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難封」是他的生不逢時,也是漢初對匈奴政策的由守轉攻之變

2020-12-21 明史明今

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chuǎn);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出自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閣餞別序》

馮唐我們就不多說了,我們來說說「李廣難封」中大名鼎鼎的李廣。

李廣(-前119年),漢族,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秦安縣)人,李廣本是秦時名將李信的後代,世代承襲高超箭術,武藝高強。 《史記·李將軍列傳》記載李廣有一次外出打獵,李廣將草中一塊石頭誤以為虎,引弓射去,箭入石中。可惜,超常發揮總是稍縱即逝。再讓他衝著石頭射,怎麼也射不進去了。才發現這是一隻假老虎。可見李廣其英勇,如此人物卻沒有被封侯的機會。

其實「李廣難封」必定有很多的原因,但是「生不逢時」應該是最主要的原因。何為「生不逢時」就是指生下來沒有遇到好時候。舊時指命運不好。而李廣就恰巧屬於生不逢時,命運不好的一類人。

李廣的生不逢時就體現留在了他生得太晚,和生的太早。

第一,出生太晚了。

相比於漢朝建立時期的徵戰,李廣出生的太晚了,李廣成長起來的時候已經是文帝時期,而文帝時期已經沒有什麼需要大戰的地方了。

公元前166年(漢文帝十四年),匈奴大舉入侵蕭關,李廣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從軍抗擊匈奴,因為精通騎馬射箭,武功高強,斬殺匈奴的首級非常多,被任命為中郎將

李廣是一個神箭手,射殺匈奴非常的快且多,再加上他英勇善戰,所以在李廣駐守邊境時期,匈奴人竟不敢騷擾邊境,只要聽說了他在的地方,匈奴都會遠遠的避開。後來他隨文帝出徵,衝鋒陷陣、格殺猛獸,勇猛異常。因而漢文帝說:"可惜呀,你沒遇到時機,假如讓你生在高祖時代,封個萬戶侯不在話下!" 漢文帝認可其功勞,認為李廣要是早生幾十年,活躍在高祖時期,以李廣的赫赫戰功必將封侯。因為文帝時期的外交是以防禦為主,大力發展國內經濟。而對於勇猛武將來說,在這個時代也只能有挨打的份,卻不是衝鋒陷陣、取敵首級

漢景帝即位後,發生了吳楚七國之亂,李廣任驍騎都尉,隨太尉周亞夫抗擊吳楚叛軍。因奪取叛軍帥旗在昌邑城下立下戰功。李廣便接受了梁王私自授給他的將軍印。可是按照朝中規定,李廣作為中央政府的軍人,私受諸侯王的封賞是違反軍紀的,所以儘管這次勝仗李廣立了大功,回朝卻沒有得到封賞,被調往內地地區當太守。

李廣一離開邊境之地,匈奴便天天騷擾邊境。典國公孫昆邪一見到景帝,便號啕大哭:「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景帝一看公孫昆邪哭得那麼傷心,只好把李廣又調至與匈奴地區接壤的邊境,李廣在擔任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等太守時期,數次退匈奴,以奮戰而聞名天下。他曾與百人深陷匈奴大軍之中,卻從容應對,以智計令匈奴不敢襲擊他軍隊,這份膽識,一直為後人所稱頌。

文景之治「時期,由於漢朝建立事在秦末的基礎上建立的,可以說是一窮二白,初期對於匈奴作戰的失利,國內經濟凋敝,人民無力徵戰,所以漢朝初年對於匈奴採取的是和親,被動防禦的外交政策,在這樣的情況下,武將沒有用武之地,也就沒有了獲取戰功的途徑。

文景之治到底國家有多富有據《史記》記載:

至今上(即漢武帝)即位數歲,漢興七十餘年之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而乘字牝者儐而不得聚會。守閭閻者食粱肉,為吏者長子孫,居官者以為姓號。故人人自愛而重犯法,先行義而後絀恥辱焉。

時間到了武帝時期漢朝對匈奴的政策終於出現了大逆轉改守為攻。在這樣的時期,作為武將的李廣是不是到了可以揮灑熱血,憑藉其勇為自己奪取封侯的機會呢?

