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痛苦會大哭,而哲學家會把痛苦寫成書

2020-12-16 澎湃新聞

你是否也有這樣的苦惱?

就像羅伯特 · 伯頓在《憂鬱的解剖》一書中寫道:「人這一生,沒有哪種狀態是令人滿意的。無論什麼年紀,都是如此:小的時候,仿佛在奴隸主的殘暴統治之下,只有無盡的服從;長大了,就得工作,為生活操碎了心……等老了,渾身骨頭酸痛、內臟絞痛、身體抽搐,聽覺遲鈍、視覺模糊、頭髮花白、臉上布滿皺紋、聲音嘶啞,老得不認識鏡中的自己,對於別人和自己都是種負擔。」

你也為此感到痛苦嗎?也在這個時代迷失了應對痛苦的方向嗎?也不解這無意義的痛苦有何意義嗎?

今天,讓我們重拾孔子的「仁」與「禮」,看清生命中的痛苦並非只是無盡的折磨,它也能喚醒我們的人性。

01

讀完《論語》的前十篇後,我們腦海中浮現出了孔子的形象,與他在繪畫和雕塑中被描繪的樣子一模一樣 :一位若有所思、從容不迫、目光狡黠的老師。

然後,我們來到了第十一篇。剛開始還很平靜。孔子說,論遵守禮樂的規則,他一般更喜歡鄉野平民的方式,而不是貴族君子的方式。

《論語》內容的安排似乎非常隨意,接著,我們聽他談起他最得意的門生,顏回。這位年輕紳士學識淵博、道德高尚,如果孔子是柏拉圖,他就相當於亞里斯多德。

孔子說笑道 :「顏回對我沒什麼幫助。我說什麼,他都心悅誠服。」然後,我們了解到,「有一個叫顏回的學生,真正好學,不幸短命死了。現在再也沒有一個像他那樣的了。」這種對悲劇的平淡講述突然發生劇烈變化,孔子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

他開始大聲感嘆 :「老天爺要我的命呀!老天爺要我的命呀!」他的弟子們平時對他畢恭畢敬,也忍不住說他悲痛過度了。孔子怒氣衝衝地說 :「我悲傷過度了嗎?我不為他悲傷過度,又為誰呢?」

這是文學史上最引人注目的時刻之一 :孔聖人情緒失控了。

我們習慣了平常人因為失去親人而痛不欲生,但我們認為智者應該能將我們帶到一個更高的意識層面。尤其在面對死亡時,聖人們應該揭開智慧的寶石,這個寶石散發著宇宙命運的光芒。

我們為什麼要讀《論語》?難道不是因為孔子用權威的答案,回復我們靈魂的困惑嗎?尤其是當這些答案像謎一般時。然而,面對顏回之死,孔子給我們的只有我們平常對死亡粗野的悲痛。我們甚至連一句晦澀的話都沒有得到。

如果孔子流的是和我們一樣的眼淚,他還有什麼作用呢?當我對他的這種平淡無奇的悲痛的震驚消退之後,我開始從孔子令人不安的不智之舉中,既得到了安慰,又得到了智慧。

他在哀悼無意義痛苦時,所處的純粹悲痛空間,正是作為人所處的空間,正是他的整個哲學——以及文明本身——誕生的空間。他拒絕將悲劇美化為其他任何東西,他這樣做有其深刻的道理。

要想了解孔子的世界,可以想想和他同一時代的伍子胥。伍子胥是一位政府官員,他的父親被楚王扣為人質,並將其殺害。伍子胥一心復仇,卻發現兇殘的楚王已經被殺了,他失望至極,挖出楚王的屍體,抽打了三百鞭。然後,他和正與鄰國交戰的吳國結盟。吳王夫差很快背叛了伍子胥,逼迫他自盡。

