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光年間,當地叫阿益的小夥子靠收購糧食出售,做起小本生意。由於他待人誠懇,熱心腸,生意越做越紅火。人到中年娶妻生兒,夫妻倆勤勞持家,日子甜美。他們從泥磚房搬到門庭大院居住,益記白手起家成為一方佳話。富裕的他並沒有忘記貧困的鄉親。於是他繼續擴大營業,開了一間益記米鋪。在青黃不接的日子,總會派米救濟附近難民,惠及百姓。從此,這間「益記米鋪」遠近馳名,流芳至今。
2 、同發山貨清末,「同發山貨」老字號主要經營土雜山貨和中草藥材,以貨真價實,有求必應作為營業理念。周邊農戶把香骨和打到的野味均拿來這裡寄賣。當街鋪面有條不紊地陳列著新鮮山貨和藥材;鋪面後的小院,多半用來晾曬和堆放山貨。所有物品全是上上精選,不少外地的客商都來這家老店購買。附近鄉親都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同發山貨為當地農民銷售山貨草藥,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提供平臺,成為羅鍋舊街頗負盛名的百年老店。
3、 蘇杭布匹清同治年間,李子祥在羅鍋橫街開了一間蘇杭布匹店,也叫「子祥布匹」。主要經營蘇杭絲綢和紡織品,各類檔次貨品齊全、款式多、應有盡有。展現當時絲綢行業的最高水準。這裡的布匹是用上好的棉紗交給染坊漂染的,不縮水、不褪色,價格實惠,深受鄉親的青睞。此店以「貨真價實,童叟無欺」作為經營準則,如出現質量問題,包退包換,讓老百姓買得開心、穿得放心。成為當地絲綢行業數一數二的百年老字號。
4、花旦錦鐘錶鋪民國年代,上流社會的富家少爺小姐盛行佩戴手錶,當時被看作是一種身份的象徵。當時鐘表的流行,維修生意很好掙錢。花旦錦鐘錶店的店面雖小,但是五臟俱全。由於李錦年輕時曾做過花旦,所以村民都叫他「花旦錦」。他修表技藝高超,維修實操三大技能及銼工、鑽鉚、整理遊絲等傳統技藝無所不精。「修鐘錶就找花旦錦」,已經成為一個響噹噹的技藝品牌流傳在羅鍋老街,至今已經成為一個年代的追憶。
5、 寶生堂醫館清道光年間,一位鑽研中醫有道的大夫,在羅鍋舊街開設了一間寶生堂醫館。他平時上山採藥,為村民把脈開藥,診治疑難雜症,藥到病除。遇到生活極為困難的鄉親,他總是施救贈藥,不收費用。每當發洪澇,有瘧疾暴發危險的時候,他身行力健組織民眾消毒水源,清理垃圾,到各家各戶派發防護性的草藥。並且在醫館煲中藥,為路過的村民免費派送贈飲。當年,寶生堂的郎中就是百姓心中救死扶傷的活菩薩,是一位醫德高尚的好大夫。
6、番攤館清朝是我國歷史賭風興盛的朝代,「長年三老長歌裡,白晝攤錢高浪中。」杜甫生動描繪了嗜賭成風的社會現象。商埠繁榮的羅鍋老街有不少番攤館,吸引不少賭客圍觀參與。番攤是由賭館主人做莊家,以定額派彩的形式來進行的一種賭法。按照賭注金額的大小分為「金牌」、「銀牌」、「銅牌」、「牛牌」四等,開攤有四種結果,所以賭法分為四門,賠率則有番、角、稔、正四種。總之番攤賭博,有人歡喜有人愁。
7 、當 鋪清末,羅鍋老街有不少典當。典當鋪是一整套有別於其他行當的傳統擺設,門外寫著一個醒目的「當」字。老式當鋪前是木製的柵欄,高大的櫃檯前放著算盤、筆筒和登記簿。主要典押地契、田契、古董和金銀珠等值錢物品。19世紀下半葉開始,典當發展迅速,出現當、按、押、小押幾種典當鋪,橫山進入典當行業全盛時期。如今,歲月悠悠,當鋪舊址仍然頑強地守護著一段褪色的記憶,成為經濟發展的歷史印記。
8、洪仔雲吞鋪洪仔雲吞鋪在羅鍋老街以「爽脆香口」尤為出名。已經有過百年歷史。用料上乘,讓客人吃得放心是洪仔雲吞鋪經營的宗旨。洪仔雲吞用料新鮮之外還有獨家秘訣。他製作的雲吞皮薄如蟬翼,富有彈性。新鮮豬肉三分肥七分瘦,手工剁碎做餡,再把本地狗乸蛇起骨削肉剁碎,與豬肉使勁拌勻,令到肉餡爽滑多汁。柴火煮雲吞,配上一碗豬骨老火湯水,撒上芝麻蔥花,一碗透著濃濃香氣清湯中的雲吞做好了,美味飄香,讓人垂涎三尺。
