後設計出A-20、A-30與A-32三款車型。A-20雖然擁有先進的輪履兩用式行走裝置,但與A-30一樣都因裝甲薄弱、火力不足而被淘汰。而最終獲勝的A-32,則被進一步發展成了後來的T-34。在旁人看來,拖拉機廠造坦克更像是一個笑話。但馬雷舍夫卻向世人證明了,造好拖拉機對造好一款坦克的重要性。

後期型的T-34/85

有了前期BT快速坦克與A-32試驗車的技術積累,第一輛T-34中型坦克於1940年1月從馬雷舍夫工廠下線,並於同年6月開始量產。不久之後蘇德戰爭爆發,工廠被迫遷往較為安全的內地。1941年12月,新廠第一輛T-34坦克下線。1942年4月,新廠坦克產量全面超過戰前水平。憑藉著爆表的生產效率,T-34一直在戰場上壓制著德軍坦克的進攻勢頭,成了蘇軍與德軍對線的主力。

2、完美繼承BT坦克機動性的中坦T-34

機動性是衡量一款坦克生存能力的重要依據,50公裡/小時的理論時速、40度的爬坡性能就給了T-34很大的生存與越障能力,秉承著只要跑得快,敵人瞄不準的作戰理念,T-34優越的機動能力讓它規避了大量德軍的炮火。在著名的庫爾斯克會戰中,T-34甚至用高速撞擊敵軍單位的方式,成功遏制了有著其兩倍重量的虎式。

T-34的V2柴油發動機

在機動性上,相比德軍虎式、豹式彈簧扭杆與交錯輪的設計,T-34率先採用大輪徑、更輕巧的克裡斯蒂懸掛。這種設計的優點是避震行程更長、越野性能更強,使T-34完美繼承了其前輩BT快速坦克的敏捷點數,為進一步提高其在泥濘地和雪地的通過性,T-34還配備了更寬的履帶,這在後來的冬季作戰中優勢明顯。此外,T-34還將變速箱與驅動輪都布置在了車體尾部,既節省了車底驅動軸的空間、降低了車身高度,還進一步提升了履帶的傳動效率。

T-34坦克的前身BT快速坦克

除了優秀的懸掛系統,T-34還有一顆強勁又穩定的「心」,那就是擁有著500匹馬力的V型12缸柴油發動機。二戰期間,以汽油機作為動力還是坦克界的主流設計理念,一打就著也幾乎是所有汽油機坦克的通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美國謝爾曼就有著「郎森打火機」之稱。與同時代的汽油機相比,T-34的柴油機則顯得獨樹一幟,在擁有著更高的燃油效率與安全係數的同時,在被擊中時也不易起火,使坦克生存能力大大提高。

3、擁有傾斜護甲與輕量車身的中坦T-34

裝甲是坦克在戰場上的最後一道保險,由於德系坦克在機動性上普遍不佔優勢,因此只能做到避閃不夠、裝甲來湊,形成了後來50多噸重的虎1坦克。但即便如此,德國人還是堅持採用傳統的垂直裝甲來與敵方的炮彈硬抗,導致坦克超重的同時還進一步削弱了機動性,造價高昂而又產量低下,這在後來變相拖垮了德國的國民經濟。

依然採用垂直裝甲的虎1坦克

相比德系坦克堆血條、堆護甲的笨辦法,馬雷舍夫工廠則充分發揮了其在拖拉機設計中的創新精神,帶給了T-34那個時代不應有的「流線型」車身,圓潤的炮塔與斜面的車身,使得它除了「菊花」以外幾乎無懈可擊。直到二戰後期德軍才恍然大悟,在虎王與豹式坦克的研發中採用了T-34一樣的斜面裝甲,以期望藉助模仿蘇聯坦克的成功來打敗自己的敵人。在新型黑豹坦克的研發中,戴姆勒·奔馳公司甚至還走向了極端,直接套用過T-34的外形,但卻在元首的反對下沒了下文。

