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網視互聯 貓叔
投資電影嗎?票(血)房(本)20(無)億(歸)的那種。
「2.5,份額5%,20起……」很多人可能看得一頭霧水,這其實是影視詐騙團夥發給客戶的報價,翻譯過來就是——「成本2.5億,有5%的投資份額,20萬起投」,後面往往還會加一句「保守估計票房20億起」。
聽著似乎特別誘人,但其實這都是影視行業騙子們的常用話術。
近日,上海警方偵破了首起影視投資合同詐騙案。騙子通過虛增影視劇製作成本、誇大預期票房收益,騙取投資人投資款,涉案金額高達4500萬,涉及全國各地投資人260餘名。
首起影視投資合同詐騙案的告破,無疑為那些遊走在法律邊緣到處招搖撞騙的影視騙子們敲響了警鐘,也為肅清行業不正之風邁出了艱難的一步。
投資4500萬,回款僅117萬!還原影視投資合同詐騙「全過程」
投資2.6億元、高成本、大製作、XX明星主演、知名影視公司出品,預期票房保守估計可達20億元,投資100萬,至少可獲得360萬元收益……在電影票房屢創新高的當下,這些充滿誘惑力的話術,令不少投資人趨之若鶩。
正是在這樣的「誘惑」下,上海何先生與影視公司籤訂了一份《院線電影項目合作投資協議》,約定以50萬元投資款獲取電影0.25%的版權收益。
結果電影上映後,票房僅6300萬,與此前宣稱的20億票房相差甚遠。而投資人投資的50萬款項,最終僅回款1.3萬,基本上血本無歸。
都說「影視有風險,投資須謹慎」。大多數時候,發生了這樣的事,算是投資失利,只能自認倒黴。但讓何先生意外的是,在該電影的眾多投資人中,投資時獲知的製作成本不盡相同,從7000萬到2.6億元不等。詐騙案件於是浮出水面。
根據警方調查的信息,網視互聯(ID:wxs360)還原了整個詐騙過程。
1、涉案公司確實跟出品方確實籤訂有《票房收益權投資協議》,而且是在涉案公司無能力支付投資款的情況下就已經籤訂。
籤訂合同的好處就是,涉案公司可以以影片「聯合出品公司」的名義進行宣傳和活動,用該合同獲取投資人的「信任」。
不過,合同裡明確規定,「涉案公司不得擅自轉讓所持份額或用於融資,否則將不再享有電影的票房收益權。」
2、涉案公司在明知違規的情況下,依然大肆招募投資人。而且招募手段極其嫻熟,通過高額返傭的方式勾結全國多家中介公司,再通過虛增電影製作成本、精心設計編排話術、誇大票房預期收益,吸引投資人入局。
3、在騙取260餘名投資人共計4500餘萬元投資款後,涉案公司才拿出其中的1000餘萬元支付給電影出品方購買18%份額的票房收益權,剩餘款項除支付中介提成外全部為利潤。
4、通過1000餘萬購買18%份額,大致可以預估,影片的真實投資在7000千萬左右,卻被涉案公司虛增至2.6億。
5、因涉案公司擅自轉讓投資份額違反協議,電影出品方按照協議約定未予兌付票房收益。涉案公司為掩飾非法佔有投資人投資款,以實際票房6300萬元按比例兌付投資人的投資收益約117萬。
對於260位投資人來說,投資共計4500萬,最終兌付收益僅117萬,虧損了近4383萬。
不是所有的影視投資詐騙,都能維權成功
事實上,類似的影視投資騙局還有很多,而且大都遭遇了製作成本數倍溢價、票房估值大跌眼鏡的情況。有的影片甚至壓根沒能上映,但是大多數騙局都有合法有效的合同,以至於大多數投資人投訴無門、有苦難言。
上述案件之所以能夠告破,是因為涉案公司在跟出品方的授權合同明確規定,「涉案公司不得擅自轉讓所持份額或用於融資」。
也就是說,涉案公司根本無權售賣所持份額,他們的行為本身就已經屬於合同詐騙。
其次,涉案公司雖然按照約定以6300萬票房給投資人兌付了票房收益,但事實上,這個並不是真正的「票房收益」,而是涉案公司用投資人自己的錢在補窟窿,避免自己行為敗露。
如果不是「涉案公司不得擅自轉讓所持份額或用於融資」這一條,這樣的案子可能很難維權成功。
其實這樣的詐騙案實在太多。此前,《哪吒》大賣50億後,很快就有騙子打著轉讓《姜子牙》份額進行詐騙,光線影業副總裁劉同也曾發文稱,有假冒光線高管籤約《姜子牙》份額轉讓的詐騙團夥,就在光線影業樓下被警察帶走。
