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首次發現皇家稻田遺址

2020-12-17 金臺資訊

本報訊(記者 王斌)圓明園四十景之一的澹泊寧靜遺址考古發掘取得了重要發現。北京青年報記者昨天從圓明園管理處獲悉,考古人員發現了主建築「田字房」的9間房屋遺址的位置及其內部情況,並首次運用植物考古手段發現了皇家稻田遺址,下一步將用實驗方法分析土壤構成,判斷稻田內是否有相關植物遺存。

澹泊寧靜遺址位於圓明園西北部,雍正五年(1727年)時已建成,東西寬160米、南北長140米。據史料記載,澹泊寧靜的主建築是座「田」字形大殿,俗稱「田字房」。目前,澹泊寧靜遺址山水輪廓還在,遺址範圍內只能夠看到幾塊石頭和柱礎。

自今年11月初開始,圓明園管理處聯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對澹泊寧靜遺址開展考古發掘。據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副研究館員、圓明園課題組組長張中華介紹,考古面積約500平方米,目前四分之一的區域已經啟動了考古發掘。考古探溝內,工作人員用小刷子一點點清理著遺址上的塵土,遺址建築的地面漸漸顯露出來。

「據史料記載,『田字房』是一個田字外形的建築,共33間房屋,用石塊壘砌。截至目前,我們已經發現了9間房屋遺址的位置,同時發現了『田字房』的內部情況,包括臺階、地釘、條石、排水設施等。」張中華說,「經過現場勘探,我們發現建築的基礎數據與史料記載基本一致。」

圓明園管理處文物考古科科長陳輝介紹,「田」字象徵農耕,古代中國奉行以農為本,清朝皇帝不但以「田」為房,還在圓明園的稻田裡舉行「藉田之禮」(即親自耕田的典禮),並察看農事農時,以示對農業的重視。在「田字房」的外圍,不僅有河水環繞,還有大面積皇家稻田。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在遺址附屬的皇家稻田,考古人員首次採用植物考古的手段,對京西稻的種植開展考古學研究,目前已經發現了稻田的田埂。今後,考古人員將採集部分皇家稻田的土壤樣本送進實驗室,通過篩土、水洗等方式分析土壤構成,來判斷稻田內是否有相關植物遺存,進一步對京西稻的種植開展考古學研究。

