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縣現存規模最大的清代書院龍宮育英書院

2021-01-18 寧海新聞網

  陳東賢

  我縣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書院——龍宮村育英書院,歷時一年的修復工程即將收尾。育英書院是縣級文保單位,也是龍宮村首個啟動整體修復的古建築,百年建築將可迎接四方遊客。

  育英書院整個修復工程,根據古建築修復的要求進行,都按照老樣式修復,有些複雜結構部位拆前先拍照。修復工程的負責人是本村陳澤民,他自始至終親身經曆本次修復,他說:「因為環環相扣的榫卯結構,有些部位的木頭只有拆下來,才能看到被蟲蛀或開裂的情況。」由於木結構建築易腐、易蛀的通病,育英書院此次大修中,對損壞構件全部進行了更換,而一些保存完好的就回歸原位。

  育英書院修繕工程包括正廳、東西廂房、門屋等的修復,正廳屋頂可以看到椽子大都進行了更換,「屋頂上一共有750餘根椽子,拆下後大部分都換新,換上的都用松木材料,新用的屋頂防水材料也更好。」陳澤民說。牆面磚瓦也是修復工作的重要一環,據介紹,按照以舊修舊的原則,此次育英書院修繕,新添磚瓦也使用了老磚。為了找到合適的老磚,施工隊還前往寧波、臨海,終於找到燒制平整度好、年代契合度高的老磚。

  木雕是修復中必不可少的內容,參與修復工程的工匠共有15人,其中包括木匠陳澤民、陳永祥、陳寶興、陳東衛、陳嶽清等7人。今年75歲的陳永祥是其中歲數最大的,他是龍宮村本地人,是陳澤民的師傅,已從事木工50多年。像老陳這樣熟悉傳統木雕的木匠,已經非常少了。

  據參與修復的工匠介紹,本次修復工程,始終在文物保護單位的專家指導以及鎮政府領導下進行的,在修復工程中,由村民自己全權實施,鎮政府則全過程進行監督,保障修復工程達到傳統建築保護的效果,村民對修復工程十分滿意。

  育英書院最早稱育英書室,也是陳氏宗祠「崇德堂」。東為村落,西為田畈,前有龍溪通過。清鹹豐八年(1858)太學生陳錫升所建,時建書室25間,置學田80餘石。民國後期文昌閣舊校舍容納不了就讀學生,遷至「崇德堂」,稍作改建,名之「育英書院」,意為培育英才,振興家鄉。1968年,陳名英回隊任教,任龍宮小學校長,在書院創辦「戴帽子」初中。後到1983年,陳小金拆除書院南老圍牆,建一棟平房,創辦改革開放後寧波市第一所民辦全日制普通中學——龍宮民辦初中,陳俊龐老師為首任校長,當年秋招生1個班,學生52人。

  書院為四合院布局,硬山頂,坐北朝南,總建築面積為1100平方米。南向前院有圍牆,原靠西設一門,後辦龍宮民辦初中,南圍牆拆除,建平房作教室用。2016年,進行復原改造,拆除平房,門靠西。前廳原設三門,中部和東側現為門牆,僅留西側門。

  正廳坐北朝南,單簷一層硬山頂,陰陽合瓦。面闊三開間,通面寬14.19米,通進深10.11米,抬梁穿鬥混合結構。明間進深四柱八檁,五架梁跨前後雙步。簷柱用柱頭科,坐鬥假昂出跳,用變形拱,雀替碩大,上刻雲紋。次間進深五柱八檁。大堂上高懸「繼武太丘」、「崇德堂」兩款大匾。

  東、西廂房為單簷二層,各三間,通面寬11米,通進深9.65米。二樓的欄杆均為「卍」字紋栲格木圍欄。前廳為單簷二層樓房,面闊三開間帶二弄,通面寬22.81米,通進深5.66米,有一卷棚頂。前廳樓上設小屏風5扇,圖案為「卍」字。正廳前天井鋪石子,內植樹三株。

  從私塾到書院再到學校,是中國教育發展史。寧海縣保存的書院極少,而保存如此完整的則更為罕見。它為研究寧海的教育發展史提供了實物證據,是一座值得一看的清代書院。2003年2月,被寧海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焦點