同樣的,《唐人街探案2》還在熱映,網上就出來了《唐人街探案3》的投資合同……逼得出品方不得不出來闢謠。
在眾多影視詐騙案中,除了上述的涉嫌合同詐騙或者冒充出品公司高管之外,大多數詐騙都有合法的投資合同,投資人一旦踩雷基本上只能算「投資失利」,很難被認定為詐騙。這個時候,基本上沒有別的辦法,只能及時止損,即便報警,也很難追回損失。就算走法律途徑勝訴,詐騙公司早已實現了快速收割,基本上沒有什麼可變現資產。
影視投資涉及這幾條的,一律是騙局
這幾年,隨著國產電影票房屢創紀錄,影視投資成了全民熱門投資領域。於是亂象叢生,詐騙方式五花八門,「坑人」手段層出不窮。
網視互聯(ID:wxs360)總結了7條常見的詐騙手段,涉及以下幾條的,投資者都需要警惕:
1、虛掛明星,偽造合同,利用虛假項目行騙
這類項目一般都在網上能查到一些新聞發布會的信息,甚至明目張胆宣傳XX明星加盟,而且會給投資人出示跟明星或者頭部公司的籤約合同(不會允許拍照的,所以投資人留不下任何證據)。
但事實上,這些項目可能八字都還沒有一撇,等籌到錢就去籌備,籌不到就換一個繼續籌。
2、利用虛假「聯合出品」進行行騙
有些公司在網上宣傳自己是聯合出品,甚至在「貓眼專業版app」裡查詢是很多影片的「聯合出品」,看上去已經是行業內資深靠譜的影視公司,但在實際影片的正片中,卻很詭異地「消失」了,並沒有這家公司的身影。
這並不是說貓眼專業版上顯示的出品方不真實,而是某些公司實在太狡猾。他們之所以顯示為「聯合出品」,是因為確實能夠提供跟出品方籤訂的投資合同,但合同一般是有帳期的,所以籤完合同但最終未必會真正支付款項,某些公司正是利用這一點進行虛假宣傳,開展行騙活動。
因為有網上呈現的信息做誤導,又有跟出品方的合同在,這樣的騙局非常具有欺騙性,即便是業內人士也很容易上當受騙。
3、以《普法欄目劇》名義詐騙或售賣各種熱門影視項目版權份額
騙子盯上《普法欄目劇》,是因為大眾對「普法欄目劇」以及央視的認知度。現在,騙子們盯上的已經不止《普法欄目劇》,而是所有正在籌備或者即將上映的各種熱門影片。任何一部熱門電影,都可能成為詐騙的工具。
這些項目可能跟他們沒有半毛錢關係,但這並不影響他們私刻公章、偽造合同,而且往往信口開河,承諾保底,如果票房不達預期將無理由回購。
4、設立「影視投資平臺」,作為理財產品進行詐騙
這兩年,「影視眾籌平臺」「影視理財平臺」崩盤倒閉,組局者卷錢跑路的情況,時有發生。這些平臺以超短周期高收益甚至保底收益來誘騙投資人,甚至保證「投資沒有任何風險,平臺準備預備金,由第三方太平洋保險公司100%擔保」。
這樣的詐騙套路,成本幾乎為零。只需要一個微信公眾號或者app,幾個項目PPT,短短兩三個月,就可以完成整個圈錢過程,對投資人進行快速收割。而且過幾天換個網址換個app,繼續行騙。
5、傳銷式賣電影票,享受票房分紅
有的項目會在上映前跟直(傳)銷或者微商組織合作,鼓勵成員「認領電影票銷售任務」,享受票房分紅。
這種「傳銷式」任務式的賣票機制,最終只能成為底層人員內部的狂歡,而這場狂歡背後,還是所有參與成員的集體買單。
6、以賣衍生品的名義賣票房份額
賣產品不違法,但賣電影分紅權益,賣票房份額,就涉嫌違法。於是就有機構通過「賣衍生品-贈積分-積分兌票房」的模式來規避政策。
這樣的情況下,即便影片最終不能上映,騙子也不負任何責任,而用戶就相當於拿投資款買了他們的衍生品。
7、溢價出售份額,尋找「接盤俠」
其實,即便不是騙局,影視行業對於外行來說,也是一個高風險行業。好的項目各家大公司都在盯著,一般人根本接觸不到,更不可能有投資份額流出。
那些有投資份額流出的項目,即便不是偽項目,票房份額轉讓過程中,都存在著多層溢價轉讓、推介人員魚龍混雜、甚至票房對賭等亂象。
電影還沒拍就已經大賺一筆,至於電影最終票房如何,已經不是他們所需要關心的問題了,而後面進來的投資人就成了悲催的「接盤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