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十點多,上海愛樂樂團的三樓創作室都會飄出鋼琴聲,駐團作曲家龔天鵬就這樣開始了一天的工作。從大年初一至今,他幾乎每天都泡在樂團裡,疫情對他的工作並未造成太大影響。在這裡,他完成了交響組詩《百年頌》的初稿,新作鋼琴協奏曲《大海》和交響敘事詩《憶·二零二零》正在創作中,明年4月25日,他將帶著這三部作品亮相上海之春。
宅家不如上班
年初,龔天鵬搬進了曹楊路的新家,雖然距離樂團只有2站地鐵,但因為疫情的關係,他不得不花35分鐘步行上班。怎麼不開車?大家能想像到的不開車的理由,他基本全佔了。按理來說,在家裡辦公也可以,但是樂團的創作室裡電腦、鋼琴等設備一應俱全,這樣的氛圍實在太好,讓這位年輕的作曲家成了團裡的另類上班族。龔天鵬笑言:「要說唯一的缺點就是夏天晚上有飛蛾,要不然我晚上都可以睡這裡,當『住團』作曲家。」
樂團食堂沒有開夥,只拿著基本工資的龔天鵬決定「節流」,一頓外賣點上6個包子或者兩份水餃,既便宜又抗餓。碳水含量爆表的飲食保持了3個月,龔天鵬半斤都沒胖,秘訣是啥?「走路上下班呀!」他不假思索地答道,還有就是每天晚上回家練指揮,以最大的幅度、10分鐘可以累趴下的程度,倒是真把他的體能給提升上去了。
圖說:龔天鵬在創作中 新民晚報記者 趙玥 攝
抗疫曲目幕後
2月初,全國文藝界短時間裡創作了大量的戰疫文藝作品,其中不乏粗製濫造的跟風之作。龔天鵬曾在朋友圈義憤填膺,認為當下不是創作的最佳時期,「眼下任何對一線沒有實際幫助的舉動都是給一線添堵」。有靈感當然可以抒發,但是初衷應該是為了自己,而不要想方設法推廣。團裡也曾找過龔天鵬,希望他創作一些作品,展現90後的擔當,他猶豫了很久,因為不願意讓悲壯成為一種炒作。
疫情期間,龔天鵬很少看朋友圈,因為營銷號的內容實在是駭人聽聞,他轉而捧起了一份份報紙,然後看到了一封武漢16歲少女陳琪方寫給患者的公開信。這個真實的故事打動了他,於是有了後來廣為流傳的公益歌曲《我把媽媽借給你》。
這算不算是一種「打臉」?龔天鵬搖搖頭。其實,最初他只是把這首歌的小樣轉發給媽媽,媽媽發給了自己合唱團的閨蜜,繼而,在龔天鵬自己都沒有預料到的情況下,3天後,這首歌上了電視。只能慶幸,好在這首歌完全是自己有感而發,他說:「我牴觸的其實是創作動機,不應自己光顧著感動而忘卻了思考。」
圖說:龔天鵬正在彈奏鋼琴 新民晚報記者 趙玥 攝
不懼委約時效
鋼琴前,龔天鵬一遍遍彈奏著《百年頌》的第四段英烈篇,創作這一部分的時候,他的腦海中浮現的都是一位位奔赴湖北抗疫的勇士與英雄。雖然作品裡抒寫的是建黨和建國初期時的英烈,但在這樣一個節點,幾代中國人的身影重疊了。「家與國是一體的,就像我之前寫的《啟航》,我們都是在同一艘時代的巨輪上。」龔天鵬思考著。這部新作展現的是過去100年裡的民族精神,純器樂的音響表達描寫了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引領中華兒女砥礪前行的壯麗史詩。
加入愛樂已經6年,龔天鵬寫了很多節點意味濃厚的委約作品,從演出的角度考慮,可能作品熱度會隨著節點過去而下降,但他強調,寫作技法都是按古典樂的標準來寫的。就像《黃河》《紅旗頌》這樣的作品,可能當下的年輕人並不會了解曲目的創作背景,但旋律一響起,就能將聽眾帶回那個年代。他表示:「純音樂受節點影響是最小的,它可以跨越時代。我在創作中只會考慮傳達的情感力量,跨越時間的局限依然還能啟迪聽眾,這是我的目標。」(新民晚報記者 趙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