戴姆勒·奔馳公司仿製的德國T-34

以1942年型的T-34為例,其總重量僅為26.7公噸,藉助於60度傾斜裝甲的設計,該型坦克可以在同等重量的條件下取得更好的防護效力,不但能帶來水平方向上兩倍的抗穿深,對APC等彈種也有近乎3.3倍的防禦效果。另外,這種裝甲布局還能在很大概率上造成跳彈,直接彈開炮彈而不傷裝甲。因此在蘇德戰場上,T-34經常上演一邊高速機動,一邊彈開敵軍反坦克炮彈的景象,堪稱現實版的「魔法戰雷」,給當時前線的德軍留下了深刻印象。

4、天生就有碾壓三、四號坦克火力的T-34

一款優秀的坦克,除了能跑、能扛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能打。而蘇軍坦克中的明星T-34,天生就有著碾壓德三、四號坦克的強大火力。雖然德軍在戰前就考慮到了車輛升級,為其坦克預留了提升火力與裝甲的空間,但T-34的到來讓他們真正意識到,即使是「旗艦版」的三、四號主力,也無法在火力、機動、防禦上佔據任何優勢。在虎式、豹式姍姍來遲的空檔期裡,還未配備長身管的德軍坦克一直都無法改變被T-34壓著打的被動局面。

與T-34/85同樣搭載85毫米火炮的KV-85

事實上,早期的T-34火力並不那麼優秀,1940年之前都裝備的是30.5倍徑的76.2毫米L-11 1938年型火炮,口徑尚可但穿深不足。直到1940年底,設計組才為T-34找到了一款「SSR級」的F-32火炮,這款火炮之前在KV-1上就有著絕佳的表現,經過改造後的F-32隨後被命名為F-34,身管長度升級到了42倍徑,首批裝有F-34式火炮的T-34/76於1941年2月正式下線。其炮口射出的BR-350P硬芯穿甲彈,可在500米的距離上擊穿92毫米的裝甲,秒殺1941-1942年間德軍的三、四號坦克。

保存在烏克蘭首都基輔的T-34/85坦克

東線戰場上與T-34的對決讓德軍痛定思痛,使他們不得不為三、四號坦克換裝更為強力的大口徑、長身管火炮,並將配有88毫米L/56火炮的虎式與75毫米KwK42 L/70火炮的豹式投入戰場。為了遏制德軍新一輪的坦克攻勢,蘇軍從1943年起也陸續為T-34換裝新型85毫米火炮,即後來大家熟知的T-34/85。這款85炮改裝自M-1939型防空炮,成熟於KV-85坦克,炮口初速可達797米/秒,足以擊穿虎式與豹式坦克堅硬的前裝甲。

5、二戰時期產量與戰損最高的中坦T-34

整個二戰期間,T-34無疑是產量最高的中坦。僅T-34/76與T-34/85兩款主力坦克,其總產量就超過了40,000輛。直到戰後,這一紀錄才被T-54/55坦克所取代。T-34之所以有如此高的生產效率,除了依託於蘇聯高效的戰時動員能力外,還要歸功於這款坦克簡約的設計理念與簡單的製作工藝,即使是從未接觸過坦克工業的平民也能輕鬆參與T-34的生產,由於其部分配件與KV-1坦克通用的緣故,其生產成本與生產工時也得以進一步降低。

蘇軍T-34坦克和德軍四號坦克的合影

與德軍過於追求工藝質量的工匠精神相比,T-34全身都散發戰鬥民族簡單實用的暴力美學。為了進一步簡化坦克的生產工藝,蘇軍甚至選用了簡單的鑄造炮塔工藝,而同時代的德軍卻依然沉迷於高精尖的焊接炮塔。可以毫不誇張的說,T-34極簡的製作工藝曾經拯救了危難之中的蘇聯。在德軍坦克還未來得及停下攻勢進行補給之時,剛出廠的新一批T-34就已衝上前線,將德軍引以為傲的閃電戰硬生生拖成了消耗戰,並讓他們真正見識了一下「鋼鐵洪流」的威力。

