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攻下澎湖列島以後,為何鄭克爽就直接投降?臺灣不再抵抗一下

2020-12-21 浪淘古今事

清朝康熙皇帝即位以後,三藩就開始作亂,一直從1673年持續了8年時間,最終在1681年被平定下來,在三藩作亂的時候,盤踞在海外的臺灣一直聽從吳三桂的號令,派出水師多次的騷擾我國沿海境內。對清朝的統治造成了巨大的威脅,因此在平定了三藩以後,清朝就開始著手對付海外的鄭氏勢力。

1661年民族英雄鄭成功從荷蘭人的手中奪回了臺灣及澎湖列島,雖然目的是為了抵抗大清,但從民族統一的大業來說,是從列強當中收回了屬於我國的領土,鄭成功的功績是絕對不能被抹殺的。

在康熙平定三藩的同年,臺灣的統治者鄭經病逝,他10歲的兒子鄭克爽繼承了王位,這麼一個年幼的孩子登基以後,在臺灣又有什麼威望和號召力呢?於是康熙安撫了施琅以後,任命他為水師的提督,開始進行收復臺灣的工作,在1682年施琅第一次出徵,但途中遭遇大風,只好無功而返。

1683年施琅再次出發,集結了三萬水師的兵力,和三百多艘戰船,目標只有一個攻擊澎湖列島,這一站打的非常激烈,而水師戰船上的紅衣大炮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而臺軍依靠有利的地形進行防守,但水師的運氣不錯,剛好遇到海上掛起了南風,因此一鼓作氣拿下了澎湖列島。

在施琅攻下澎湖列島以後,清朝政府又對臺灣的鄭氏實行了恩威並施,如果你不投降,我在澎湖的水師,水師可以進攻臺灣,而臺灣的鄭氏此時也沒有多餘的兵力抵抗,於是在清政府的政策下,只好乖乖的投降。

施琅僅僅用了一年的時間久收復了臺灣和澎湖群島,這主要是因為施琅熟悉海戰,知道何時有過進攻,何時需休整,而康熙皇帝慧眼識英才重用施琅,才會讓收復臺灣變得如此的順利。

總結:臺灣自古以來都是我國的領土,是不可被分裂的,在清朝就已經是我國的國土,如今收復臺灣只是時間問題,是強大的國家不想讓百姓受到戰火的牽連,才會一忍再忍,一退再退,但在遇到領域問題的時候,我國是絕對不會放棄的,哪怕是付出血的代價也要統一自己國家。

