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蝦米音樂官方突然發布消息稱,將於2月5日停止蝦米音樂的服務,這似乎意味著一款承載了無數年輕人記憶的app就此黯然離場。
想當年,蝦米鼎盛之時,也曾背靠阿里音樂的大樹,與QQ音樂、網易音樂分庭抗禮。
誰知一朝風雲突變,蝦米轟然倒地,引得無數網友一邊感慨著「音樂已死」,一邊仰天長問:運營了12年的蝦米音樂,到底被誰吞噬了?
01、唯一尊重獨立藝人的音樂網站
眾所周知,蝦米音樂誕生於2007年,但創始人王皓其實在大學期間就已經在一支樂隊裡當起了吉他手,算得上是半個音樂人了。
畢業後,王皓帶著對音樂的熱愛,幫助一些杭州的地下樂隊聯繫酒吧演出,年復一年,風雨無阻,幾乎成了杭州地下音樂的代表人物。若非與他熟悉的人,只怕不會想到王皓做的這些事完全是用愛發電,他的正式工作是在一家琴行從事樂器銷售。
可惜,樂器生意競爭激烈,王皓的日子並不好過。2003年,王皓為生活所困,不得不轉行進入阿里幹起了工程師,然而,人雖然去了阿里,王皓對音樂的熱愛卻有增無減,閒暇無事時,王皓總是想起曾經的那些音樂人,還是一個個帶著夢想的樂隊們。
說來音樂的世界美好又殘酷,頂級歌手粉絲無數,永遠不缺鮮花與掌聲。可王皓接觸到的一些地下樂隊中,不乏極具才華的歌手與音樂人,他們一直在默默地填詞譜曲,也曾創作出無數優秀的音樂作品,卻因為知名度不夠缺少曝光機會,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辛辛苦苦寫出的作品蒙塵。
這些音樂人的經歷,帶給王皓很大的觸動。王皓不禁想要儘自己所能幫一把這些音樂人,思來想去,王皓突然靈光一現,心道:「我何不自創個音樂網站呢?一來能給小眾歌手一個發光的機會,二來也能讓愛音樂的聽眾聽到更多的美妙樂章。」
想到這裡,王皓只覺得心中如燃起了一團火焰,僅僅三年後,王皓便毅然決然地從阿里辭職。他拉上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創辦了EMUMO,意為:EARN MUSIC&MONEY,也就是讓音樂人賺到錢。
當時,EMUMO有個強大的競爭對手巨鯨網。王皓為戰勝對手贏得市場,決定給自己的音樂網站改名為蝦米音樂,寓意著小蝦米吃掉巨鯨的好彩頭。
改名字的同時,王皓也不忘順手創新蝦米的業務模式。他採用了「用戶生產內容」(UGC)模式 ,所有音樂網站的用戶都可以自主上傳音樂,這讓網站的樂曲庫迅速膨脹,一批愛音樂的粉絲與最早的小眾音樂人就此成為蝦米的忠實用戶。
仿佛一夜之間,蝦米便成了音樂市場上的後起之秀。但這對於王皓來說還遠遠不夠,為了做出最純粹的音樂,王皓又推出了「尋光計劃」,不斷挖掘小眾音樂人與小眾音樂,並賦予他們更多的曝光機會。
這一計劃甫一推出,就受到業界的一致好評。草根音樂人們紛紛在蝦米上傳自己的作品,並稱蝦米是「唯一尊重獨立藝人」的軟體。
音樂人走到聚光燈下的同時,蝦米也靠著獨特的音樂資源與市場口碑,開啟了瘋狂的漲粉模式。據中國新聞周刊報導,鼎盛之時,人們每月使用蝦米音樂的人均時長超過300分鐘,位居行業第一。
更為難得的是,「尋光計劃」推出後,僅第一季就挖掘了13組音樂人的14張唱片,諸如聲音玩具、鯨魚馬戲團等一大批小眾音樂人得以獲得寶貴的曝光機會,無數熱愛音樂的聽眾也因此有了更多的音樂選擇。
平臺、音樂人、聽眾三方各自實現了述求,而這樣多贏的局面,離不開王皓本人對音樂的純粹追求。早在制定蝦米音樂的算法和服務時,王皓便說:「如果有90%的用戶喜歡王菲,那麼被推薦的歌,應該是大家所不知道的10%」。