第二,出生的太早。

公元前141年,16歲的劉徹即位,大漢王朝迎來了新的主人,經過文景之治70年的積累,此時的大漢帝國,國富民強,迫切需要改變幾十年的對外恥辱,為此劉徹開始了為戰勝匈奴而做準備,這一準備就是十年。

登基之初,漢武帝繼續父親生前推行的養生息民政策,進一步削弱諸侯的勢力,頒布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以法制來推動諸侯分封諸子為侯,使諸侯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縮減。同時,他設立刺史,監察地方。加強中央集權,將冶鐵、煮鹽、釀酒等民間生意編成由中央管理,禁止諸侯國鑄錢,使得財政權集於中央。大一統的國內政治環境,安定的生活,百姓富足,這一切都讓劉徹有能力準備軍事力。

武帝即位的第二個十年,對外政策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改文景時期對外的被動防禦政策,轉而開始了積極主動的進攻政策。李廣也迎來用武之地,可惜此時的李廣已經過了年富力強的中年,開始步入遲暮的晚年。

元光六年(前129)匈奴又來進犯,武帝決定兵分四路出擊。車騎將軍衛青直出上谷,騎將軍公孫敖從代郡出兵,輕車將軍公孫賀從雲中進軍,驍騎將軍李廣從雁門出軍。四路將領各率一萬騎兵,其中,衛青是第一次任將出徵。結果,公孫賀未遇敵,白跑一趟;衛青殺入龍城,斬敵七百;公孫敖損兵七千;李廣最慘,全軍覆滅,自己被俘,最後孤身逃回。漢匈作戰中,令漢軍最頭疼的問題,是不知道匈奴軍隊在哪裡,因此,要麼無功而返,要麼遭遇強敵吃敗仗。這就是命運!李廣確實命運不濟,四路人馬中唯有他遭遇強敵。

李廣被俘雖然他憑藉自身的驍勇善戰而脫逃回朝,但全軍覆沒的罪責他無法不承擔起來,只能被貶為平民,閒在家中數年。不過,李廣畢竟是三朝老將,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匈奴再次入侵,漢武帝再次啟用李廣。雖說上次李廣吃了敗仗,可在匈奴看來,就憑他那次能夠從千軍萬馬中脫逃,這種身手也夠令人恐懼的,因此一聽李廣又回來了,嚇得幾年之內都不敢騷擾大漢

元朔六年(前123),匈奴賊心不死,又來邊境騷擾我大漢,出動騎兵數萬人,入侵代郡,劫掠定襄,殺人不計其數,掠奪物資若干。武帝大怒,又命衛青攻打匈奴。公孫敖、公孫賀、趙信為、蘇建、李廣、李沮、劉軍為衛青指揮。兵分六路從定襄出發,一路所向披靡,摧枯拉朽,打得匈奴節節退敗,殲滅匈奴軍數千名。一個月後再次出塞,斬殺匈奴軍一萬多名,李廣這次又未立功

元狩二年(前121)秋,漢武帝派張騫和李廣出右北平,擊匈奴左賢王。左賢王率四萬大軍包圍李廣率領的四千人,李廣毫不畏懼,沉著應戰。張騫救兵到達,李廣才得以脫險,但是,四千士兵幾乎全軍覆滅。

元狩四年(前119),漢武帝決定給匈奴最後一擊,想深入漠北攻其不備。於是命令大將衛青、霍去病各領兵五萬,分別從東西兩路挺進漠北。李廣隨衛青出徵匈奴。出邊塞以後,衛青捉到敵兵,得悉單于住的地方,便親自帶領精兵去追逐單于。李廣本來請求與他共同迎敵,與單于決一死戰,可是衛青臨行前受到漢武帝囑託,不能讓李廣出戰,以免他壞事。衛青便命令李廣和右將軍的隊伍合併,從迂迴繞遠的東路出擊。東路水草缺乏,勢必不能並隊行進。可衛青執意如此,李廣異常憤怒,不與他告辭便去軍部與右將軍趙食合兵,從東路出發。

可惜軍隊沒有嚮導,竟然迷路了,偌大一個軍隊在沙漠裡繞來繞去,結果落在衛青之後,未能與匈奴作戰,不幸令單于脫逃。等到他帶軍回營,衛青立刻派人責令李廣幕府的人員前去受審對質。李廣到了衛青幕府前,對他的部下說:「我從少年起與匈奴打過大小七十多仗,如今有幸跟隨大將軍出徵同單于軍隊交戰,可是大將軍又調我的部隊去走迂迴繞遠的路,偏又迷失道路,難道不是天意嗎!況且我已六十多歲了,畢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筆吏的侮辱。於是拔刀自刎