他在臨死前,留下遺言 :「你們一定要在我的墳墓上種植梓樹,讓它長大能夠做棺材。挖出我的眼珠,懸掛在吳國都城的東門樓上,讓我見證越寇進入都城,滅掉吳國。」

吳王將伍子胥的屍體裝進了皮革袋子中,然後卑鄙地將其扔到江中,不過在此之前,他先幫伍子胥挖出了眼珠,懸於城門之上。無巧不成書,伍子胥那雙血淋淋的眼珠確實看到了越國滅吳。

如此殘暴行徑在春秋末期十分常見,最終導致了所謂的戰國時期。強權者相互挖眼珠子,是整個社會崩潰的象徵與徵兆。此時中國古典哲學的核心難題,本質上也是羅德尼·金的問題——1991年洛杉磯警察局對他的毆打,被錄像拍下,引發了廣泛的騷亂——「我們難道就不能好好相處嗎?」

儒家思想,一如百家爭鳴的所有哲學流派,在很大程度上,解決的是不公的痛苦問題,而這些不公正是由我們自己施加的。哲學常常誕生於驚奇和崩潰之中。

02

孔子生於公元前 551 年,死於公元前 479 年。從某種意義上說,他的人生是失敗的。他認為自己的使命,就是要從社會的禮壞樂崩之中,重新建立起其偶像周公五百年前在中國建立起的和平文明的秩序。

孔子周遊列國,希望能得到統治者的任用,實現自己的理想。然而,孔子只有在最開始擔任過官職,還是一個無關緊要的官職。各個諸侯王和統治者一般都會禮貌地聽孔夫子遊說,然後將他送走,有時還會以暴力相威脅。

對於沒有取得世俗的成功與認可的人,孔子給出了這樣的安慰 :「天下有道就出來做官,天下無道就隱居不出。國家有道而自己貧賤,是恥辱 ;國家無道而自己富貴,也是恥辱。」

儘管在春秋晚期,頑固的諸侯和統治者沒有將儒家思想當回事,但儒家思想是處理無意義痛苦的最實用的哲學之一,而且至今效用不減。苦難以及對苦難的反應,是儒家美德的基礎。

與大多數實用性哲學不同,儒家思想並沒有真正給我們任何硬性的原則或指導方針,它只是給了我們一個溫和版的黃金法則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對喚起真正豐富且人道的人性的興趣,比其他任何哲學家都濃厚,因為他認為,任何沒有以人為本的秩序都不堪一擊、不得人心。

艾倫 · 沃茨說 :「『是人讓真理偉大,不是真理讓人偉大』是儒家思想的一條基本原則。既然人自身比其可能創造的思想都更偉大,所以「人性」或「人心」感覺起來總是比「正義」更偉大。有時候,人們的情感比原則更值得信賴……儘管人們通情達理,總是能夠做出妥協,但有些人盲目崇拜某種想法或理想,使自己喪失人性,這些狂熱信徒對抽象概念的敬拜,令他們成為生命之敵。」

孔子用「仁」來表示我們所有的阻礙和破壞力量都被消除了的狀態。中文的「仁」字由兩部分構成 :一部分是人,另一部分是數字二,或者一個表示超越的符號。兩種意義都耐人尋味。

人與二相加,體現出了我們只能在關係中發現和證明自己的儒家觀點。人與超越相加,讓人想起我們能駕馭自己的生物本能,努力讓品行高尚。正如孔子自己所說 :「那些行為有威信的人(仁)喜愛山。」

03

孔子認為,規則和懲罰是從混亂中產生秩序的錯誤方式:「用法制禁令去引導百姓,使用刑法來約束他們,百姓只是求免於犯罪受罰,卻失去了羞恥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導百姓,使用禮制去統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也守規矩了。」

對孔子來說,刑法是一場沒有勝算的遊戲。在已經確立的秩序中,也許一些懲罰是必要的。然而,在創建和維護文明社會的過程中,刑法充其量只是創造了秩序的假象;情況最糟糕時,刑法甚至加劇了促使刑法實施的種種傾向。正如孔子所說 :「我們必須使訴訟的案件根本不會發生!」

