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連城
她是一名真•吃土少女。
她從出生的那一刻就享受榮華富貴,從公主到王后,註定這輩子衣食無憂。
她出生在一個美好的時代——充滿少女味道的洛可可藝術是她那個時代的審美潮流。
而她,也以她的「吃土」本性,讓洛可可藝術達到巔峰,是那個時代當之無愧的「時尚教母」。
她在38歲時候,慘死於斷頭臺上。
對於她的一生,眾說紛紜。
著名作家史蒂芬•茨威格為她寫過一本傳記,名字叫——《斷頭王后》。
在這本書裡,茨威格這麼評價她:
她那時候還太年輕,不知道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瑪麗•安託瓦內特。
(本文中的真人圖片均來自電影《絕代艷后》)
❃ 嬌生慣養的小公主 ❃
她不過是一個普通人,卻承受巨大的責任
瑪麗•安託瓦內特出生於1755年,她的父親和母親,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蘭茨一世與皇后兼奧地利大公、波西米亞及匈牙利女王瑪麗亞•特蕾莎。
瑪麗亞•特蕾莎
瑪利亞•特蕾莎是歷史上著名的統治者和政治家,一個女強人,她通過她的外交政治手段,讓她所有的女兒們都成了其他國家的王后。
其中包括瑪麗•安託瓦內特,在她15歲的時候,嫁給了16歲的法國王太子,也就是後來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六。
路易十六
這不是自由戀愛。
這是和親。
在中國歷史上有過無數公主和親的故事。
傳為佳話的是文成公主,被人永遠銘記的是昭君出塞,還有很多沒有被傳頌的悲慘故事,誰都不談她們真正的內心是否快樂。
15歲的瑪麗小公主嫁到法國之後,並不適應那裡的生活。
由於是最小的女兒,長得又漂亮乖巧,瑪麗•安託瓦內特萬千寵愛於一身。
她的爸爸是皇帝,媽媽是最厲害的女大公,身兼兩國女王,哥哥是未來皇帝,姐姐們是別國王后,她還有什麼要憂慮的?
瑪麗•安託瓦內特養成了調皮的習慣,不愛學習。據說,她初到法國的時候,連法語都不會講。
瑪麗•安託瓦內特本質上是一個天真純潔的少女。她坦率正直,崇尚自由隨意,不喜歡被束縛,也沒有太多的戒心。
這樣性格的少女,如果換做普通人,在可怕的宮廷裡,也許早就屍骨無存。但幸好,她是公主,她是未來王后,她背後的光環和爵位讓她可以繼續這種天真無邪的日子。
❃ 和親公主 ❃
孤獨的少女,孤獨的王后
在電影《絕代艷后》中,瑪麗•安託瓦內特從奧地利到法國的過程,也相當有殘酷。
奧地利和法國長年爭戰,而瑪麗•安託瓦內特不過是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與法國的波旁王朝「化幹戈為聯姻」的一個棋子。
她乘坐母國的馬車來到兩國交界的孤獨小島上,早已豎起了華麗的小木屋。在這裡,她脫下了屬於母國的所有衣服首飾,拂下任何一根不屬於她的髮絲,赤身裸體走到法國地界,穿上法國為她準備好的衣物。
就這樣,她徹底離開了她的家鄉。
當時的王太子,16歲的路易十六明顯還是個不解風情的小男孩,對女人興趣不大。深深壓在瑪麗•安託瓦內特身上的是生下繼承人這件大事。
就如她的母親給她的信件,她不過是一個生育工具,她的任務是生下擁有法國和奧地利兩國血統的繼承人,讓奧地利的榮光照耀整個歐洲。
不過幸運的是,路易十六不是一個面目醜陋的人,也不是一個心中愛著別的女人的男人,傳說他才藝俱佳,對歷史地理知識頗有興趣。他只是太過年輕——傳說中路易十六有隱疾,後來醫治好了。
和中國明朝天啟皇帝一樣,路易十六對女人並沒有太強的偏好,他熱愛機械,尤其是鎖具,他花費了很多時間在這些東西上面。
據說路易十六改良了斷頭臺,設計了斜刃,
最終他自己在大革命中死在斷頭臺上
而瑪麗•安託瓦內特,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女,沒有太多的心機,不愛宮鬥,也得不到的丈夫的愛,她的無限精力急切需要發洩口。
❃ 法國少女心王后 ❃
洛可可藝術的推廣者
洛可可藝術起源於18世紀的法國,路易十四期間,路易十五的情人蓬巴杜夫人是洛可可藝術的狂熱支持者,而瑪麗王后,可以說是她的繼任者。
這裡,需要簡單解釋一下什麼是巴洛克,什麼是洛可可。
這是兩個藝術風格常常被混為一談。
這兩者一前一後在法國義大利等國出現,的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洛可可(Rococo)這個單詞詞由法語Rocaille(貝殼工藝)和義大利語Barocco(巴洛克)合併而來的。
相比而言,巴洛克是一種的宏大而華麗的藝術風格,是陽剛的,雄偉的,偏好金銀黃藍綠紅等色彩,仿佛一個壯實的男人。
而洛可可則是輕快的,鮮豔的,精緻的,細膩的,柔弱的,偏好白色和粉色色調,仿佛一個明豔甜美的少女。
16歲的少女瑪麗•安託瓦內特怎能抵擋這種少女系的風潮呢?
