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樂時代有哪些「富豪」作曲家?

2021-01-18 百家號

到19世紀為止,作曲家基本上是依附於貴族或教會來維持生活,特別是在古典音樂逐步脫離宗教進入世俗社會以後,作曲家幾乎無例外地是在王侯的宮廷裡任職,為統治者的娛樂活動服務。他們的社會地位不高,從他們流傳下來的私人信件裡常常能讀到對微薄收入的抱怨。

莫扎特可算是擺脫對宮廷的依附而成為自由職業者的第一人。可是我們都知道,他的早逝跟貧困有很大關係,儘管傳記作者經常把他和他的妻子描述為不善理財的人。不管怎麼說,在古典音樂史上,絕大部分職業作曲家的經濟拮据似乎都是與生俱來的。19世紀至20世紀初,雖然資本主義的發展促進了版權版稅的產生及合同制的建立,但是很不規範,使得出版商可以利用各種辦法鑽空子,對作曲家實行利益最大化的盤剝。只有極少數的作曲家由於幸運和個人超強的自我經營能力,甚至自己當老闆,才能夠跳出貧困的魔咒,進入富裕階層。

亨德爾(1685-1759)

出生並成長在德國的亨德爾具有成功者的所有個人基本素質,但是決定性的主觀條件是他的市場意識,客觀條件則是遇到貴人相助和英國在歐洲先行的資本主義。

亨德爾到義大利學了三年多的歌劇於1710年春回到德國。6月,年僅25歲的亨德爾籤約漢諾瓦宮廷樂隊總監職位,起薪一年1000塔勒,相當於今天的五萬歐元,並許可隨時帶薪留職短期外出。這顯露了亨德爾善於經營自己的能力。留職外出的條件為他跳槽提供了方便。果然,任職不到半年他就跑到倫敦試水去了。

18世紀初的倫敦是一個怎樣的地方呢?當歐洲絕大部分地區還處於封建農業貴族的封閉統治下,英國已經率先進入了資本主義大工業生產時期。作為英國的首都,倫敦的市民生活已經進入現代化:報紙期刊已經進入市民日常生活,銀行和人壽保險公司已經建立,股市和股票已經漸漸成為經濟運作和家庭個人理財的重要工具,1720年便已經發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經濟泡沫之一即所謂的南海泡沫(South Sea Bubble)事件……

亨德爾早就發現倫敦的歌劇市場有巨大的商機,那裡稀缺好的歌劇作曲家和好的歌劇新作,同時卻擁有大量的歌劇觀眾。所以雖然他年紀輕輕就在自己的祖國謀到了一個好薪水好職位卻並不知足,而是將其當作了一塊跳板。他的僱主漢諾瓦選帝侯對這一點心知肚明,卻放任他去倫敦闖蕩,原因是選帝侯預知自己很可能將繼任英國王位,不過亨德爾並不知情。

亨德爾到倫敦不久即以歌劇《裡納爾多》一炮打響,深得安妮女王的青睞。為了獎賞他受王室委約於1713年完成上演的英語大合唱《烏特勒支感恩贊》所獲得的巨大成功,女王特恩賜他每年200英鎊的終生俸祿待遇。要知道英鎊到今天為止都是很貴的幣種,據換算,一英鎊在1700年左右大致相當於今天的1000歐元!也就是年薪20萬歐元!若真如此,那麼亨德爾的工資便遠遠超過了他在德國的高薪。可惜一年後女王駕崩。按照當時的英國王位繼承法,竟然輪到德國漢諾瓦選帝侯來坐莊,這就是1714年即位的喬治一世。新國王上臺之前,亨德爾已定居倫敦兩年多。新國王非但不怨亨德爾忘恩負義,反而在安妮女王給予的薪酬基礎上繼續給他加薪,把以前在德國的工資數翻了一番變成2000塔勒加上去。這樣一算,亨德爾的年薪就變成了30萬歐元。而且據說亨德爾還可以給公主們授鋼琴課再獲每年1000塔勒的收入。也就是說,亨德爾不到30歲就已經坐穩終生榮華富貴的位子了。

