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chuǎn);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出自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閣餞別序》
馮唐我們就不多說了,我們來說說「李廣難封」中大名鼎鼎的李廣。
李廣(-前119年),漢族,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秦安縣)人,李廣本是秦時名將李信的後代,世代承襲高超箭術,武藝高強。 《史記·李將軍列傳》記載李廣有一次外出打獵,李廣將草中一塊石頭誤以為虎,引弓射去,箭入石中。可惜,超常發揮總是稍縱即逝。再讓他衝著石頭射,怎麼也射不進去了。才發現這是一隻假老虎。可見李廣其英勇,如此人物卻沒有被封侯的機會。
其實「李廣難封」必定有很多的原因,但是「生不逢時」應該是最主要的原因。何為「生不逢時」就是指生下來沒有遇到好時候。舊時指命運不好。而李廣就恰巧屬於生不逢時,命運不好的一類人。
李廣的生不逢時就體現留在了他生得太晚,和生的太早。
第一,出生太晚了。
相比於漢朝建立時期的徵戰,李廣出生的太晚了,李廣成長起來的時候已經是文帝時期,而文帝時期已經沒有什麼需要大戰的地方了。
公元前166年(漢文帝十四年),匈奴大舉入侵蕭關,李廣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從軍抗擊匈奴,因為精通騎馬射箭,武功高強,斬殺匈奴的首級非常多,被任命為中郎將。
李廣是一個神箭手,射殺匈奴非常的快且多,再加上他英勇善戰,所以在李廣駐守邊境時期,匈奴人竟不敢騷擾邊境,只要聽說了他在的地方,匈奴都會遠遠的避開。後來他隨文帝出徵,衝鋒陷陣、格殺猛獸,勇猛異常。因而漢文帝說:"可惜呀,你沒遇到時機,假如讓你生在高祖時代,封個萬戶侯不在話下!" 漢文帝認可其功勞,認為李廣要是早生幾十年,活躍在高祖時期,以李廣的赫赫戰功必將封侯。因為文帝時期的外交是以防禦為主,大力發展國內經濟。而對於勇猛武將來說,在這個時代也只能有挨打的份,卻不是衝鋒陷陣、取敵首級。
漢景帝即位後,發生了吳楚七國之亂,李廣任驍騎都尉,隨太尉周亞夫抗擊吳楚叛軍。因奪取叛軍帥旗在昌邑城下立下戰功。李廣便接受了梁王私自授給他的將軍印。可是按照朝中規定,李廣作為中央政府的軍人,私受諸侯王的封賞是違反軍紀的,所以儘管這次勝仗李廣立了大功,回朝卻沒有得到封賞,被調往內地地區當太守。
李廣一離開邊境之地,匈奴便天天騷擾邊境。典國公孫昆邪一見到景帝,便號啕大哭:「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景帝一看公孫昆邪哭得那麼傷心,只好把李廣又調至與匈奴地區接壤的邊境,李廣在擔任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等太守時期,數次退匈奴,以奮戰而聞名天下。他曾與百人深陷匈奴大軍之中,卻從容應對,以智計令匈奴不敢襲擊他軍隊,這份膽識,一直為後人所稱頌。
文景之治「時期,由於漢朝建立事在秦末的基礎上建立的,可以說是一窮二白,初期對於匈奴作戰的失利,國內經濟凋敝,人民無力徵戰,所以漢朝初年對於匈奴採取的是和親,被動防禦的外交政策,在這樣的情況下,武將沒有用武之地,也就沒有了獲取戰功的途徑。
文景之治到底國家有多富有據《史記》記載:
至今上(即漢武帝)即位數歲,漢興七十餘年之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而乘字牝者儐而不得聚會。守閭閻者食粱肉,為吏者長子孫,居官者以為姓號。故人人自愛而重犯法,先行義而後絀恥辱焉。
時間到了武帝時期,漢朝對匈奴的政策終於出現了大逆轉,改守為攻。在這樣的時期,作為武將的李廣是不是到了可以揮灑熱血,憑藉其勇為自己奪取封侯的機會呢?
