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鍋是從什麼時候出現的,似乎現在已經完全查不到了。
我只記得小時候家裡喝牛奶,外公會拿一個不鏽鋼小鍋放瓦斯上煮。等牛奶冒泡,差不多要溢出來了,就關火倒碗裡。
那時候喝的都是袋裝奶,我覺得難喝的要命,偷偷倒了幾次下水道。偶爾加了糖,味道會好些,才能勉強灌下半碗的牛奶。
那時候都說喝牛奶能長高,牛奶煮沸才衛生,晚上喝牛奶吸收更好還助眠。
後來……除了牛奶長高能有些證明,其他一切都是胡說八道。煮沸了的牛奶營養會被完全破壞,而且晚上喝也不容易消化。於是家裡漸漸開始放棄煮牛奶喝這一「悠久」傳統,而且高溫消菌的盒裝牛奶也在那時候興起。
鍋子還是好鍋子。雖然過去工藝不大好,木頭的手柄也燙的要命,但牛奶鍋勝在小巧,後來專門用來煮泡麵。
可能過去家家戶戶都有這個習慣,牛奶鍋也都經過了這些轉變。小奶鍋開始盛行。
現在的小奶鍋不是過去樸素的實用主義。好用,也得好看。一隻色彩豔麗,鍋型可愛的小奶鍋不僅是廚房的鍋具,也是廚房的裝飾品。
在這之中,唯有不鏽鋼的小奶鍋依舊樸素依舊。
倒不是說其他材質怎樣,只是不鏽鋼的冷凝總讓我想起家裡那支早已淘汰不用的小奶鍋。放在灶臺上,點上爐火,兒時的記憶就會翻湧上來。
就外觀顏值而言,不鏽鋼的小奶鍋頗有德系的性冷淡風。配合冷色系的廚房,一種米其林後廚的既視感油然而生。如果廚房整體是暖色調,放上這樣一支硬實的奶鍋,倒也有些《綠野仙蹤》裡鐵皮人的味道,意外的增添色彩。
而說起不鏽鋼,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它不如鐵鍋正統,不如琺瑯絢麗,不如不粘鍋好用。
曼容的這只不鏽鋼小奶鍋我卻用著十分順手。就構造而言,正統的三層夾心餅乾式複合鍋體。受熱均勻快速,煮麵煮牛奶都不容易糊鍋。而且內壁的304不鏽鋼則又具有很好的抗腐蝕性、抗鏽性,用來長期煮東西最合適不過。
1.7L的大容量也完全足夠一家三口使用。可以熱牛奶,可以煮泡麵,可以煮粥煮湯,偶爾還能做點小甜食做下午茶。
熬煮的濃香從厚實的不鏽鋼小奶鍋裡飄溢而出,有種忙裡偷閒的悠然。
當然,不鏽鋼粘鍋這點,主要是開鍋沒有做到位。寶劍需開刃,好鍋要開鍋。我有自己的一套對付方法。
先用冷水洗淨,然後倒少許白醋,燒開後用鋼絲棉,而不是鋼絲球,沾著白醋仔細擦洗一遍鍋身。
灑少許麵粉,就著溼乎乎的鍋面繼續搓,搓成麵團。這能吸附鍋內的雜質黑油,去除不鏽鋼毛細孔內的汙垢。
擦乾淨,重新用清水洗乾淨,再放到爐子上燒。等滴進去的冷水成滾珠狀態,而不是一灘,把溫度轉成小火,加入食用油。
油不忌,我用的是大豆油。均勻的搖晃鍋面,讓四面八方全被食用油浸潤過,然後放在爐子上三四分鐘即可。
好比肌膚毛孔一般,不鏽鋼的毛細孔可以在此時吸收油分,形成一層不粘油膜。等時間一到,把鍋子洗乾淨,不但比之前還要閃光燦爛,放在爐子上煮牛奶還是泡麵都不容易糊底焦壁,一點不輸傳統不粘鍋。
一如傳統鐵鍋一般,好的不鏽鋼奶鍋如果使用得當,鍋壁不但不會發黃髮黑,反而越用越順手,至少容量這隻我是很滿意的。從跌跌撞撞到現在的閃閃發光,熬煮濃粥它總知道我最喜歡的口感,軟糯得宜,又恰到好處。夜深人靜或黎明熹微,有它在,心裡胃裡總是暖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