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考古發現皇家稻田 雍正帝曾在這兒「下田」耕作……

2020-12-16 瀟湘晨報

圖說:考古現場 新民晚報駐京記者 潘子璇 攝 下同

在圓明園西北部的澹泊寧靜是圓明園四十景之一,在如今遊客的眼中,澹泊寧靜遺址山水輪廓尚在,遺址範圍內只可見幾塊石頭和柱礎。殊不知兩百多年前,這兒曾有一座1350平方米的宮殿和一片彌望的皇家稻田,山水秀麗,風光宜人。記者了解到,日前,由圓明園管理處聯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開展的澹泊寧靜遺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發現「田字房」和皇家稻田遺址。

今天上午,記者在澹泊寧靜遺址中看到,考古人員正在進行初期的挖掘和測量,部分遺址的地面、臺階、地釘已經顯露出來,在考古現場的圍欄外,遊客可以近距離觀看考古的全過程。

澹泊寧靜曾經是什麼樣子?據圓明園文物考古科科長陳輝介紹,澹泊寧靜在雍正五年(1727年)時已建成,取意於諸葛亮《誡子書》中「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史料記載,澹泊寧靜的主建築是座「田」字形大殿,建築面積1350平方米。「田字房」中共有33間房屋,用石塊壘砌,每間邊長約4.48米左右,廊深1.28米,簷柱高3.68米。在大殿的東邊有翠扶樓,樓的南北是一大片稻田,河水周環。

採用「田」字作為大殿輪廓體現出古人的別出心裁。陳輝表示,「田」字象徵農耕,古代中國奉行以農為本,清朝皇帝不但以「田」為房,還在圓明園的稻田裡舉行藉田之禮,察看農事農時,以示對農業的重視。

記者翻閱資料看到,藉禮是古代中國天子或首領親自耕田的典禮,曾經,雍正帝也時常在圓明園「下田」親歷耕作之趣。史料顯示,雍正五年,乾隆曾寫過一篇《田字房記》,其中有幾句是這樣的:「丁未四月十八日,皇父萬幾之暇,燕接親藩遊豫於此。是田地,西山遠帶,碧沼前流,每當盛夏,開窗則四面風至,不復知暑。其北則稻田數畝,嘉禾生香藹聞於室。」到了乾隆時期,這裡成了一處重要遊憩寢宮,也是乾隆皇帝最喜愛的景點之一。乾隆皇帝在圓明園西北部遊覽或在文源閣讀書累了,經常在此休息並進膳。

圖說:圓明園四十景之一的澹泊寧靜 官方圖

「在本次考古中,澹泊寧靜四分之一的區域已經啟動了考古發掘,在初期現場勘探中,我們發現建築的基礎數據與史料記載基本一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副研究館員、圓明園課題組組長張中華介紹,「這次圓明園首次採用植物考古的手段,對皇家稻田裡京西稻的種植開展考古學研究。」

據了解,京西稻又稱『御稻』,當年由康熙皇帝親自培育,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精心種植,並在玉泉山周邊開闢御稻田,所產御稻米供宮廷食用。新中國成立後,京西稻在北京市海澱區的種植面積進一步擴大,高峰期種植面積達到10萬畝。

張中華表示,「目前,考古人員已經發現了稻田的田埂。後期我們會把皇家稻田的土壤送進實驗室進行採樣、篩土、水洗等實驗室考古手段,了解土壤構成,來判斷稻田內是否有相關植物遺存,進一步對京西稻的種植開展考古學研究。」

圖說:澹泊寧靜地圖 官方圖

本次在圓明園發現的「田字房」和皇家稻田遺址,其文化內涵與三千多年前周原遺址中祭祀土地的「社」一脈相承,揭示了中國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價值觀和中華民族日用而不覺的文化基因。圓明園管理處表示,此次考古將全程向公眾開放考古工地,通過各種方式及時與社會共享考古成果,進而向公眾展示中華文明取得的燦爛成就。

(新民晚報駐京記者 潘子璇)