孔子提議用禮代替刑法。我喜歡當代的重要儒家學者羅傑 · 埃姆斯和亨利 · 羅斯蒙特,他們指出:「禮是那些具有意義的角色、關係和制度,它們促進了交流,培養了社會意識。禮的涵蓋面很廣 :所有的正式行為,從餐桌禮儀到問候和告別的寒暄,再到畢業典禮、婚禮、葬禮,從言行恭敬到祭拜祖先……它們是社會語法。」

讓我們以一個小例子開始。你走在路上,心不在焉,撞到了我。我的第一反應是氣憤。如果你什麼都沒說,繼續往前走,我可能開口罵你。結果,一件事接著另一件事,很可能我們會拳腳相向。但是,如果你撞倒我後,說 :「對不起!我很抱歉。」我的怒氣會立即消失。我不會將這件小事放在心上。

「沒關係。」我們的關係就從互相爭鬥變成和諧共處。僅僅因為一個小小的禮儀舉動,我們就脫離了敵意,進入了仁的狀態。禮編排了一種關係,賦予我們共同的人性尊嚴。即使一絲敵意尚存,我咕噥了一句 :「下次走路小心點。」至少你的禮儀規範行為避免了暴力。

說「對不起」和其他遵守禮儀規範的小行為,對於一個正常運轉的社會來說至關重要。做父母的一大任務,就是不厭其煩地提醒孩子說「請」「謝謝」和「對不起」。這些「神奇的詞」確實具有不可思議的能力。它們讓我們與他人和諧相處,讓我們能成功地、心懷敬意地在人類世界中航行。

不遵守這些禮儀規範的行為,會導致暴力、混亂和殘忍行徑。在西方傳統的偉大悲劇作品中,我們認為苦難命中注定,是一個古老詛咒或原罪或生物構造的結果。然而,儒家思想卻將許多苦難看作忽視禮儀規範所導致的直接後果。

想想李爾王的故事,如果他沒有無禮地命令他的孩子們讚美他,如果科迪莉亞對自己的父親說話再禮貌一點。如果哈姆雷特的母親和叔父沒有在哈姆雷特的父親屍骨未寒時,就有失體統地早早結婚——「葬禮中剩下的殘羹冷炙,正好宴請婚筵上的賓客。」那麼,哈姆雷特和奧菲利亞可能會成為夫妻,在王座上度過餘生。如果戲劇中的反面人物直接讓正面人物進行埋葬親人的基本儀式,索福克勒斯的多少戲劇將會無聊至極?如果俄狄浦斯在路上撞到一位老人時,直接說句「對不起」,他整個令人難受的悲劇就可以避免了。

據我所知,俄狄浦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謀殺了他的父親,是文字記載的第一個路怒症的例子。在擁擠的高速公路上駕駛,時常會感到懊喪不已,而且危險重重。這能說明在只有最少的禮儀時,生活會是什麼面貌。當我們被困在各自的車子中時,我們很難用「請」和「對不起」進行溝通。

不可否認,道路上還是有一些禮儀的,通常是某一地點特有的,但在很大程度上,道路秩序的遵守,尤其是在交通不暢的大城市,靠的是規則的內化和對交警的害怕。如果儒家「仁」的概念指的是處於關係中的兩個人,那麼,在高速公路上很難找到仁,因為我們都是被鋼鐵包圍的孤獨的競爭者。

借用一個文學批評中的術語,路怒症是社會衝突的提喻——代替整體的部分。我們越是感到被冷冰冰的自我包裹,我們的生活就越不受禮儀左右,我們就越可能成為殘忍行為的行使者和受害者,就像伍子胥。即使當暴力因自私自利和對刑罰的恐懼而得以避免時,就算車流順暢,我們還是感到壓力重重,人性仍然處於動蕩之中。用孔子的話來講,我們成了小人,比起人性和社會,更關心我們自己的好處和私利。

