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帝王非常注重對皇子的教育及自身的學習,因此在圓明園內修建了不少書院、書屋,供讀書之用,如四宜書屋、碧桐書院、匯芳書院、荷香書屋、湛虛書屋、怡然書屋、探真書屋、含芳書屋等。還有的雖然在匾額字面上沒有涉及讀書之意,但實際上也是皇帝專門用以讀書的地方,如洞天深處即為皇子們的讀書處。
四宜書屋,圓明園四十景之一,位於福海北邊山水間。乾隆中葉改建為安瀾園,是一處園中之園。乾隆帝《四宜書屋》詩句云:「春夏秋冬無不宜,所宜樂總讀書時。何須千裡鹽官憶,即景吾方勉近思」。又云:「舊屋重修葺,無多點綴為。松窗就老乾,菊砌繞新蕤。霜落澄池底,林疏露巘姿。」四宜書屋建於雍正年間,初名春宇舒和。乾隆九年(1744)掛乾隆御書「四宜書屋」匾。清宮畫院處原在春宇舒和設有一處分館,乾隆九年至十三年間,曾傳旨著「春宇舒和畫畫人」繪畫西洋樓式燈畫片和隔扇畫。本景後來仿照浙江海寧陳氏隅園大規模改建為安瀾園。陳氏隅園是大學士陳元龍、翰林院編修陳邦直父子,在海寧鹽官鎮的一座花園。乾隆帝御製《安瀾園記》曰:「安瀾園者,壬午(按:乾隆二十七年)幸海寧所賜陳氏隅園之名也。陳氏之園何以名御園?蓋喜其結構致佳,圖以歸……就四宜書屋左右前後略經位置,即與陳園曲折如一無二也」。可見四宜書屋是乾隆於二十七年南巡觀海塘,地方大吏即以海寧陳氏之隅園為行館,因賜名曰安瀾。回京後乾隆喜其結構之佳,就御園四宜書屋左右前後肖其位置為之。
圓明園綺春園內還有另一處四宜書屋,建成於嘉慶十年(1805),為綺春園三十景之一。嘉慶御製詩《四宜書屋》詩句云:「春(敷春堂)夏(清夏齋)秋(涵秋館)冬(生冬室)各擅奇,平皋書屋四時宜。紗櫥溫室連青瑣,細柳名花繞碧池。」?
碧桐書院,圓明園四十景之一,西南濱臨九州後湖,俗稱梧桐院。該景是一處山阜旋繞的園中園,四邊圍以兩條土山,與外隔絕,造成靜室讀書之意境。庭院中種植著梧桐,翠蔭籠罩著軒亭,環境清淨幽雅,確是讀書的好地方。乾隆曾寫御製詩序曰:「前接平橋,環以帶水。庭左右修梧數本,綠蔭張蓋,如置身清涼國土。每遇雨聲疏滴,尤足動我詩情。」詩云:「月轉風回翠影翻,雨窗尤不厭清喧。即聲即色無聲色,莫問倪家獅子園。」可見本景庭院內種植梧桐,綠蔭如巨大的傘蓋,房舍及庭院之內均有陰涼之感。這組書院建築周圍不但有水環繞,而且四周土山環抱,顯得格外僻靜,不愧為讀書、作詩的好去處。
匯芳書院,圓明園四十景之一,位於圓明園的西北。「匯芳」即為集賢之意。書院建於乾隆七年,乾隆有詩序曰:「書院新開號匯芳,不因葉錯與華裳。菁莪棫樸育賢意,佐我休明被萬方。」意在這裡聚集賢人的智慧,幫助他成為一個恩澤百姓的好皇帝。書院東南山前有一小軒名為「問津」,應該也含有通過研讀經史,為帝王的統治方略指點迷津的意思。本景所居地形為山溪匯合的半島,在景點密集的九州以北,處於一種相對舒緩的環境中。景區內建築錯落有致,院落形態有變,建築與山水的關係處理得體,環境幽雅,靜性怡人,頗得乾隆喜愛。
武陵春色,舊名桃花塢,圓明園四十景之一,位於九州景區以北,也曾是乾隆皇帝讀書的地方。其中的「綰春軒」為乾隆青年時書室,他對這座書室別有一番情懷。乾隆四十一年,已年過六旬的他仍做詩回憶:「書軒亦絕勝,棐幾儻來憑。舊學溫何有,新知契幾曾。砌花紅雨過,庭樹綠陰增。春意去杳矣,問誰綰得能。」乾隆在青年時期寫了許多文章,定名「樂善堂文集」,由此也讓人聯想起武陵春色之樂善堂這個皇子讀書的地方。此外,品詩堂也是舊時書室。乾隆在雍正四年(1726)至七年(1729)間居於桃源深處讀書時,年當14—16歲。他一生吟詩成癖,其寫詩生涯正是從這裡開始的。正如其《品詩堂》詩句所云:「幼時書室此棲遲,六十餘年未廢斯。」(圓明園研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