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省常州市懷德苑小學,市骨幹班主任朱萍正在上一節班會課《厲行節約,愛糧惜糧》。孩子們通過採訪同學的種糧高手外公、研究一粒米的自述、講述21天光碟打卡行動的收穫、進行情景劇《午餐時分》表演……向全體同學發出節糧倡議,號召拒絕舌尖上的浪費,發自內心地感受厲行節約、愛糧惜糧的重要。這是常州市鐘樓區各學校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制止餐飲浪費,培養節約習慣」號召而開展的常態化教育活動。
「飢餓距離我們並不遙遠,即便時至今日,珍惜、節約糧食仍是需要遵守的傳統美德之一。」2020年秋季學期,常州市鐘樓區各學校都圍繞主題積極開展了相應教育活動,目的是通過系列教育與措施,切實提高學校食堂管理質量,改善學生餐飲品質,培養學生良好的節約意識、「光碟」習慣。
一、嚴格「四關一制」,讓飯菜更營養
江蘇省教育廳自2019年推出「陽光食堂」監管平臺以來,食堂管理更規範了。該平臺主要幫助學校把好「四關一制」,即食材採購關、食材入庫管、食材加工關、成本核算關、校園長陪餐制。
食材採購關:所有調味料、糧油、食材原料等的供貨商都在平臺上登記註冊,學校大宗食材統一公開招標,保證原材料質量,供應商都可追溯。
食材入庫關:所有食材每天入庫拍照,並提供票據,保證進貨質量,防止以次充好、短斤缺兩等情況。
食材加工關:每月公布食譜,加工好的食材每天都拍照上傳平臺,家委會成員可以登錄平臺查看每天供餐情況,加強社會監督作用。
成本核算關:平臺根據每天的入庫、收入、支出等信息,自動統計原材料的均價、用工成本等,如高出全市平均值,系統會自動預警,保證菜金佔比在80%以上。
校園長陪餐制:每天校(園)長和學校中層進入班級,與學生吃同樣的午餐,並拍照上傳平臺,有效保障學生飲食的安全和營養,如發現問題及時與餐飲單位聯繫,調整食譜或增加飯菜的量。如西新橋小學經常對剩餘飯菜現象進行分析研究,及時調整菜品和食品的量,提高菜品口味。一天,該校校長發現蔬菜中既有西芹又有豆芽,需要長時間咀嚼,學生倒得較多,便立即進行調整,在保障營養的同時兼顧學生的口味。
除以上「四關一制」外,還通過開放食堂、成立膳食委員會等舉措把好食譜營養關。學生和家長可以進食堂參觀,了解食物製作過程,強化對食品浪費現象的監督、對食堂經營者操作規範的監管。
二、提升管理者水平,讓糧食更節約
管理出效益。在「制止餐飲浪費,培養節約習慣」的總要求下,各學校都積極行動起來,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教育與實踐活動
1.開學第一課,爭當「光碟俠」。在開學日,常州市鐘樓區所屬學校開展了「光碟行動」系列教育活動。有的學校讓孩子帶著自己「光碟」行動的藝術作品走進校園,將這些作品粘貼在學校門口的展示板上。學生通過上網和閱讀書籍搜集資料,了解節約糧食的知識以及方法、舉措,展開豐富的想像,在紙盤上親手繪製「光碟行動」宣傳畫、詩歌、口號,將創意融入活動,將「愛惜糧食、反對浪費」的理念種在自己心頭。有的學校圍繞「爭當光碟俠,節約見行動」活動主題精心設計班會課,通過「節儉榜樣贊一贊、節儉歌謠誦一誦、『光碟之星』評一評、節儉妙招曬一曬」等一系列主題教育活動,讓學生懂得「光碟行動」要從我做起、從人人做起,讓「力爭光碟」在班級蔚然成風,切實從小學就開始培養學生愛糧、惜糧的好習慣。有的學校開發了「食育」課程,制定年段實施目標,將午餐管理的時間設為「食育課」時間,將教育融入生活。「食育課」通過介紹每天午餐的營養知識、規範用餐的衛生禮儀、剩飯剩菜的督促評比、餐後衛生的打掃整理,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
2.建立打卡制,稱量「光碟桶」。「知行合一」是教育追求的境界。孩子的節約習慣需要在強化中養成。為此,各校紛紛採取有效舉措,走過了「刻意、不自然」「刻意、自然」「不刻意、自然」的經歷過程。
常州市懷德苑小學開展了21天「光碟」打卡活動。常州市實驗小學、常州市西林實驗學校、常州市花園第二小學採用實時記錄、蓋章、稱剩菜桶等方式「刻意」讓孩子做到光碟,連續三周「光碟」的學生比例逐步提高到80%。
