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東賢
我縣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書院——龍宮村育英書院,歷時一年的修復工程即將收尾。育英書院是縣級文保單位,也是龍宮村首個啟動整體修復的古建築,百年建築將可迎接四方遊客。
育英書院整個修復工程,根據古建築修復的要求進行,都按照老樣式修復,有些複雜結構部位拆前先拍照。修復工程的負責人是本村陳澤民,他自始至終親身經曆本次修復,他說:「因為環環相扣的榫卯結構,有些部位的木頭只有拆下來,才能看到被蟲蛀或開裂的情況。」由於木結構建築易腐、易蛀的通病,育英書院此次大修中,對損壞構件全部進行了更換,而一些保存完好的就回歸原位。
育英書院修繕工程包括正廳、東西廂房、門屋等的修復,正廳屋頂可以看到椽子大都進行了更換,「屋頂上一共有750餘根椽子,拆下後大部分都換新,換上的都用松木材料,新用的屋頂防水材料也更好。」陳澤民說。牆面磚瓦也是修復工作的重要一環,據介紹,按照以舊修舊的原則,此次育英書院修繕,新添磚瓦也使用了老磚。為了找到合適的老磚,施工隊還前往寧波、臨海,終於找到燒制平整度好、年代契合度高的老磚。
木雕是修復中必不可少的內容,參與修復工程的工匠共有15人,其中包括木匠陳澤民、陳永祥、陳寶興、陳東衛、陳嶽清等7人。今年75歲的陳永祥是其中歲數最大的,他是龍宮村本地人,是陳澤民的師傅,已從事木工50多年。像老陳這樣熟悉傳統木雕的木匠,已經非常少了。
據參與修復的工匠介紹,本次修復工程,始終在文物保護單位的專家指導以及鎮政府領導下進行的,在修復工程中,由村民自己全權實施,鎮政府則全過程進行監督,保障修復工程達到傳統建築保護的效果,村民對修復工程十分滿意。
育英書院最早稱育英書室,也是陳氏宗祠「崇德堂」。東為村落,西為田畈,前有龍溪通過。清鹹豐八年(1858)太學生陳錫升所建,時建書室25間,置學田80餘石。民國後期文昌閣舊校舍容納不了就讀學生,遷至「崇德堂」,稍作改建,名之「育英書院」,意為培育英才,振興家鄉。1968年,陳名英回隊任教,任龍宮小學校長,在書院創辦「戴帽子」初中。後到1983年,陳小金拆除書院南老圍牆,建一棟平房,創辦改革開放後寧波市第一所民辦全日制普通中學——龍宮民辦初中,陳俊龐老師為首任校長,當年秋招生1個班,學生52人。
書院為四合院布局,硬山頂,坐北朝南,總建築面積為1100平方米。南向前院有圍牆,原靠西設一門,後辦龍宮民辦初中,南圍牆拆除,建平房作教室用。2016年,進行復原改造,拆除平房,門靠西。前廳原設三門,中部和東側現為門牆,僅留西側門。
正廳坐北朝南,單簷一層硬山頂,陰陽合瓦。面闊三開間,通面寬14.19米,通進深10.11米,抬梁穿鬥混合結構。明間進深四柱八檁,五架梁跨前後雙步。簷柱用柱頭科,坐鬥假昂出跳,用變形拱,雀替碩大,上刻雲紋。次間進深五柱八檁。大堂上高懸「繼武太丘」、「崇德堂」兩款大匾。
東、西廂房為單簷二層,各三間,通面寬11米,通進深9.65米。二樓的欄杆均為「卍」字紋栲格木圍欄。前廳為單簷二層樓房,面闊三開間帶二弄,通面寬22.81米,通進深5.66米,有一卷棚頂。前廳樓上設小屏風5扇,圖案為「卍」字。正廳前天井鋪石子,內植樹三株。
從私塾到書院再到學校,是中國教育發展史。寧海縣保存的書院極少,而保存如此完整的則更為罕見。它為研究寧海的教育發展史提供了實物證據,是一座值得一看的清代書院。2003年2月,被寧海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