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2《小婦人》:傳統社會倫理下的女性反叛與妥協下的相悖

2020-12-16 閒娛快播

《小婦人》是由格蕾塔·葛韋格執導,西爾莎·羅南、艾瑪·沃特森、佛羅倫斯·珀、伊萊扎·斯坎倫、蘿拉·鄧恩、提莫西·查拉梅聯袂主演的劇情片,最初改編自路易莎·梅·奧爾科特同名的半自傳體小說。於2019年12月25日在上映後,成功入圍2020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原創音樂」等六大獎項,並最終斬獲了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服裝設計獎兩大獎項。

作為享譽世界的名著,儘管圍繞著《小婦人》題材的電影自1933年以來,已經有4個不同的版本,那麼時隔近二十多年後,《小婦人》再度翻拍又有何意義呢?

與前作相比,這部最新翻拍的影片,不僅打破了原有故事的線性敘事方式,而且在關於人物的形象塑造上,更為細膩,也更符合這部半自傳體小說的人物設定以及原作者的思想。在這部影片中,完好地展現了作為傳統社會倫理下的女性社會地位的同時,通過馬奇家四姐妹的不同人生,表達出了對當時備受壓抑下的女性地位的呼號,儘管影片的結局,女性的地位雖然沒有完全得到改善,但是對於四姐妹而言,她們都在與現實的反抗與妥協中,找到了各自完滿的人生歸宿,實現了作為自己認為的最正確的生命價值。

無疑她們的努力,讓我們對於現代女性地位與價值有了更深一層的思考。

冷暖色調下,理想主義與現實社會的妥協

2019年版的《小婦人》採用了倒敘與插敘的敘事方式,影片一開始,就展示了影片中各個主要人物的現況,進而通過插敘將他們以往的經歷一一披露出來,在對於現實境況的敘事時,影片主要採取了冷色調的方式進行講述,場景肅穆,卻不失靜雅;而在講述過去的畫面時,則大多數時候都是以暖色為主,表達出了對往日生活溫馨的美好追憶。除此以外,在對於四姐妹最終實現各自美好人生願景的描繪上,也多是以暖色為主,彰顯了對女性為掌握自己的命運,同現實反抗的人性關懷。

故事的背景仍然是設定在米國南北戰爭時期,為響應解放黑奴的號召,馬奇家的父親隨軍參戰,家裡就只剩母親和四個女兒留守,大女兒梅格性格溫婉,長相美麗,知書達理,是同其母親一般比較傳統的女性,嚮往平平淡淡、相夫教子的生活;二女兒喬則性格比較奔放,熱愛寫作,是影片中最著重刻畫的具有新式思想的女性角色,對於社會中存在的種種現象,都表現出了格格不入的乖張;三女兒貝絲性格文靜溫柔,喜歡彈琴的她總有著少女獨有的細膩心思且善解人意,然而在影片中,卻因為感染了猩紅熱的疾病,不幸早逝;四女兒艾米則比較集中地繼承了三個姐姐的特點,不僅長相甜美,擅長繪畫,而且性格上既可以動若脫兔,亦可以靜如處子,對社會問題上既保留了二姐喬的批判精神,同時也保有了大姐梅格對現實的清醒認知。

父親隨軍參戰以後,家庭的經濟負擔一下子就落到了母親以及性格迥異的四姐妹身上,影片一開始,就聚焦在愛寫作的喬身上,喬滿心歡喜地將自己的作品投給出版社的編輯看,編輯認為她故事裡的女主角,必須做出兩種選擇,要麼讓她結婚,要麼讓她自然死去,唯有如此,才能夠符合社會倫理對於女性的要求,小說才能夠獲得暢銷,這對於一向追求女性獨立與自由的喬而言,顯然是無法接受的。

然而對於生活而言,人必須逐漸磨平自己外在的稜角,才能夠在妥協之中,與生活和平共處。

冷色調下的喬,透露出了在現實生活中的些許無奈,在尊尚男婚女嫁的社會既定倫理觀念中,女性的角色定位,一直被框定在已經固化的遊戲法則裡,無從逃脫。

而後畫面一轉,通過暖色調的講述,將昔日裡喬的歡欣、灑脫、奔放的性格與躁動的人物形象淋漓盡致地和盤託出,與冷色調下的性格、形象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在暖色調的烘託下,活潑開朗的喬在某一次舞會中,結識了鄰家男孩——羅利,羅利很快就跟喬成為了要好的朋友,因為羅利的父母不在了。他一直跟爺爺生活,喬的到來,對於羅利而言,無疑是迎來了人生的一縷曙光,在見識到了喬和諧融洽的家庭氛圍後,對於自小就深受孤獨與寂寞煎熬的羅利來說,無論是對馬奇家,還是對喬的情感歸屬都在不斷地升華,終於在梅格和貧窮但善良的家庭教師約翰結婚後,羅利對喬的感情終於徹底爆發了,他跟喬告白了,但是卻遭到了喬的拒絕,因為在喬看來,她嚮往自由,而婚姻則成為了自由的束縛,她表示這輩子都不會結婚。