一代名將就此死去,我們不得不為他的死亡感到可惜,可嘆他一生為了大漢朝效力,最後卻落得這麼一個下場,難怪後人王維為其抱不平:「衛青不敗乃天幸,李廣無封緣數奇。」用生不逢時來形容李廣,的確恰當。無天時,無人和,李廣的不幸,似乎無法避免

李廣在武帝時期不被重用的原因。

而李廣在武帝朝不被重用的原因似乎用那句「長江後浪推前浪」再合適不過,武帝長大掌權以後,畢竟是年輕天子,所以武帝就像培養自己的勢力,不想用老人,而恰巧這個時候衛青、霍去病崛起,加上兩個人都是「皇親國戚」,所以兩個人備受武帝的器重,這也就註定了李廣這個三朝老人不被重用,需要退出歷史的舞臺了。

武帝由於年輕人的心態,所以這個人非常喜歡外表華麗和新鮮的事物,所以年紀大的李廣就不被武帝喜歡,不安排他可以立戰功的機會就可以解釋的通了。

李廣上了年紀,本身就不討武帝喜歡,而且他又特別的倒黴,雖然在匈奴人的眼中,他被稱為「飛將軍」害怕他,每次都躲著他,也常常能夠逼退匈奴人,但是他卻從來沒有取得上將的首級還偶爾來幾次失敗的戰役,這一點更加讓漢武帝不放心,更不會重用他,於是便將他安排在大將軍衛青的帳下做偏將,這偏將一職正阻礙了李廣立功的機會,因為此職位通常負責牽制敵人,而不是迎戰敵人。在漢朝,將領只有斬殺敵人首級符合規定數額,才能憑藉戰功被封侯,可李廣的軍隊卻沒有戰功,自然無法官拜侯爵。反而是其弟李蔡因是衛青的下級將領,屢獲戰功,得到侯爵的封位。這一點讓李廣久久不能釋懷,正可以用王維那首《隴頭吟》的四句「身經大小百餘戰,麾下偏裨萬戶侯。蘇武才為典屬國,節旄落盡海西頭」來形容。

他的黃金年齡正趕上漢朝的文景之治,無論是早出現在漢高祖的年代,還是晚出現在漢武帝的年代,李廣都能成就一番更大的功名,博取封侯。可文景之治是中國歷史上難得的繁榮時代,卻讓李廣給碰上了,英雄怎能不悲哀?而這也就是李廣的生不逢時。

我們再來看看漢初幾十年到武帝時期的外交政策。

第一,漢初開始對匈奴的政策是以被動防禦為主。

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劉邦統一中原以後,聽從手下大臣建議,不顧劉敬的反對,輕敵冒進,陷入了白登山,被匈奴包圍七天七夜。後來聽取陳平的建議,採用美人計才使得自己脫困,和匈奴籤訂了盟約

白登之圍後,匈奴經常違背盟約,對邊境掠奪騷擾,劉邦對匈奴問題也相當煩惱,劉邦吸取了白登之圍的慘痛教訓。覺得目前漢朝的軍事力量不能同匈奴抗爭,在這種情況下,,劉敬鑑於美人計的效用,便向劉邦提出與匈奴和親的主張。他解釋說:把漢朝公主嫁給匈奴的冒頓單于,並多多陪送嫁妝,匈奴必然慕漢錢財而立漢公主為閼氏。這樣,生子必為太子,接替單于

因為呂后不同意嫁長公主後來才換成了宗室女,由劉敬陪同前往。除此之外,漢朝還每年送給匈奴大量的絲綢問、棉絮、酒和糧食,從此漢朝和匈奴進入了相當長的和諧時期,在此期間兩國親如兄弟這之後漢朝答和匈奴兩國之間幾乎沒有再發生過戰事,也消除了劉邦對匈奴的憂患。

從惠帝起經呂后、文帝、 景帝六七十年間,「和親」政策成為西漢初期對待匈奴的一種屈辱政策對此漢王朝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從高 帝九年始,下至武帝元光二年才告終止。