第二,出生的太早。
公元前141年,16歲的劉徹即位,大漢王朝迎來了新的主人,經過文景之治70年的積累,此時的大漢帝國,國富民強,迫切需要改變幾十年的對外恥辱,為此劉徹開始了為戰勝匈奴而做準備,這一準備就是十年。
登基之初,漢武帝繼續父親生前推行的養生息民政策,進一步削弱諸侯的勢力,頒布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以法制來推動諸侯分封諸子為侯,使諸侯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縮減。同時,他設立刺史,監察地方。加強中央集權,將冶鐵、煮鹽、釀酒等民間生意編成由中央管理,禁止諸侯國鑄錢,使得財政權集於中央。大一統的國內政治環境,安定的生活,百姓富足,這一切都讓劉徹有能力準備軍事力。
武帝即位的第二個十年,對外政策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改文景時期對外的被動防禦政策,轉而開始了積極主動的進攻政策。李廣也迎來用武之地,可惜此時的李廣已經過了年富力強的中年,開始步入遲暮的晚年。
元光六年(前129)匈奴又來進犯,武帝決定兵分四路出擊。車騎將軍衛青直出上谷,騎將軍公孫敖從代郡出兵,輕車將軍公孫賀從雲中進軍,驍騎將軍李廣從雁門出軍。四路將領各率一萬騎兵,其中,衛青是第一次任將出徵。結果,公孫賀未遇敵,白跑一趟;衛青殺入龍城,斬敵七百;公孫敖損兵七千;李廣最慘,全軍覆滅,自己被俘,最後孤身逃回。漢匈作戰中,令漢軍最頭疼的問題,是不知道匈奴軍隊在哪裡,因此,要麼無功而返,要麼遭遇強敵吃敗仗。這就是命運!李廣確實命運不濟,四路人馬中唯有他遭遇強敵。
李廣被俘雖然他憑藉自身的驍勇善戰而脫逃回朝,但全軍覆沒的罪責他無法不承擔起來,只能被貶為平民,閒在家中數年。不過,李廣畢竟是三朝老將,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匈奴再次入侵,漢武帝再次啟用李廣。雖說上次李廣吃了敗仗,可在匈奴看來,就憑他那次能夠從千軍萬馬中脫逃,這種身手也夠令人恐懼的,因此一聽李廣又回來了,嚇得幾年之內都不敢騷擾大漢。
元朔六年(前123),匈奴賊心不死,又來邊境騷擾我大漢,出動騎兵數萬人,入侵代郡,劫掠定襄,殺人不計其數,掠奪物資若干。武帝大怒,又命衛青攻打匈奴。公孫敖、公孫賀、趙信為、蘇建、李廣、李沮、劉軍為衛青指揮。兵分六路從定襄出發,一路所向披靡,摧枯拉朽,打得匈奴節節退敗,殲滅匈奴軍數千名。一個月後再次出塞,斬殺匈奴軍一萬多名,李廣這次又未立功。
元狩二年(前121)秋,漢武帝派張騫和李廣出右北平,擊匈奴左賢王。左賢王率四萬大軍包圍李廣率領的四千人,李廣毫不畏懼,沉著應戰。張騫救兵到達,李廣才得以脫險,但是,四千士兵幾乎全軍覆滅。
元狩四年(前119),漢武帝決定給匈奴最後一擊,想深入漠北攻其不備。於是命令大將衛青、霍去病各領兵五萬,分別從東西兩路挺進漠北。李廣隨衛青出徵匈奴。出邊塞以後,衛青捉到敵兵,得悉單于住的地方,便親自帶領精兵去追逐單于。李廣本來請求與他共同迎敵,與單于決一死戰,可是衛青臨行前受到漢武帝囑託,不能讓李廣出戰,以免他壞事。衛青便命令李廣和右將軍的隊伍合併,從迂迴繞遠的東路出擊。東路水草缺乏,勢必不能並隊行進。可衛青執意如此,李廣異常憤怒,不與他告辭便去軍部與右將軍趙食合兵,從東路出發。
可惜軍隊沒有嚮導,竟然迷路了,偌大一個軍隊在沙漠裡繞來繞去,結果落在衛青之後,未能與匈奴作戰,不幸令單于脫逃。等到他帶軍回營,衛青立刻派人責令李廣幕府的人員前去受審對質。李廣到了衛青幕府前,對他的部下說:「我從少年起與匈奴打過大小七十多仗,如今有幸跟隨大將軍出徵同單于軍隊交戰,可是大將軍又調我的部隊去走迂迴繞遠的路,偏又迷失道路,難道不是天意嗎!況且我已六十多歲了,畢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筆吏的侮辱。」於是拔刀自刎。
