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想六千年前的豐收 浙江餘姚發現世界上最大最早的「大規模水稻田...

2020-12-16 光明網新聞中心

   光明日報寧波12月15日電(記者曾毅 通訊員幹杉杉)浙江寧波餘姚發現目前世界上面積最大、年代最早、證據最充分的大規模水稻田。日前,施岙遺址古稻田考古發掘專家論證會在餘姚召開,與會專家宣布了這項史前考古新發現。

  施岙遺址古稻田位於餘姚市三七市鎮相岙村施岙自然村西側山谷,距河姆渡遺址約7.5公裡。今年9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餘姚市河姆渡遺址博物館進行了考古發掘。

  初步鑽探發現,這一區域古稻田總面積約90萬平方米,相岙村地塊範圍有8萬平方米左右,本次發掘約7000平方米。經考證,施岙遺址古稻田經歷了史前3個時期,分別是:河姆渡文化早期,距今約6300年;河姆渡文化晚期,距今約5300年到5700年;良渚文化時期,距今約4500年到4900年。

  「以往考古很少發現古稻田,就算有,要麼面積不大,要麼證據不充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館員、施岙遺址考古發掘現場負責人王永磊介紹,「江蘇境內就曾發掘過距今6000年左右的坑狀小塊水稻田。而浙江餘姚施岙遺址是大面積規整塊狀的,最早可追溯到河姆渡文化早期,是目前世界上面積最大、年代最早的大規模古稻田。」

  更難得的是,施岙遺址古稻田有充分的證據證明自己的「身份」。首先,有水稻遺存,通過土樣浮選,考古人員發現了小穗軸、稻殼等水稻的部分組織。其次,有田埂,第一期稻田發現了疑似田埂的凸起,第二期稻田發現了0.5米至1米寬的人工田埂和自然原生土埂,第三期稻田則明確發現了22條田埂。最後,土壤符合水稻田的認定標準,「學術界認為,普通土壤中的水稻植矽體超過5000粒每克,這塊土地就可以被判定為水稻田。」王永磊表示,經過檢測,施岙遺址古稻田的植矽體密度為1萬粒到2萬粒每克,大大超過了標準。

  從目前發現來看,3個時期的古稻田結構可能均為「井」字形。其中,良渚文化時期的稻田結構基本清楚。縱橫交錯的凸起田埂組成了寬大的路網,田埂不能相連的部分區域組成了灌溉系統。王永磊說:「這種較為完善的稻田結構,刷新了學術界對史前時期水稻田的認識。」

  施岙遺址古稻田的發現表明,稻作農業是河姆渡文化時期到良渚文化時期社會發展的重要經濟支撐,這為全面深入研究長江下遊地區史前社會經濟發展和文明進程提供了極其重要的資料。同時,古稻田堆積與自然淤積層的間隔,反映了這裡發生過多次環境變化,為研究人地關係提供了新的依據。

  施岙遺址古稻田的範圍如此大,種水稻的人什麼樣?又住在哪裡?「我們在稻田周圍一平方公裡的區域內發現了5處史前人類村落遺址。」王永磊猜測,6000多年前,極有可能是這些人在這片土地上勤勞耕作。

  這片古稻田還有著許多未解之謎。王永磊表示,將通過多學科合作,進一步加強稻作農耕模式的研究,尋找與施岙遺址古稻田相匹配的聚落遺址,探究遺址環境變遷。

  《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16日 01版)

[ 責編:劉洋 ]