而後,兩個人的關係一下子到了冰點,喬選擇去了紐約,而羅利則選擇去了歐洲。在紐約,喬遇到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人——教授,儘管在前三部作品中,關於喬跟這位教授的感情戲滿足了所有人對愛情與婚姻的嚮往,然而在新版的《小婦人》中則對喬和教授的感情並沒有作太多細膩的刻畫,只是在最後喬跟出版社的妥協中,喬把書中女主角的結局改寫成了與教授結婚,而現實裡,無論是喬,還是《小婦人》的原作者,都選擇了孑然一身。

儘管在自由、愛情與婚姻,喬選擇了自由,但是在劇情的發展中,妹妹貝絲的離世讓她突然感覺到生命另一重意義莫過於珍惜當下,於是她開始後悔曾經拒絕了羅利炙熱的情感,並試圖去挽回他們之間的感情。

現實卻告訴她:

失去,遠遠要比得到更容易,這也是生活讓她學會珍惜而給她上的最深刻的一課。

折中的現實主義下,「第二性」的覺醒

在《小婦人》中另一個比較突出的女性角色就是喬最小的妹妹艾米了。

與姐姐喬相比,艾米則顯得更加清醒,因為她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她知道如何在現實與理想中做出最完好的權衡。

艾米喜歡畫畫,希望能夠像喬一樣無所顧忌地追尋自己想要的生活,在關於愛情與婚姻問題上,她同樣也嚮往大姐梅格那般,擁有一個溫馨而美好的家庭,但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她的所有希望和嚮往,在現實面前都迫使她不得不做出選擇,於是在現實與理想的談判和妥協中,她選擇了折中:

比之波伏娃關於女性價值的思考,早在19世紀,路易莎就已經有了非常深刻的認識,並在她的小說《小婦人》中,借艾米之口表述了出來,然而艾米卻仍舊無法擺脫當時女性的宿命,路易莎選擇了終身未嫁,而艾米卻不得不做出對於自己、對於當時的社會最好的選擇與回應。

她與自己的兩個姐姐不同:大姐梅格遵循社會倫理的規範;二姐則跳出了規範,實現了自己想要的自由,而只有艾米在現實與理想之間,實現了兩者的權衡,既收穫了完好的愛情,同時也獲得了經濟保障下理想的延續。

她跟羅利的感情其實早在少年時就已經萌芽,只是囿於當時二姐喬與羅利的親密,在未得到羅利對自己情感的真摯回應之前,她選擇了暫時將這份情感擱淺,拒絕以喬的替代品而出現在羅利的生命中,也正是因為她在現實與理想之間,時刻保持著清醒,沒有選擇像大姐那般安於現實,也不像二姐那般過於「出世」,因而才能夠尋到自己最終的人生歸宿以及體認作為女性的生命價值。

羅利沒有得以跟喬破鏡重圓,而是選擇了與妹妹艾米在一起了,在以往的三部作品裡,艾米跟羅利的情感戲,其實從少年時就已然有過些許的描述,而在新版中,影片卻著重刻畫了成年後的艾米與羅利的感情,雖然對於他們兩個人在一起的情感鋪墊不是很多,但是關於成年後的生活描寫,卻也充分體現了他們兩個人在情感上的合拍。

於是喬只好將過去的傷寄情於寫作中,將四姐妹的故事寫進了小說裡,在小說完稿之後,喬一直認為,她的小說描繪的只是一些平凡的瑣事,沒有人會對這樣家長裡短的瑣事感興趣,而妹妹艾米卻表示:

人們不去寫它,並不意味著它不重要,寫作會使那些東西變得重要。

於是乎,帶著艾米等人的肯定,喬再次來到了出版社,編輯認為,從銷量出發建議喬刪改小說中女主結局的劇情,喬最終在個性與生活之中選擇了妥協,她修改了女主角孤獨終老的劇情,轉而變成了與教授結婚組建家庭。編輯表示對這一結局很是滿意,但是喬卻為此提出了增加版稅的要求,因為在她看來,如果把女主角賣給了婚姻,等於出賣了寫作這部小說的初心,在生活與理想的妥協下,喬成全了傳統社會倫理對女性價值的規範期望,但是作為生命個體而言,她仍然保留了自己內心關於女性價值的觀點,她的小說最終也得以順利出版,名字就叫做——《小婦人》。

