誕生於19世紀40年代,美國第一次婦女運動時期的小說《小婦人》曾六度被改編為電影。影片講述美國南北戰爭時期,一個普通家庭的四姐妹,在尋找真愛和理想時,由女孩逐漸成長為女人的故事。四姐妹自我意識的不斷覺醒,展現出迥異於當時社會主流觀念的價值觀,迄今仍能引發共鳴。8月25日,2019版《小婦人》在國內上映。本片除了豪華的明星陣容和2020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獎項的看點,關於女性價值探討的當代性也值得一看。
以作家奧爾科本人童年經歷為基礎創作的小說,也是本片導演格蕾塔·葛偉精神自傳的一部分,「喬是我渴望成為的人,我從她身上看到我自己。這是關於女性藝術家,關於女人和金錢的故事。對我而言,本片比我拍過的其他任何電影更像自傳故事。」
影片《小婦人》有兩個迥然不同的家庭,勞裡家庭和喬家庭。僅從房屋外觀而言,兩個家庭就完全不同。勞裡的家寬闊,男性化十足,桌椅都高大粗糲,色調冰冷而違和。勞裡和爺爺祖孫二人生活在一起,連家庭教師也是男性。
而喬家庭,房屋矮小,相比之下,家具擺設也簡陋得多。母親和四姐妹、老保姆生活在一起,生活略顯拮据,但柔美的裙裝、色調柔和的家居和老保姆溫暖的照料,使這個家庭溫馨幸福。富有的單身姑姑與她們若即若離,一邊為侄女提供財力支持,一邊謀劃為侄女們找到良婿佳偶。
南北戰爭的背景設定,為喬的父親游離於家庭生活找到藉口。影片中,父親的出場不超過三分鐘。他的缺失在敘事上的好處是,凸顯出母親的地位。喬的母親仁慈善良,除了照料女兒的生活起居,還做志願者,帶著四姐妹為貧苦的鄰家母女送去聖誕禮物。母親猶如領航燈一般,為四姐妹照亮人生的道路。
影片中有兩個時間軸——四姐妹的少女時期和成年時期。少女時期使用了濾鏡,場景散發金色的光芒。幸福的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童年則需要一生去治癒。四姐妹的金色童年為她們的一生奠定基調。成年時期去掉濾鏡。四姐妹分別有表演、文學、音樂、繪畫的天賦和才能。從少女到成年,她們從「相愛相殺」到相互支撐,彼此扶持度過人生至暗時刻。四姐妹的人生各有不同,為愛、為錢、為事業、為藝術,導演不帶傾向性,似乎每個選擇都合理。
和金色少女時期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殘酷的現實。喬在紐約努力艱難地寫作,聽聞妹妹貝絲染病,不顧一切趕回家鄉,全力照料貝絲,帶她到海邊療養,並產生放棄寫作的念頭;溫柔敦厚的貝絲鼓勵喬繼續寫作。事實上,正是貝絲成就了喬的成功。
片尾的處理,是導演在改編時夾帶的小小「私貨」。眾所周知,原著作家終身未婚,而喬和出版商談判時,明確說不為女主安排結婚的戲碼,最後卻不得不妥協,給所謂的大團圓結局賦予了非常明確的間離效果,即女主真正的結局也許和結婚無關。
不過,結不結婚又有什麼關係呢?
導演在拍攝本片時懷孕,仿佛是現代女性對女性價值的一種有趣回答——拼事業,我可以拿奧斯卡;拼感情,我可以家庭和美;我更可以一邊拿奧斯卡一邊生孩子。也許,這就是2019版《小婦人》關於女性價值探討最好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