相關焦點

  • 施琅是怎麼收復臺灣,一舉佔領澎湖列島
    施琅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人,是明末清初軍事家,清朝初期重要將領,擔任福建水師提督,主要成就是率軍攻克臺灣,結束海峽兩岸對立局面。施琅是怎麼一舉佔領澎湖列島,收復臺灣?施琅1683年7月8日,施琅率領水兵2萬餘人,大型戰船300餘艘,中小戰船230餘艘,從今福建東山揚帆起程,鋒芒直指臺灣的戰略前哨澎湖列島。
  • 歷史上的寶島臺灣
    等基本了解了琉球國實力以後,好巧不巧這時候日本來了個使者,他對隋煬帝說道:「此夷邪久國人所用也」。什麼意思呢?就是告訴隋煬帝琉球這個地方,對中國可是有著長久利益的寶地,隋煬帝本來就有征服琉球的意向,再聽使者這麼一說,那還等什麼?直接跟琉球攤牌了。
  • 施琅原是鄭成功麾下猛將,戰功顯赫,為何卻投降清朝?
    康熙二十二年,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領船隊,在澎湖與鄭軍交戰,大獲全勝。面對大軍壓境的局面,鄭成功的孫子鄭克塽決定投降。施琅在抵達臺灣後,主動祭拜鄭成功的祠廟。其實許多人不知道,施琅原來是鄭成功手下的大將,後來兩人卻結下了血海深仇,施琅憤而降清,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 中國臺灣島和澎湖列島的全景地圖清代《臺灣及澎湖列島全圖》
    《臺灣及澎湖列島全圖》描繪了清代光緒8年(1882 年)以後繪製的臺灣島和澎湖列島全景彩色地圖。《臺灣及澎湖列島全圖》現臧於美國國會圖書館以下為部分截圖《臺灣及澎湖列島全圖》這幅地圖由福建地方長官李聯琨設計和繪製,作為給該省總督行政管理參考的備忘錄。
  • 臺灣西面的第一道防禦屏障,臺灣當局在此布置重兵
    編輯:鰻魚澎湖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是臺灣的著名的風景區。但是又有誰知道,澎湖除了是一個風景名勝,也是一個軍事要地呢?澎湖風景優美,一直都是人們觀光旅遊的勝地,還有一首歌曲叫《外婆的澎湖灣》,更是打響了澎湖的名聲,每年大約都有上百萬人來旅遊。澎湖上的景點很多,有澎湖天后宮、觀音亭、孔廟等等,數不勝數。其中澎湖天后宮歷史悠久,從明朝開始就已經建成了。裡面供奉了媽祖神像,對於臺灣來說,不僅僅是風景名勝那麼簡單,還有著信仰的意義。
  • 我國臺灣海峽中部著名的群島-澎湖列島
    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位於我國臺灣海峽中部的美麗群島-澎湖列島。澎湖列島澎湖列島,位於我國臺灣省西部的臺灣海峽中,因港外海濤澎湃,港內水靜如湖而得名。該列島主要由臺灣海峽東南部64個島嶼組成,主要島嶼有澎湖本島、漁翁島和白沙島組成,面積約為96.6平方千米,佔總面積的76.1%。整個澎湖列島的總面積為127平方千米。其中,面積超過1平方公裡的島嶼還有虎井、吉貝、望安等8個,其餘53個島嶼的面積都在1平方公裡以下,其中有44個島嶼無人居住。 澎湖列島居臺灣海峽的中樞,扼亞洲東部的海運要衝,被稱為「東南鎖匙」。
  • 臺灣海峽及澎湖列島的傳說
    臺灣海峽及澎湖列島的傳說 時間:2001-04-13 22:21   來源:   在臺灣海峽的東南部,分布著64個大小不等的島嶼,總稱叫澎湖列島。這澎湖列島就像海峽中的明珠,散落在海面上。這些島嶼的形成還有一個傳說呢。
  • 開羅宣言明文規定東北,臺灣,澎湖列島是中國固有領土!
    對於中國領土羅斯福蔣介石二人一致同意,日本用武力從中國奪去的中國東北,臺灣和澎湖列島戰後必須歸還中國。關於中國近鄰朝鮮印度支那和泰國等,羅斯福認為美國中國應就朝鮮印度支那和其他殖民地以及泰國的未來地位達成一項相互諒解。蔣介石表示同意,同時強調朝鮮必須獨立,泰國則應恢復其獨立地位。
  • 臺灣屬島澎湖列島修建了這麼多機場,多數都能起降戰機,了解一下
    臺灣省是我國省級行政區,省會臺北,臺灣省是由中國第一大島臺灣島和周圍屬島以及澎湖列島等島嶼組成,總面積約3.6萬平方公裡,人口2300萬左右,臺灣島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地處中國大陸架東南海域,東臨太平洋,西隔臺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南接巴士海峽與菲律賓隔海相望。
  • 施琅當了十三年「宅男」
    施琅親率水師東徵臺灣,在澎湖海戰中殲滅鄭軍主力,迫使鄭成功之孫鄭克塽投降。施琅是在六十二歲才一舉建功立業,名垂青史的。當然,不會憑空掉餡餅,他在六十一年的人生裡一直做準備,才抓住了機會。施琅的人品一直都有爭議,但他的人生則可以當作勵志教材。雖然才幹名聲早為世人所知,六十二歲之前的施琅一直不順利,悲劇、挫折、冷遇是主旋律。