  • 清代泉州著名書院
    泉州的教育事業,到了清代的乾嘉年間又有較大的發展,陸續出現了一些比較著名的書院,為泉州培養了不少人才。這些書院是清源書院、崇正書院和梅石書院。 清源書院在承天寺邊今晉光小學內。此地原為施琅的舊花園,稱「澄圃」,乾隆年間為郡守陳之銓購作講舍,始稱「清源書院」,是泉州近代規模最大的一個書院。
  • 橫山書院:清代四大「關外書院」之一
    在大連瓦房店市復州城西街,有一片保持完好的清代建築,這便是建於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的橫山書院,距今有170餘年歷史。 由灰黑和殷紅色彩構成的橫山書院建築群落,呈現出特有的凝重、古樸韻味,散發著濃厚的文化氣息。 橫山書院與銀岡書院等被並稱為清代四大「關外書院」(目前只有銀岡書院和橫山書院遺址得以保存),是大連地區最早出現的書院之一,也是遼南唯一保存下來的清代書院。
  • 清代書院緣何大發展
    【摘要】清代書院的發展出現了康熙、乾隆、光緒三個高峰時期,這是清代以前所不曾有的現象,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書院的發展與普及。省會書院的創建,為官辦書院教育體系的最終確立奠定了基礎,是清代對書院發展所作的創造性貢獻。書院的官學化使書院獲得了大發展的良機,並且最終也促成了書院的大發展。
  • 桐城派:清代書院教育的典範
    【專家論壇】  作者:江小角(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桐城派與清代書院研究」負責人、安徽大學教授)  書院是我國古代獨特的文化、教育組織。清初為了防止漢族士人利用書院進行反清活動,限制書院發展。
  • 北湖區發現珍稀清代書院經濟專志
    湖南日報8月21日訊(記者 李秉鈞 通訊員 劉玖林 王曉河)8月19日,郴州市北湖區檔案局負責人介紹,他們在檔案資源普查時,發現一本珍稀清代書院經濟專志——《酃邑梅崗賓興廣額印金傳書》。此書由梅崗書院刊刻於清同治七年,棉紙,共計248頁。書寬22釐米、長33釐米,書中字大如清代小銅錢,裝幀精美。
  • 細讀嵩陽書院 原來是古代中國的頂尖大學
    1750年(乾隆十五年),乾隆皇帝遊歷中嶽嵩山,被嵩陽書院的地理形勝和人文風貌所感染,揮毫為書院御書了這副楹聯,向世人展示了嵩陽書院在皇帝眼中的地位和價值。嵩陽書院所在的河南登封古稱嵩陽,因地處中嶽嵩山之陽而得名。嵩陽書院,正位於嵩山主峰太室山峻極峰的南麓。
  • 重走書院路:記錄古時浙江書院故事
    浙江自古書院眾多,書香飄逸。千百年前,它們是享譽大江南北的精神引領之地。浙江古代書院,在數量上僅次於江西,名列全國第二。一群來自浙師大的「00後」大學生正在開展一項文化行動:重走書院路,目前已走訪了現存的25個浙江古代書院,並對省內144個古代書院的基本信息進行了整理。
  • 中國歷史上的四大書院,皇帝親自賜匾,教學水平不次於清華北大
    到了清朝末期,湖南、湖北兩省的書院最為著名,如江漢學院,經心書院,江夏書院,晴川書院。再如1890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創辦的兩湖學院,這是一所具有新式學校規模的書院。1900年,兩湖書院改名為兩湖師範學院,從此便結束了書院的形式。
  • 探村浙江寧海丨龍宮古村,龍樹龍根龍溪橋,水晶龍宮今何在
    從中你能讀出龍宮的地理特徵和歷史的延綿。說起龍宮古村,聲名在外的是那條龍宮生態溝,大方洩、小方洩、香巖洩吸引了無數驢友,幾年前就曾和幾位同事一起走過,大雨中的那一次驢行,我們渾身溼透,但是龍宮的那條美麗的生態溝卻讓我們終身難忘,直通龍宮生態溝的是一條保存完好的漢代古道,吸引了無數遊人的腳步。
  • 遼陽有座清代書院,目前在一所高中院內,仍在用
    今天,「遼寧有歷史」要說的,則是另外一家位於遼陽市內的書院,它的名字叫「襄平書院」,至今已經130年了。看到了這裡,大家可能覺得奇怪,古代的「書院」到底是一種什麼機構?它和公辦的學校有什麼區別呢?在這裡,我們先來簡單了解下書院。書院興起於唐朝,盛於宋朝,在清朝時滅亡。從誕生到結束的1000多年裡,書院的形式不斷變化與完善。
  • 關中書院史話
    因地方窄小不能容納,陝西布政使汪可受、按察使李天麟等人隨於寺東南小悉園,為馮從吾先生修建「白山書院」,後改名為「關中書院」。當是關中書院規模宏大,中間講堂六間,題匾「允執」(即後稱的允執堂)。關中書院去「允執」二字名堂,不僅寓意堅持儒家的中庸思想,而且暗合關中之名。左右各有房屋四間房間向南排開,東西號房個六間。講堂後有假山一座,講堂前方有方塘半畝,豎亭於中,砌石為橋。