我一直在講一些對相對較小但至關重要的禮儀規範的遵守,但是,禮涉及的範圍要比「對不起」和「謝謝」廣得多。在《論語》中,有關於何時和怎樣吃米飯、喝酒、說話、穿著、上車,以及送人禮物的時候該怎麼拿等教導。

人類的生活是一種藝術,將我們在世界中的存在方式,提升為更優雅的存在方式。深諳禮儀之道的人不僅不會冒犯他們的鄰居,並且他們的生活優雅而美麗。

本文摘錄自《關於痛苦的七堂哲學課》,有刪節,[美]斯科特 · 塞繆爾森 著,張佩 譯,2020年6月由 未讀 · 北京燕山出版社,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生而為人

不經歷痛苦是不可能的

也許你在這個時代迷失了應對痛苦的方向

也許你時常感到孤獨與痛苦

面對它、解決它還是逃避它

這裡也許有你要的答案

相關焦點

  • 你願意做痛苦的哲學家還是快樂的瘋子
    文/張小晶(配圖來源於網絡)「痛苦的哲學家」代表一種理性、清醒,「快樂的傻子」代表一種感性、簡單,兩者本質沒有好和壞的絕對分歧,關鍵在於每個人是否能夠平衡,那該如何平衡呢?在日常工作、生活、學習中,每個人會面臨無數抉擇和面臨抉擇後失去機會成本的痛苦,同時,面臨外界或自我提升帶來的壓力和困擾。一個人,TA和外界的環境變化和周邊的人事息息相關,我們必須分清輕重緩急。眼前重要緊急的事需要著重、理性解決,而不是太緊急重要的偏向於感性原則。②換位體會。
  • 陰謀、背叛、痛苦、絕望……她將愛情小說,寫成了最骯髒的模樣!
    陰謀、背叛、痛苦、絕望……她將愛情小說,寫成了最骯髒的模樣!(以下圖片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告之則刪!)在言情小說中,不乏一些讚美愛情、稱讚愛情的作品,像顧漫的《何以笙簫默》、墨寶非寶的《一釐米陽光》等,主打的都是暖文氣息,推崇的是堅守扶持的愛情。
  • 佛學:人為什麼會痛苦?怎樣才能不痛苦?
    求不得苦,人生在世,我們求食物、求名利、求財富、求權勢,也會求上述的各種苦惱不要降臨到我們身上,我們就算不為自己求,也會為他人求,然而天下之不如意,十之八九,欲望不得實現時,便會產生痛苦。人為什麼會痛苦?想要消滅苦,得到樂,唯有先知道苦從哪裡來,知道我們痛苦的原因,然後不造苦因,便可不受苦果了。痛苦從哪裡來呢?佛說:萬法唯心造,諸相由心生。我們所有的痛苦,在佛教看來,都是由心而起,最終由心而滅。
  • 感到走的路很漫長、很痛苦的人,江南的語錄會讓你明白痛苦的原因
    有些人的人生路走得很漫長,很痛苦。而有些人的人生路走得很輕鬆,很愉快,很短暫。這到底是為何呢?相信很多在沒有讀江南的語錄前,會這麼回答。肯定是猶如各人努力不同,結果就不同,哪怕是相同的路,只要努力不同,就會有不同的結果。越是努力的人,他的路剛開始可能走得比較辛苦,就如上山,但後來就不辛苦,就如下山一樣。
  • 生活中這 9 個習慣會讓你越來越痛苦
    他補充說,他認識的許多痛苦的人都是自私的人。 許多事情會讓人痛苦,有些事情是他們無法直接控制的,比如疾病和失去親人。 但在日常生活中,以下的壞習慣肯定會給你帶來長久的痛苦。在我生命的不同時期,我都曾有過以下的習慣。我想我們大多數人都是這樣的。關鍵是要認識到這九個習慣,並改正它們。 1.
  • 人為什麼會痛苦和快樂?
