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科學家首次發現大腦年輕分子,可助人類神經再生

2021-02-08 健康生活一線天

伏爾泰曾說「生命在於運動」。運動不僅可以讓人身心愉悅,還對身體健康頗有裨益,尤其是可以緩解甚至逆轉衰老對大腦的影響,保護大腦免受與年齡相關的認知能力下降。研究證明,運動可以提高那些有神經退行性疾病風險的人的認知能力,如老年痴呆等等。

儘管運動對人好處頗多,但並不是人人都能運動,對於那些上了年紀或者身體不便的人而言,他們又應該如何保持身體健康,保持大腦年輕呢?美科學家給出了最新答案。

01 美科學家:Gpld1酶可提升大腦認知

7月9日,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Saul A. Villeda博士領銜的研究團隊在頂級期刊《科學》上發表了一項重要研究成果:給不運動的實驗小鼠輸入經常運動的小鼠血漿後,可提升實驗組的學習能力和記憶能力,給試驗小鼠大腦帶來規律運動般的好處。

科學家通過分析小鼠的血液成分發現,小鼠運動之後肝臟會大量合成一種名叫Gpld1的酶。這種酶的水平升高會促進海馬神經元的再生,改善衰老小鼠的學習能力和認知能力。在其他實驗中,科學家們在健康且愛運動老年人血液中也發現了Gpld1水平的升高。這意味著該蛋白很可能是維持動物認知因素的關鍵分子。

為驗證結論是否正確,科學家們通過基因編輯手段,在老年小鼠體內系統的增加了Gpld1蛋白之後發現,這和輸入運動小鼠的血漿給實驗組帶來的效果相同。短期內實驗組的大腦認知能力得到了明顯提升。

研究作者Saul A. Villeda教授表示,「單單一個分子,就可以帶來如此多運動相關的好處,這是大家沒有想到的。如果有一種藥物能產生與運動相同的大腦益處,每個人應該都想服用它。」

(圖:Saul A. Villeda教授)

02 首個改善大腦認知的物質已經試驗

實際上,通過關鍵分子來改善動物的認知能力並非首次發現。2019年,美國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金井教授在給老年小鼠注射一種富含eNAMPT酶的血漿後發現,實驗組在外觀更健康、生理活性更高的同時,他們的大腦認知能力要得到了明顯提升。

研究人員通過測試發現,實驗組在接受血漿治療後之所以出現上述變化,主要是因為體內煙醯胺單核苷酸合成能力得到了增加。

作為人體I號輔酶NAD+(煙醯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的直接前體,2019年6月,美國俄克拉何馬大學Zoltan Ungvari教授和他的研究團隊發現,給小鼠注射該物質三天後,實驗組老年鼠的認知能力和學習能力比未治療組的老年鼠明顯更高。他們可以在科學家設置的徑向臂水迷宮與高架十字迷宮中測試中,表現出更高的迷宮逃脫率與更低的錯誤率,與年輕小鼠表現不相上下。

近年來,在科學技術的推動下,該物質還得到大量人體消費數據的證實。據京東健康上月發布的營養補給劑類目數據顯示,一家名叫Geneharbor的煙醯胺單和苷酸企業,在京東一年多的時間,已經獲得到了30000多用戶認可。從評論來看,眾多用戶表示該物質可改善身體狀態,提升記憶力。

相比加州大學此次提出的Gpld1酶而言,該實驗的成功或許意味著除注射帶有Gpld1載體的血漿或基因編輯技術之外,Geneharbor愛沐茵也可能成為提升動物大腦認知能力的方法之一。

03 科學技術飛速發展,人類來到壽命質量變革前沿

從歐洲17世紀匈牙利女伯爵喝血保青春,到19世紀換血實驗的初級形態「異體共生」,再到通過分析血液中的有益分子Gpld1、eNAMPT酶等獲取血液益處。在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下,血液的疑惑在被科學家層層揭開的同時,人類壽命質量也或來到飛躍的前沿。

據衛健委數據表示,截止2018年,雖然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提升到77周歲和發達國家不相上下,但健康壽命僅68.7歲,有8年時間都是帶病生存。在現存的2.5億老人中有75%患有慢性疾病,其中由大腦認知衰退導致的相關症狀佔比約四分之一。

在此背景下,可以想像,假設加州大學此次實驗提及的基因編輯Gpld1蛋白療法或美科學家提到的當代醫療黑科技Geneharber艾沐因等可以全面落地,屆時給人類壽命質量帶來的好處將很難估量。據哈佛教授辛克萊表示,後者不僅可以改善大腦的認知能力,還能提升抵抗力,從基因層面提升身體健康。人類壽命長度很可能迎來新高度。

