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開史上「最文藝」生鮮店 理想照進現實:誠品,還是那個誠品嗎?

2021-01-15 每日經濟新聞
跨界開史上「最文藝」生鮮店 理想照進現實:誠品,還是那個誠品嗎?

每日經濟新聞 2018-06-14 15:42:59

誠品書店的魅力在不少文藝青年心中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而近日,把賣書和生活方式完美結合的誠品書店又開始跨界賣起了生鮮,推出「知味市集」。不過,有業內人士表示擔憂,認為生鮮業務或對誠品供應鏈等方面帶來巨大考驗。另一方面,誠品目前整體營收表現亦堪憂。

每經記者 李卓    每經實習記者 劉洋    每經編輯 梁秋月    

「遠遠出乎意料。」電話另一邊,聽聞誠品再度跨界賣起生鮮的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語帶詫異。但他隨即補充道,「這估計也是沒有辦法了」。

近日,號稱迎來3年內最大改裝的臺北誠品信義店,正式推出全臺首家「誠品知味市集the eslite Marché」(以下簡稱「知味市集」)。除包裝食品、零食外,首度售賣逾150種當地農民栽種的生鮮蔬果、魚蝦肉品等。標誌著誠品正式跨界生鮮。

誠品跨界並不新鮮。1989年,這家「在書與非書之間我們閱讀」的書店開出第一家門店時,就推出一家高檔餐廳,並代理出售高檔英國瓷器,此後更是頻繁涉足商場、飯店、電影院等業務,甚至包括房地產。就在今年5月29日,誠品已故創始人吳清友的女兒吳旻潔,首次以誠品生活董事長身份主持股東會,宣布誠品將把創新既有營運模式和積極研發個人化業務,作為未來兩大策略主軸。

入局生鮮,究竟出於何種考量,是否圖書零售已成不能承受之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臉書和郵件方式與誠品品牌公關部取得聯繫並發送書面問題。不過,截至記者發稿,誠品方面尚未回復。

就誠品涉足生鮮一事,有業內人士表示擔憂,認為生鮮業務或對誠品供應鏈等方面帶來巨大考驗。另一方面,誠品目前整體營收表現亦堪憂。《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梳理誠品生活(誠品旗下負責複合商場、餐旅、不動產等相關事業的上市公司)近年來的財報發現,該公司淨營收增長顯著疲軟。其中2017年全年的稅後淨利為新臺幣4.23億元(人民幣近9070萬元),較前一年僅微幅增長0.5%。

再後退一步看,包括生鮮在內的屢屢跨界,實際上也折射出誠品在理想與現實夾縫間的艱難探索與踽踽獨行。誠品,還是那個誠品嗎?

買書配青菜?史上「最文藝」生鮮店

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誠品書店臉書獲悉:誠品信義旗艦店在結束號稱3年內最大改裝後,6月9日在其三樓正式推出「知味市集」。

據介紹,「知味市集」佔地百坪(1坪合3.3057平方米)左右,約200家臺灣本土的生鮮蔬果上架,包括臺灣最大的有機農場永齡農場的有機蔬菜、吉品養生無毒蝦、十八養場的紅玉雞肉等。誠品方面表示,經由這種獨家的「在書店買菜」的新運營形式,「知味市集」創造了「閱讀」與「食」的連結,讓「買書菜」成為日常。

新零售背景下,試水生鮮並不新鮮。大陸的盒馬鮮生、超級物種,便是行業內的最新「物種」。不過,業內人士也指出,目前市面上的生鮮新零售店大多集成餐飲與生鮮零售,採用餐廳和菜場相結合的方式。而誠品則是在書店的基礎上,引入生鮮和餐飲場所,用相對獨特的方式實現了「讀」和「吃」的結合。

對於誠品而言,又有什麼理由一定要涉足生鮮?

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助理分析師呂昊澤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生鮮類商品屬於快消品,復購周期短,回頭客相對多。販賣生鮮產品提高的客流量,也能相應地增加其書店鋪面和其他類型的銷售額。再者,生鮮並非都是低附加值產品,其中也會存在進口海產品等價格較高的生鮮商品,有一定的利潤空間。

同時,誠品信義店地處有「臺北曼哈頓」之稱的信義商圈,品質上班族扎堆。因此,針對上班族、小家庭的定位,「知味市集」的推出可謂正中靶心。據臺灣媒體報導,此次信義店跨界生鮮的模式,還將陸續引入誠品其他店面。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對此表示擔憂,雖然生鮮是復購率最高、市場想像空間最大的品類,但其卻面臨最大的痛點——新鮮度。這意味著,誠品需要在冷鏈倉儲、運輸方面下更大的功夫。