據悉,本次澹泊寧靜遺址考古將向市民遊客全程開放考古發掘工地,還會通過各種方式及時與社會共享考古成果。

攝影/本報記者 袁藝

視頻/本報記者 王斌

相關焦點

  • 圓明園遺址發現「田字房」和皇家稻田
    原標題:圓明園遺址發現「田字房」和皇家稻田  作為圓明園四十景之一的澹泊寧靜遺址考古取得重要發現。圓明園管理處昨天公布消息,考古人員在遺址上發現了主建築「田字房」和皇家稻田遺址,這也是圓明園考古工作首次採用植物考古手段開展研究。
  • 圓明園考古發現皇家稻田遺址和「田字房」,遊客可近距離觀看考古全...
    由圓明園管理處聯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開展的澹泊寧靜遺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發現「田字房」和皇家稻田遺址。本次在圓明園發現的「田字房」和皇家稻田遺址,其文化內涵與三千多年前周原遺址中祭祀土地的「社」一脈相承,揭示了中國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價值觀和中華民族日用而不覺的文化基因。
  • 圓明園考古發現皇家稻田 雍正帝曾在這兒「下田」耕作……
    圖說:考古現場 新民晚報駐京記者 潘子璇 攝 下同在圓明園西北部的澹泊寧靜是圓明園四十景之一,在如今遊客的眼中,澹泊寧靜遺址山水輪廓尚在,遺址範圍內只可見幾塊石頭和柱礎。殊不知兩百多年前,這兒曾有一座1350平方米的宮殿和一片彌望的皇家稻田,山水秀麗,風光宜人。記者了解到,日前,由圓明園管理處聯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開展的澹泊寧靜遺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發現「田字房」和皇家稻田遺址。
  • 圓明園考古有新發現
    作為圓明園四十景之一的澹泊寧靜遺址考古取得重要發現。記者今天從圓明園管理處獲悉,考古人員在遺址上發現了主建築「田字房」和皇家稻田遺址,這也是圓明園考古工作首次採用植物考古手段開展研究。殿的東門外是翠扶樓,樓的南北均是稻田。今年11月初開始,圓明園管理處聯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聯合對「澹泊寧靜」開展考古發掘。今天上午,記者走進澹泊寧靜遺址,現場可見景區的山水輪廓還在,遺址範圍內只有幾塊石頭和柱礎殘存。考古工作正在進行當中,工作人員用綠色圍網將遺址區域圍起,遊客可以近距離觀看考古的全過程。
  • 「我在圓明園修文物」,圓明園首次修復琉璃,再現彩色西洋樓
    在很多人印象中,圓明園的西洋樓是素色的,但事實上是「色彩繽紛」的。圓明園管理處正在進行的「修復1860」三期文物修復正在印證這一觀點。記者今天從圓明園管理處獲悉,「修復1860」三期將完成24件瓷器、5件琉璃共29件文物的修復工作,這也是圓明園首次嘗試對琉璃構件進行修復。
  • 圓明園遺址公園設立「曾憲梓紀念日」
    5月24日,圓明園在三園交界原址舉行曾憲梓雕像落成一周年紀念儀式,把曾憲梓先生雕像作為新的愛國主義教育點位,將每年5月24日設立為「曾憲梓紀念日」。紀念儀式上,圓明園負責人為曾憲梓雕像獻上花籃,工作人員集體鞠躬致意,表達圓明園人的感激之情,感懷其對圓明園遺址保護事業作出的貢獻。作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圓明園把曾憲梓雕像作為新的愛國主義教育點位,並將每年5月24日設立為「曾憲梓紀念日」,還將出版一本《曾憲梓雕像落成記》作為永久紀念。
  • 圓明園首次修復琉璃,再現彩色西洋樓
    在很多人印象中,圓明園的西洋樓是素色的,但事實上是「色彩繽紛」的。圓明園管理處正在進行的「修復1860」三期文物修復正在印證這一觀點。記者今天從圓明園管理處獲悉,「修復1860」三期將完成24件瓷器、5件琉璃共29件文物的修復工作,這也是圓明園首次嘗試對琉璃構件進行修復。
  • 圓明園遺址公園紀念曾憲梓雕像落成一周年
    人民網北京5月24日電(池夢蕊)5月24日,北京圓明園在三園交界原址舉行曾憲梓雕像落成一周年紀念儀式,以此感懷曾憲梓先生對圓明園遺址保護事業作出的巨大貢獻。同時,圓明園把曾憲梓先生雕像作為新的愛國主義教育點位,將每年5月24日設立為「曾憲梓紀念日」。
  • 重建圓明園,真的沒有那個必要
    圖片來源於百度對於全國人大代表提出的關於「重建圓明園,加強國家愛國主義文化建設的建議」,國家文物局經商北京市政府答覆稱,圓明園遺址不僅是清代皇家園林的重要代表,更是近代中國被侵略、遺址以斷壁殘垣告誡後人勿忘國恥、警鐘長鳴,重建圓明園缺乏必要的考古及歷史文獻依據,且將改變圓明園遺址被列強破壞的歷史現狀,應慎重論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11月10日北京日報)圓明園為圓明、長春、萬春三園之總稱。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始建,嘉慶十四年(1809年)建成,是我國清代最重要的皇家建築之一,1860年和1900年先後被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所毀。