儘管在《小婦人》這部影片中,在與現實社會的對抗中,喬磨平了自己外在的稜角,但是她的內心,卻依舊堅持了自己的信仰與初心。而這也正與《小婦人》原作者路易莎的現實境況相同,在現實社會中,路易莎一生未婚。

與前面的三部作品相比,喬跟教授的結合無疑滿足了現世對婚姻幸福的所有臆想與憧憬,然而對於小說中的喬和小說外的路易莎而言,這樣的一種設定,對於她們自身而言卻是相悖的,新版的高明之處,就在於完好地實現了妥協之下,喬和路易莎對自身所追求的價值肯定。

在《小婦人》裡,除了過早夭折的貝絲以外,梅格、喬以及艾米都在母親的教導下,歷經現實生活的波折,終於都在社會既定的社會倫理中,尋到了生活與理想之間平衡下的人生歸宿,實現了對各自生命價值的追問。這部影片最讓人觸動的地方,無疑就在於它始終將女性的命運與價值的追問貫徹始終,儘管四姐妹性格迥異,對於生命價值的意義的理解也各不相同,然而,她們卻都在母親的教導下,用各自的方式詮釋了作為女性的生命價值,無論她們做出何種選擇,都是她們認真思量過後最好也是最舒心的選擇,對於早逝的貝絲而言,儘管她的人生比較短暫,但是她的善良卻也同樣閃耀著女性的光輝,而關於女性價值的追問,就像喬所哭訴的那般:

女性的價值不應當全在於婚姻的束縛上,每一個人都有關於對於生命價值的理解與定義,傳統的社會倫理下,女性的地位和價值儼然成為了父權制遊戲下,對女性主體價值漠視和摧殘的一種法則。

以往的前三部《小婦人》裡,四姐妹的命運都以萬眾期待的假定結局圓滿告終,雖然這樣的結局滿足了很多人對於愛情與婚姻的幻想,但是與新版《小婦人》相比,在內涵上就顯得有些過於淺薄了。新版《小婦人》對四姐妹在傳統社會倫理下的規範都做出了相對的妥協,卻沒有如前作一般妥協得徹底,而是在現實與個人理想之間做出了最好的平衡,既滿足了觀眾對於人物圓滿結局的期待,也保持了人物本身的個性獨立以及原作的初心。

女性,就應該時刻保持著對自身價值的肯定,即便深陷囹圄之間,磨平自己外在的稜角,也要始終保持內心最初的柔軟。

如果你還有什麼好看的影視推薦?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字由閒娛快播原創首發;

影視熱評,品讀人性,盡在閒娛快播!