相關焦點

  • 浙江餘姚發現世界上最大最早的「大規模水稻田」
    浙江寧波餘姚發現目前世界上面積最大、年代最早、證據最充分的大規模水稻田。日前,施岙遺址古稻田考古發掘專家論證會在餘姚召開,與會專家宣布了這項史前考古新發現。施岙遺址古稻田位於餘姚市三七市鎮相岙村施岙自然村西側山谷,距河姆渡遺址約7.5公裡。
  • 寧波餘姚發現世界上最早的大規模水稻田
    專家認為,施岙遺址古稻田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面積最大、年代最早、證據最充分的古稻田,是史前考古的重大發現。施岙遺址南部古稻田道路系統施岙古水田遺址位於餘姚市三七市鎮相岙村施岙自然村西側山谷中,東南距田螺山遺址約400米。
  • 探訪目前世界最早大規模古稻田:產量夠700多人吃一年
    【解說】在浙江省寧波市餘姚市三七市鎮相岙村施岙自然村西側山谷中,許多工作人員正在忙碌,他們的腳下,便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面積最大、年代最早、證據最充分的古稻田——施岙遺址古稻田。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館員王永磊介紹,目前,該遺址已經發現了距今4500年到6300年左右的古稻田。
  • 「世界最早稻作」遺址發現,要從一次「越界」說起
    在11月14日閉幕的上山遺址發現20周年學術研討會上,來自全國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40多位專家學者得出結論,上山遺址是目前已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農業遺存;上山文化是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也是中華文明形成過程的重要起點。而在今年夏天,袁隆平「萬年上山 世界稻源」的題詞也為人類共同的根注入鮮亮的色彩。
  • 寮步60多畝水稻田喜迎豐收
    據了解,寮步鎮水稻田位於寮步鎮金富路與寮城中路交叉地塊,緊靠東部快線東莞汽車城出口處,地理位置優越,地塊總面積約60多畝。改造前是鎮政府徵用後的擱荒建設用地,主要由被徵用地前的村村民佔用種植果蔬為主,村民在地塊上違規搭建大量窩棚及堆放生活垃圾,環境髒亂差及安全隱患較為突出。
  • 微風撫稻浪 水稻喜豐收
    微風撫稻浪 水稻喜豐收 2020-10-20 17: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滿田就是「黃金甲」,天祝16.畝水稻豐收
    之前,天祝市水稻正逐漸成熟,正是金秋季,此時水稻成熟,搶佔收入倉。走進田野環顧四周,滿田上覆蓋著「黃金甲」,滿滿的穀粒上閃耀著陽光,散發著金燦燦的光芒和米香。天祝市共種植水稻16.8萬畝,畝產1000多斤,據估計,水稻年產量將超過8.4萬噸。團結村鳳城街:金秋季稻飄香,農民收穫笑開顏之前,天柱縣鳳城街團結村壩區,金黃如火如荼,稻浪正在滾動,谷香正在波浪中。村民們正在利用陽光明媚的好天氣收割稻穀,一派豐收景象。
  • 稻浪起伏色彩繽紛 嵊州500畝「水稻公園」驚豔亮相
    8月14日上午,浙江大學教授吳殿星一行來到浙江省水稻新品種展示示範核心基地。看到20多天前種下的色彩禾長勢良好,禾葉組合而成的藝術化圖案已清晰可見,吳教授格外高興:「太驚豔了!這樣色彩斑斕的大型水稻田在我省尚屬首次亮相,是豐收的田野上最靚麗的色彩!」
  • 香根草在水稻田綠色防控上的應用
    香根草在水稻田綠色防控上的應用汪佳涵等近年來,有學者發現香根草能夠有效誘集並殺害水稻螟蟲,可作為水稻螟蟲的「致死型誘集植物」。開發以香根草為基礎的水稻田綠色防控技術,不僅能有效控制水稻螟蟲的危害,還可以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保育寄生蜂等天敵,增加農田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具有很大的應用前景。1.香根草的主要特徵香根草又名巖蘭草,因其根部具有濃鬱香氣而得名,是一種多年生禾本科植物。
  • 餘姚發現史前貝丘遺址——井頭山遺址
    5月30日,浙江省文物局、餘姚市人民政府、寧波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在寧波餘姚召開了一場新聞發布會,發布重要考古發現:  在距離河姆渡遺址13公裡的餘姚市三七市鎮井頭村,發現一處地下5到10米深的遺址,出土了數量巨大的被先民食用後廢棄的各種海生貝類——蚶、螺、牡蠣、蛤、蠔等,經過碳十四測年,確定距今8000年左右,早於聞名中外的河姆渡文化1000多年。