西漢在「和親」的同時也開放「關市」,準許兩族人民交易。「和親」與贈禮品得益的是匈奴首領單于和 奴隸主貴族。而中下層匈奴人生產上和生活中急需漢朝的鐵銅器、絲絮、金帛等物品,只有通過關市才能得到 解決。漢人也從匈奴人手中換回所需的馬匹牛羊等牲畜以及大量皮毛、氈球等物品。通過開放「關市」兩族人 民互相往來,進行經濟文化交流,豐富了兩族人民的生活。

公元前162年,漢帝致書與匈奴單于相約,以長城作 為北方遊牧民族與中原農業民族活動的分界線,漢匈兄弟相處決不負約。然而,嫁公主、贈財物和開放「關市 」、以長城為界,並不能滿足匈奴奴隸主的貪慾,儘管西漢王朝委曲求全,也未能乞求到和平、安寧

從公元前2 00年至公元前133年的67年間,匈奴騎兵西起隴西、東至遼東仍經常南下,攻城著邑,擄掠如故。甚至匈奴 騎兵深入到長安城北。晁錯說:匈奴軍隊「小入則小利,大入則大利」,他們每年擄掠所得,大大超過和親的 禮品。這是因為,黃河流域先進文化、擁有的巨大物質財富、眾多的人口,成為生活在漠北高原、生存物質條 件差的匈奴民族夢寐以求的。「好戰的遊牧民族」,善射獵,在軍事上佔有優勢。漫長的漢匈邊界,給予匈奴 騎兵進行大規模的攻掠以有利的條件。

第二,漢武帝對匈奴的反擊。

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即位。西漢王朝經過近70年的休養生息,經濟恢復發展,人民富裕,國力充實,步騎 軍力大大增強,中央集權製得到加強和鞏固。面對咄咄逼人的匈奴和屈辱性的「和親」政策,漢武帝一改消極的和親政策,採納了主戰派大臣的意見,對匈奴 實施反擊。

公元前138年派張騫出使西域想要聯絡大月氏欲東西夾擊匈奴。遠交近攻。

公元前133年冬十月,武帝採納王恢提出的 「伏兵馬邑襲擊單于」的計劃,想要以30萬精兵在馬邑山埋伏圍殲匈奴,先派遣聶壹假裝出賣馬邑城來引誘匈奴上當,企圖一舉殲滅匈奴。六月份的時候,匈奴信以為真,率領大軍10萬入塞,但是因為一路上只見牛羊,產生懷疑,轉道攻雁門,俘獲了雁門尉史。在匈奴的威脅下,這個膽小的尉史把漢軍的計謀全部說出,匈奴得知後大驚失色,立馬率軍逃之夭夭。

《史記·匈奴列傳》載:

單于既入漢塞,未至馬邑百餘裡,見畜布野而無人牧者,怪之,乃攻亭。是時雁門尉史行徼,見寇,葆此亭,知漢兵謀,單于得,欲殺之,尉史乃告單于漢兵所居。單于大驚曰:「吾固疑之。」乃引兵還。

從此,漢匈關係惡化,匈奴大肆進攻北方邊塞,漢匈之間展開了長期的戰爭。

經過三大戰役,漢朝終於擊敗匈奴,解決了匈奴的北邊威脅。

第一次戰役即公元前127年的河南之戰,也叫漠南之戰(收復河套以南)擊敗匈奴右賢王屬部樓煩王、白羊王部擊敗,俘殺甚多,在此設朔方郡,移民十萬戍守邊境

第二次戰役是公元前121年春三月河西之戰,驃騎將軍霍去病率萬騎從隴西出發奔河西走廊,西過焉支山千 餘裡,殺折蘭王,較盧侯王,俘渾邪王及其部眾萬餘人,大勝。夏季,霍去病又率數萬騎從北地出發,西經祁 連山深入匈奴腹地二千裡,俘單桓王、酋塗王及相國3000、殺敵3萬餘,使渾邪王和休屠王率4萬餘眾降 漢。因此,漢朝打通了河西走廊,為進軍西域建立了前哨基地。

第三次決定性的戰役是漠北之戰。公元前119年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各率十幾萬大 軍從定襄和代郡出發,北渡大沙漠,深入漠北腹地。最後斬殺俘虜1.9萬餘人,漢軍追至顏山趙信城(今蒙古杭愛山南)毀其城大勝而歸。