世界著名投行美銀美林分析師費利克斯·特蘭(Felix Tran)和哈伊姆·伊斯雷爾(Haim Israel)也認為,基因測序巨頭Illumina、Alphabet等高科技公司和諾華等生物技術公司正把人類帶到了 「壽命質量和長度空前提高」的變革前沿。

目前,Villeda實驗室正全力研究Gpld1療法,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該物質也可以像基因編輯、幹細胞技術、抗衰物艾沐因一樣造福人類,有朝一日讓不能運動的人也可以享受運動帶來的益處。

相關焦點

  • 今日《自然》重磅:恢復神經再生,年老小鼠重獲年輕好視力!
    「這項工作首次證實,我們有可能對視神經這樣的複雜組織進行安全的重編程,使其變得年輕。」研究機構的新聞稿指出,「作為概念驗證,這種方法也為治療各種與衰老相關的人類疾病奠定了基礎。」神經再生為測試三基因組合把細胞變年輕的能力,這支研究團隊選擇了視網膜中的神經節細胞(RGC)作為目標。這些細胞屬於中樞神經系統,它們伸出長長的軸突,把視覺信號從眼睛傳向大腦。出生後,中樞神經系統的再生能力迅速下降,RGC的軸突受損後難以復原,會導致視力下降。
  • 探索大腦生物鐘的奧秘 上海科學家有了新發現
    但是,你可知道生物節律在大腦中有一個「起搏器」?答案是:位於大腦中的一個微小核團——視交叉上核(SCN),驅動著我們的晝夜節律。這究竟是怎麼做到的呢?上海科學家有了新的發現:原來,SCN能像稜鏡一般,把光信號轉換為節律信號,不同亞型的神經元扮演不同角色產生不同相位的振蕩,如同日晷上的不同時辰,使我們能夠感知時間。
  • 研究發現大腦可塑性機制—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首次以一種特定分子作為目標,該分子作用於單一類型的神經元連接,從而調節大腦功能,恢復了大腦自我連接的能力。 前不久,美國塔夫斯大學醫學院與耶魯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共同發現,一種新的分子機制對於大腦功能的成熟具有至關重要作用,同時,它還可用於恢復老年人大腦的可塑性。與之前研究不同的是,這是科學家首次以一種特定分子作為目標,該分子作用於單一類型的神經元連接,從而調節大腦功能,恢復了大腦自我連接的能力。
  • 近期人類大腦神經元研究重磅成果之梳理
    這項新研究提出了「成體大腦再生的轉錄路線圖,研究者表示,通過使用現代神經科學、分子遺傳學、病毒學和計算能力等一系列極好的工具,我們首次能夠鑑定成體腦細胞中的一組完整的基因如何自我重置以進行再生。這使得我們對再生如何在轉錄水平上發生有了新的基礎了解。」
  • 科學家發現,宇宙網與人類大腦組織極為相似,兩者有何聯繫?
    科學家發現,宇宙網與人類大腦組織極為相似,兩者有何聯繫?人類在不斷的發展當中跨過了一個又一個時代,發展也越來越完善,在過去幾百年的時間內從來沒有停止過。現在人類也已經開始了對於宇宙的探測,飛出了地球,進入了太空。
  • 反之亦然,科學家開始用深度神經網絡解釋人類大腦
    其實人類可以輕鬆做到這些的,但對於機器來說,這是個艱難的任務。而丹尼爾預想中的解決方案模仿自生物大腦,而這就是深度神經網絡。丹尼爾後來在採訪中說:「我非常清楚地記得,當我們找到一個真正可以用於解決難題的神經網絡的時候是凌晨兩點,因為不忍叫醒同事,我一個人獨自在劍橋的寒風中走來走去。」
  • 為何人類不能像壁虎一樣斷肢再生?科學家從肺魚的基因中找到線索
    但自然界中也存在少數幸運的物種,比如我們最熟悉的壁虎,還有蠑螈和蝌蚪,它們都有能力完全再生複雜的身體部位。了解這些脊椎動物斷肢再生的分子機制,可能是開發新型再生醫學的關鍵,使科學家們有可能找到治癒人類損傷的脊柱和其他嚴重受損組織的方法。
  • 以色列科學家首次逆轉人類衰老,年輕25歲?
    延緩衰老、永葆青春,自古以來就是人類不懈追求的目標,也是科學家致力研究的領域。在學術界,關於人體衰老的學說有很多,比如:自由基學說、免疫學說、細胞學說、基因學說等。幹細胞可分為胚胎幹細胞和成體幹細胞。幹細胞學說認為:衰老的根本原因是新生細胞的數量不足以完全替換死亡細胞,以及新生細胞的活性不足,從而導致人體細胞總數變少(身體萎縮)、活力變差(衰老症狀)。歸根結底是自身幹細胞的數量變少和再生能力不足引起。
  • 《科學》:運動能讓肝臟釋放一種酶,促進神經再生,改善認知
