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好!我們來自兒童閱讀師資能力認證初級班。接下來,請跟我們一同賞析國際安徒生獎獲得者林格倫的不朽經典《長襪子皮皮》。
《長襪子皮皮》這本童話書的封面色調明麗,以黃色、藍色為主色調,皮皮的形象就出現在以黃色調為主的布景上,看著很跳脫。
皮皮抱著她喜愛的猴子尼爾松先生,她頭髮的顏色像胡蘿蔔一樣,扎著兩條小辮子。她的鼻子長得就像一個小土豆,上邊布滿了雀斑。牙齒整齊潔白。她的連衣裙相當怪,藍布上縫著紅布,她穿著一雙長襪子,一隻是棕色的,另一隻是墨綠色的。她穿的鞋像船,鞋帶都散了。
這個小姑娘看著就有點特立獨行,她身上會發生什麼有趣的故事呢?
書裡插圖簡潔明了,採用了簡筆畫的形式,黑白對比,效果明顯,靈活運用點、線、面等,變化豐富,在形象上進行誇張、取捨、變形,畫面有趣。這些插圖搭配文字,就會使閱讀生動起來,理解也會順暢。
這部作品因愛而產生。
1941年,阿斯特麗德·林格倫七歲的女兒卡琳因肺炎住院,她每天晚上要給女兒講故事。有一天,她實在不知道講什麼好了,就問女兒:「我講什麼呢?」女兒順口回答:「講長襪子皮皮。」
於是,按照這個奇怪的名字,她講了一個奇怪的小姑娘的故事。最初是給自己的女兒講,後來鄰居的小孩也來聽。1944年,卡琳十歲了,林格倫把這個故事寫出來作為贈給女兒的生日禮物。之後,她把稿子寄給伯尼爾出版公司,但被退了回來,因為皮皮這個頑皮的形象違背了當時有關教育孩子的基本原則。
1945年,林格倫對故事做了一些修改,用它參加拉本和舍格倫出版公司舉辦的兒童書籍比賽,獲得了一等獎。當時,正處於二戰末期,德國納粹主義和義大利法西斯主義的絕對權威和盲從教育還在束縛著教育的發展,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有新的兒童教育信號的出現,於是,昔日的權威性教育與現代自由教育思想發生碰撞,關於瑞典兒童的教育問題辯論如火如荼開展。新思想的湧現要把兒童從嚴厲、無條件服從的教育中解放出來,《長襪子皮皮》順應時代浪潮,應運而生。皮皮變成了自由人類的象徵,所以說,世紀兒童皮皮產生了。
瑞典首相約蘭·佩爾松評論這部作品的意義:「長襪子皮皮這個人物形象在某種程度上把兒童和兒童文學從傳統、迷信權威和道德主義中解放出來。」這是從時代背景上來說的。
從創作風格上來說,林格倫創造了兩種風格,想像與通俗,《長襪子皮皮》展現的是想像的風格。她賦予了皮皮力大無窮的超能力,能夠勇鬥小偷和強盜,能夠打敗大力士,能夠勸告鯊魚,嚇得鯊魚打定主意儘快遊到大西洋去,能夠伸張正義等等;她賦予了皮皮財富,有很多的金子,這是她能夠自由生活、不受束縛的前提。其內核就是林格倫深深地愛著每一個孩子,在她的眼中,孩子是自由的、快樂的、幸福的,希望他們能夠健康成長。
皮皮的媽媽在很久以前就去世了,爸爸原來是船長,皮皮常常坐著爸爸的船和他一起在大海上航行。可是有一次,他們在海上遇到了大風暴,皮皮爸爸被卷進大海,失蹤了。皮皮只好帶著爸爸送給她的一隻猴子和一個裝滿金幣的大包來到了一個叫維拉的小鎮上。
皮皮很樂觀,她對水手說「不要為我擔心,我會料理自己的!」正如她所說的那樣,她一個人也生活得挺好的。
皮皮力氣超人,她能舉起她的馬;皮皮維持正義,幫助了維勒,不允許本特那五個小混混欺負人;敢於和警察玩拍人的遊戲;在馬戲團打敗了大力士阿道爾夫;她還接待小偷,讓他們改邪歸正;她從鯊魚口中救了杜米,要鯊魚保證不做壞事才放了它;她在霍屯督島戰勝了強盜,保護了孩子們玩抓石子遊戲的珍珠.這就是童話的魅力,給予皮皮神奇的力量,讓她在這片天地裡除惡揚善,展現真善美。
皮皮很能幹,她會做很多小零食、會煮咖啡、會做蛋糕、會烙餅,她還會做衛生,多麼難能可貴。作者在創作這個人物形象時,是不是也希望孩子們能夠有生活的能力,讓生活因自己的參與、勞作、創造而變得更加美好?