三大戰役以後,漢朝在河西設置酒泉、武威、張掖、敦煌四郡。一面隔絕了匈奴與羌的交通,一面在河西 及河套一帶實行屯田,又把邊防設備烽燧、亭障從酒泉伸展到玉門,又從敦煌伸展到鹽澤(今羅布泊),經過 這一系列的軍事、政治、邊防和經濟上的措施,匈奴在北方的威脅才基本解除

公元前87年漢武帝去世,經過武帝40餘年的戰爭,漢朝在兵力、物力、財力各方面損耗巨 大,匈奴損失更甚,人民疲憊,痛苦不堪,不能再承受戰爭之苦,雙方暫時停戰講和,兩國關係進入和平時期

結語

李廣的一生伴隨著漢初對匈奴政策由被動防守轉而主動進攻。在李廣的黃金年齡伴隨的是漢初的被動防禦政策,在李廣的遲暮之年伴隨的卻是漢朝對匈奴的主動進攻政策,年輕的時候李廣沒有立下赫赫戰功的機會,年老的時候李廣依然沒有了用武之地,不得不再次感嘆李廣的生不逢時。

相關焦點

  • 西漢初年和親政策之新論:「青史碑」亦或是「美人冢」?
    可以看出和親的直接目的就是穩定邊境局勢,暫時緩解匈奴的猛烈攻勢。然而,策略的選定真的正確而有效嗎? 1.首先:筆者以為,劉邦應對匈奴之策存在不足,這種策略失敗直接推動了和親政策的提出。他在任用人才時懷有疑心,欠缺周全考慮。
  • 張騫被匈奴扣留後,曾娶胡女為妻。他的匈奴妻子結局如何?
    在西漢初年,居住北方的匈奴部落不斷侵擾西漢邊境,給朝廷造成嚴重困擾。由於漢初的國力不足,對付匈奴的辦法也只能以懷柔為主,通過和親等政策安撫匈奴。但這並不是萬全之策,匈奴還是不斷入侵劫掠,成為了朝廷的心腹大患。武帝劉徹時期,隨著國力的不斷強盛,武力平定匈奴也提上了議事日程。
  • 揮戈誓飲匈奴血:西漢前期對匈奴戰史梳理
    二十四 長之下,各設千長、百長、什長及裨小王、相、都尉、當戶、且渠等職,高層制度是遊牧民族典型的左右翼制度,基層組織也是很典型的什建制軍民合一的組織方式。按匈奴的習俗,以左為大,故左賢王多由太子擔任。漢軍裝備此建議看似簡單,其實也是非常重要的戰略。 還有最後一條就是擴建騎兵。晁錯給文帝的建議中,多次提到騎兵的重要性。漢初與匈奴戰爭,吃虧的就是 漢以步兵對匈奴的騎兵。劉邦與匈奴的白登之戰,雙方兵力基本相等,就是因漢是步兵才敗給了匈奴。
  • 冒頓單于:草原帝國史上第一個英雄,匈奴成「百蠻之長」
    在冒頓單于還沒開始他的宏圖大業時,匈奴也是百蠻中平平無奇的那一個,但是在公元前209年,也就是秦二世胡亥元年,匈奴的命運註定要發生改變。殺父自立冒頓單于的父親為頭曼單于,頭曼單于對匈奴並沒有什麼突出成就。公元前215年,秦國大將蒙恬率領北卻匈奴。「是時蒙恬威振匈奴。」
  • 韓王信:為什麼漢初大將,謀反後都逃往匈奴?
    01一、匈奴,趕不走的「小三」!前200年,韓王信部將曼丘臣、王黃等,立趙國苗裔趙利為王,收韓王信散兵,聯合在逃匈奴的韓王信、冒頓單于,多組人馬,共同攻漢。情況,很複雜。邊境之地,並非長安那麼溫暖。這一把,匈奴派出左右賢王統領上萬騎兵,與王黃等原漢將大方駐紮廣武之南,進一步,又攻到晉陽……,一步一步,得寸進尺。匈奴此刻,就像「小三」一樣,說沒地位吧,卻又有這個實力和你「搶地盤」,說有實力吧,可實力又不是最強。這種狗皮膏藥般的存在,令劉邦心煩意亂。一鼓作氣之下,漢軍大破匈奴於晉陽,又追擊到離石再破,接著將其趕到樓煩西北再破!