一代名將就此死去,我們不得不為他的死亡感到可惜,可嘆他一生為了大漢朝效力,最後卻落得這麼一個下場,難怪後人王維為其抱不平:「衛青不敗乃天幸,李廣無封緣數奇。」用生不逢時來形容李廣,的確恰當。無天時,無人和,李廣的不幸,似乎無法避免。
李廣在武帝時期不被重用的原因。
而李廣在武帝朝不被重用的原因似乎用那句「長江後浪推前浪」再合適不過,武帝長大掌權以後,畢竟是年輕天子,所以武帝就像培養自己的勢力,不想用老人,而恰巧這個時候衛青、霍去病崛起,加上兩個人都是「皇親國戚」,所以兩個人備受武帝的器重,這也就註定了李廣這個三朝老人不被重用,需要退出歷史的舞臺了。
武帝由於年輕人的心態,所以這個人非常喜歡外表華麗和新鮮的事物,所以年紀大的李廣就不被武帝喜歡,不安排他可以立戰功的機會就可以解釋的通了。
李廣上了年紀,本身就不討武帝喜歡,而且他又特別的倒黴,雖然在匈奴人的眼中,他被稱為「飛將軍」害怕他,每次都躲著他,也常常能夠逼退匈奴人,但是他卻從來沒有取得上將的首級,還偶爾來幾次失敗的戰役,這一點更加讓漢武帝不放心,更不會重用他,於是便將他安排在大將軍衛青的帳下做偏將,這偏將一職正阻礙了李廣立功的機會,因為此職位通常負責牽制敵人,而不是迎戰敵人。在漢朝,將領只有斬殺敵人首級符合規定數額,才能憑藉戰功被封侯,可李廣的軍隊卻沒有戰功,自然無法官拜侯爵。反而是其弟李蔡因是衛青的下級將領,屢獲戰功,得到侯爵的封位。這一點讓李廣久久不能釋懷,正可以用王維那首《隴頭吟》的四句「身經大小百餘戰,麾下偏裨萬戶侯。蘇武才為典屬國,節旄落盡海西頭」來形容。
他的黃金年齡正趕上漢朝的文景之治,無論是早出現在漢高祖的年代,還是晚出現在漢武帝的年代,李廣都能成就一番更大的功名,博取封侯。可文景之治是中國歷史上難得的繁榮時代,卻讓李廣給碰上了,英雄怎能不悲哀?而這也就是李廣的生不逢時。
我們再來看看漢初幾十年到武帝時期的外交政策。
第一,漢初開始對匈奴的政策是以被動防禦為主。
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劉邦統一中原以後,聽從手下大臣建議,不顧劉敬的反對,輕敵冒進,陷入了白登山,被匈奴包圍七天七夜。後來聽取陳平的建議,採用美人計才使得自己脫困,和匈奴籤訂了盟約。
白登之圍後,匈奴經常違背盟約,對邊境掠奪騷擾,劉邦對匈奴問題也相當煩惱,劉邦吸取了白登之圍的慘痛教訓。覺得目前漢朝的軍事力量不能同匈奴抗爭,在這種情況下,,劉敬鑑於美人計的效用,便向劉邦提出與匈奴和親的主張。他解釋說:把漢朝公主嫁給匈奴的冒頓單于,並多多陪送嫁妝,匈奴必然慕漢錢財而立漢公主為閼氏。這樣,生子必為太子,接替單于。
因為呂后不同意嫁長公主後來才換成了宗室女,由劉敬陪同前往。除此之外,漢朝還每年送給匈奴大量的絲綢問、棉絮、酒和糧食,從此漢朝和匈奴進入了相當長的和諧時期,在此期間兩國親如兄弟。這之後漢朝答和匈奴兩國之間幾乎沒有再發生過戰事,也消除了劉邦對匈奴的憂患。
從惠帝起經呂后、文帝、 景帝六七十年間,「和親」政策成為西漢初期對待匈奴的一種屈辱政策。對此漢王朝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從高 帝九年始,下至武帝元光二年才告終止。
西漢在「和親」的同時也開放「關市」,準許兩族人民交易。「和親」與贈禮品得益的是匈奴首領單于和 奴隸主貴族。而中下層匈奴人生產上和生活中急需漢朝的鐵銅器、絲絮、金帛等物品,只有通過關市才能得到 解決。漢人也從匈奴人手中換回所需的馬匹牛羊等牲畜以及大量皮毛、氈球等物品。通過開放「關市」兩族人 民互相往來,進行經濟文化交流,豐富了兩族人民的生活。