皮皮對朋友真誠,珍惜友誼,和杜米一起幫助阿妮卡克服內心的恐懼;在自己的生日宴會上,皮皮做美食招待朋友們;給孩子們買糖果和陶瓷口笛;當朋友不舍她的離開,她又留下了;杜米掉到水裡大鯊魚想吃他,皮皮挺身而出。皮皮的身上,有一種俠義風骨。
皮皮善於尋找生活的樂趣,奇思妙想層出不窮,生活因為有她而精彩,表演馬戲,是不是有雷動的掌聲?在樹上探險、組織野遊、和公牛玩打鬥等等,都讓孩子們非常的嚮往,跟著她的腳步,我們好像也暢遊了一番。
就算是一個成人也有不足,更何況一個孩子,不可能總是那麼完美。皮皮身上也有缺點,她滿口瞎話,不上學,把藥混在一起亂吃、亂扔東西,這樣的她很真實,不僅沒有影響她的形象,反而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
這裡重點說一下皮皮上學,從她回答盧森布魯姆小姐問題的細節中可以看出,她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思路來回答,而不是通俗意義上的什麼標準答案。她認為不重要的不學習,她敢於向代表教育權威力量的盧森布魯姆小姐質疑。她不缺乏學習的能力,她跳逍蒂絮舞,不把這個舞徹底學會是不會去睡覺的,她認為「蛇」字很重要就學會了,她的學習是自學,她認為自己不上學也會有足夠的學問,用今天的話來說,她就是一個頑童,皮皮身上展現出的是對教育制度大反叛。
杜米和阿妮卡,是乖孩子,知道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他們真誠、善良、有禮貌、珍惜友誼,是父母、老師眼中的好孩子。起初,他們不敢嘗試新事物,缺乏想像力,但是在皮皮的帶動下有了很大的改變,兒童的天性,逐漸在他們身上展現。
這是一篇童話,有趣兒,好玩,從始至終沒有看到什麼大的矛盾與衝突,但是,觀念上的衝突是內隱的,在不經意中流露,通過皮皮天真無邪的語言表現出來。
這篇童話主要講皮皮的故事,皮皮一出現在我們面前,就是這麼一個形象,她是一下子就長成這麼大的?顯然不是,她雖然沒有媽媽,但爸爸給了她成長的呵護,爸爸保護了皮皮的天性,沒有強迫她一定要成為怎樣的人,而是做她自己,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皮皮媽媽的去世,使爸爸認識到生命的可貴,從而在孩子的教育上順乎本心,他真的是這樣做的。
皮皮爸爸出現的次數不多。皮皮她摟著爸爸,跟他掰手勁,要爸爸穿國王服等等以及與爸爸的對話,讓人感受到的就是一種平等。爸爸想帶她去霍屯督島,因為對朋友不舍,皮皮沒有去,爸爸也尊重了她的決定,後來,皮皮到了霍屯督島,還把爸爸舉起來了.
從這些內容中,我們不難看出爸爸教養皮皮,就是給她自由,讓她成為自己,這與一般家庭教育中大人都是對的、孩子要聽話、不能這樣不能那樣的觀念,形成對立與衝突。
皮皮去上學了,這裡寫了兩個老師,兩個老師的共同點是一見面就要考核。第一個女教師考核皮皮,皮皮的回答讓所有孩子都吃驚地看著她,那些內心恐怕在說:你怎麼能這麼回答?我們都是按照要求回答的。潛臺詞是——你怎麼能挑戰傳統、挑戰約定俗成、挑戰老師的權威?不得不說皮皮的情商還是很高,她把自己的家庭情況告訴了老師,老師理解她,以後,她還可以來學校上學,請注意是現在不能。
另一個盧森布魯姆小姐,不是老師更勝老師,既然是老小姐,她更傳統、更守舊,發禮物給聽話和用功的孩子要考問,皮皮挑戰了她的底線,沒有一個答案是她要的標準答案,這又是與學校教育觀念的衝突。皮皮把站在反省隊伍裡難過的孩子們組織起來開展一場問答比賽,給孩子們錢和糖果,這算不算是一種宣戰?
維拉小鎮上的阿姨們代表的就是社會教育觀念。為什麼皮皮要被送到「兒童之家」,因為她們覺得皮皮沒有上學,一個人住在一個房子裡,有違常規,在這種社會力量的幹預和推波助瀾下,她們決定了皮皮的未來——要被送去「兒童之家」,可是,這裡出現了大反轉,阿姨們、警察與皮皮的較量,也就是傳統與自由的較量與衝突,最後自由獲勝。
當杜米和阿妮卡將和皮皮到霍屯督島去,幾乎所有的小鎮阿姨都對他們的媽媽說——
「你大概不想讓你的孩子同長襪子皮皮一起去,把他們送到遙遠的南海去?你可能是說著玩的吧?」
「為什麼我不能這樣做?大夫說,孩子有了病,需要換換空氣。據我對皮皮的了解,她從沒做過對不起杜米和阿妮卡的事。沒有人像她那樣體貼他們。」
「不過長襪子皮皮總有點那個!」
「長襪子皮皮表現得可能不總是那麼好,但是她有一副好心腸。」
塞德爾格倫夫人(杜米和阿妮卡的媽媽)觀念的改變,就是社會觀念的分化,會有更多的人站到現代自由教育的觀念上來。塞德爾格倫夫人認為「身體比功課更重要」,根據孩子的情況,暫時不需要念書,就讓他們去霍屯督島,後來,他們個個身體健壯,驗證了媽媽決定的英明。這個觀念在今天也有其現實意義。
教育不是盲從,更不是禁錮,而應該尊重兒童天性,激發他們的潛能,健全他們的人格,做好這些很不容易。不論是作為家長還是作為老師,都需要始終摸索和前行。
本次分享到此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