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治療更精準,上海專家揭示肝癌細胞與免疫系統「精妙對戰」

2020-12-26 澎湃新聞

讓治療更精準,上海專家揭示肝癌細胞與免疫系統「精妙對戰」

澎湃新聞記者 李佳蔚

2020-12-24 13:24 來源:澎湃新聞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樊嘉院士團隊一項最新研究首次揭示肝癌原發腫瘤和早期復發腫瘤的免疫微生態系統存在顯著差異,對肝癌更精準的免疫治療、藥物研發具有重要意義。

樊嘉院士團隊首次揭示肝癌原發腫瘤和早期復發腫瘤的免疫微生態系統存在顯著差異 中山醫院 圖

12月23日,國際頂級生物學期刊《Cell》在線發表了復旦大學(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樊嘉院士團隊與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合作的最新成果「早期復發肝癌微生態系統的單細胞全景分析」。

肝癌是世界上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中國每年新診斷的肝癌約佔全球一半以上。目前,手術是肝癌根治性治療的最主要手段,但術後5年內復發轉移率高達60-70%。其中早期腫瘤復發是指手術後兩年內出現的復發,佔肝癌術後復發的三分之二以上,預後差。

對研究人員而言,探索肝癌術後復發和轉移的相關機制,有助於發現更有效、更精準的肝癌治療新策略。

這項研究首次揭示了肝癌原發腫瘤和早期復發腫瘤的免疫微生態系統存在顯著差異。具體而言,在肝癌早期復發瘤內,負責免疫識別的樹突狀細胞(DC)和負責免疫攻擊的CD8+ T細胞數量更多,而發揮免疫抑制作用的調節性T細胞數量更少,提示早期復發肝癌的免疫逃逸機制有別於肝癌原發瘤。

專家解釋,表面看來,在復發性肝癌當中,機體對腫瘤細胞的免疫識別和攻擊能力應該更強,腫瘤細胞逃逸的可能性更小。但這明顯與實際情況不相符。研究團隊推斷,復發性肝癌的腫瘤免疫逃逸機制與原發性肝癌不一樣,在復發性肝癌當中,腫瘤細胞「狡猾」得超乎意料。

比如,復發性肝癌當中的腫瘤細胞可以「矇混過關」,免疫系統卻不易察覺。復發性肝癌當中,有大約50%的CD8+ T細胞來自原發性肝癌,它們有免疫記憶,可以對抗原快速進行二次打擊,發揮高效的免疫殺傷作用。但在復發性肝癌中,這些CD8+ T細胞卻始終處於未激活狀態,細胞毒性低,克隆擴增數量少,根本沒有發揮免疫殺傷功能。

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復發性肝癌的腫瘤細胞雖然來自於原發性腫瘤細胞,卻是一個不起眼的少數派分支,通過「偽裝」,容易被免疫系統忽略。具備免疫記憶的CD8+ T細胞並不認識它們,最終放任這些腫瘤細胞生長,復發腫瘤就不再受控。

更「狡猾」之處在於,在原發性腫瘤當中,機體原本有一套機制來補足上述免疫漏洞,也就是依靠DC細胞識別腫瘤抗原,指導新的CD8+ T細胞發揮免疫殺傷功能。

然而,復發性肝癌當中的腫瘤細胞也發展出了對策,它們大量表達PD-L1分子,優先與DC細胞結合,導致DC細胞被佔位,無法將免疫激活信號傳遞給還未受過免疫訓練的CD8+ T細胞,使得新來的CD8+ T細胞不能被激活,最終也就發揮不出免疫殺傷功能。