與T-34/76同樣搭載76.2毫米火炮的KV-1

然而,在T-34驚人的產量之下,掩蓋不了的還有那恐怖的戰損。二戰期間共有8.4萬T-34被生產出來,其中將近5萬都充當了蘇德戰場的炮灰。在戰事相對激烈的史達林格勒戰役中,部分新車剛從工廠下線就奔赴戰場,存活時長只有可憐的幾秒。但得益於該型坦克的皮糙肉厚,大部分被擊毀的T-34經過連夜的返廠維修便很快恢復生機,在補充完新組員之後繼續參戰。眼神較好的新兵,有時還會發現車內陣亡組員散落的「人體部件」。

6、二戰期間車組成員體驗最差的中坦T-34

雖然T-34是一款充分貫徹極簡主義,二戰時期性價比超高的蘇聯中坦。但也正因如此,T-34帶給了車組成員極其糟糕的使用體驗,其中最為明顯的一點就是出了名的「窄」。以T-34/76為例,其早期就採用了較小的雙人炮塔,導致車長在炮塔內忙得不可開交,既要搜索周圍敵軍,還要負責操控火炮,同時還要指揮駕駛員與裝填手,作戰效能極低。直到後來的T-34/85上,蘇軍才改用了三人炮塔,徹底解放了死亡率高又受苦受累的車長。

借鑑了T-34傾斜裝甲的德軍豹式坦克

除了可憐的車長,T-34坦克的駕駛員同樣需要「熊」的力量,變速箱後置的設計使得駕駛員操作離合、緊急制動都需要猛踩踏板,換擋時不得不雙手用力。如果轉向杆不小心卡住,駕駛員還要用錘子敲擊它們來使其重新復位。雖然這種轉向方式相比德系的方向盤更為簡單,新學員一學就會,但在長距離行進時會劇烈消耗駕駛員體力,不利於持久作戰。

T-34的後繼型T-44坦克

最後,T-34緩慢的裝彈與瞄準速度也是其最大弊病,相比之下德軍坦克的裝填、發炮速度幾乎是T-34的三倍。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於T-34大部分的彈藥都部署在車體底部,裝填手需要在顛簸的車身、旋轉的炮塔以及狹窄的空間內伸到車底去取彈藥,其難度和危險係數可想而知。而火炮與車身觀瞄系統視野不佳,則是其很難及時發現與瞄準目標的問題所在,部分T-34的觀察窗玻璃甚至還有大量氣泡,幾乎起不到觀察作用。

火力、機動、防禦一直都是衡量坦克作戰性能的三要素,而T-34的精妙之處就是做到了以上三要素的平衡,為戰後坦克的發展樹立了一座成功的標杆。雖然這款坦克也常因粗製濫造、毫無舒適性可言被人們廣為詬病,但其立足蘇聯國情的武器設計理念卻值得他國去借鑑。隨後,蘇聯人又在T-34的基礎上,推出了T-44、T-54等後繼型坦克,其中種花家五隊負重輪的59式就是以蘇聯T-54A為藍本研發而來。T-34坦克的誕生對戰後坦克的發展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被稱為「現代坦克先驅」也算實至名歸。