【來源:新民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圓明園考古發現皇家稻田遺址和「田字房」,遊客可近距離觀看考古全...
    由圓明園管理處聯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開展的澹泊寧靜遺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發現「田字房」和皇家稻田遺址。「田」字象徵農耕,古代中國奉行以農為本,清朝皇帝不但以「田」為房,還在圓明園的稻田裡舉行藉田之禮即親耕,並察看農事農時,以示對農業的重視。藉禮是古代中國天子或首領親自耕田的典禮。清朝皇帝不但在先農壇的「一畝三分地」舉行藉禮,在圓明園也時常親歷耕作之趣。
  • 圓明園首次發現皇家稻田遺址
    本報訊(記者 王斌)圓明園四十景之一的澹泊寧靜遺址考古發掘取得了重要發現。北京青年報記者昨天從圓明園管理處獲悉,考古人員發現了主建築「田字房」的9間房屋遺址的位置及其內部情況,並首次運用植物考古手段發現了皇家稻田遺址,下一步將用實驗方法分析土壤構成,判斷稻田內是否有相關植物遺存。
  • 圓明園遺址發現「田字房」和皇家稻田
    原標題:圓明園遺址發現「田字房」和皇家稻田  作為圓明園四十景之一的澹泊寧靜遺址考古取得重要發現。圓明園管理處昨天公布消息,考古人員在遺址上發現了主建築「田字房」和皇家稻田遺址,這也是圓明園考古工作首次採用植物考古手段開展研究。
  • 上千平方米「田」字形大殿做什麼的?圓明園考古有新發現
    作為圓明園四十景之一的澹泊寧靜遺址考古取得重要發現。記者今天從圓明園管理處獲悉,考古人員在遺址上發現了主建築「田字房」和皇家稻田遺址,這也是圓明園考古工作首次採用植物考古手段開展研究。遺址考古的目的除了作證歷史資料,還需要求證細節。張中華說,遺址考古發掘過程中還發現了「田字房」的內部情況,考古人員在考古範圍的東北側就發現了拼接樣的方磚,「這是我們考古發掘出來的其中一間房屋的地面,可以初步推斷出『田字房』的內部是有裝飾和隔斷的。」除此之外,考古人員還發現「田字房」外圍不僅有長廊,還有排水暗渠等排水系統。
  • 浙江餘姚發現世界上最大最早的「大規模水稻田」
    浙江寧波餘姚發現目前世界上面積最大、年代最早、證據最充分的大規模水稻田。日前,施岙遺址古稻田考古發掘專家論證會在餘姚召開,與會專家宣布了這項史前考古新發現。施岙遺址古稻田位於餘姚市三七市鎮相岙村施岙自然村西側山谷,距河姆渡遺址約7.5公裡。
  • 遙想六千年前的豐收 浙江餘姚發現世界上最大最早的「大規模水稻田...
    光明日報寧波12月15日電(記者曾毅 通訊員幹杉杉)浙江寧波餘姚發現目前世界上面積最大、年代最早、證據最充分的大規模水稻田。日前,施岙遺址古稻田考古發掘專家論證會在餘姚召開,與會專家宣布了這項史前考古新發現。  施岙遺址古稻田位於餘姚市三七市鎮相岙村施岙自然村西側山谷,距河姆渡遺址約7.5公裡。
  • 皇家園林稻田農舍互為襯託 8處山水田園託起「三山五園」
    如今北塢公園裡的金山寺已被修繕保護,古香古色的老建築成了稻田綠地裡明珠般的文化符號。金山寺東側是處老戲樓,公園建設的時候,在戲樓前的廣場上鋪上了大理石地面,光滑平整,大媽們最喜歡在這兒跳廣場舞。小朋友們也喜歡在這兒玩平衡車、放風箏。市民在中塢公園的稻田裡感受田園風光。
  • 寧波餘姚發現世界上最早的大規模水稻田
    12月12日,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餘姚市河姆渡遺址博物館聯合舉辦的「餘姚施岙遺址古稻田考古發掘專家論證會」在餘姚市召開。專家認為,施岙遺址古稻田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面積最大、年代最早、證據最充分的古稻田,是史前考古的重大發現。
  • 圓明園一座宮殿,考古博士挖出一塊磚頭,博士:金磚都不換這殘磚
    北京現存的圓明園可以稱之為世界十大奇蹟之一。若不是當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摧殘過圓明園,那麼圓明園稱為世界第一奇蹟當之無愧!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對圓明園的大規模擴建,使之成為了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皇家園林。其壯觀程度可想而知。其建造難度可想而知。
  • 朕的圓明園:五代帝王的掌上明珠,見證清王朝興衰史的萬園之園
    如果要說起中國的園林史,曾有著萬園之園稱號的圓明園,就是園林史上一座無法逾越的高山。清朝最負盛名的園林——圓明園的營建,集結了幾代能工巧匠的奇思妙想、智慧結晶,耗費傾國之力的財富,還有無數奇珍異寶為之點綴裝飾,才有了萬園之園的富麗堂皇和美輪美奐。
  • 圓明園已被毀150年,專家對其修復時,意外發現了5萬多件文物
    在當時,國外也有很多園林類的建築,但和中國圓明園比起來,遜色的不止一點。能和圓明園媲美的園林寥寥無幾。一、精妙絕倫的圓明園卻慘遭破壞圓明園位於中國北京城區的西郊,隸屬海澱以北。圓明園的命名由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組成,為了脫穎而出,僅叫圓明園。圓明園三園之中,圓明園位於西側,長春園位於東側,而綺春園則位於南側。