亨德爾後來乾脆下海變成了音樂企業家。1719年,他創立了股份制的皇家歌劇學院,掛牌發行「歌劇股」股票。之後他接連開辦過三個歌劇公司。儘管商海沉浮大起大落,一輩子獨身的他在逝世時個人資產總額據估算達到兩萬英鎊以上(不包括他所收藏的價值不菲的名貴畫作等文物),相當於今天的2000萬歐元都不止。

海頓(1732-1809)

對海頓的印象,仿佛他活在亨德爾之後,因為跟倫敦的現代化生活環境相比,海頓的周遭簡直就像是落後了一個世紀,其實他比亨德爾晚出生47年。歷史的進程在不同的區域發展是如此的不平衡,當亨德爾早就在一個充滿商業運作的大都會充分施展個人魅力的時候,海頓卻偏安在歐洲內陸的一個侯爵的田園如歌的莊園裡從事傳統的宮廷音樂活動。老成持重、好脾氣、忠厚、謙遜、服從,是宮廷官員必要的為人之道,海頓很適合這樣一個角色,所以他從年輕的時候就獲得了一個綽號叫做海頓爸爸。然而這卻是一位極富音樂天賦的爸爸。

他出身低微,在種種關於他的傳記裡,充滿了對他29歲以前的艱辛、貧困和窘迫的描述。他的走運從1761年受僱於埃斯特哈澤侯爵開始。埃氏爵府位於艾森施塔特,這是奧地利毗鄰匈牙利邊境的一個小鎮,可是距維也納僅50公裡。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埃氏侯爵的宮廷生活既得益於神聖羅馬帝國的首都維也納輻射的活力,又保持了在傳統和封閉中自由自在的詩情畫意。海頓就在這樣一個環境和氛圍中為埃氏侯爵宮廷服務了將近30年。

埃斯特哈澤侯爵安東非常熱愛音樂,並且樂意為此慷慨付出。海頓進入埃氏侯爵宮廷時首先被聘為副樂長,但是我們從留存下來的聘任合同中得知,他的職位實際上是一個常務副樂長,因為正樂長當時已過退休年齡,幾乎退居二線了。所以29歲的海頓拿的工資跟66歲的正樂長一樣多:年薪400盾。這可真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啊!對於海頓來說無異於一步登天了。

籤約不到一年,侯爵安東死了。那一刻海頓肯定沒料到他的好運不僅沒有隨主人之死而終結,而且將會錦上添花。侯爵的弟弟尼克勞斯一世繼承了爵位,他一上臺立刻就把海頓的年薪提高到了600盾。過了一年,1763年,又提高到782盾。

兩年之內:400盾-600盾-782盾,這在當時是什麼概念呢?有海頓研究專家查明:當時艾森施塔特的最高法官的年薪不過才800盾。海頓一年的工資只比最高法官少8個盾。8個盾在那時可以買一頭奶牛。於是海頓很快就用1000盾買了一座大房子。根據今天的換算,一盾價值今天的200歐元。

1766年正樂長去世,34歲的海頓順利繼任,年薪提高到1000盾。在全體官員中,唯有宮廷總理和御醫的工資(年薪2200盾)比海頓高。這裡免提他和正樂長的個人衝突和費盡心機的爭寵,總之海頓是大獲全勝了。

隨著海頓在埃氏宮廷的資歷和重要性愈益增加,隨著名聲越來越大,他的收入也逐年升高。在他50歲以前,他的年度所得由於侯爵給予的高額補貼幾乎又一次翻了番。而且,侯爵還承諾授予每年1000盾的終身退休金。

1790年,埃氏侯爵尼克勞斯一世也死了。爵位繼承人、尼克勞斯一世的兒子不喜歡音樂,解散了樂隊,海頓得以提前退休。然而幸運之神又一次惠顧此時已58歲的海頓。新侯爵善待海頓,在退休金之外又附加400盾年薪。這樣,海頓以完全自由之身和衣食無憂的經濟保障,迫不及待地搬到維也納,接著馬不停蹄地在當年12月踏上了他的第一次倫敦之旅。