以太資本創始人周子敬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持相近的觀點,「生鮮有貨損的問題,不能有太多的存貨,且配送的時效性要求很高,物流又有成本,所以特別複雜」。問及誠品跨界生鮮會否成功,他則坦言「挺難做預判」,畢竟新事物「剛出來的時候很多人都覺得不靠譜」。不過他也表示書店開生鮮「挺有意思」。

屢屢跨界背後:誠品的理想與現實

「請珍惜誠品書店:再不會有賠錢15年,也要咬牙堅持的傻瓜老闆。」作為愛書人的文藝地標,這一度是業內致敬誠品發出的感嘆之一。

然而消費者總是善變的。「以前(誠品)是文青的書店,後來搞文創,現在連超市也要搞,太複雜了。」臺北市民王成偉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

誠品信義店 來源:誠品全球官網

自1989年臺北首店開業起,誠品就因完全不同於傳統書店的氣質而轟動一時,其後,更是陸續開出多家連鎖。由於吳清友堅持「連鎖而不複製」的理念,每開一家連鎖相當於新造一家門店,加之誠品一向高昂的內部裝潢費用、圖書零售微利的行業特點,一直到2004年,誠品才實現盈利,這一虧就是15年。「正因為它賠錢15年,我才真正看清楚,雖然我能力不足,但我還是回到初心,誠懇面對當年對自我的期許跟承諾。」吳清友曾公開表示。

扭虧為盈,與誠品的跨界相關。

公開資料顯示,早在2000年,誠品便成立流通事業部,擴大到餐飲食品、用品、設備通路營銷。2005年9月,誠新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並於2009年更名為誠品生活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誠品生活)。次年,誠品生活以新發行股份作為對價,取得誠品分割出讓的複合商場事業、餐旅事業、不動產事業相關營業、資產及負債,並於2013年公開發行股票上櫃。這意味著,相對於圖書零售乃至於文創這樣薄利的事業,誠品生活實際上是正在賺錢的營生。資料顯示,2014年,誠品整個集團的營收比例中,圖書零售就只佔收入總額的30%左右,70%收入來自其它經營業務。而這70%的收入絕大部分正是來自誠品生活。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梳理誠品生活的財報發現,近五年(2013年~2017年),誠品生活的稅後淨利較前一年的增長分別是81%、22%、11.6%、2.2%和0.5%。其中,2017年,誠品生活的稅後淨盈利不足1億元人民幣。

頻繁跨界,圖書事業萎縮,即便是在誠品內部,對於誠品集團究竟是一個以書為核心業務的企業,還是一家「追求美感」的綜合性百貨公司的爭論也不時浮出水面。對此,吳旻潔也曾強勢回應:「你沒有投注你的身家性命,你卻跟我說KPI(績效)不重要?你沒有花一毛錢,卻常常把理想掛在嘴上?」

誠品蘇州店 來源:誠品全球官網

最大的爭議是在2015年,誠品進軍大陸市場,入駐蘇州金雞湖畔,除了巨大的商場,還附帶292戶高級住宅,價格遠超周邊小區。面對「炒房」質疑,吳旻潔延續其固有的論調:「今天誠品不是要做NGO,而是要在商業世界裡面,跟大家去打拼。」

而此次誠品更是跨界生鮮。不僅如此,據臺灣媒體報導,在近期誠品生活的股東大會上,公司章程營業項目增加逾10項,包括寵物食品及用品零售、兒童遊戲場、競技及顯現運動場館、美容美髮服務、寵物美容服務等生活娛樂產業。

誠品,初心遠矣?誠品,還是那個誠品嗎?

「說實在的,誠品作為一個書店,基本上已成了記憶。」陳少峰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說。按照他的理解,誠品已轉型成百貨業,雖然文創產品一度佔比較大,但其百貨業的特徵分明。至於圖書,「早已不是主營業務,甚至次營業務都不是圖書了」,「圖書所佔的比重可能越來越小了,有些地方甚至成為擺設」。

電商的衝擊、民眾閱讀習慣的改變、高漲的租金與人力,頻繁跨界,誠品的用心實際上不難理解。「一般只看到外在的複合店形式,但其實最重要的是誠品這個品牌活在顧客、活在臺灣人的心中。」即便形勢嚴峻,吳清友生前依舊相信誠品的品牌力量。

陳少峰也認可誠品的品牌信任度,但也認為,誠品從圖書過渡到現在這種多元業態,其實在專業領域,已沒什麼優勢了。因此,即便誠品屢屢堅稱堅持初心,但「還是要與時俱進,存活下去,才能保證員工的福利」。