雖然瑪麗•安託瓦內特不愛學習,但有著驚人的美學、藝術天賦。
這也許是出身自貴族階層所給予的得天獨厚的環境有關。
她在宮殿裡辦舞會,開party,一天換四套禮服,做各種貌不驚人死不休的髮型。
繪畫中的髮型更是無所不用其極
她每天耽溺於宿醉,沉迷於精巧的點心,思考每一塊布料、每一件衣服上的褶皺花紋。
在她成為王后之後,這樣的生活變本加厲。
當有人告訴她,你這個月又花了多少萬法郎的時候,她對錢沒有任何的概念。
她建造宮殿,將自己對洛可可藝術的理解浸潤其中。
她宴客訪友開舞會,哪一次都是極致奢華。
她酷愛繪畫,放現在,她一定是一個熱愛自拍的少女。
她破格讓女畫家伊莉莎白•路易絲•維熱•勒布倫成為法蘭西皇家繪畫雕塑學院的院士,這在當時十分鮮見。
圖為勒布倫自畫像
《戴櫻紅色緞帶的自畫像》▼
伊莉莎白•路易絲•維熱•勒布倫通過自學成為畫家,但是在當時社會,女畫家數量是極其稀少的。她也因此成為瑪麗王后的好朋友。
勒布朗的畫作
《拿玫瑰花的瑪麗·安託瓦內特》
雖然瑪麗•安託瓦內特在洛可可藝術上並沒有做出什麼創造發明,但她利用自己的審美和能力,將最為普通的禮服搭配出了更為誇張迷人的效果。
她將路易十四(也就是那個發明了高跟鞋的男人)時候就流行的高聳的髮型,做到了誇張的極致。
花園、森林、海浪、帆船……瑪麗•安託瓦內特成了當時貴族圈的頭號icon,她每出一個造型,立馬會被法國貴族圈的小姐夫人們爭相模仿。
就這樣,頭髮堆得越來越高。當時有人戲謔道,這種髮飾肯定會引起建築領域的革命,因為臥室的門和戲院包廂的天花板都要抬高。
❃ 被誤解的斷頭王后 ❃
「她是當時凡爾賽中唯一的男子漢」
瑪麗•安託瓦內特的奢侈作風,讓巴黎的貧民階層十分憤怒。他們稱她為「赤字皇后」。
但一個女人,真的有這樣的能力讓國庫虧空嗎?
在歷史上,有太多的事件,到了最後危急關頭,搬出一個無辜女性來做背負罵名。
這在中國有數不勝數的案例。
楊貴妃、妲己、褒姒……哪個不曾是天真爛漫的少女,被無端地當了靶子。
而法國的財政困難,從路易十四修建凡爾賽宮就已經開始了。
瑪麗•安託瓦內特不過是這條赤字之路上一個小音符而已。
但瑪麗•安託瓦內特終歸還是少女本性,沒有人教授她任何關於政治關於統治的知識,就連她的政治家母親,也沒有這樣的覺悟請老師來教導。
她的存在意義,只不過是奧地利安插在法國的一個子宮——生下擁有兩國血統的王位繼承人。
那時候的女性,只需要學習刺繡,學習藝術鑑賞。即使到了20世紀四五十年代,現任英女王伊莉莎白在她的少年時期(當時已確定是王位繼承人),也只需要比別的少女多學習一點憲法知識。而已。
隨之,法國大革命爆發。
煽動民眾最好的方式莫過於給民眾講述他們所能理解的事實。
瑪麗•安託瓦內特被堆砌了很多罪名:享樂、偷情、性虐待她的兒子(也就是沒有當過一天國王的路易十七)……
得知百姓沒有麵包吃的時候,說「為什麼不吃蛋糕?」(其實這句話不是她說的,是路易十五的王后瑪麗•勒金斯卡說的)
……
茨威格在《斷頭王后》中寫道:
「她既不是保皇派所恭稱的那種偉大的聖人,也不是革命派所攻擊的那種無恥的妓女,」「她並非特別有才,也不特別愚蠢;她缺少愚蠢的兇蠻,同時也不具備成為英雄的激情」。
她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女人」。而這個「普通的女人」卻擔負起了法國大革命中貧民對王室貴族所有的恨意。
那時候對她的憤怒達到了極致:「殺死她,她是魔女!」「都是她,害得我們這麼窮!」
你看,都是這個天真的少女害的!
但實際上,瑪麗•安託瓦內特卻在最危急的時刻,保留了她作為王室的最後一絲尊嚴。當整個法國貴族都在逃竄,甚至放棄貴族身份向革命隊伍示好的時候,她卻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捍衛著王權帝位。
法國政治家米拉波說,「她是當時凡爾賽中唯一的男子漢」。
瑪麗•安託瓦內特被送上了斷頭臺,結束了她短暫的38年的光陰。
但直到今天,她當年所熱愛所倡導的服飾風格,裝飾藝術,仍然被時尚圈的大佬們爭相模仿。
Alexander McQueen2010系列
Alexander McQueen 2002 秋冬系列的
展示地點是在曾經關押瑪麗·安託瓦內特皇后的巴黎古監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