相關焦點

  • 《小婦人》(2019):經典永不過時,冬日暖陽下的女性成長故事
    《小婦人》(2019)電影的故事背景設定在作者奧爾柯特成長時經歷的美國南北戰爭時期,講述了馬奇一家四個性格迥異女孩的成長故事,在成長過程中一家人更加團結、勇敢,更加珍惜彼此,可以說是一部融合親情、友情、愛情為一體的家族倫理電影。展現了女性在面對婚姻、金錢、事業時的困惑與不同選擇,更加蘊含了對獨立女性的一種嚮往與追求。
  • 《小婦人》:豆瓣8.2分,19世紀的女性故事依舊讓人觸動
    《小婦人》的原著小說十分有名,它是19世紀美國著名女作家奧爾科特的代表作,自問世以來,被翻譯成了一百多種文字,敲擊著女性讀者的心弦。母親們讀著這些姐妹們的童年,延續著自己當年未出嫁時的歡樂;孩子們睜著好奇的眼睛,看著這個關於成長的故事;女孩們翻動著書頁,體味著青春的躁動。
  • 豆瓣8.2分的影片《小婦人》,19世紀的女性故事依舊讓人觸動
    如果這本對女性成長影響最大的書,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有一本書影響了那個時代和幾代女性的成長。它已經被改編成電影的不同版本,經典的臺詞至今仍在銀幕上。原著小說《小婦人》很有名。它是19世紀美國著名女作家阿爾科特的代表作。它自誕生以來,已被翻譯成100多種文字,觸動了女性讀者的心弦。
  • 《小婦人》背後,一代代女性的永恆問題
    在婦女運動的強大壓力下,致使一些政治領導人也公開支持婦女要求選舉權的活動。《小婦人》,[美] 路易莎·梅·奧爾科特著,劉春英、陳玉立譯,譯林出版社,2020年2月。因此,放在19世紀的脈絡裡,《小婦人》集中體現了奧爾科特的進步意識,也反映了當時美國社會的種種狀況:階級和貧富差距阻礙持續拉大,階級固化等級觀念森嚴,中下層人民接受教育的機會匱乏且女性不能夠擁有自主的財產權等等。她將對這些問題的看法集中表現在《小婦人》這本書中。
  • 《小婦人》你看了嗎?甜茶和羅南青春洋溢,滿滿的膠原蛋白氣息
    電影改編自世界名著《小婦人》,在出版社的要求下,作者路易莎寫了一個違背自己初衷的結局。從1933版、1949版、1994版《小婦人》電影都是如此。作者路易莎曾經寫道:人們總是問她喬和誰結婚了,這無形中在隱喻著那是女人的一生好像是唯一的目標與終點。
  • 《小婦人》:1868到2019,女性的天路歷程
    電影的改編讓情節發展更戲劇化,也能更清楚地看出《小婦人》對它之前的女性小說包括勃朗特姐妹和簡·奧斯丁的《理智與情感》的借鑑,比如年輕氣盛的女孩告別了轟轟烈烈的初戀,嫁給了上了年紀但穩重體貼的紳士。這未必是她們自己的想法,但卻是當時流行的浪漫小說的寫法。正如電影裡出版商所說:浪漫才賣得出手。《小婦人》最終出版於1868年。2019年版《小婦人》劇照。
  • 《小婦人》:通過4個女孩,看美國女性意識的崛起及其現實意義
    這樣一個愛美、喜歡時尚的姑娘,最後卻選擇嫁給了一個清貧的家庭教師約翰,並生下了一對雙胞胎。美與窮貌似天生對立,一個喜歡昂貴的首飾,很多漂亮衣服的女人怎麼可以安心過上清貧的小日子?可梅格卻做到了。嫁給約翰後的梅格並沒有放棄對美的追求,她依舊是那個願意花重金買下漂亮衣服的小婦人。
  • 《菊豆》有感:從三個維度剖析封建禮教下的「奴性」社會欲望
    通過對小鎮染坊裡,菊豆不顧倫理反抗命運的種種作為的描寫,深掘根深蒂固的「奴性」思維及傳統對人性的桎梏。影片的獨到之處就是,將鏡頭對準封建舊時代下被壓迫的底層階層百姓,以沉悶、客觀的鏡頭還原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社會現狀,探討傳統禮教制約下迸發的情與欲。
  • 看完《小婦人》你真的了解艾米嗎,她對勞裡的愛是妥協還是真心?
    小婦人而且她也是一位非常有才華和獨立精神的女性,她熱愛繪畫,希望成為優秀的畫家,她和喬一樣也渴望自己的價值被社會認同艾米很早就認清了這個時代對女性實現價值的局限性很大很艱難。可能是家裡最小一個孩子的原因,她備受家裡人的寵愛,相比姐姐們也得到了更好的教育,無形中也增加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機會。從姑媽一句「整個家族唯一一個正常人來了」和後面的「馬奇家族只能靠你」就能看出來姑媽對艾米是非常賞識的。
  • 《小婦人》:豆瓣評分8.5,育兒理念、婚姻觀、女性成長的教科書