9、子全餅鋪創業於光緒年間的子全餅鋪,是當地著名的百年老餅鋪之一。店主李子全從小就跟廣州師傅做餅。學藝有成之後,他就回來羅鍋老街另起爐灶,開店鋪賣餅。他搓麵粉做餅,在品質上下功夫,保證用料足,食材新鮮,烤制好的餅乾美味飄香。子全餅乾皮薄餡靚,點心琳琅滿目:核桃酥、雞仔餅、盲公餅、……各色點心香氣撲鼻,模樣精緻,讓人讚不絕口。子全堅持純手工做餅,追求有溫度的美味製作。
10、如源竹篾鋪清同治年間,綏江兩岸各埠經營竹類的商行十分興旺,羅鍋渡是廣寧對外貿易的重要渡口之一。老街的竹篾鋪中以如源竹篾鋪口碑最好。由於本地的青皮竹篾線韌性好,不爆青。所以,如源都會挑選優質的竹篾來高價收購,許多鄉親都樂意賣給他。然後再販賣給廣州的商客。如源竹篾鋪竹篾質量好、價錢合理,外地客商都喜歡來這裡拿貨。他從不以次充好,堅持好質量才能贏得市場的經營理念,因此,成就了如源竹篾鋪百年老字號的驕傲。
11、三盛木鋪清末,羅鍋老街的三盛木鋪在行業中最為出名。李三盛為人老實,聰明好學。從小跟著老師傅學習木匠,經過十多年的鑽研,他積累了不少經驗。三盛成家立室後,開店賣木器,主要是自產自銷。木鋪面的木器應有盡有,店裡放置著各種老式刨木器、鑽子、鑿子。常常能看到他在店裡埋頭做木工的情景。他注重木器的質量美,精湛的技藝贏得不少顧客的青睞。他精心製作,刨的木板光滑順手,捏的尺寸精準,製作的木器精美實用,讓十裡街坊嘆為觀止!
12、高佬月榮木屐店木屐是中國最古老漢服足衣的一種。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足見木屐在古代,特別是漢晉隋唐時期最普遍的服飾。明朝年代,羅鍋佬李月榮身材高瘦,所以,村民都把他叫做「高佬月榮」。高佬月榮的木屐店有好多不同品種:公屐、高齒屐、平底木屐等。不但質量好,款式多樣、而且屐上彩畫美觀,穿起來特別舒服耐看。李月榮一直堅持純手工製作木屐,有過百年的傳統,是三代傳承下來的傳統手藝。
13、單眼蘭豆腐店清末,鮮嫩雪白的豆腐在羅鍋老街聞名遐邇。老闆阿蘭從小有一隻眼睛瞎了,當地人把她叫做「單眼蘭」。單眼蘭從不怨天尤人,她開店買豆腐。製作的豆腐原汁原味、供不應求。每天,她勤快地在磨坊裡做豆腐。不厭其煩地一邊架著牽豆腐的磨子,一邊扯漿。單眼蘭堅持用古老傳統工藝製作純豆腐,研磨黃豆、過濾豆漿、煮漿點漿、壓板成型。一整套流程下來,香噴噴的豆腐就做好了。品嘗石磨豆腐,不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勵志的情懷。
14、李城記豬腸粉清光緒年間,羅鍋老街的李城記豬腸粉遠近馳名,吸引不少顧客來品嘗。他每天早起,在店鋪裡用石坎舂打粘米成粉,再用竹篩不停地來回篩粉,接著把篩好的米粉拌涼水開好粉漿。最後舀一勺粉漿倒進開水沸騰的銅鏜裡慢慢蕩開,再放一些蘿蔔仔和木耳的餡料。蓋上鍋蓋蒸兩分鐘,把成塊的粉皮慢慢捲起來,從中間用刀切開再上碟,澆上香油醬油和蔥花,一碟香氣誘人的豬腸粉做好了。色香味俱全的豬腸粉,吃完後唇齒留香,至今讓人追憶回味。
15、裕園樓清末,位於綏江河邊的裕園樓,是一幢舊式的兩層騎樓。這是當地李秋鵬開的茶樓,他看中羅鍋老街的商機。顧請了幾位附近的鄉民當店小二,以燒賣蝦餃和艇仔粥作為特色美食開張營業,堅持「顧客至上,用心服務」的經營宗旨,發展茶樓生意。許多富貴人家喜歡飲早茶、嘆一盅兩件,欣賞美麗的江景。尤其在墟日,茶樓座無虛席,熙熙攘攘,特別熱鬧,夥計忙得不亦悅乎。裕園樓經營有道,環境舒適,已經成為方圓百裡家喻戶曉的名茶樓。
(後記:珍藏在羅鍋街的百年老店還有很多,值得細數回味。逛一圈羅鍋墟,追尋當年永不褪色的情懷!)7月14日,羅鍋古墟,等你如約而來!👏👏👏來源 月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