相關焦點

  • 《獵殺T34》二戰傳奇坦克T-34,上演鋼鐵之戰
    這是一部戰鬥民族的抗戰神劇,雖然沒有手撕坦克那麼誇張的場景,但是也被廣大觀眾稱為抗戰神劇。講述了一群鋼鐵直男駕駛坦克炮轟德國侵略者的故事。蘇聯坦克T-34說到這部《獵殺T34》,就不得不說影片中的「主角」——坦克。
  • 簡化版T64,是各種飛炮塔的主戰坦克,也是鋼鐵洪流的中流砥柱
    如果說人們對蘇式坦克最大的印象是什麼,那麼在海灣戰爭中亂飛的各種炮塔。之所以人們會對蘇式坦克產生這樣的印象,完全是因為T-72系列主戰坦克所帶來的。由於蘇聯在向其他國家出口T-72坦克時,往往喜歡做各種簡配,所以T-72坦克幾乎在同期的西方坦克面前不堪一擊。
  • 設計上的極簡主義
    不簡單的極簡極簡主義怎麼也不算是個時興的詞,好像從現代設計伊始,它就如同奏低音般存在於各個時代與思潮中,也總在某些關鍵節點上成為發聲的角色。對現代設計的整個歷程越了解,就越難以用簡單幾句話概括極簡主義,存在廣義的放之四海皆準的極簡主義嗎?阿道夫·魯斯的「裝飾即罪惡」是不是極簡的濫觴?密斯·凡·德·羅的「少即是多」是不是極簡的宣言?
  • 冷戰時期德國另類的坦克設計,雙主炮無炮塔的VT坦克
    、製造方面達到了世界頂級水平;從生產近萬輛的Ⅱ、Ⅲ號坦克到性能均衡的豹式坦克批量生產讓德軍擁有了當時世界上最為強大的裝甲部隊;從讓敵人膽寒的虎式坦克到超重型鼠式坦克,德國在戰爭時期的坦克設計水平達到巔峰。
  • 鋼鐵洪流的噩夢,德國開始研發新型穿甲彈,穿甲深度將達到1米
    《軍武次位面》作者:機甲888▲德國已研發出來多年並裝備多國坦克部隊的DM63式120毫米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圖片來源於:網絡)日前,德國方面宣布將研發代號為KE2020Neo的新一代120毫米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而該彈研發成功後,或將首先在新一代的豹2A7V主戰坦克上進行裝備,以提高其作戰能力。
  • 電影《獵殺T34》:T-34坦克大顯身手,是俄羅斯的精神圖騰
    T34/76坦克,蘇德戰場上顯神威1941年6月22日德國發動了巴巴羅薩計劃,並未做好戰爭準備的蘇聯只能硬著頭皮去抵抗,在戰爭初期,德軍的進攻勢如破竹,面對德國的裝甲洪流最有效的武器就是T-34坦克了,當時蘇聯裝備的T-34 1940型坦克在火力、裝甲、機動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優勢,在面對德國的三號和四號坦克勢如破竹。
  •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被戰爭打斷的完美型T-34坦克,T-34M之殤
    在二戰期間蘇聯生產了數以萬計的T-34坦克,當蘇聯坦克充斥整個炮隊鏡的時刻,所有德國人都知道,自己回不了家了。T-34坦克較好的實現了、噸位、火力、防護、速度之間的平衡,但是T-34坦克相比於同時代的中型坦克唯一的優點就是採用了傾斜裝甲設計。
  • 二戰德國裝甲洪流的支柱之一三號突擊炮:薩沙的兵器圖譜第204期
    作者:薩沙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庫賓卡坦克博物館是俄羅斯的國寶,裡面有很多有趣的武器。謝謝美女攝影師拍完了所有的照片,薩沙帶大家看一看。二戰德國裝甲洪流的支柱之一三號突擊炮:薩沙的兵器圖譜第204期今天的主角是三號突擊炮F型。
  • 留白之美:UI設計中的極簡主義
    作為目前比較主流的設計風格,極簡主義設計常常被我們津津樂道,而簡約並不是簡單,極簡主義設計的大量留白也並不是空在那裡。Merriam-Webster詞典對於極簡主義設計的解釋是「在音樂、文學和設計領域中以極其平衡簡潔而著稱的一種風格或技術」。而現在,如建築、藝術、攝影、文學、音樂再是UI設計,隨處可見極簡主義設計,可見其應用的廣泛程度。
  • 極簡主義在廚房|漫購德國
    在時尚界,極簡主義是馬海毛、反光面料和羊絨;在藝術界,是黑色白色和灰色;在家居界,是原木透明和磨砂。
  • 一戰蘇俄裝甲汽車發展史,毛熊的血液中,永遠流淌著鋼鐵洪流