  • 浙江考古奧斯卡來了!18個項目入圍 先來了解這幾個
    7800~8300年),表明餘姚、寧波乃至浙江沿海地區是中國海洋文化的重要源頭區域;二、出土遺存和所處地理環境表明河姆渡文化直接來源於寧波沿海地區,把餘姚和寧波的人文歷史軸線在河姆渡文化基礎上向前延伸1000多年;三、是研究和重建8000多年前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社會生產、生活狀態與自然環境相互關係;以及西太平洋地區南島語族發源、全新世早中期海平面上升過程等重大學術問題的寶貴案例
  • 浙江餘姚發現漢六朝瀕水遺址 與井頭山遺址共具親水特質
    餘姚宣傳部供圖中新網寧波12月10日電(記者 李典 謝盼盼)「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發現了河道、臨河護岸、木構設施等瀕水遺存。」10日,浙江省寧波市餘姚市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考古項目負責人、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副研究員許超受訪時表示,該遺址的發現對研究沿海地區人水關係有著一定價值。2號護岸內側竹竿。
  • 又是一個豐收年!看希望田野上的最美畫卷
    金秋時節,稻穀飄香,從南到北,一幅幅五彩斑斕的豐收畫卷鋪展開來: 華北平原籠上「青紗帳」。在山東夏津縣鄭保屯鎮生態農業示範田,種糧大戶黃勤勇信心滿滿:「玉米棒穗多,籽粒抱得緊,又是一個豐收年!」 黑土地鋪上金地毯。
  • 連片水稻田、華僑文化小鎮……白雲這個鄉村旅遊綜合體提上日程
    鎮湖村這是人和鎮鎮湖村位於流溪河綠道旁的2000畝農田,其中近300畝用來種植水稻後,成為遊客的網紅打卡地,每到周末都能吸引上千人前來拍照。「小時候這裡都是種水稻,是整個村一年口糧的所在地,我們小時候還要下田插秧,收割水稻。」村民阿蘭回憶,隨著經濟不斷發展,改革開放後,村民逐漸洗腳上田,這片農田都出租給外地人成為菜地。「以前那種可以聞稻香,聽蛙叫的場景慢慢看不到了。」▲鎮湖村相思街網紅稻田。
  • 種好心中的水稻田
    作,即勞作,在土地上的勞作。作乃食之源。不作則無以為食,在農業社會的古代中國大體如此。在現代社會中,食之來源早已多種多樣,不作不食可以作為一笑談。然而,它並不荒唐,因為它更多地宣示了一種生活態度,親近水稻田與農作物是必要的勞作、是必需的修行。
  • 斑馬會員「中國田」:把豐收的夢想種在大地上
    原標題:斑馬會員「中國田」:把豐收的夢想種在大地上人物:廣西邕寧區新江鎮漢林村 建檔立卡貧困戶 黃元球「去年(2019年1月)這時候我們的沃柑都賣完了,今年荒啊,多好的果你嘗嘗,賣不出去,上不了好價錢」。廣西邕寧區新江鎮漢林村有760多戶農戶,近半農戶種植沃柑,這也是村裡最主要的經濟收入來源。
  • 水稻田不種水稻了,還有哪些賺錢的項目可以做?
    但是隨著改革開放以後經濟的騰飛,很多老百姓都不願意種植水稻了,究其原因無外乎就是不賺錢,而且糧食的產量每年都在逐漸提升,而收購價格卻始終不見增長,這就是很多中國老百姓都不願意種植水稻的原因。那水稻田不種水稻了,還能種些什麼呢?其實種植的東西還有很多,接下來就給大家分享以下幾點。1蓮子種植。
  • 丟荒田,變良田——高明區墾造水田項目喜迎豐收
    大雪節氣已至的廣東,依然是豔陽高照,白雲飄飄,一片大好的時光裡,高明區墾造水田項目種植水稻迎來豐收。12月5日,佛山市高明區自然資源分局主要領導以及華地行集團董事長羅亞維先生和其他主要負責人共同參與項目區的水稻收割體驗活動,現場親身感受沉甸甸的黃金水稻帶來的喜悅,共同見證高明區墾造水田項目全體人員用汗水澆灌出來的碩果。
  • 在巴基斯坦種雜交水稻,90後中國帥小夥上熱搜
    近日,他的故事刷上熱搜,吸引不少關注和點讚。代英男出生於1990年,來自東北遼寧,湖南農業大學農學碩士畢業。他告訴南都記者,大學本科三年級時,他作為學生代表採訪了袁隆平,在聽了偶像「在田間找真知」的一席話後,堅定了學習農學的決心。2017年,畢業後的他加入一家由袁隆平擔任名譽董事長的公司,被派往巴基斯坦,推廣中國雜交水稻。
  • 穿越8000年,追尋遠古江南!從河姆渡到井頭山的千年追問
    在中國近2萬公里海岸線以及近海島嶼上,曾發現過上百處古代貝丘遺址。早的形成於6000多年前,晚的也有3000多年,但和井頭山相比,屬於「後生」。 井頭山貝丘遺址是浙江迄今為止發現的沿海唯一的史前貝丘遺址,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中國沿海最早的貝丘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