帶著這樣的理念,蝦米創建了近600萬首作品的曲庫,每日向聽眾的歌單推薦都會向小眾歌手傾斜,5000多名獨立音樂人因此獲得了每日高達11%的收聽率,以致其中一位音樂人忍不住在網上深情地留言道:「蝦米給了我最好的音樂土壤」。
02、版權大戰,黯然謝幕
不過,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蝦米創立的用戶上傳音樂模式,雖然讓蝦米音樂迅速在市場上站穩腳跟,但也帶來了不小的爭議。
2012年,知名音樂人左小祖咒突然在微博上發文稱:「許多樂迷告訴我,他們在蝦米上付費下載我的音樂,但我並沒有收到錢,可見蝦米不知黑了多少音樂人。大家一起抵制蝦米網!」
一石激起千層浪,網友們紛紛質疑蝦米明面上宣稱幫助小眾音樂人,暗地裡卻藉機斂財。蝦米多年積攢的口碑幾乎一夜傾塌,瞬間掉入了輿論的漩渦中。
但身處輿論中心的蝦米實在有些委屈,付費模式是蝦米開行業之先河的另一項嘗試。
蝦米向用戶收費不是為了侵犯音樂人的著作權,而是想培養用戶付費獲取音樂資源習慣,而這筆錢後續也將用於支付音樂方的版權費用。
然而網友們不管這些,蝦米音樂收費成了原罪,無數的謾罵聲將蝦米推入了卸載潮中,可憐蝦米還沒來得及解釋,更大的風雨已然到來。
2015年,國家版權局發布的《關於責令網絡音樂服務商停止未經授權傳播音樂作品的通知》,被坊間稱為「最嚴版權令」。
蝦米不幸成了版權令下的炮灰。作為一家純粹推廣小眾音樂的平臺,蝦米的自身定位與實力,註定它無法爭奪到優質版權。
可對於用戶來說,原先在蝦米上能夠輕易聽到的歌曲,現在由於版權缺失變灰了,用戶或許連一秒都不會多留,轉身就去了別家平臺。
蝦米的用戶就此大量流失,而沒有了用戶,也就意味著沒有了活躍度與流量,這對於一家音樂網站來說,幾乎是致命的。
更為雪上加霜的是,蝦米為購買版權支付的費用還在大幅提升,可就算蝦米買到了99%的作品,只要關鍵的1%缺失,依然無法挽回用戶,而自身的財報,卻在不斷抬升的成本中越來越難看。
一場版權大戰打得元氣大傷後,蝦米也曾想過自救。2016年,蝦米背靠大金主阿里,試圖藉機將阿里星球的粉絲引流到蝦米音樂,以期重獲新生。
可惜,這一計劃後因阿里星球停更而終止。
蝦米音樂依然困在版權缺失的泥潭中,市場份額不斷下降。據艾瑞諮詢《2016年中國在線音樂行業研究報告》披露,2016年的音樂市場,酷狗、QQ音樂、酷我音樂在音樂版權的覆蓋率共為90%,其中僅QQ音樂的曲庫規模就達到1500萬首,而蝦米音樂卻只有400萬首,市場規模僅為20%。
曾經被譽為「華語樂壇資料庫」的蝦米音樂,就這麼徹底淪為一個小眾平臺。阿里眼見蝦米式微,乾脆放棄蝦米轉而擁抱網易雲音樂,以便維護自身的利益。
只可嘆被資本無情拋棄的蝦米,只能無奈地走上令人窒息的衰亡之旅。
據Questmobile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7月,蝦米音樂尚能以2277萬月活客戶數,坐穩行業第五的寶座,而到了2020年,Fastdata極數發布的《2020中國在線音樂行業報告》中便顯示蝦米徹底成為路人,月活用戶數僅為頭部平臺QQ音樂的十分之一。
冰冷的數字無情地揭露了蝦米的衰敗,對於大多數用戶來說,或許,是時候和蝦米說聲再見了。
唯有一群懷揣小眾音樂夢的老聽眾,還在執著地用著蝦米音樂,對著窗外的夕陽,下著一首又一首老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