    上周閱讀了《小婦人》第一部,為小說中馬奇太太的母親角色深受感動,迫不及待地寫了一篇書評分享這位偉大母親教育孩子的理念與行為方式。這周繼續閱讀《小婦人》第二部,看到了馬奇太太和四個女兒的成長曆程,簡直是一本女性成長的教科書,我又一次為這部經典作品所折服。
  • 19世紀的《小婦人》獨立女性意識和現代獨立女性定義有不同嗎?
    《小婦人》是由美國女作家路易莎-梅-奧爾科特在1868年出版的長篇小說,這部以美國南北戰爭為背景的家庭倫理小說,表達了強烈的女性意識覺醒,帶有作者很強的自傳性。小說大多數生活細節都是作者生活的真實寫照,但小說的結局與作者的真實人生卻大相逕庭,作者終生並未嫁人堅持追求自己心中的愛與自由。
  • 神仙顏值,口碑爆棚,劇情平淡,2019版《小婦人》值得看嗎?
    一部女性題材電影在國內未映先火。 這部電影的原著作者、導演、主演皆是女性,在國外放映時,觀眾也是女性為主,網上打評分的也是女性。 《小婦人》目前豆瓣評分8.3,IMDb評分8.1,爛番茄新鮮度95%,無論是國內還是外媒,口碑都不錯。
  • 《小婦人》背後的永恆問題:一代代女性,如何在婚姻之外尋找自由?
    在其誕生至今的一百多年時間裡,無數女性以這本小說作為自己的啟蒙閱讀,又有無數電影作品演繹這個關於親情和成長的女性故事。是什麼讓《小婦人》有如此長久的生命力?如今的女性,又能從這部經典作品中獲得怎樣的啟發?
  • 新版《小婦人》,女性形象的代際傳承,隱喻著歷史的本質是重複
    新版《小婦人》通過對電影中女性形象的繼承,揭示了人類歷史的本質是不斷重複。一百年前美國社會中女性角色的命運和出路,恰逢當代社會背景下全球女性的困境,就像發自內心的感覺一樣:溫暖純淨的生活,不舍愛與自由。
  • 《小婦人》(2019):經典永不過時,老壺釀好酒
    《小婦人》(2019)的故事背景設定在作者Alcott成長的美國南北戰爭時期,他講述了馬奇家庭中四個女孩的成長故事,在成長的過程中,一家人更加團結、勇敢、更加珍惜對方,可以說這是一部集親情、友情、愛情於一體的家族倫理電影。他表現了女性在婚姻、金錢和事業面前的困惑和不同的選擇,也包含了一種嚮往和對獨立女性的追求。
  • 《小婦人》書評
    1、大女性時代的《小婦人》這個發生在美國南北戰爭背景下,充滿淳樸道德觀的家庭故事,寫於一百五十多年前,原著作者作者路易莎·梅·奧爾科特更是出生於19世紀30年代,距離我們將近一百年的光陰。2019年的這部新版《小婦人》電影,就在彌合原著秉持的傳統道德與當代女性主義之間做出了較為成功的努力。四個女生在情愛、職業及整個人生道路上的不同選擇,與當代的你我何其相似。
  • 鎮魂塔下的淫娃蕩婦
    後來白家踩了他的面子,他就讓田小娥去勾引白家的老大,一步步把白家的長子拽下了族長的位子,從宗族裡除了名。最終,田小娥死在黑娃父親的鏢槍下,死後卻陰魂不散地給白鹿原帶來了一場邪祟瘟疫,死了不少人,直到人們挖出骨頭焚燒成灰鎮在塔底下才算消停。陳忠實的《白鹿原》,原型是陝西省的藍田縣,他為了寫這本書,把藍田縣二十多卷縣誌翻得稀爛。在這本縣誌裡可以找到書裡許多人許多事件的原型,但沒有田小娥。
  • 《小婦人》:女性價值探討的當代性
    四姐妹自我意識的不斷覺醒,展現出迥異於當時社會主流觀念的價值觀,迄今仍能引發共鳴。8月25日,2019版《小婦人》在國內上映。本片除了豪華的明星陣容和2020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獎項的看點,關於女性價值探討的當代性也值得一看。
  • 《小婦人》:為什麼這部作品會成為女性必讀書?
    A.無論你出生貧窮還是富有,你都應當樂觀和善良提起美國南北戰爭時有關女性主題的名著,我們首先想到的也許是《飄》。不過,南北戰爭時候還有一部以描寫女性生命歷程為主的名著,那就是《小婦人》。四妹則是「藝術型人格」,這個女孩有著二姐喬的事業心,也有著三姐貝絲性格中的溫柔與傳統。B.無論社會對女性的標準是什麼,你都應該成為你自己《小婦人》這部作品是探討女性的生命歷程的,那時候女權主義已經興起,不過,這部作品其實是超脫了傳統的女權主義思想的。
  • 《小婦人》無疑是近年來最深刻、最感人的女性電影之一
    兩年後,作為導演的第二部故事片,改編自經典小說的《小婦人》,把故事搬上19世紀60年代美國南北戰爭的舞臺,雖然離我們似乎很遙遠。但平淡的故事中隱藏的深刻動人的情感,足以穿越時間,帶給所有觀眾強烈的共鳴。雖然小說《小婦人》曾多次登上大銀幕,但導演格蕾塔·葛韋格繼《鳥小姐》之後,再次關注女性的心理層面,並找到了西爾莎·羅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