吳清友對此早有論述,「因為我要堅持我的理念,逼得我去尋找能活下去的新模式。」用誠品新當家人吳旻潔的話來說——「現在我心心念念的,就是與人為善跟永續經營」。

相關焦點

  • 誠品知味—誠品開始賣果蔬生鮮了!
    成為許多人嚮往的一片文藝勝地小清新電影《一頁臺北》中24小時不打烊的那家書店正是誠品書店取景拍攝地 6月9日誠品信義店改造後正式開幕除了賣書、賣文創產品開始賣起生鮮果蔬了此次改造共幾個方面三樓推出全臺首家誠品知味市集 the eslite flavor Marché這是誠品開業29年首度涉足生鮮領域超過150種本地農民培育的生鮮鮮果
  • 在書店裡開菜市場 誠品開出首家誠品知味MACHE市集
    新型書店的創新玩法越來越多了,為了存活,複合型+跨界經營成為了書店升級的主流之路,像言幾又、西西弗、蔦屋書店等將「咖啡+書+文創產品」也不再是新鮮事。「書店+」還能玩出多少花樣?      而一直在衣食住行上尋求突破的MUJI,今年年初在日本大阪開了一家菜市場。
  • 誠品開始賣果蔬生鮮了!
    賣書加文創的「複合式經營」模式以「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的核心價值理念一度成為許多人嚮往的一片文藝勝地小清新電影《一頁臺北》中24小時不打烊的那家書店正是在作為臺北城市文化名片的誠品書店取景拍攝地 除了賣書、賣文創產品在6月9日改造後正式開幕的誠品信義店更是開始賣起生鮮果蔬了且改造後一度讓人驚豔此次改造共五個方面3樓的誠品知味市集
  • 吳清友的誠品生活:從文藝書店到地產商場的跨界
    誠品書店,1989年在臺北創立,至今已在臺灣、香港及大陸開了49家。28年來,誠品經歷了從一家傳統書店到橫跨地產、餐飲、文化、家居、購物等跨界複合業態的蛻變。  「沒有文化誠品不想活」  2015年11月,大陸首家誠品書店在蘇州開業,場面火爆,運營了3小時後便開始限流。
  • 誠品書店的這波跨界絕了,跨界直播將火
    聽說作為文藝書店鼻的祖誠品書店,竟開起了生鮮超市?還真有這回事!近期,臺北就開了一家「誠品知味市集」。雖然整個設計風格還是熟悉的明黃色調,但是入目之處都是蔬菜水果和雞鴨魚肉,還有免費的全新食譜供參考以及美味大廚親自操刀,整個氣氛從性冷淡風瞬間走向人情味,誠品書店這是要將跨界進行到底的節奏。
  • 誠品敦南店關了,我們應該惋惜嗎?
    誠品敦南店位於臺北仁愛路,是誠品最老的門店。它是全世界第一間24小時營業的書店,是2004年《時代》雜誌亞洲版評選的「全球最佳書店」,也是2015年美國媒體評選的「全球最酷書店」,但拋開這些名頭,它更是島內幾代人的青春與共同記憶,它是文化地標,也是心靈家園。 在不少人心目中,只有誠品敦南店,才可以稱之為「誠品書店」。
  • 創始人吳清友已逝,誠品書店的理想可還在?
    其實,從容文雅的吳先生,懂得如何在殘酷的商業叢林中生存,雖然他曾說,「誠品書店不是商學院的好案例,卻是我對生命的一種創作和探索」。誠品書店的複合經營之道,就是吳清友讓夢想照進現實的過程。「中年危機」吳清友從臺南高工機械科畢業後,曾在高職當過老師,在皮包工廠打過工。
  • AIGLE法式生活幾何蘇州誠品店新店開幕 領略藝文美
    2016年3月,法國知名戶外休閒品牌AIGLE擴展全新風尚版圖,在城中熱點蘇州誠品中開幕又一家品牌專門店,以蘊含於超過160年的品牌精神中的法式自由浪漫的生活幾何為承載,打造出別具一格的展示空間,亦與誠品本身飽滿的藝文氛圍相輔相成,成為崇尚理想不拘和自然生活愛好者的新樂園。
  • 誠品書店開始賣生鮮,讓你買菜也能買回一份「生活美學」
    最近,誠品書店就在臺灣誠品信義門店打造了這樣一個小空間——「誠品知味MARCHE市集」。和之前誠品書店的「誠品知味」主題館不同,「知味市集」除了賣包裝食品、零食和飲料外,還開始了賣生鮮。所以,對於誠品書店這個文化大於商業的品牌來說,「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它通過生鮮蔬果市集將慢生活延續到人們的飲食上,也是對「生活美學」的一種豐富。誠品書店對於「文化情懷」、「生活美學」的追求讓它區別於大多數書店和百貨,吸引到了一大批喜愛文學,對文化有情懷的年輕人。現在,誠品書店更像是臺灣的「文化符號」,不管在哪,都有一大批年輕人慕名而來,甚至很多人是抱著一種「朝聖」的心態去到誠品。