  • 圓明園已被毀150年,專家對其修復時,意外發現了5萬多件文物
    眾所周知,陶淵明的詩描繪山水景色一流,圓明園的建造還參考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景色作為標準。以山,水,畫,三結合的方式吸取大量的華夏美景和園林融合建造而成。據《康熙實錄》記載:"這是康熙皇帝首次來圓明園參觀徒步數小時,也是對圓明園最早的記載"。
  • 圓明園旅遊,從哪個門進好,幾個門的區別,最後附圓明園導遊圖
    圓明園坐落在北京西郊,是清朝皇家園林,現在作為遺址公園對公眾開放、供遊人參觀,同時也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經常有單位或者學生在此組織活動。但是作為皇家園林,它是非常巨大的,現在的整體面積有5280多畝,這麼大肯定不是一天能轉完的。那麼從哪個門進好呢?主要還是對應您的時間安排。
  • 圓明園被毀150多年,專家在修復過程中,意外發現50000多件寶貝
    在清朝的後期,社會動亂,列強侵略,圓明園在被掠奪了之後又被列強的一把火燒成了灰燼,堪稱世界奇蹟的圓明園就這樣消失了,在圓明園被燒毀150年之後,就有文物專家準備對圓明園進行修復,修復的過程當中意外發現了50000多件寶貝,這些寶貝也成為了珍貴的文物。
  • 皇家園林稻田農舍互為襯託 8處山水田園託起「三山五園」
    不光北塢公園,隔條馬路的中塢公園,還有附近的兩山公園等等,也有稻田等舊時農村風光。兩山公園裡,稻田的肌理還保持舊時模樣,曾經的飯店院裡的大樹留在稻田中間,上面爬滿凌霄花。說變化「出了小區走到這兒,也就十多分鐘吧!」
  • 2021國考申論熱點:拒絕重建圓明園,背後是歷史敬畏與現實考量
    」,對此國家文物局答覆稱,圓明園遺址不僅是清代皇家園林的重要代表,更是近代中國被侵略、被殖民的歷史見證,遺址以斷壁殘垣告誡後人勿忘國恥、警鐘長鳴。重建圓明園缺乏必要的考古及歷史文獻依據,且將改變圓明園遺址被列強破壞的歷史現狀,應慎重論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國家文物局的回覆,雖然有「慎重論證」的含蓄措辭,但意思已經非常明顯。這項建議本身的訴求點其實是不太立得住的。   論愛國主義教育和文化建設,圓明園斷壁殘垣的遺址,便是最現實的教材。雖然恥辱,但令人反思。它用殘酷的現實告訴所有中國人,落後就要挨打,強大才能興邦。
  • 八旬老人在浙江投資300億復原圓明園,重現昔日的輝煌
    位於北京西北郊,毗鄰頤和園,圓明園始建於1709年,是一個佔地350公頃以上的大皇家園林,因此也有「萬園之園」之稱。現在圓明園遺址成了一處旅遊勝地,那些殘垣斷壁時時提醒著我們,雖然現在是和平年代,但也不能忘記國恥。也許有人還不知道,除了北京圓明園,浙江還有一個「圓明園」,就是位於浙江橫店影視城的「圓明新園」,是我國最「任性」的老人,投資300億1:1複製了圓明園,如今已成為5A級景區。
  • 「追尋失落的圓明園——圓明園罹劫160周年紀念」學者訪談
    每個中國人心中都有一座圓明園。您怎樣認識國人的「圓明園情結」?汪榮祖:吳浩提到每個國人都有一個所謂的「圓明園情結」,因為這個園裡包括了中國的文物、建築、工藝,甚至可以說是中國的文明,它們在外力的摧殘下失去了,每一個中國人對此都有很深的情結。我記得有一個外國作者說過,圓明園是一個皇家的園林,關一般中國人什麼事情?可是我回答他說,假如外國人把英國皇宮燒了,英國人有什麼感受?
  • 重建圓明園,究竟有沒有這個必要?
    對此,國家文物局,給出這樣的回覆: 重建圓明園,缺乏必要的考古及歷史文獻依據,且將改變圓明園遺址被列強破壞的歷史現狀,應慎重論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關於這個問題,我有兩點想法與建議,與大家分享。
  • 神鳥識主——圓明園養雀籠的傳說
    圓明園是清朝帝後生活居住的地方,同時皇帝皇后們為了調劑生活,在圓明園裡還養有許多寵物。在西洋景區一進門,就有一個大牌樓,做的精美異常。據說從這個牌樓的西向東看,這組牌樓是中式的,從東向西看,這組牌樓又是西式的。這裡就是現在的養雀籠。
  • 圓明園&希臘神廟,是這一對父子摧毀的【欠抽】
    第七代「埃爾金伯爵」託馬斯·布魯斯肖像他僱傭了300名工匠,一年內將神廟裡六成的雕刻群和其他文物全部拆光掠走,裝滿了整整200箱,分批次用英國皇家艦隊運送回國。描繪額爾金進入北京的英國畫和他的父親一樣,額爾金對中國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圓明園」早就垂涎三尺,在進入北京城前就騎馬前去察看,和法國人定下了分贓的計劃。
  • 餘姚發現漢六朝遺址,寧波地區首次出土簡牘類文書
    餘姚發現漢六朝遺址,寧波地區首次出土簡牘類文書 2020-12-09 22: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