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考古現場 新民晚報駐京記者 潘子璇 攝 下同
在圓明園西北部的澹泊寧靜是圓明園四十景之一,在如今遊客的眼中,澹泊寧靜遺址山水輪廓尚在,遺址範圍內只可見幾塊石頭和柱礎。殊不知兩百多年前,這兒曾有一座1350平方米的宮殿和一片彌望的皇家稻田,山水秀麗,風光宜人。記者了解到,日前,由圓明園管理處聯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開展的澹泊寧靜遺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發現「田字房」和皇家稻田遺址。
今天上午,記者在澹泊寧靜遺址中看到,考古人員正在進行初期的挖掘和測量,部分遺址的地面、臺階、地釘已經顯露出來,在考古現場的圍欄外,遊客可以近距離觀看考古的全過程。
澹泊寧靜曾經是什麼樣子?據圓明園文物考古科科長陳輝介紹,澹泊寧靜在雍正五年(1727年)時已建成,取意於諸葛亮《誡子書》中「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史料記載,澹泊寧靜的主建築是座「田」字形大殿,建築面積1350平方米。「田字房」中共有33間房屋,用石塊壘砌,每間邊長約4.48米左右,廊深1.28米,簷柱高3.68米。在大殿的東邊有翠扶樓,樓的南北是一大片稻田,河水周環。
採用「田」字作為大殿輪廓體現出古人的別出心裁。陳輝表示,「田」字象徵農耕,古代中國奉行以農為本,清朝皇帝不但以「田」為房,還在圓明園的稻田裡舉行藉田之禮,察看農事農時,以示對農業的重視。
記者翻閱資料看到,藉禮是古代中國天子或首領親自耕田的典禮,曾經,雍正帝也時常在圓明園「下田」親歷耕作之趣。史料顯示,雍正五年,乾隆曾寫過一篇《田字房記》,其中有幾句是這樣的:「丁未四月十八日,皇父萬幾之暇,燕接親藩遊豫於此。是田地,西山遠帶,碧沼前流,每當盛夏,開窗則四面風至,不復知暑。其北則稻田數畝,嘉禾生香藹聞於室。」到了乾隆時期,這裡成了一處重要遊憩寢宮,也是乾隆皇帝最喜愛的景點之一。乾隆皇帝在圓明園西北部遊覽或在文源閣讀書累了,經常在此休息並進膳。
圖說:圓明園四十景之一的澹泊寧靜 官方圖
「在本次考古中,澹泊寧靜四分之一的區域已經啟動了考古發掘,在初期現場勘探中,我們發現建築的基礎數據與史料記載基本一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副研究館員、圓明園課題組組長張中華介紹,「這次圓明園首次採用植物考古的手段,對皇家稻田裡京西稻的種植開展考古學研究。」
據了解,京西稻又稱『御稻』,當年由康熙皇帝親自培育,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精心種植,並在玉泉山周邊開闢御稻田,所產御稻米供宮廷食用。新中國成立後,京西稻在北京市海澱區的種植面積進一步擴大,高峰期種植面積達到10萬畝。
張中華表示,「目前,考古人員已經發現了稻田的田埂。後期我們會把皇家稻田的土壤送進實驗室進行採樣、篩土、水洗等實驗室考古手段,了解土壤構成,來判斷稻田內是否有相關植物遺存,進一步對京西稻的種植開展考古學研究。」
圖說:澹泊寧靜地圖 官方圖
本次在圓明園發現的「田字房」和皇家稻田遺址,其文化內涵與三千多年前周原遺址中祭祀土地的「社」一脈相承,揭示了中國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價值觀和中華民族日用而不覺的文化基因。圓明園管理處表示,此次考古將全程向公眾開放考古工地,通過各種方式及時與社會共享考古成果,進而向公眾展示中華文明取得的燦爛成就。
(新民晚報駐京記者 潘子璇)
【來源:新民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