  • 極簡生活丨書院仙蹤,如影隨形 by 蒹葭
    庚子仲夏之月,欣聞「人文曉築」團隊受邀入駐鼓樓鰲峰坊南側新39號李世甲故居開講,得以融入和延續傳播書院文化,「人文曉築」團隊以多場精彩原創講座迎來耕織書院文化十周年慶,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鰲峰坊街區位於福州市鼓樓區於山北麓,安泰河南岸,東臨五一北路,西連朱紫坊和法海路。
  • 地理學視域下的程朱理學及其書院文化
    學界一般認為,程頤的思想體系和著書講道與伊皋書院關係密切,史料亦證明《周易程氏傳》的撰寫和傳授大部分時間在伊皋書院進行。正是在這樣的授學著述過程中,「洛學」形成規模並產生了廣泛影響。對二程理學的創立和貢獻,歷代研究浩如煙海,在此不作贅述。
  • 萬松書院的摩崖石刻,何止「有美」
    萬松書院,也有一處可供駐足流連的石林,因為石林中那些或清晰或殘損的摩崖石刻。 張鵬翮,被稱為「清代第一清官」,康熙大帝讚美其為「天下第一等人」,清代著名治水專家,治理黃河,惠及萬家。 『有美』二字出自這樣一位美譽度空前絕後的人物手中,耐人尋味。
  • 喬江書院 風雨滄桑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海外版】;湖南喬口,因為有一個喬江書院,一直令我嚮往。這些年的旅行中,各地的書院是我駐足最久的地方。 唐末五代,戰亂不斷,曾經興盛的官學漸漸衰退。宋統一以後,百姓安居,士子向學,官學滿足不了社會旺盛的求學需要,地方書院開始興盛。據清光緒《湖南通志》記載,宋代湖南共有51所書院。
  • 走進圓明園裡的書院
    清代帝王非常注重對皇子的教育及自身的學習,因此在圓明園內修建了不少書院、書屋,供讀書之用,如四宜書屋、碧桐書院、匯芳書院、荷香書屋、湛虛書屋、怡然書屋、探真書屋、含芳書屋等。還有的雖然在匾額字面上沒有涉及讀書之意,但實際上也是皇帝專門用以讀書的地方,如洞天深處即為皇子們的讀書處。
  • 亞坤夜讀丨嶽麓書院的荷花(有聲)
    以湖湘文化學術基地著稱於世的嶽麓書院,是我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嶽麓書院學脈綿延千年,弦歌不絕,書香傳承,是文明傳播史上的一道亮麗風景。嶽麓書院不但以文化地位得以揚名,其建築藝術、園林風格也都蘊藏著東方智慧與樸素道理。
  • 嶽麓書院對聯的十種氣度,名氣之外各具風格
    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的嶽麓書院是湖湘文化地標,一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的對聯即讓它名傳天下,另無數學子心馳神往。嶽麓書院除了「惟楚有才,於斯為盛」之外,還保存和匯集了古往今來與書院相關的眾多名聯、佳聯。這些對聯或狀物、或詠志、或說理、或勸學、或祀賢、或傳道,各有其不凡氣度,構成了書院精神的獨特載體,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
  • 朱熹與嶽麓書院
    去長沙的目的就是了卻多年心願,拜訪嶽麓書院。在中國書院史上,嶽麓書院聲名顯赫。它與河南登封嵩陽書院、河南商丘睢陽書院(即應天府書院),以及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並稱中國四大書院。而嶽麓書院是四大書院之首,它在中國所有書院中,可稱領袖群倫。唐人劉禹錫,曾於此結廬讀書;南宋朱熹和張拭在此交流學術。明清以來講學或就讀於此的有王夫之、魏源、曾國藩、左宗棠、郭嵩燾、譚嗣同、梁啓超、黃興、蔡和森等。
  • 南寧鄉間的清朝書院,學生創下的壯舉,在廣西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南寧鄉間的清朝書院,學生創下的壯舉,在廣西歷史上還是第一次書院是古時候士子讀書學習的地方,古代社會非常重視文人,當你寫文章精妙時,別人就覺得你有才能,會另眼相看。古代皇帝選拔人才也是通過科舉考試進行的,選擇文章寫的人委以重任。因此很多地方都會建有書院,培養本地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