奔向資本主義現代化的倫敦,對於海頓來說簡直就是一次發財之旅。彼時海頓名震歐洲。倫敦的一位獨具商業眼光的音樂經紀人聽說海頓終於退休出山,第一時間奔赴維也納以高價邀請海頓前往倫敦舉行音樂活動。價碼是5000盾,換算成英鎊清單:創作1部歌劇,酬勞300鎊;創作6部交響曲,酬勞300鎊+版權200鎊;創作20首其他作品,酬勞200鎊。另外還有一筆額外的承諾:開一場歡迎海頓的音樂會,預期收入300鎊全歸海頓(結果那場音樂會的純收入達到350鎊,如數兌現給了海頓)。

如此天價,只有英國做得到!18世紀末的英國更加富裕和強大,海頓跑這一趟,上百萬歐元進了腰包!莫扎特是在海頓訪問倫敦期間去世的,海頓聽聞悲傷不已。如果莫扎特有亨德爾和海頓那樣對錢的敏感度,也許早就定居倫敦不至遭貧病之殤了(莫扎特八歲時在其歐洲巡演途中到過倫敦,逗留了15個月。這時亨德爾離世才五年。可惜莫扎特年幼,莫扎特的父親觀念保守,與倫敦就此別過)。

海頓的第一次倫敦之旅耗時一年半,賺了個缽滿盆滿,還得了牛津大學名譽博士頭銜,可謂名利雙收,以至於他老驥伏櫪,於烈士暮年在1794年62歲之際,帶上一位助手兼僕人,踏上了他的第二次倫敦之旅。這一次又呆了一年半。獲利之豐從他在1795年5月2日指揮演出他的作品音樂會後的日記裡可見一斑:「大家和我都非常快樂。今晚我掙到了4000盾。只有在英國才會有這樣的事情。」

回到維也納以後埃氏侯爵尼克勞斯二世鑑於海頓如日中天的國際聲望以及對埃氏家族的貢獻,又把他的退休年金從1400盾提高到了2300盾,1797年再次加到2700盾。值得一提的是,海頓第一次從倫敦回來後在維也納購置了帶花園的大別墅,第二次從倫敦回來後又對這幢大別墅幾度翻修,於1797年搬入一直住到逝世。在這裡誕生了海頓晚年最重要的作品,是他一生創作的結晶。

(作者:蔣一民)