    從席捲蘇德戰場的t-34再到令整個歐洲膽寒的t-72坦克集群,蘇聯的鋼鐵洪流總是能給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實蘇聯人對於這種鋼鐵洪流的青睞最早可以追溯到一戰俄國時期,只不過這一次是以裝甲汽車的形式展現出來,當摩託化時代陸續進入各國的時候,俄國卻因為自己基礎工業的落後而進展緩慢,直到幾十年後的二戰,蘇聯紅軍的機械化也是一種畸形,能供步兵使用的機動車輛少之又少
  • 如果第2次世界大戰的德國只製造IV號坦克
    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第二種坦克從未像t-34系列那樣對德國裝甲部隊產生過巨大影響依靠強大的柴油發動機充足的主炮和大角度傾斜式裝甲,t-34系列的中型坦克具備了火力防護機動三要素的平衡再加上當時蘇聯軍工人員驚人的生產能力,使德國裝甲部隊直接應對「t-34」的衝擊如果沒有T - 34,德國裝甲部隊的壓力就不會太大德國「黑豹
  • 極簡主義者眼中的《極簡主義》
    什麼是極簡主義?捨棄不需要的物質,將物質精簡到最少,物盡所用。所謂捨棄,並不是一股腦兒地扔扔扔,而是認真地感受和篩選,捨棄不需要的物品,保留對自己真正有價值的物品。由於沒有雜物的幹擾,內心更加平靜,感官更加敏銳,因此能更用心感受生活。這是作為走在極簡道路上的我,一個還不夠格的極簡主義者,對極簡主義的理解和感悟。
  • 極簡主義只是「少數人」的生活理念
    極簡主義,是一種非常高級的生活境界。很多人認為,「極簡」就是簡單,然而,極簡真正的含義並不在於簡樸,它只是將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融入到價值的思考當中。極簡主義是一種高級的生活境界和審美。而極簡主義的高級感便在於:模糊內外界線「萬物以感覺始:肉體,物體,情趣為自我構成一個最初的空間。」
  • T-34VS黑豹!這部俄國人的抗德神劇,我給它滿分
    1941年底莫斯科戰役德國閃電戰突襲蘇聯,直逼莫斯科。剛從坦克學校畢業的少尉尼古拉,被派往戰場執行「自殺式」的任務。男主臨危受命在以一敵六的情況下,他駕駛著傳奇坦克T-34,奇蹟般地擊毀了德軍耶格爾上校的小隊,但自己卻遭到俘虜。
  • Minimalism Style / 極簡主義風格
    設計理念極簡主義追求的是用最直接的方式傳達思想,之前以往的種種藝術流派更多強調的是形式,往往是因為繁複的形式而使它要表達的思想被淹沒、被忽略。正是他在20世紀30年代提出了影響至今的重要設計理念——少即是多,也就是人們常說的「less is more」,開創了極簡主義在建築裝飾領域的先河。
  • 極星2(Polestar2)彰顯極簡主義美學理念
    極簡主義美學意味著通過極致簡約的形式來呈現美,極星2(Polestar2)正是把極簡主義美學發揮極致。不僅將極簡主義美學理念應用於車輛的外觀設計,更將它融入功能性之中,真正做到簡約卻不簡單。極星2(Polestar2)深諳化繁為簡之道,正如執行長託馬斯·英格拉特所說,「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源自一定的審美理念」。
  • 簡約而不簡單,火星人集成灶極簡主義的中式廚房理念
    極簡主義是生活及藝術的一種風格,其意在於極力追求簡約,並且拒絕違反這一形態的任何事物。而廚房的事物龐而雜,稍不留神就會佔用很多空間,顯得煩亂不堪,導致資源浪費。所以貫徹極簡主義對於廚房尤其必要。火星人集成灶在設計之初就一直奉行"少即是多"的理念,暗合極簡主義風潮。
  • 案例賞析:極簡主義,家居設計中最樸素的力量
    設計的魅力是什麼?打破人們對日常生活的想像。 極簡主義設計,「少即是多」的設計黃金法則,是生活中一種必要的「斷舍離」, 簡而不減,純粹又高級。似是三、兩筆勾勒的空間,實則蘊含生活的大智慧,極簡的設計會讓你無從抗拒。
  • 極簡主義設計特徵與表現
    文/王碩 極簡主義最初產生於繪畫、雕塑等純藝術領域,後延伸至設計行業,這種簡潔精煉的設計風格在平面設計中發揮得淋漓盡致。無論是海報設計、廣告設計、書籍裝幀、包裝設計還是VI設計,我們都可以從中看到極簡主義的影,極簡主義設計風格以其純粹、簡潔的表現形式吸引著大眾的目光。①採用新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