    首先說痛苦吧,人的痛苦一是來自肉體的痛苦,一是兩自精神的痛苦。人為什麼會痛苦?這是因為人體自我保護機制發出的警告信號,當我們的肉體受到傷害時,保護機制就會作出反應,向腦系統發出受侵警告。我們受的傷害越大,警告級別就越高,痛苦信號就越強烈!
  • 生命是用痛苦來結束痛苦
    作者 | 汨羅江上一葉舟探究一個哲學的問題:人始終會死的,那為什麼還要活著?要釐清這個生命終極的問題,需要排除一個前提條件。經常會聽到有人說類似這樣的話:你為什麼要生我?你當初就不應該生我,你生我時和我商量了嗎?
  • 永生者會感到孤獨和痛苦嗎?
    自古以來都有人想要得到長生不老的生命,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明百姓,還有神話傳說中的神仙。千百年來有不少人為了永生前赴後繼的修道煉丹或求神拜佛,但均以失敗告終。有人說,凡人不可能擁有不朽的生命,即使碰巧獲得永生那也是件極其痛苦的事情,因為永生的人不會死去,而他身邊的親人朋友卻會自然衰老或是疾病不治而亡,永生者就這樣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親人朋友們一個個的離去,最後只剩下自己孤獨無奈地存活於世,這樣的情景想想都覺得可怕!
  • 婚外情分手挽回,婚外情分手是男人痛苦還是女人痛苦
    至於是哪一方痛苦,也沒有什麼特定的答案標準,只能是看在特定環境、受傷害的程度大小去判定哪一方最痛苦。傷害受得最深,痛苦感會更強。男人自古以來,有很強的佔有欲和爭強好勝的性格,一般都會充當護花使者的角色,在分手後,男生很難接受自己的戀人不再屬於自己,不再需要自己保護,特別接受不了自己生活多年的女人受第二個男人保護和愛護的事實。所以這方面,男人會比女人更痛苦些。
  • 每個人受到快樂與痛苦的支配,但支配快樂與痛苦的源頭有所不同
    「自然把人類置於兩位主人(快樂與痛苦)的主宰之下。只有他們才指示我們應該幹什麼,決定我們將要幹什麼。是非標準,因果聯繫,俱由其定奪。凡是我們所行、所言、所思,無不由其支配……一個人在口頭上可以聲稱決不再受其主宰,但實際上他將照舊每時每刻對其俯首稱臣。」
  • 怎樣緩解分手的痛苦
    對於分手的人來說,傷心是一種在所難免的事情,不過也想緩解這種心疼,那麼就要想一些辦法了,很多人會通過暴飲暴食來發洩自己的情緒,在痛苦的時候,如果沒有一個發洩的地方,就會給自己造成巨大的壓力。並且會影響自己的生活,從而改變性格,所以要想緩解分手的心痛,這個時候就要學會發洩情緒。當然也可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當分手之後可以選一些自己喜歡看的書,喜歡去的地方旅遊一次,這都可以緩解分手的心痛。
  • 夢見別人大哭別人會怎麼樣 女人夢見別人大哭好嗎
    夢見別人哭泣,他會有好消息。夢見泣不成聲,一切都順心中意。夢見別人在哭叫,表示做夢人自己或同事、朋友中,近期可能會有人遇到麻煩,陷入困境。夢見別人是喜極而泣,則預示你在遇到困難的時刻,會得到幫助,絕處逢生,重獲希望。如果夢見別人號叫的情景非常痛苦,則是在提醒做夢人自己或朋友中有人將遭遇災禍。
  • 胡可談結婚崩潰大哭,直言後悔,成年人的痛苦,唯有自救