經典音樂之旅還在國家大劇院11月音樂節

點擊詳情:http://www.chncpa.org/subsite/syyjdyyh2015/index.html

相關焦點

  • 古典音樂作曲家也是懸疑小說家?DIGIX TALK為你揭秘音樂大師的創作...
    (原標題:古典音樂作曲家也是懸疑小說家?4月17日,中國青年作曲家、鋼琴家代博在DIGIX TALK演講《音樂的新維度:時間》。打開華為視頻或滔客說APP,在代博的鋼琴彈奏下,讓我們進入音樂的時空,在動人音符中領略音樂的奧秘,一探多元音樂背後的哲學指引。
  • 交響樂隊演奏的電影音樂算不算古典音樂
    交響樂隊演奏的電影音樂算不算古典音樂原文作者 / Monet Sduets編譯 / 風箏歌謠有一種觀點,西方「千禧一代」開始接觸古典音樂主要通過兩個渠道:電影音樂和遊戲音樂。有目共睹的是,歷史上有許多著名古典音樂作曲家為電影寫過音樂,比如聖-桑、埃裡克·薩蒂、拉爾夫·沃恩·威廉斯、阿隆·科普蘭、倫納德·伯恩斯坦、普羅科菲耶夫、蕭士塔高維奇、馬爾科姆·阿諾德等。電影是綜合藝術,它必須接納音樂藝術家的加入,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如果莫扎特、海頓時代有電影,他們也一定會為電影寫音樂。
  • 有哪些作曲家,對西班牙一往情深?
    有哪些作曲家,對西班牙一往情深?有這麼一個地方,讓作曲家們流連忘返,靈感如泉水般湧現,誕生出不少流芳百世的音樂作品,就是本期《經典放送》節目要來到的地方——西班牙。西班牙位於伊比利亞半島,境內山脈縱橫,交通便利,因此民間音樂具有地方特色。這裡又是歐洲的交通樞紐,古希臘、古羅馬文化、基督教文化在這裡交匯,多元的外來文化和當地的吉普賽文化相互碰撞,產生出絢麗的火花。
  • 古典音樂:曲高非和寡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除此之外,這個圈裡的梗數不勝數,我們來個無獎競猜:美國指揮家、作曲家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1918-1990)到底誇過幾個人是最偉大作曲家?(答案見文末)第三類是技術迷。這一群人痴迷於各種錄音技術、唱片質量和音響耳機設備。他們的經典語錄是"聽現場哪有聽錄音的音質好?"
  • 《西方古典音樂》:鋼琴老師備課資料,古典音樂百科全書
    編輯推薦:本書稿是「愛樂系列」叢書第九本,是寫給音樂愛好者的一本西方古典音樂的入門書。本書擇優選收了西方古典音樂史上二百二十餘位作曲家的三千餘部名作,將這些作品從易到難分別納入四大階梯,以便入門者拾級而上。大部分作品附有簡明扼要的解說,以期對讀者有所啟發。
  • 沒有音樂知識基礎 如何學習欣賞古典音樂?
    古典音樂的欣賞一般來說是有兩種思路的,一種是從感性上去體會,一種是欣賞它的理性美。音樂欣賞如同理解一篇文章一樣,準確理解音樂的前提,也要了解作曲家的時代背景、作曲流派、人生經歷等,會對音樂作品的理解有很大幫助。
  • 90後作曲家龔天鵬談戰疫文藝創作:音樂可以跨越時代
    每天早上十點多,上海愛樂樂團的三樓創作室都會飄出鋼琴聲,駐團作曲家龔天鵬就這樣開始了一天的工作。從大年初一至今,他幾乎每天都泡在樂團裡,疫情對他的工作並未造成太大影響。按理來說,在家裡辦公也可以,但是樂團的創作室裡電腦、鋼琴等設備一應俱全,這樣的氛圍實在太好,讓這位年輕的作曲家成了團裡的另類上班族。龔天鵬笑言:「要說唯一的缺點就是夏天晚上有飛蛾,要不然我晚上都可以睡這裡,當『住團』作曲家。」樂團食堂沒有開夥,只拿著基本工資的龔天鵬決定「節流」,一頓外賣點上6個包子或者兩份水餃,既便宜又抗餓。
  • 四代作曲家齊聚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共譜時代樂章,獻禮建黨百年
    四代作曲家齊聚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共譜時代樂章,獻禮建黨百年 2020-12-06 17: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在線講座|古典音樂,悅耳動聽
    古典音樂似乎給人一種隆重端莊的刻板印象容易被年輕人疏遠今天帶你走進古典音樂的另一面聽古典音樂穿什麼?本課程旨在將殿堂經典推向穿T恤的大眾將古典音樂融入日常生活從了解音樂的構成要素開始走進每一天的巴赫學習將日子過成歌劇的莫扎特一窺貝多芬走過的軌跡感受李斯特的多面人生而陷入宿命的卡門霧中的勃拉姆斯,普契尼的歌劇這些都無疑將大幅提升學習者的欣賞能力和音樂素養