通過這項研究,首次從細胞層面揭示了復發肝癌當中腫瘤細胞與免疫細胞的「精妙對戰」,發現復發性肝癌腫瘤細胞不僅有強烈的求生欲,還有非常智慧的生存機制。

同時,單細胞測序技術為微觀解讀細胞的行為與免疫機制提供了全新工具,有助於未來更好地了解復發腫瘤的免疫特性,從而有可能從腫瘤復發監控和用藥方面更好地應對。

「通過這項研究,有利於未來肝癌更加精準的免疫治療、聯合治療的方案的提出,也有利於指導更有針對性的藥物研究,用於臨床和轉化,都是有指導意義的。」樊嘉說。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肝癌,中山醫院,免疫治療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樊嘉院士團隊首次揭示肝癌原發腫瘤和早期復發腫瘤的免疫微生態...
    目前,手術是肝癌根治性治療的最主要手段,但術後5年內復發轉移率高達60-70%。早期腫瘤復發是指手術後兩年內出現的復發,佔肝癌術後復發的三分之二以上,預後差。探索肝癌術後復發和轉移的相關機制,有助於發現更有效的肝癌治療新策略。
  • 領星SAB朱秀軒教授:IMbrave150為肝癌免疫治療打開一扇「天窗」
    上海2020年7月16日 /美通社/ -- 上海嘉會國際醫院腫瘤中心主任,領星SAB(科學顧問委員會)成員,哈佛大學醫學院朱秀軒(Andrew X. Zhu)教授接受了轉化醫學網記者的專訪,深入探討了其關於肝癌免疫聯合治療方案的研究以及上海嘉會國際醫院腫瘤中心與領星醫學的合作優勢。
  • 上海仁濟醫院發表CAR-T細胞治療晚期肝癌成果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袁蕙芸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燁捷)日前,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腫瘤介入科科主任翟博教授團隊,與科濟生物醫藥(上海)有限公司(「科濟生物」)創始人、CAR-GPC3 T細胞的發明人李宗海教授團隊共同合作完成的靶向GPC3的CAR-T細胞治療晚期肝細胞癌
  • 人類胸腺第一個細胞圖譜成功繪製 揭示免疫系統起源有助於癌症免疫...
    人類胸腺第一個細胞圖譜成功繪製 揭示免疫系統起源有助於癌症免疫療法  Emma Chou • 2020-02-21 14:
  • 肝癌一線免疫治療!阿斯利康PD-L1抑制劑Imfinzi(英飛凡)和...
    III期PACIFIC臨床試驗研究結果顯示,同步放化療後使用Imfinzi免疫治療,降低了III期不可切NSCLC患者近32%的死亡風險,中位無疾病進展生存期(PFS)為16.8個月,3年總生存率(OS)更是高達57%。Imfinzi是中國內地首個獲批用於III期肺癌治療的PD-L1免疫抑制劑,此次獲批標誌著在中國不可切除III期非小細胞肺癌迎來免疫治療新時代。
  • 航空HCA細胞免疫修復療法,胎記血管瘤治療標準
    但是,常規治療血管瘤和胎記的療法,大多數是傳統雷射、手術或藥物治療等,治療效果並不理想同時產生許多不良反應,更不能滿足對航空人員的受損皮膚細胞及血管病變的修復標準,更不能從根源上達到診療效果。三、航空專業檢查系統1、DL3皮膚檢測分析儀直觀航空標準檢測色素細胞組織,精準判斷皮表和皮下損壞程度技術概述:DL3皮膚檢測分析儀,是目前檢測皮膚血管病變最尖端的檢測儀器,被譽為檢測皮膚色素細胞以及血管病變組織的臨床「金標準」,被更廣泛的應用於各種血管瘤和胎記的臨床治療
  • 恆瑞醫藥卡瑞利珠單抗聯合治療點亮肝癌治療新思維
    此次會議聚集了國內肝癌領域眾多知名專家,共同展望肝癌免疫治療新形勢和新方向,回顧了卡瑞利珠單抗治療晚期肝癌的相關臨床研究與實踐最新進展。現整理精粹內容如下,以饗讀者。  首先,樊嘉院士代表大會主席團對與會的嘉賓、同道們表示了歡迎。
  • 卡瑞利珠單抗(艾瑞卡)——中國肝癌治療開啟免疫新時代!
    2019年5月29日恆瑞醫藥宣布自主研發的 PD-1 抑制劑卡瑞利珠單抗(艾瑞卡)正式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用於至少經過二線系統化療的復發或難治性經典型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治療。2020年3月4日PD-1抑制劑卡瑞利珠單抗(艾瑞卡)正式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於肝癌領域的治療。
  • 激活自身免疫系統,讓T細胞從攻擊身體轉變為保護身體
    激活自身免疫系統,讓T細胞從攻擊身體轉變為保護身體 對大多數人而言,免疫系統的作用是保護我們不受細菌、病毒和其他有害病原體的傷害。但對於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人來說,免疫系統會將體內其他健康細胞和組織視為外來物,並對它們進行攻擊。
  • 癌症免疫治療新力量,NK細胞療法新銳完成A輪融資