  • 臺灣海峽中部的澎湖列島(二)
    臺灣海峽中部的澎湖列島(二) 時間:2001-04-10 09:40   來源:   澎湖縣因開發早,古蹟甚多,加上特殊的地理景觀,使澎湖縣觀光旅遊資源極為豐富,在全縣農業和工商業難以有較大發展的情況下,80年代初以後,該縣開始注重發展觀光旅遊業
  • 臺灣海峽中部的澎湖列島(三)
    臺灣海峽中部的澎湖列島(三) 時間:2001-04-10 09:39   來源:   馬公市是臺灣最重要的珊瑚加工基地,此外,還有文石、貓公石等寶石和瑪瑙加工業,據說,世界上只有澎湖和義大利西西里島出產文石,而以澎湖的文石品質最為優良
  • 臺灣與大陸的歷史連結,古代都有哪些人到過臺灣?
    隋煬帝楊廣影視劇形象《臺灣通史》史學家連橫認為中國經略臺澎始於隋。他提出:「若其(中國)經略臺灣,則詳見於隋書琉球傳也」;隋朝「嘗遣虎賁陳稜略澎湖地」,「是為中國經略澎湖之始」。這七八年是元朝積極經營臺灣的時期。也就是在這個時期,為了便於對流求的管理。在1292―1294年元政府在澎湖設立了巡檢司,澎湖巡檢司的出現,說明元朝政府已經在這個地區設置了行政管理機構,說明早在12、13世紀,澎湖群島就已經納入中國版圖了。「第一位開拓臺灣的先鋒」。
  • 2020版《鹿鼎記》大結局:施琅歷史原型,因囂張跋扈遭滅門之禍
    兩人到達臺灣後,施琅聽說朝中大臣們建議放棄臺灣,忙找韋小寶商議。韋小寶建議他親自赴京向皇帝稟告臺灣的情況,人都到了京城,流言自然也就不攻而破了。施琅茅塞頓開,千恩萬謝地離開了。看到這裡有些朋友可能會有疑問,在真實的歷史上,施琅究竟是個怎樣的人?他又為何要背叛鄭成功呢?
  • 澎湖列島你知道多少呢
    澎湖列島,位於臺灣島西部的臺灣海峽中,因港外海濤澎湃,港內水靜如湖而得名。由臺灣海峽東南部64個島嶼組成,主要島嶼有澎湖本島、漁翁島和白沙島,面積約為96.6平方千米。灣內無碼頭設施,但海峽巖北方的錨地,水深10米以上,泥沙底,是臺灣地區冬季最澎湖本島,又名大山嶼,位於東經119°32.0'、北緯23°30.5',面積64.2(退潮時79.0)平方千米,為列島中最大的島嶼。位於島西部的馬公市,是該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1974年以來先後建成成功水庫、興仁水庫和東衛水庫,基本解決用水問題。
  • 鄭成功殺害兩人,32年後仇家收服臺灣,命令其後人剃髮結辮
    鄭成功為其主,施琅卻不收鋒芒,在戰略方針上和鄭成功南轅北轍,後來鄭成功藉機解除了他的兵權。兩人決裂的導火索在於一個人:曾德。曾德原來在施琅手下差遣,見施琅失勢,就轉投到鄭成功麾下,施琅大為憤慨,直接派人將曾德捉回,即使鄭成功「馳令勿殺」,施琅仍然毫不猶豫地殺了他。
  • 歷史多次證明,臺灣是中國的
    三國時期,吳國為了發展海上勢力,公元230年,孫權派衛溫,諸葛直渡海至夷州(今臺灣省),佔領夷州,臺灣開始正式和大陸有往來隋煬帝,公元607年和公元609年,派兵佔領臺灣,臺灣正式劃為大陸的領土範圍南宋時期,公元1172年在臺灣島駐軍,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在臺灣駐軍
  • 史上收復臺灣的7次戰役
    公元230年,孫權派衛溫、諸葛直兩位將軍率遠徵水師一萬餘人渡海到達當時的夷州(今臺灣省),遭到當時土著蠻荒的輕微抵抗。由於當時語言不通,水土不服,又有數千將士病亡,兩位將軍只得率部返回大陸。同時帶走土著數千人為以後的更好的了解和治化臺灣做好準備。
  • 臺灣鄭氏也迷信「神風」?清軍艦隊三次渡海攻臺,都曾被大風擊退
    公元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7月澎湖海戰爆發,名將施琅率清朝水師大敗臺灣鄭氏水軍,最終逼迫鄭氏政權投降,從而宣告臺灣全島被納入清朝的版圖。但是,澎湖海戰卻存在著一個歷史謎團。劉國軒指揮的鄭氏水軍作戰過程令人困惑:偌大的水師艦隊按兵不動,幾次貽誤主動出擊的好機會,坐等施琅水師前來進攻。最終鄭氏水師被打得一敗塗地。
  • 臺灣是如何納入到中國版圖的?清朝的貢獻不可磨滅
    臺灣,是中國最大的島嶼,面積為3.58萬平方公裡,人口2300多萬。而臺灣除了臺灣島之外,還有澎湖列島、釣魚島等附屬島嶼。臺灣島在東亞地區具有不可忽視的戰略地位,被美國軍事家稱為「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臺灣島被納入到祖國的版圖是一段曲折而辛酸的歷史,作為中國人,更應該要對這段歷史要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