  • 音樂|10首古典樂慢跑歌曲推薦
    運動時,你都聽什麼音樂?相信每個人都有一組專屬自己的「運動歌單」或跑步歌單,不論是健身、慢跑、騎單車或瑜珈,播放自己喜歡的音樂,不但能更加專注在運動上,心情也跟著愉快許多。然而你有想過邊聽古典樂做運動嗎?或是想聽古典樂卻不知道該從哪些曲子下手?別擔心,看完這篇推薦就能輕鬆入門囉!
  • 2019年度古典音樂統計數據反映出什麼趨勢?
    2020年1月7日,Bachtrack網站公布了2019年古典音樂行業數據統計,接下來為大家介紹分析。 十大最常演出作曲家第一名,全年有超過13%的音樂會以貝多芬的作品為軸心。
  • 古典音樂表演聆聽規範的歷史演變
    欣賞現場古典音樂表演時,往往有以下約定俗成的規矩:手機調成靜音,安靜就座,保持肅靜,全神貫注地聆聽,等一首作品表演完畢才鼓掌……然而,這些看似正確的欣賞古典音樂表演的方式只是現代社會的獨有現象,在這些音樂作品誕生的那個年代,欣賞方式並非如此。古典音樂有著悠久的宗教傳統。
  • 豐富古典音樂內涵 探索更多表現可能
    這並不簡單,因為它不僅將音樂的戲劇衝突發揮到極致,為動機性管弦樂創作確立典範,同時蘊含著作曲家抵抗厄運的堅強意志和決心。每一個音階都不是孤立的,作為演奏者要深入理解音樂內涵並展現出來。記者:一些音樂評論家稱讚您是「原汁原味」的學院派演奏,您怎麼看待「原汁原味」和個人風格之間的關係?
  • 世界古典音樂20首珍藏版
    古典音樂(Classical Music)是指從巴洛克時期開始到20世紀早期,在歐洲文化傳統背景下創作的、有別於流行音樂的經典音樂。它是一個獨立的音樂流派,追求洗鍊的藝術手法,強調理性地表達情感。古典音樂主題豐富,是無處不在的優美旋律,它能讓我們的心靈得到升華。
  • 古典音樂與文學「跨界互動」令樂迷如痴如醉
    近年來,隨著古典音樂教育的普及,詩與樂這對文藝「雙生花」滋潤著越來越多中國人的心靈。「文學與音樂的天作之合——《雪楓文學音樂課:古典音樂中的文學名著》新書發布會」,日前以一場音樂講座的形式在北京舉辦。前來聆聽「古典音樂中的文學課」的樂迷擠滿了發布會現場。中國音樂評論家劉雪楓說:「縱觀音樂史,文學對音樂的影響由來巨大,文學名著是許多音樂創作的源泉。
  • 會聽古典音樂的人,才懂它的生活情調
    更重要的是,生活中古典音樂裡的旋律無處不在,只看你是否有心留意——你一定在24小時便利店聽過這首孟德爾頌的《春》: 又或者是在學生時代的英語聽力開始前,聽過這首貝多芬的《致愛麗絲》:經典電影裡,也經常用古典音樂作為高潮配樂,來表現人們最深層、最熾烈的情緒變化。
  • 西方古典主義音樂——巴洛克時期鋼琴音樂的產生與特點
    18世紀中葉在西方音樂史上是一個由巴洛克藝術風格過渡到古典主義藝術風格的時期。在這一階段中,最重要的事件當屬鋼琴這件樂器的誕生了。鋼琴的誕生對整個音樂史的發展是有很大貢獻的。從歷史年代來看,鋼琴的產生過程與主調音樂逐步發展和成熟的過程是非常一致的。
  • 鋼琴演奏家李雲迪:音樂是時間的藝術,不可能一成不變
    我在演奏前都會先揣摩作品,了解作品創作的歷史背景,感悟作曲家創作的初衷和彈琴時的心境,然後對曲子進行解析,加入自己的領悟和感受,對作品進行「再創作」。記者: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音樂。巴赫、貝多芬、蕭邦等古典音樂作曲家的作品,歷經數百年流傳至今。如何認識作品經典性和演奏家創造性之間的關係?
  • 【焦元溥講座報名】誠品音樂大講堂:打開古典音樂的門
    ,來到誠品遊逛的客人們,大多都對館內流淌著的環境音樂感到難以忘懷:那不是尋常娛樂場所中常常聽到的曲風,隔著久遠的時代,但旋律中的壯闊與細膩卻分毫不減。於是,在微信後臺,我們常能收到讀者們的留言:「這些音樂都是誰的作品呀,我常逛到一半就忍不住要站住仔細聽。」駐足聆聽之下,其實已經有不少耳尖的客人辨別出來:「呀,這不是胡桃夾子的選段嗎!」、「上一曲是蕭邦的夜曲第一號,現在播的是巴赫的C大調前奏曲。」而藍色多瑙河響起時,甚至讓人不經意間跟著旋律輕輕哼起。
  • 葛萊美獎提名,華人,80後|一位作曲家的三重聽覺
    確實,35歲的周天憑藉《樂隊協奏曲》獲得了2017年最佳當代古典音樂作曲獎提名,成為首位獲得這一獎項提名的華人。出生於杭州的周天是在音樂中長大的。父親經常為影視劇或晚會作曲。他從小就在錄音棚中接觸各種音樂,民歌、爵士、流行……在周天最初的記憶中,音樂是沒有界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