  • 誠品不怕關店,但賺錢依舊很難
    1950年,他生於臺灣臺南市的一個小漁村,「是家裡表現最差的孩子」。少年時代,家境貧困伴隨臺灣局勢動蕩。1972年從臺北工專機械科(今臺北科技大學)畢業後,當過職高老師、待過皮包廠,後來進誠建公司賣起廚具設備。
  • 誠品自營品牌一覽
    誠品電影院以播放藝文電影為主,規劃有「誠品選片、專題策展、兒童主題、院線首映」四大主題,提供國內外藝文電影、獨立製片、華文創作電影、紀錄片、動畫等豐富內容。誠品電影院亦運用多元文創資源,舉辦一系列跨界藝術策展活動,策劃專題影展,其中兩個影廳備有舞臺,可提供工作坊、座談、論壇、電影首映會、記者發表會、企業及貴賓專屬包場等多元化應用。
  • 誠品開始賣生鮮,你們書店也想賣嗎?還是三思而後行
    「書店+」的模式中,應該說賣什麼都有可能,從誠品售賣生鮮、廚房用具和調料案例上,我們不能僅僅地討論「能不能賣」的問題,而是要研究和學習誠品「怎麼賣」。如果盲目地進入這種模式,那你很可能將書店經營成大眾化的市民菜場。 其一,我們要學的是文化的呈現與表達。
  • 從連虧15年到46家門店 誠品的成功並非靠賣書
    誠品旗下擁有書店、畫廊、誠品生活、餐旅、行旅等自營品牌。這些自營品牌極具個性特色,符合時下消費者的潮流品味,為誠品的文化標籤增加光環。這些經營內容布局、想法創新,而且又遵循誠品「連鎖而不複製」模式,對誠品整個產業鏈發展有著進一步的推進作用。
  • 誠品書店從書店到地產:跨界試水「冷門」地產
    若誠品只是想把「品牌」做成產品標籤,而不是跳出價格壁壘,與市場真正接軌,那這個項目最終只會變成一個類似「金茂府」的營銷事件。  自在香港銅鑼灣開出臺灣外的首家分店後,誠品書店曾一度在大陸地產圈掀起一段熱潮。  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各大商業地產開發商頻頻向誠品書店拋出橄欖枝,看重的無疑是其品牌效應帶來的「高人氣」。
  • 誠品敦南店即將關店,新的 24 小時誠品書店正式確認
    早在 2018 年,臺北的誠品敦南店就已經確定了將在 2020 年關店,原因是租約到期。
  • 誠品敦南店熄燈,為什麼全臺北為它送別?
    它是全球第一家24小時書店,自1999年全日營運之後再沒有熄過燈,持續超過18萬個小時。儘管此後24小時書店依然如雨後春筍接連破土而出,但沒有一間再會是「敦南誠品」。2011年,旦特書屋創始人James Daunt接手水石之後,這間英國目前最大的連鎖書店,用三年的時間扭虧為平。
  • 誠品書店跨界酒店!臺灣首家藝文旅館「誠品行旅」開業!
    (贏商網記者3月13日報導)如今的商業,越來越多元化發展,尤其是近一兩年來,「跨界」成為了時尚的話題,不少做餐飲的、做服飾的、做書店的都在原來單一的零售業態上,融入許多新花樣,讓消費者感受體驗式商業的魅力。
  • 誠品敦南店
    誠品敦南店旅遊概述誠品書店是臺北名副其實的「文化地標」。而且不僅止於臺北,目前,誠品書店已經遍布全臺灣,成為寶島響噹噹的一塊金子文化招牌。目前在臺灣共有五十三間誠品書店的分店、其中兩家為兒童館、兩家為文具館、五家為音樂館。
  • 誠品書店-進東京
    你可能已經看了各種「探店報告」,但你有想過嗎——誠品書店為什麼要在此時出現在那裡?△ 發布在 Instagram 上的誠品生活日本橋店開業倒計時海報。圖片來源 | @eslite_japan進東京,誠品選擇了日本橋街區。
  • 別了,誠品生活
    誠品生活確實是我們非常喜歡逛的店,也經常消費。 不論是臺灣各地的門店,還是大陸蘇州誠品,遇到肯定會進去逛一逛。這裡不僅有書籍,還有各種文化創意品牌,那些膠帶、信紙、鋼筆、擺件,吸引著熱愛生活的我們,擺放在家裡,充滿回憶和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