常州市西新橋小學、花園第二小學的管理者有心關注了「剩菜桶」的變化。他們把「光碟」行動的成效納入「最美班級」評比,每天由行政總值、食堂工作人員對各年級在午間用餐情況進行及時評價和反饋,泔水桶剩飯菜幾乎沒有或只有1/3桶(約1公斤)的給予表揚,超過1/2桶(約2公斤)的給予減分批評;每周匯總,每月總成績納入最美班級評選,用評價促進孩子勤儉節約意識和美德的養成。據統計,自2020年9月開展「爭當光碟俠」活動以來,食堂每月平均倒剩飯剩菜的總重量同比減少了40%。
3.尊重學生意,「光碟」潤人心。孩子的飯量有大小,如何能夠既尊重孩子的意願,又讓每個孩子吃飽吃好呢?鐘樓區各學校採取多種舉措滿足學生需求。有的學校分「大小餐盒」,學生根據自己的飯量取餐盒,同時設置添飯添菜點,不夠吃的可以添加。有的學校提供公筷公碗,吃飯前飯量小的孩子可以把米飯盛出一些放在公碗裡,供飯量大的學生添加,自行調節,儘量不浪費。
在常州市實驗小學教育集團第三次少代會前期,大隊委員向全校少先隊員徵集提案時,有多位少先隊員提出「光碟行動」還應引入獎懲機制:對年級內剩飯菜最少的班級,食堂可以進行獎勵,提供價位稍高的水果或酸奶;對浪費嚴重的班級進行批評或者扣除「餐飲之禮」相應的評分。在少代會上,校長對此提案進行了回復,同意在「光碟行動」中引入獎勵機制。
三、培養用餐者習慣,讓身體更健康
平心而論,孩子剩飯剩菜有多種因素。有的是孩子養成了挑食習慣,有的是由於飯菜質量問題引不起孩子的食慾,有的則是孩子不知道珍惜糧食的重要性。為此,學校在培養用餐者好習慣方面想盡辦法。
1.在勞動中嘗辛苦,惜甘甜。常州市西新橋小學倡導每個學生都有三個勞動崗位:學校、家庭、社會。學校的小崗位中增設了「節糧宣傳崗」,由學生志願者在洗滌池、泔水桶等位置值崗,勸導和督查大家參與「光碟」行動,提醒文明用餐,不剩飯菜。學校還開闢了「幸福農場」,低中年級學生管理好班級「微型花圃」,高年級學生則在學校的「幸福農場」種植紅薯、番茄、芋頭、大蒜、青菜等農作物,與大地親密接觸,出力流汗,感受食物的來之不易。在家庭崗位中,增設家庭餐桌管理員的職責,做制止家庭浪費的宣傳者和監督員,讓浪費之風止於每個家庭。從健康飲食的角度提醒家人按需買菜、燒菜,吃光碗裡最後一粒米、盤裡最後一棵菜。在社會小崗位中,做「光碟行動」的踐行者和宣傳者。在外文明用餐,以「光碟」為榮,「剩宴」為恥。就餐點菜時,適度適量,吃飽為好。五(3)班學生湯浩鈺說:「我以前很討厭吃扁豆,可是當我吃到從『幸福農場』收穫的扁豆時,我覺得都是幸福的味道。想到平時吃的蔬菜也是農民伯伯辛苦種植的,來之不易,我以後再也不挑食了,要珍惜糧食。」六(5)班學生孟子新說:「我從小不喜歡吃胡蘿蔔。在食育課上,我了解到胡蘿蔔營養豐富,有明目的作用。而我已經有些近視了,吃胡蘿蔔對我的身體有益。所以,我慢慢改掉了挑食的毛病,每天午餐都做到了『光碟』。」
2.在「食育」中知營養,練品格。常州市荊川小學(市教科院附屬小學)作為常州市「食育課程」試點校,構建了一至六年級食育課程活動體系,精心設計開展一年級「食之有禮」、二年級「食之文化」、三年級「食之勤勞」、四年級「食之感恩」、五年級「食之環保」、六年級「食之健康」六大主題系列活動,開展食物生長環境、營養價值、食物製作、藝術創作等系列食育活動,探尋食之趣味,培育勤儉、自立、感恩、擔當等品格。
3.在「自治」中守禮儀,做主人。常州市實驗小學成立了實小銀杏娃禮儀自管會,共確定了35位自管會成員。自管會通過民主討論,形成了「節約糧食」評比方案:一是根據泔水桶內剩飯菜數量,在「最美班級」的「餐飲之禮」項目中加分,剩得越少,加分越多。二是年級中剩飯菜最少的班級可以蓋「光碟行動」章。此方案交由大隊部進行審議,大隊輔導員老師接受了自管會的方案,並將「光碟行動」納入學校守正德育課程體系。此外,每個班級都成立了「光碟行動」活動小組,有專門的學生負責檢查同學的用餐情況,做到不剩飯、講衛生、自覺清理桌面、擺正桌椅。通過「光碟行動」,食堂的剩飯剩菜明顯減少了。
現在午餐時間走進班內,只看到孩子安靜吃飯的美麗身影,只聽到勺子、筷子碰撞餐盤發出的美妙聲音,大家都在享受食物的美好,連食堂送餐的婆婆看到孩子們吃飯吃得這麼香,都忍不住走進班裡,誇獎他們個個都是節約糧食的好孩子。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在「制止浪費糧食,培養節約習慣」精神感召下,我們當各司其職,恪盡職守,不斷提升管理者、經營者的自覺性,共同做學生身心健康的守護者,在「光碟行動」中讓孩子健康、快樂成長。(作者楊文娟,系江蘇省常州市鐘樓區教育局局長,常州市實驗小學教育集團總校長)
來源:《人民教育》雜誌2020年第22期
作者:楊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