公元前162年,漢帝致書與匈奴單于相約,以長城作 為北方遊牧民族與中原農業民族活動的分界線,漢匈兄弟相處決不負約。然而,嫁公主、贈財物和開放「關市 」、以長城為界,並不能滿足匈奴奴隸主的貪慾,儘管西漢王朝委曲求全,也未能乞求到和平、安寧。
從公元前2 00年至公元前133年的67年間,匈奴騎兵西起隴西、東至遼東仍經常南下,攻城著邑,擄掠如故。甚至匈奴 騎兵深入到長安城北。晁錯說:匈奴軍隊「小入則小利,大入則大利」,他們每年擄掠所得,大大超過和親的 禮品。這是因為,黃河流域先進文化、擁有的巨大物質財富、眾多的人口,成為生活在漠北高原、生存物質條 件差的匈奴民族夢寐以求的。「好戰的遊牧民族」,善射獵,在軍事上佔有優勢。漫長的漢匈邊界,給予匈奴 騎兵進行大規模的攻掠以有利的條件。
第二,漢武帝對匈奴的反擊。
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即位。西漢王朝經過近70年的休養生息,經濟恢復發展,人民富裕,國力充實,步騎 軍力大大增強,中央集權製得到加強和鞏固。面對咄咄逼人的匈奴和屈辱性的「和親」政策,漢武帝一改消極的和親政策,採納了主戰派大臣的意見,對匈奴 實施反擊。
公元前138年派張騫出使西域想要聯絡大月氏欲東西夾擊匈奴。遠交近攻。
公元前133年冬十月,武帝採納王恢提出的 「伏兵馬邑襲擊單于」的計劃,想要以30萬精兵在馬邑山埋伏圍殲匈奴,先派遣聶壹假裝出賣馬邑城來引誘匈奴上當,企圖一舉殲滅匈奴。六月份的時候,匈奴信以為真,率領大軍10萬入塞,但是因為一路上只見牛羊,產生懷疑,轉道攻雁門,俘獲了雁門尉史。在匈奴的威脅下,這個膽小的尉史把漢軍的計謀全部說出,匈奴得知後大驚失色,立馬率軍逃之夭夭。
《史記·匈奴列傳》載:
單于既入漢塞,未至馬邑百餘裡,見畜布野而無人牧者,怪之,乃攻亭。是時雁門尉史行徼,見寇,葆此亭,知漢兵謀,單于得,欲殺之,尉史乃告單于漢兵所居。單于大驚曰:「吾固疑之。」乃引兵還。
從此,漢匈關係惡化,匈奴大肆進攻北方邊塞,漢匈之間展開了長期的戰爭。
經過三大戰役,漢朝終於擊敗匈奴,解決了匈奴的北邊威脅。
第一次戰役即公元前127年的河南之戰,也叫漠南之戰(收復河套以南)擊敗匈奴右賢王屬部樓煩王、白羊王部擊敗,俘殺甚多,在此設朔方郡,移民十萬戍守邊境。
第二次戰役是公元前121年春三月河西之戰,驃騎將軍霍去病率萬騎從隴西出發奔河西走廊,西過焉支山千 餘裡,殺折蘭王,較盧侯王,俘渾邪王及其部眾萬餘人,大勝。夏季,霍去病又率數萬騎從北地出發,西經祁 連山深入匈奴腹地二千裡,俘單桓王、酋塗王及相國3000、殺敵3萬餘,使渾邪王和休屠王率4萬餘眾降 漢。因此,漢朝打通了河西走廊,為進軍西域建立了前哨基地。
第三次決定性的戰役是漠北之戰。公元前119年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各率十幾萬大 軍從定襄和代郡出發,北渡大沙漠,深入漠北腹地。最後斬殺俘虜1.9萬餘人,漢軍追至顏山趙信城(今蒙古杭愛山南)毀其城大勝而歸。
三大戰役以後,漢朝在河西設置酒泉、武威、張掖、敦煌四郡。一面隔絕了匈奴與羌的交通,一面在河西 及河套一帶實行屯田,又把邊防設備烽燧、亭障從酒泉伸展到玉門,又從敦煌伸展到鹽澤(今羅布泊),經過 這一系列的軍事、政治、邊防和經濟上的措施,匈奴在北方的威脅才基本解除。
公元前87年漢武帝去世,經過武帝40餘年的戰爭,漢朝在兵力、物力、財力各方面損耗巨 大,匈奴損失更甚,人民疲憊,痛苦不堪,不能再承受戰爭之苦,雙方暫時停戰講和,兩國關係進入和平時期。
結語
李廣的一生伴隨著漢初對匈奴政策由被動防守轉而主動進攻。在李廣的黃金年齡伴隨的是漢初的被動防禦政策,在李廣的遲暮之年伴隨的卻是漢朝對匈奴的主動進攻政策,年輕的時候李廣沒有立下赫赫戰功的機會,年老的時候李廣依然沒有了用武之地,不得不再次感嘆李廣的生不逢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