  • 被「紅學家」顛倒黑白歪解了幾十年,其實大觀園就是圓明園!
    脂硯齋曾提醒讀者:「觀者記之,不要看這書正面,方是會看。」這便怎麼讀懂這本藏寶圖的秘訣了。比如說第17回,全回就是和大清皇家的萬園之園——圓明園有關的密碼。馮精志等老師對此就有論述。尤其是馮精志先生在1992年出版的《百年宮廷秘史——〈紅樓夢〉謎底》一書,就對此進行了可圈可點的研究。
  • 重建圓明園,真的沒有那個必要
    圖片來源於百度對於全國人大代表提出的關於「重建圓明園,加強國家愛國主義文化建設的建議」,國家文物局經商北京市政府答覆稱,圓明園遺址不僅是清代皇家園林的重要代表,更是近代中國被侵略、遺址以斷壁殘垣告誡後人勿忘國恥、警鐘長鳴,重建圓明園缺乏必要的考古及歷史文獻依據,且將改變圓明園遺址被列強破壞的歷史現狀,應慎重論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11月10日北京日報)圓明園為圓明、長春、萬春三園之總稱。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始建,嘉慶十四年(1809年)建成,是我國清代最重要的皇家建築之一,1860年和1900年先後被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所毀。
  • 重建圓明園,究竟有沒有這個必要?
    對此,國家文物局,給出這樣的回覆: 重建圓明園,缺乏必要的考古及歷史文獻依據,且將改變圓明園遺址被列強破壞的歷史現狀,應慎重論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關於這個問題,我有兩點想法與建議,與大家分享。
  • 在上海,有一群稻田守望者,他們在「實驗田」裡嘗試走出一條鄉村...
    晨霧籠罩下,一望無際的水稻田、樹林、村莊在雲霧中忽隱忽現。 這是2020年秋冬之交的一天,也是崇明稻穀成熟的時節,一年只有一次。 這一天,他帶著任務而來。眼前的這片水稻田,將成為一個碩大的舞臺,一場「稻田割病毒」「稻田表情包」的活動,即將在這天下午上演。
  • 2021國考申論熱點:拒絕重建圓明園,背後是歷史敬畏與現實考量
    」,對此國家文物局答覆稱,圓明園遺址不僅是清代皇家園林的重要代表,更是近代中國被侵略、被殖民的歷史見證,遺址以斷壁殘垣告誡後人勿忘國恥、警鐘長鳴。重建圓明園缺乏必要的考古及歷史文獻依據,且將改變圓明園遺址被列強破壞的歷史現狀,應慎重論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國家文物局的回覆,雖然有「慎重論證」的含蓄措辭,但意思已經非常明顯。這項建議本身的訴求點其實是不太立得住的。   論愛國主義教育和文化建設,圓明園斷壁殘垣的遺址,便是最現實的教材。雖然恥辱,但令人反思。它用殘酷的現實告訴所有中國人,落後就要挨打,強大才能興邦。
  • 圓明園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設計的?背後是大國工匠世家的榮辱興衰
    康熙在《暢春園記》裡曾提到非常牽掛一位傑出的匠師,即指雷金玉。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將北京西北郊的一座園林賜給第四子胤禛(即後來的雍正帝),並命名為「圓明園」。當然它的等級規模和康熙帝的暢春園相比,畢竟它只是皇子藩王的花園。
  • 八國聯軍入侵圓明園100多年,專家進行修復時,意外發現5萬件珍寶
    這所宮殿在最初的時候便被命名為圓明園,在一字一句都有深意的中國,這座園林名字的箇中意味還是得自己揣測。不過後一任皇帝、圓明園的主人雍正認為這是父親對自己的讚美,他說「圓」指的是個人品德的圓滿,「明」指的是政績如明光普照,這是封建統治者對明君的要求,也說明了很早之前父親便屬意自己登上皇位,不過這一切都是雍正的片面之詞,康熙如何想我們不得而知。
  • 圓明園「馬首」回歸,左耳朵被壓彎,背後一段血與火的民族劫難史
    160年前,圓明園慘遭英法聯軍洗劫,從此流落海外的馬首銅像,於2020年12月1日正式回歸圓明園。此前,已有6尊圓明園流失獸首銅像,先後回到祖國懷抱,現珍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和保利藝術博物館。這座圓明園馬首的藝術價值有多高?又是如何輾轉回家的?
  • 數字復原技術讓圓明園「重現」
    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聯軍縱火焚燒圓明園,大火持續數日,絕世奇景終被付之一炬,成為中國近代史上一處無法磨滅的傷疤。160年後,著名建築史學家、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84歲的郭黛姮通過其團隊潛心研究近20年的數字復原技術帶領線上線下近80萬觀眾重返圓明園,領略萬園之園全盛時期的風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