    運動的好處那可真是太多了。 要說運動最讓人興奮的功能,還是對大腦的影響。 已經有很多研究表明,運動可以延緩甚至逆轉衰老對大腦的影響,改善認知衰退和神經退行性疾病[1-3]。 不過,這背後的機制還一直不為人知。
  • 斑馬魚大腦再生之謎破解!都是新形成神經元的功勞
    人類則不同,我們只在胎兒階段才有這種再生能力。然而,斑馬魚在進化上與人類有親緣關係,因此擁有與人類相同的腦細胞類型。那麼,斑馬魚的再生潛力在人類身上也能被激活嗎?中風、顱腦損傷、阿爾茨海默氏症以及帕金森氏症等目前的不治之症能通過再生治癒嗎?
  • 人類首次在彗星上發現氧氣分子,已「沉睡」幾億年
    人類首次在彗星上發現氧氣分子,已「沉睡」幾億年 澎湃新聞記者 吳躍偉 2015-10-29 21:11 來源:澎湃新聞
  • 科學家發現一種新型細胞,可促進中樞神經系統再生
    神經退行性疾病是由神經元或其髓鞘的喪失導致人體出現功能障礙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包括創傷性腦或脊髓損傷(SCI)、多發性硬化症和運動神經元疾病等。由於中樞神經系統再生能力差,其損傷康複目前是國際性的醫學難題。
  • 腦科學日報:運動員腦成像研究發現與意志品質相關的大腦結構組織
    1,Cell | 黃薇等揭示人類胚胎少突膠質細胞發育與大腦皮層白質擴張的細胞和分子機制來源:BioArt7月16日,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Arnold Kriegstein實驗室在Cell雜誌上在線發表了題為Origins
  • 將人類基因植入後,科學家發現猴子的大腦更像人類了
    眾所周知,人類是由古猿進化而來,因此和現今的猩猩、猴子等物種都具有親戚關係。近日,在一項實驗室實驗中,科學家將一種人類基因植入了猴子的大腦。專家們發現,這種被稱為ARHGAP11B的基因的插入,導致了普通絨猴胎兒的新大腦皮層變大。新大腦皮層是大腦深處的溝槽外層,參與推理、語言、意識思維和其他重要功能。ARHGAP11B在人類中發現,但在非人類靈長類或其他哺乳動物中沒有發現,它觸發了猴子的腦幹細胞形成更多的幹細胞,擴大了大腦體積。
  • 科學家最新發現,病毒可以從鼻子入侵人類大腦
    這種不同尋常的現象讓人們懷疑,新冠會入侵大腦,並感染腦中某些特定的細胞。而這一論證,如今終於有了新發現。新冠從鼻子進入大腦?當地時間3日,英國一家雜誌刊登了一篇最新的科學報告,經研究表明,新冠或能從鼻子直接入侵人類的大腦,順沿著神經細胞傳播。
  • 人類為什麼不能一心二用?科學家發現,大腦迫切需要注意力
    筆者:三體-小遙對整個人類文明來說,大腦的進化是我們區別於其他動物的重要標誌。雖然科學家們至今無法準確描述出人類的大腦是在怎樣的情況下開始進化,但不可否認的是,大腦在人類文明進步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 科學家發現大腦產生的一種胺基酸在預防癲癇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科學家發現大腦產生的一種胺基酸在預防癲癇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來自佛羅裡達州立大學醫學院的一組研究人員發現,大腦產生的一種胺基酸在預防癲癇發作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人工智慧首次發現強效抗生素—新聞—科學網
    或對「無法治療」的細菌有效
  • 科學家從老鼠大腦中找到觸發休眠的開關 應用於人類還遠嗎
    科學家從老鼠大腦中找到觸發休眠的開關 應用於人類還遠嗎 兩項獨立的研究已經確定了讓老鼠進入類似冬眠狀態的難以捉摸的大腦「開關」。這一發現可能會讓我們更接近如何讓其他動物,甚至人類——處於同樣的懸浮狀態,這對生物體來說非常有用。
  • 眼球神經細胞再生或能恢復視力
    科技日報北京12月2日電 (記者張夢然)據英國《自然》雜誌2日發表的一項逆衰老研究突破,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科學家將小鼠眼睛的神經元,重編程到一個更年輕的狀態,讓它們的視力獲得再生和恢復。該研究為人類進一步揭示了衰老機制,同時為青光眼等年齡相關性神經元疾病的治療指出了新的潛在靶點。