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圍爐夜讀
作者:爐叔
在我們身邊總有著這樣一群人,他們對於身邊的事物,小到一日三餐,大到婚姻工作,總有著這樣或那樣的不滿意,他們總是把這種不滿意訴諸於身邊的人和事。
碰到這種愛抱怨的人,也是一種倒黴。
來源:視覺中國
1
一個朋友曾經告訴我這樣一件事,他工作單位有一位新員工小蔡,她經常喜歡抱怨,時間一長,就在公司人盡皆知了。
她每次遇到困難,總是會唉聲嘆氣,抱怨工作,抱怨生活。她的領導人很好,每次都很照顧她,對她說:有什麼困難就來找我。
其實,小蔡並不是解決不了問題,她一開始只是通過抱怨來吸引領導的注意,在領導的關注下解決問題,以此來顯示自己的能力。但是,事與願違,領導認為,小蔡完成任務的能力一般,而且總是以消極的態度來對待工作。
重要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小蔡的抱怨成為了一種習慣。而且這種習慣也感染了她身邊的兩位姑娘,她們時常聚在一起談論身邊的不好,弄得整個團隊都是一片怨聲載道。
通常喜歡抱怨的人,他們明明知道現實不好,卻又不想或者已經無力從實際行動出發做出改變現實的努力,只能將不滿付諸於口頭語言,將自己的不如意歸結為外部因素的影響,一旦抱怨成為習慣,人也就徹底失去了改變現實的勇氣和能力。
喜歡抱怨的人,其實是在進行一種另類的攀比。
他們不是在比「富」、「美」、「好」;他們是在比「慘」。他們的眼裡只能容得下別人不如自己的那部分了,在別人的失落中獲得一種「變態」的快感。
曾經在知乎上看到關於「為什麼有人喜歡抱怨一切?」的問題,其中有人回答:「世俗庸人有一種最直接了當的快樂,就是你們過得比我差,我心裡暗自高興。」
大家在一起討論減肥,其實大家都想聽對方說自己變肥的故事。
大家在一起討論育兒,其實大家都想聽對方說自己孩子多淘氣。
大家在一起討論高考,其實大家都想聽對方說自己考試多失敗。
大家在一起討論婚姻,其實大家都想聽對方說自己老公多無能。
如果大家都在訴苦,其實本質上,大家就都在別的痛苦中汲取快樂。
一起訴苦,然後互相安慰,反而其樂融融。
梁霞舜 攝 圖片來源:東方IC
2
有句老話說得好:「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
常與哪種人交往,最後難免會被同化。
經常與愛抱怨的人打交道,不可避免的就是要聽她的抱怨,「好煩啊,今天又要加班了」,「我真不想出差,周末又給衝掉了」,「今天的外賣真難吃」。
就是在這一輪又一輪的抱怨下,不知不覺他已經完成了對你的負能量轉移,而你也慢慢變成了那個你曾經討厭的樣子。
前段時間,我碰到了一個許久未見的朋友,在我的印象裡,她有著一個美好的家庭,有一個疼她的丈夫和一個可愛的兒子,但是這次見面,她卻告訴我,她和老公分居了。
她說,她的老公受不了她每天的抱怨,她的老公不僅扛著工作壓力,還要每天回家聽她的抱怨,終於有一天,他受不了了,選擇了暫時分開。
說完這些的時候,她也坦白自己的問題比較大,她對我說從小到大,她一直聽著她的母親抱怨著生活,抱怨著工作,抱怨著父親。在她的眼裡,抱怨是一件普通不過的事,沒想到會對人有那麼大影響。
她也想過改變,但是有時面對一些挫折,她還是會習慣性地選擇把問題推給別人。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你越來越對這個世界缺乏熱情,開始像別人一樣習慣抱怨。
你也知道抱怨解決不了任何問題,抱怨之後,存在的問題任然存在,糟糕的生活依舊糟糕。
但是你一旦習慣將自己的不如意歸咎於外部世界的人和物,其實你也就在將自己置於孤獨的牢籠,切斷自己與外部世界的聯繫。
從此,你免疫了生活的幸福,但是對生活的苦難卻更加敏感。
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外如此了。
圖片來源:SipaPhoto
3
對於那些始終在我們身邊喋喋不休怨天怨地怨社會的抱怨者,要想不被負面情緒所困擾,我們要堅決地對抱怨者說「閉嘴」。
我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去判斷身邊的那些抱怨,不讓自己成為抱怨的傀儡。我們要警惕身邊愛抱怨的人,如果你身邊有著很多喜歡抱怨的人,要小心自己也已經處在抱怨的泥沼裡,你要做的就是趕緊從泥沼中抽身而出。
你與快樂陽光積極向上的人在一起工作,你也會變得陽光開朗;和天天抱怨,時時刻刻身邊充滿負能量的人在一起工作,你也會對生活失去希望。
你身邊的人是你正面或是負面情緒的催化劑,選擇與什麼樣的人相處對你的生活和工作至關重要。
抱怨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生活上的不如意,終究還是要回到生活中去解決。
正如威爾·鮑溫在其著作《不抱怨的世界》中說:「抱怨是在講述你不要的東西,而不是你要的東西。」
如果不能讓那些抱怨的的人閉嘴,那麼對於總是抱怨的人,一定要選擇遠離。
原標題:《世界正在懲罰愛抱怨的人》
編輯:何穎
責編:馬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