  •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飛將軍李廣眾人皆知,那麼馮唐是何許人也?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是一句詩句,出自於唐朝詩人王勃的《滕王閣序》,相信很多人在學生時代都曾熟記於心。但其實馮唐易老和李廣難封是兩個典故。王勃在寫詩時,引用了這兩個典故。李廣我們非常熟悉,他的名氣明顯要比馮唐大的多。在面對匈奴時,李廣每次都是衝鋒陷陣,可謂戰功赫赫。可是,至死也沒有封侯,這也是李廣最為鬱悶的一件事。其實李廣的問題在於他只能成為一代武將,並並非一個合格的將帥。在局部戰役中,他的勇猛沒有問題。可是,在大規模戰役中,總是屢戰屢敗,這體現出他並沒有運籌帷幄的大戰略能力。
  • 飢餐渴飲匈奴血,西漢和東漢都擊敗匈奴問題,為何不佔領匈奴故地
    秦朝統一天下後,將匈奴逐出河套平原到秦末漢初之際,秦朝為了對付起義軍,將防備匈奴的軍隊調回,結果在巨鹿之戰,被匈奴給團滅了,而此時匈奴又出現其史上最有作為的冒頓單于,於是河套平原重新被匈奴人奪走兩漢時期,西漢和東漢都曾解決了匈奴人外患西漢建立後,匈奴嚇跑了劉邦的哥哥代王劉仲,劉邦親自率軍討伐匈奴,結果在白登山被匈奴人打敗,最後依靠著討好冒頓單于的老婆,才最終脫險,此後西漢開始改變策略,向匈奴送錢送女人,開始和親政策。
  • 匈奴未滅何以為家之貴霜帝國
    這樣一來秦國沒有了「背後捅刀的人」(請自行補腦普京大帝說土耳其)開始了稱霸戰國的時代。其實之前在秦穆公的時候,西戎的八個國家就都服從秦國。但百年後,這些國家就都變成了秦國的領土。之後始皇嬴政滅六國,連接長城抵禦匈奴,還修了直通大道(現在的秦直道),始皇派大將蒙恬帶領十萬大軍攻打匈奴,收復了黃河以南。匈奴此時就不敢侵犯秦,蒙恬在的十餘年,匈奴是備受欺壓的小國。
  • 漢匈大決戰:漢武帝決意對匈奴宣戰,帝國上空籠罩著危機的陰雲
    今匈奴負戎馬之足,懷禽獸之心,遷徙鳥舉,難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為廣,有其眾不足以為彊,自上古不屬為人。漢數千裡爭利,則人馬罷,虜以全制其敝。且彊弩之極,矢不能穿魯縞;衝風之末,力不能漂鴻毛。非初不勁,末力衰也。擊之不便,不如和親。」-《史記·韓長孺列傳》 韓安國身居三公之一,意見又有理有據,因此得到了絕大多數朝臣的贊同。而漢武帝也不得不同意了繼續和親的政策。
  • 兇狠強大匈奴,漢末天下大亂時未得一點便宜?只因遇見神級對手!
    匈奴自開始就已戰爭的印象出現在世人面前,當時的中國,《史記》《漢書》均有記載,其強大之時漢朝也得卑躬屈膝,至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他們為何沒有趁機大舉南下,這其中有什麼原因呢?1.強大的匈奴自春秋戰國秦朝兩漢以來,中原民族就面臨著遊牧民族的入侵,這其中又以匈奴胡人為代表。
  • 六路大軍,21萬兵力,漢擊匈奴戰略縱深之戰評述
    匈奴壺衍提單于由於數次兵敗,特別是上述2萬兵馬慘敗後,國力越來越貧困,便又想與漢「和親」,但又怕漢不答應。單于弟左谷蠡王更是「和親」的積極支持者,因而,他便時常命其左右大臣,向漢使臣暗示,單于欲與漢「和親」的意向,同時對漢使者表示出更加親善的態度。
  • 困擾兩漢的匈奴是個怎樣的民族?今天匈奴人在哪?還有這個民族嗎
    匈奴人建立的政權,存在了四百多年,其疆域最鼎盛的時候,北到伏爾加河,西至中亞各國,南到漢朝的河朔地區,東邊包括遼東和俄羅斯西伯利亞一帶,面積遠大於現在的中國版圖。 關於匈奴的起源已經不可考,按司馬遷的說法,他們是「夏后氏之苗裔」,由商朝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時的獫狁,春秋時的戎、狄,戰國時的東胡、樓煩等部落融合而成。