    演員胡可面對鏡頭崩潰大哭,她說自己很後悔結婚,要知道,在外人看起來,她和丈夫沙溢的婚姻是相當幸福的。兩人結婚多年,生育了兩個兒子。婚後,胡可就將重心轉移到家庭上,放棄演藝事業,全心全意照顧孩子,操持家庭,支持丈夫沙溢的事業。
  • 聽菩薩說|錯誤的方法只會讓你更加痛苦
    《親友書》頌詞如麻風病蟲蠕動為得樂受皆依火為了解除這種疼痛,要用火來烤身體,身體發熱後,癩蟲就不蠕動了,暫時會舒服一點。但是這樣並不能真正的解決問題,烤過後癩蟲蠕動得會更厲害,人會更加痛苦,況且不可能永遠這樣烤著。我們為了解決煩惱和痛苦,獲得快樂,讓自己圓滿,採取的措施和方法如同這種比喻。今天幾百人在這裡聽法,都要仔細觀察自己,是不是真心想解脫煩惱和痛苦,真心想讓自己的福德和功德圓滿。
  • 愛一個人到了極點,心裡會很痛苦
    如果你愛一個人到了極點,心裡會很痛苦,因為你會擔心他的感受,你會遷就他,你的未來已經為他定下了計劃,但他從來沒有愛過你。你,明明知道握不住他的手,也知道得不到他的愛,你依然堅持,因為你愛他到了極點,你不能讓他走,你總是願意為他做一切付出。愛一個人,到了極點,心就會很痛,所有的心痛,只有你知道,愛卻不痛,只有你一個人要承受。
  • 人生的本質是痛苦:叔本華最扎心的10經典語錄,句句揭露人性
    叔本華的哲學理論是一種「悲觀主義」的人生哲學,十分關注人類的痛苦。他從人自身出發,創造以意志和表象為基礎的唯意志論哲學體系,認為人生的本質是痛苦,得出了人生痛苦由意志得來的悲觀論調。要想從痛苦的人生中解脫出來,就要對意志進行否定。
  • 男人冷戰時他會痛苦嗎?
    1、男人在與你冷戰時,其實自己的內心也是很痛苦的,因為一個大男人不會無緣無故的與人冷戰,如果是你在某些方面傷害到他了,那麼,在與你冷戰的同時他的內心也是很痛苦的。2、如果男人與你冷戰是因為與你無話可說,是對你產生了厭惡感,那麼在他的內心就不會痛苦的。
  • 寶寶一吃奶就大哭、打挺,表情痛苦?其實是得了一種病!
    每次一吃奶就大哭、打挺,看上去特別痛苦的樣子。雖然不怎麼吐奶,但能明顯聽到食物反到嘴裡,又被咽下的聲音。而且必須要求豎著抱,只要一平躺就使勁哭,就算沒有吃奶,也經常有乾嘔的樣子。而且晚上睡覺特別不踏實,頻繁的夜醒,要抱著哄好久才能睡著。實在沒辦法,我和表妹一起帶寶寶去了醫院。
  • 內心痛苦換為身體痛苦,選擇自殘的未來?
    人的一生不可能總是順風順水,經歷風浪必不可少,這可惜,有些風浪太大,有些人抵抗不了,陷入痛苦。當人們的內心陷入痛苦時,這其中又有些人,選擇了自殘。他們為什麼要自殘?自殘甚至會上癮,他們想要通過對身體外部的傷害,來減輕內心的痛苦。
  • 所有的痛苦最終會變成你的禮物
    #痛苦成為禮物#我是從生命中覺醒的蓮花/原創,抄襲必究轉載請註明出處,我曾是長期受情緒困擾,關注我做您的貼心使者,讓我用自己的經歷和故事陪伴您。痛苦讓人如此難過,甚至折磨的人生不如此,怎麼會跟禮物掛上鉤呢?從表面上看起來,兩者完全沒有必然的聯繫。但實質上最好的禮物往往卻是從痛苦中演變而來的。有句古話說得好,苦難催人自省,磨難讓人堅強;還有一句,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這些都是最好的禮物來自於痛苦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