    醫學專家認為,人體內存在著世界上最好的醫生——免疫系統。人體免疫系統就像一支精密的警察和軍隊,24小時晝夜不停地保護著我們的健康,如果失去免疫系統的保護,即使最輕微的感染也足以讓人喪失性命。 免疫系統時時刻刻都能協調不計其數、不同職能的免疫部隊執行機體保護的複雜任務。 45歲以後免疫器官伴隨人體開始衰老,尤其是胸腺等器官嚴重萎縮,免疫能力隨著人體衰老,發生免疫衰老。
  • 國際肝膽腫瘤專家Dr. Andrew Zhu攜眾肝膽專家共探精準醫療實踐
    領星醫學副總裁孫兆成先生在致辭中表示,非常榮幸邀請到眾多專家參與本次會議,領星具備擁有國際臨床最高標準的CLIA/CAP雙認證的臨床檢驗實驗室、嚴格按照NCCN指南分癌種劃分的專業隨訪團隊、以及數據分析系統。
  • 酵母多糖-免疫系統的「催化劑」
    此後發現,β-葡聚糖對哺乳動物包括人類免疫效應亦有增強作用,被現代科學視為提升免疫細胞活躍度的「催化劑」。β-葡聚糖:「免疫系統控制開關」β-葡聚糖的生理學活性屬於生物效應調節物,它不在機體中合成,不能被免疫系統當做自身物質識別,因此能夠誘導機體的先天性和適應性免疫反應。
  • 肝癌患者的希望 鄭州市一院招募NK細胞治療原發性肝細胞癌患者
    大河網訊 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針對原發性肝細胞癌患者開展了一項「異體NK細胞治療肝癌的臨床研究」,現正招募受試者。NK細胞具有調節機體免疫、殺傷腫瘤細胞的能力,從而抑制腫瘤的生長、轉移、復發。本研究通過體外活化、擴增健康供者來源的NK細胞,誘導出具有殺傷腫瘤細胞活性的同種異體NK細胞,回輸給受試者以達到治療原發性肝細胞癌的目的。
  • 乳腺癌生長的幫兇、免疫系統的「叛徒」被抓了|細胞|乳腺癌|免疫...
    相反,人體賴以應對外界攻擊的機制——免疫系統,有時還會助力乳腺癌的侵襲。早前發表在《細胞報告》上的最新研究發現,一種免疫細胞——調節性T細胞(Treg細胞)會通過阻礙誘導抗腫瘤反應的蛋白質積累,催生乳腺癌。這種細胞具有一種獨特的抑制其他免疫細胞功能的能力。這本來是未來保護人體,避免其受到免疫系統過度反應的傷害。
  • ...家在國際一流學術雜誌發表論文,研究如何幫助人體免疫系統煉就...
    日前,四川大學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鞏長暘研究員團隊在材料領域的國際一流學術雜誌《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先進功能材料》)發表論文,其團隊在全球首次通過胞內阻斷方式完成腫瘤細胞CD47和PD-L1雙免疫檢查點的徹底阻斷,通過「靶向遞送」的方式,達到精準殺死腫瘤細胞而不傷及正常細胞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極大地提高了對腫瘤細胞的殺傷力。
  • 尹慧勇研究組發現酵母β-葡聚糖在肝癌中的抗癌作用新機制
    該研究首次表明,增溶改性後的酵母β-葡聚糖(Water-soluble yeast β-D-glucan,WSG)是一種新型的自噬抑制劑,作為單一藥物具有顯著的抗腫瘤活性,為肝癌的臨床治療提供了新的可能,展示出一定的應用潛力。
  • 同期兩篇Cancer Cell:傅陽心/李國民揭示dMMR腫瘤免疫治療新機制
    為了排除neoantigen而只評估這個新特徵對免疫治療的影響,作者構建了一種特殊的小鼠模型,在這個模型裡,T細胞只識別表達在dMMR腫瘤裡的一個固定neoantigen。結果發現,相比於具有同樣neoantigen的pMMR腫瘤,產生一型幹擾素的dMMR腫瘤響應免疫治療更積極。
  • 研究發現酵母β-葡聚糖在肝癌中的抗癌作用新機制
    3月7日,國際學術期刊Redox Biology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營養代謝與食品安全重點實驗室尹慧勇研究組的研究論文「Yeast β-D-glucan exerts anti-tumour
  • Cell Rep Med:揭示免疫系統在重症COVID-19感染過程中扮演的關鍵...
    2020年8月13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 Reports Medicin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瑞典卡羅琳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對重症COVID-19患者機體的免疫系統激活機制進行深入分析識別出了多種細胞類型,其在機體對新型冠狀病毒產生的免疫反應過程以及嚴重病例機體所產生的過度炎症反應中扮演著關鍵角色
  •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肝癌一線治療研究突破瓶頸
    與目前的標準治療索拉非尼相比,阿替利珠單抗+貝伐珠單抗的免疫聯合治療方案(T+A方案),顯著延長了患者總生存期(OS)和無進展生存期(PFS),患者的12個月生存率提高至67.2%,突破了肝癌治療10多年來的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