  • 大漢蒼鷹郅都,內壓豪強,外鎮匈奴
    而漢景帝時期的郅都,首開執行嚴刑峻法的例子,對內大力打壓豪強和王公貴族,成為眾多酷吏效仿的對象。 郅都在漢文帝時期不過是個郎官,在漢景帝上臺後才成為中郎將,期間也沒有太大的作為。不過,他跪阻漢景帝救自己的寵姬,才給他帶來一條向上升遷的大道。事情很簡單,漢景帝帶人一起去上林苑打獵,寵姬賈姬上廁所,正好一頭野豬也進了廁所。
  • 李廣重兵埋伏,聶壹在城頭掛了幾顆人頭,匈奴人卻識破了馬邑之謀
    本文為漢匈之戰第2集。經過「白登之圍」後,漢高祖、呂后及後任的漢文帝、漢景帝都對匈奴採取了和親政策,邊境基本和平無大戰。漢王朝在經過文景之治後,積累了巨額財富,國力直線上升。富裕到了什麼程度呢?漢朝的絲綢自己已經用不完了。
  • 一代才女被困匈奴12年,靠曹操用重金贖回!
    他的女兒蔡文姬也充分繼承了他的文學才華和音樂才華。《後漢書》稱其「博學有才辯,又妙於音律。」相傳,蔡文姬9歲時,蔡邕彈琴突然斷了一根弦,蔡文姬指出是第二根弦斷了,蔡邕認為蔡文姬只是偶然說中而已,就故意弄斷一根弦,蔡文姬說是第四根,蔡邕這才相信女兒天賦異稟。這就是流傳已久的蔡文姬聽聲辯琴的故事,其音樂才華可見一斑。
  • 匈奴最早是出現在哪個朝代?後面又是如何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秦朝的進攻,削弱了匈奴勢力一段時間。02匈奴的崛起但是,到了秦末漢初,由於匈奴皇帝頭曼單于的兒子冒頓單于,弒父自立,之後成功統領了匈奴幾個不同的部落,在北方形成了一個非常大的奴隸制政權。所以,在秦末漢初的時候,匈奴的力量再次強大起來。漢朝剛建立的時候,漢高祖劉邦就打算北伐匈奴。
  • 大漢朝消滅匈奴的戰爭,細細品來令毛骨悚然,深感絕望!
    還好短短8年之後,漢高祖劉邦一統天下。劉邦早就看匈奴不爽,於是在西漢初年為了剪除這個禍患,親自率領大軍北上徵討。可無往不利的漢軍卻栽了個大跟頭,被匈奴騎兵打得損兵折將大敗而歸,劉邦沒辦法,只好退而求其次,用和親策略先穩住匈奴。就這樣過了70年,漢朝一直韜光養晦、積攢國力,直到劉邦去世時,他還對未消滅匈奴而耿耿於懷。
  • 匈奴人到底去了哪裡,蒙古是匈奴的後裔嗎?
    外國的話,整個中亞包括部分歐洲有很多地區都算是匈奴人的後代,尤其是匈牙利,首都廣場上還有北匈奴首領阿提拉的銅像。但是,注意,他們都只能算是匈奴的後代,匈奴這個族群早已消失。歷史上,匈奴曾經有兩次高光時刻,第一次是秦末漢初的時候,冒頓領導的匈奴帝國。
  • 非劉不封王,劉邦在建漢之初封的異姓王,遭遇了什麼結局
    楚漢之爭之後,漢高祖劉邦建立了大漢王朝。在白馬之盟之前,劉邦封了幾個異姓諸侯王。楚王韓信張耳劇照項羽分封各路諸侯之時,封張耳為常山王。楚漢之爭時歸順劉邦,隨韓信平定趙國之後,被封為了趙王。張耳是劉邦和呂雉的親家,他的兒子張敖娶的是劉邦和呂雉的女兒魯元公主。張耳在劉邦登基之初已經去世,趙王的爵位就給了他的兒子張敖。劉邦路過張敖的封地,女婿張敖對他禮遇有加。但是劉邦卻看不上他,反而罵他。趙相貫高覺得主公受辱,打算謀殺劉邦,但是沒有成功。而後張敖被牽連入獄,被赦免之後,貶為了宣平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