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印象中,圓明園的西洋樓是素色的,但事實上是「色彩繽紛」的。圓明園管理處正在進行的「修復1860」三期文物修復正在印證這一觀點。記者今天從圓明園管理處獲悉,「修復1860」三期將完成24件瓷器、5件琉璃共29件文物的修復工作,這也是圓明園首次嘗試對琉璃構件進行修復。
今天上午,記者走進位於圓明園內一處掛著「圓明園文物修復工作站」牌匾的小院,身穿白大褂的「文物醫生」正在對部分文物開展修復工作。在圓明園,修復出土的瓷器、石刻類文物較為常見,修復琉璃件卻比較少見。「目前對於琉璃構件的修復大多採用傳統的方式進行,但琉璃本身的顏色無法保留,我們這次挑戰全新領域,首次嘗試對琉璃構件進行修復。」圓明園管理處文物考古科科長陳輝說。
「之所以要嘗試修復琉璃,是因為要重現西洋樓的彩色原貌。」陳輝說,遊客參觀圓明園遺址的時候,西洋樓是必去的地方,那些精美雕刻的乳白色石柱成為「打卡」的標誌。在遊客印象中,西洋樓是素色的。然而,通過考古、歷史檔案查詢等一系列研究發現,被毀之前的西洋樓其實是「色彩繽紛」的。陳輝說,西洋樓是「西洋外表中國心」,柱子內部是木頭的,然後砌上磚,最外層是西方人常用的大理石,而大理石上的很多西洋紋飾用的就是琉璃構件,通過榫卯的方式嵌入的。琉璃構件顏色豐富,有黃綠色、天青色、翡翠色等。
在1860年的那場浩劫中,西洋樓被付之一炬,只剩下了斷壁殘垣和殘破的琉璃構件。圓明園管理處首次將5件琉璃構件列入「修復1860」三期計劃,通過清理、預拼接、粘接、補配、找平、做色、繪紋飾、上釉等方式,努力還原琉璃構件的原始風貌。另外,陳輝說,此次修復西洋紋飾琉璃構件還將有助於推動西洋樓區域相關研究。
在文物修復工作站裡,記者還在一面牆體上看到了一張放大的西洋樓黑白照片,工作人員創造性地將現存的彩色琉璃構件做成「拼圖」,可以自己動手,將彩色琉璃構件拼貼在西洋樓上,重現當年「五彩繽紛」的西洋樓原貌。
除了琉璃構件,「修復1860」三期還將修復康熙青花龍鳳紋碗、康熙黃釉纏枝花紋盤、康熙鬥彩水仙靈芝杯、清乾隆青花梵文高足碗等24件瓷器。瓷器文物的保護修復要經過分揀、拆解、清洗、粘接、補配、拋磨、作色和上釉。陳輝介紹,本期擬修復的24件瓷器均出土於圓明園遺址考古發掘過程中,大部分都沒有分揀,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殘缺、斷裂、汙垢,還沾染有膠帶石膏等陳舊的修復材料,已經鬆動泛黃,這些都會對瓷器文物的修復難度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
近年來,圓明園的流散文物逐漸回歸,長眠於地下的文物也逐步被挖掘。隨著考古工作不斷推進,圓明園遺址內出土的瓷器碎片高達10萬餘片,包括石刻、琉璃、瓷器等,大部分為清代官窯瓷器,涵蓋青花、粉彩、釉裡紅等20多個釉彩種類。圓明園「修復1860」文物修復工作邀請南京博物院文物保護研究所原所長王勉進行全程指導,第一期已完成青花纏枝蓮瓷繡墩、康熙團龍紋瓷碗等6件瓷器的修復工作,第二期已完成雍正青花碗、「地天母」佛像等11件文物的修復工作。歷時97天,修復共計完成17件珍貴文物。
與此同時,圓明園管理處還對修復文物進行3D掃描,並將信息收入圓明園線上數字博物館,遊客可在圓明園微信公眾號上觀看。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