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解讀108佛珠手串的傳統規制和常見材質》中,我們將佛珠歸為兩類,素珠款和藏傳佛珠。近幾年文玩興起,佩戴佛珠手串的人越來越多,越來越講究材質的選擇和搭配。在此,和大家分享下這些年設計佛珠手串的一些經驗。
無論是材質的選擇還是設計,一切依託的前提是,要合適佩戴者。例如一個較為瘦小的女生,硬是要佩戴一串尺寸12mm的108星月菩提,顯得突兀而笨重。一個喜歡簡潔風格的人,硬是給設計一串五彩斑斕的佛珠,亦不是很合理。設計搭配佛珠,應先了解佩戴者的需求及喜好,再決定材質尺寸與風格。
材質的選擇和尺寸珠型,這個細說起來內容非常多,我之前寫的幾篇 文章有所涉及,大家可以點擊以下連結了解:
簡單易懂的手串尺寸挑選攻略
文玩佛珠手串的入門挑選攻略(上)
小葉紫檀手串的常見規格
接下來,側重講一下藏傳108佛珠的搭配。
1.我們最常見的珠身基本搭配為佛頭三通、子珠、腰珠、頂珠。如下圖,108小葉紫檀,子珠為6mm小葉紫檀老料,佛頭三通及弟子珠為同料小葉紫檀,頂珠為滿肉滿色九口南紅,腰珠為蜜蠟對珠 。頂珠腰珠統稱為隔珠。
由於108是十二和九的乘積,在藏傳佛教中代表十二宮中的九曜。作為四和二十七的乘積,數字「108」代表二十七星座中任何一個星座上月亮的四個住所(每周一個)。這些星座是月亮每月經過黃道的二十七個部分。[10]從佛頭旁第一顆子珠計起,每27顆一隔珠,兩顆腰珠,一顆頂珠將108佛珠隔為對稱的四段,即為最基本的串法。而收尾弟子珠兩股,數目相同,常見以3的倍數居多。
2.頂珠的直徑正常而言不應小於子珠與隔珠及佛頭的尺寸。如果佛頭尺寸較大,頂珠也應接近該尺寸比較和諧,當然,每個人有自己搭配的喜好,這點我主要從協調美觀性來講。
3.隔珠的選擇上主要是礦石類為主,南紅、蜜蠟、綠松是目前最受歡迎的三種材質。顏色搭配上,因為每個人的喜好品味不同,在此我結合設計過的幾款珠子說明一下。
搭配配珠,要考慮兩個因素:一是顏色比重的協調性;二是與子珠的顏色搭配要合適,再講究些還得把未來子珠顏色的變化考慮在內,舉星月菩提來說,大部分人的星月從順白開始盤起,如果一開始整串星月都搭配蜜蠟,白色配黃色顏色看著很鮮明,可隨著星月盤玩變色,會和蜜蠟色調接近,那時的隔珠就十分的不明顯了,可以適當的使用隔片進行顏色的區分,隔片不僅起到保護配珠的作用,在協調珠型的搭配上起到很大的作用。用以下此款星月菩提的設計給大家做一下說明:
佛頭和頂珠使用了顏色較黃的蜜蠟,頂珠旁加了南紅隔片就是與星月做一個區分且長桶珠頂珠與子珠的過度也顯得協調一些,腰珠使用了顏色比較紅的九口南紅。整體顏色就不會過於單調。這是比較經典的蜜蠟和南紅的搭配。全串的小隔片用橄欖核與南紅,頂珠隔片和弟子珠進行呼應(弟子珠從左到右分別為白蠟、南紅、橄欖核)而頂珠與佛頭都使用了隔片,腰珠沒有使用,便不會顯得過於繁瑣。而背雲的橄欖核小彌勒雕因為有橄欖核隔片的呼應顯得不會過於突兀。這款搭配屬於比較飽滿的風格。
對於喜歡簡單利落風格的人來說,隔珠珠型與子珠的契合就非常的重要了,如下圖 :
這是一款藏式倒桶的原生態星月,尺寸是76;頂珠是高瓷綠松,使用的是蘋果圓的珠型,直徑11mm;腰珠是倒桶的奶白蠟,尺寸98;佛頭為精工一體瓦西南紅,尺寸11mm;這樣的搭配完全沒有用任何隔片進行過渡,完全依賴珠型的協調搭配,打磨器型的工藝非常的重要。這也是一串比較經典的紅綠燈三色搭配,很多人在把這三個顏色進行搭配的時候容易顯得花哨,個人建議使用三色材質時,注意不要過多的使用複雜配件,要注重比重,結合配珠顏色厚重程度有所針對性的搭配,而效果好壞完全取決於設計者個人的品味以及對顏色的敏感度。
同一品種配珠的搭配,也十分講究顏色的過渡。要麼保持充分的一致性,要麼在顏色深淺上要做好漸變。如下圖 :
整串菩提根都是由南紅作為配飾,頂珠是滿肉的火焰紋南紅,腰珠火焰紋南紅蘋果珠,佛頭冰飄南紅,弟子珠火焰紋南紅。都是南紅,但是顏色肉度不同,有一定漸變的感覺,整體又是一個色系,簡潔不單調 。
這串椰蒂的腰珠和頂珠都使用了秦古料的綠松,在佛頭的選擇上用了雞油黃的蜜蠟一體佛頭,整串珠子不會顯得暗沉,也能襯託高瓷綠松的顏色。三顆綠松的顏色十分的接近,這樣的搭配十分適合男士,質感非常好,利落大方。
最簡單的素珠款,往往會在佛頭、弟子珠、背雲上費心思,如以下幾款 :
108印尼小金剛,弟子珠是金剛的備籽,佛頭選用蜜蠟一體佛頭,非常簡單 。
一串高瓷的綠松小圓珠,佛頭用蜜蠟,弟子珠選用保山南紅,整體顏色分明。蜜蠟綠松是安全係數最高的搭配,怎麼搭配都很好看。
簡裡文玩設計工作室從事文玩設計搭配工作近8年的時間,對手串設計搭配感興趣可關注本公眾號,手串設計定製服務可添加微信號聯繫:(長摁下圖識別二維碼添加好友)
本篇文章,只在知乎專欄《文玩菩提大講解》及公眾號文禪簡裡發布,所用圖片皆為簡裡設計及拍攝,原創不易,未經本人允許請勿轉載使用,轉載或者引用本文內容請註明來源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